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困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人能幸免。
最近看到两篇报告/文章:
一篇写的是00后抑郁率提升,一部分原因是缺乏有效真实的线下社交以及集体活动的减少,取而代之线上游戏和刷短视频。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繁重学业和肉眼可见的激烈竞争,以及“即使努力最后也可能得不到什么”的感觉带来的焦虑。孤独成为常态(对比六年前孤独感上升的青少年翻了一倍,女孩更显著。PISA,2018)
而另一篇则写的是“热暴力”是00后的“酷刑”——来自师长的对话是重灾区,与侵犯边界、情绪攻击、情绪价值索取、控制欲…… 等词汇关联。
因为带研究生,00后越来越成为我主要的交流对象,学业需要推动、时间需要对齐,微信沟通是常态(我不要求坐班,不一定常见到学生),发了消息后,等不到确认和回复,是否正常?如果要求必须回复,是否是“控制”?按毕业要求,某些进度必须在某些时间段达成,不催,毕业时恐怕很麻烦,催,是否PUSH?…… 越照顾别人的情绪,自己有时候越觉得累。以前有些在我看来完全“无情”的导师——只管命令和目标导向,无需考虑任何人的情绪,在现实中反而似乎效果更好。
做设计,共情能发现更细腻的需求。做老师,究竟是钝感一些还是敏感一些呢?
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