40岁高管裸辞教网球:他把游戏策划的方法论,降维打击了传统体育
一个40岁的互联网高管,放弃年薪近百万的Offer,从零开始去当网球教练。
他把过去12年做游戏策划的经验,变成了一套独特的“降维打击”方法论,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还把这件事做成了能干20年的事业。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朝珺。在转型前,他是典型的互联网“卷王”——在游戏行业干了12年,从策划一路做到公司合伙人,后来又担任“有知有行”的COO。他的人生信条是:只要投入时间,就必须拿到结果。
但今天,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家网球学校的创始人。这个转变,源于一次直击灵魂的拷问,一场惨痛的8连败,以及他用产品经理的视角,对一个传统行业做出的颠覆式改造。
1. “你的自律,是因为热爱,还是恐惧?”
在同事眼中,朝珺是一个标准的“井人”——极度自律,做事死磕,任何事都要搭建一套知识体系。他习惯了游戏行业的高压和快节奏,信奉“效率至上”,习惯在最短的时间内榨干每一份价值。
这种惯性,在他加入“有知有行”后,第一次遭到了挑战。
“有知有行”的理念是“慢慢来,想明白”,这让习惯了快速迭代、即时反馈的朝珺产生了巨大的“内耗”。他形容自己“既有的身体记忆和习惯要求我做A方向,但公司在选择B方向,我就跟自己抗争和打架,非常焦灼。”
在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环境里,他赖以生存的价值感开始动摇。这种价值感,曾全部来自于“做事产生的成就感”。而驱动他不断做事的底层动力,却不是热爱。
直到有一天,他的合伙人孟岩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的自律,是因为热爱,还是因为担心失去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我第一次承认,意识到自己是被担心和恐惧所驱动的。”朝珺回忆道,“我担心失去这一切,担心有人会超过我,担心有更年轻、更拼的人进来把我卷走。所以我必须得做点什么,让自己留下来。”
他意识到,自己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机器人,但奔跑的燃料,是恐惧。40岁的十字路口,他决定停下来,直面这个问题:接下来的人生,是继续被恐惧推着走,还是为真正的热爱活一次?
2. 一场8连败,和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
朝珺的“修炼场”,出人意料地,是一片网球场。
2021年,他零基础开始学网球,并拿出了死磕工作的劲头:每次练球都录视频、记笔记,写了几百条备忘录提醒自己的动作要领。很快,他的训练水平看起来相当不错。
但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场惨败。在公司举办的网球联赛中,他连败8场。
“这带给我巨大的冲击。”他说,“我训练成绩这么好,为什么一上场就打得这么差?”那一个多月,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纠结。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闭着眼睛都觉得能赢的对手,却都输了。
这次挫败,意外地为他打开了一扇看见自己的窗。
他开始研究运动心理学,意识到从训练到比赛存在“能力衰减”。他发现,自己嘴上说“别紧张”,身体却无比诚实——握拍力度从平时的4分飙升到10分,肌肉紧绷到不受控制。“原来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是一句错误的咒语。”
他恍然大悟,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关键事项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种不自知的紧绷和恐惧。
“我能不能通过网球,去看见并练习自己那些不松弛的地方?”抱着这个念头,他开始疯狂参赛,一边紧张,一边练习与紧张共存。网球,从一项死磕的技能,变成了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
在频繁出入球场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传统网球教学的巨大痛点。
他看到太多教练用PGA的方式对待学员:“你怎么身体这么硬邦邦的?”“你不知道你在转体吗?”他们把学员的问题归咎于学员自身,却给不出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教练,他们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把球打好,而不是如何帮助别人学好一项技能上。”朝珺意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育,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技能,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再精准地安装到学员的脑子里。”
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用产品思维和教育理念,去改造这个严重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体系的行业。
3. 降维打击:把游戏策划的方法论搬进网球场
离开互联网行业后,朝珺拒绝了年薪近百万的Offer,一头扎进了网球教育创业。他没有选择传统的“开班授课”模式,而是祭出了一套来自游戏和产品领域的“降维打击三板斧”。
第一板斧:游戏化教学——把学网球变成“打怪升级”
传统教学的反馈是模糊的。今天学了什么?进步了多少?学员往往一头雾水。
朝珺的做法是,把学习网球的完整路径,拆解成几百个清晰的“里程碑”。
“比如,第一次把球打过网、第一次正手击球、第一次移动步伐……这些都是一个里程碑。”他说,“我们未来会把它做成小程序,学员每完成一项,就可以点亮一个‘技能卡片’,就像游戏里‘恭喜你Level up’一样。”
这种设计,把枯燥的刻意练习,变成了一场有即时反馈、有清晰目标的“游戏”。学员能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下一步该往哪走,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确定性和成就感。
第二板斧:产品化思维——教练是“镜子”,不是“法官”
传统教练常常扮演“法官”,不断评判学员“对”或“错”。
而在朝珺的教学体系里,教练的核心职责是成为一面“镜子”,帮助学员“看见”自己的问题。他给团队的每个教练都配备了三脚架。
“当语言难以描述时,没有什么比视觉语言更清晰。”他的流程是:
诊断:先录下学员的动作。
对比:再录下教练的示范动作。
提问:让学员自己观察两者差异,并说出他认为该怎么改。
给方案:最后教练再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练习方法。
这套“诊断-确认-给方案-定计划”的流程,完全是产品经理的工作模式。它把教学从一种单向的、模糊的指令灌输,变成了一个双向的、精准的问题解决过程。
第三板斧:社群化运营——先做流量,再做转化
大部分教练的商业模式是“等客上门”,获客渠道单一且低效。
朝珺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先做社群,后做教学”的路径。他发现,市场上最大的需求不是“学球”,而是“约球”——很多会打球的人找不到水平相当的球搭子。
于是,他从建立免费的“约球群”开始:
搭建流量池:免费帮大家订场地、组球局,甚至请高水平的教练免费陪打,迅速吸引了几百人,社群氛围极好。
需求转化:社群里的人打得多了,自然会产生“想打得更好”的进阶需求。这时,他才顺势推出教学服务。
稳定客源:因为前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他的教学课程很快就获得了稳定的生源。
这套“流量-需求-转化”的漏斗模型,是互联网运营的常规操作,但在传统体育领域,却是一次精准的降维打击。
4. 真正的热爱,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
创业第二个月,朝珺就知道,这事儿成了。
学员们最常给他的反馈是:“教练,你说的太明白了。”这种来自用户的正向反馈,让他找回了久违的价值感和掌控感,而这一次,驱动他的不再是恐惧。
他组建了5个全职教练的团队,覆盖了数千名付费用户,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场地。虽然创业过程同样辛苦——为了修平场地多花了4万块钱、为了通下水道闪了腰、暴晒到皮肤黝黑——但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愉悦。
“我现在可以说,自己在过着非常享受的、理想中的生活。”他说,“虽然并不比以前轻松,但所有一切都是自我掌控、自我主导的。我意识到,这个事业我能够做下去20年。”
回看自己的职业路径,从游戏到有知有行,再到网球场,看似毫无关联,却在40岁这年奇妙地串联了起来。
“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你走过的每一步,最终拼成了你自己的路。”朝珺说,“游戏策划的拆解能力,在有知有行打磨出的产品思维,对学习和复盘的执念,最终都汇聚到了我今天的网球事业里。”
他终于找到了那件让他“愿意跳着踢踏舞去做”的事情,与那个曾经被恐惧驱动的自己,握手言和。
本文主人翁:
@Chao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