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青豆yyy
460关注142被关注2夸夸
简单生活🔘长期主义🧏🏻‍♀️
潇洒活着🥰随便玩玩🥳
宇宙是游乐场🎡💗
青豆yyy
08:40
🏃🏻‍♀️🧏🏻‍♀️
00
青豆yyy
2天前
山高路远野孩子
00
青豆yyy
2天前

Max_means_best: 搞学术的人看过来! 西湖大学做了个自动把学术论文转PPT的Agent。 前两天发了字节哈工大港大做的自动论文宣发Agent 今天就看到朋友分享的另一个工作 来自西湖大学的研究员们发布了Auto-Slides 这是一个用于创建和定制学术PPT的交互式多智能体系统 可以将研究论文转换为具有教学结构的、多模态的幻灯片(例如图表和表格)。 并且它不是简单的由LLM来设计,而是根据认知科学,来创建以演示为导向的叙述。 并通过交互式编辑器进行迭代优化,以匹配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目标。 与之前的AutoPR类似,Auto-Sildes也分为三个步骤生成(图2️⃣ 1️⃣内容理解和结构化,其中解析器和规划器Agent分析源材料,以 JSON 格式设计幻灯片结构,指定每张幻灯片的内容、图表和表格。 2️⃣质量保证和优化,其中验证器和调整器Agent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生成和交互优化,其中生成器Agent以 LaTeX 代码格式生成最终演示文稿,编辑器Agent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来完成人工参与修订。 为了评估该系统的效果,作者们使用人工和LLM进行了双重评估。 结果显示,使用Auto-Slides生成的PPT在人工和LLM评估中均优于直接使用LLM生成的PPT(图3️⃣和4️⃣ 显著提高了学习者(听众)的理解和参与度。 其实我觉得这个项目潜力很大,特别是基于认知科学来进行讲解/叙述。 当然作者也承认,目前Auto-Sildes尚未整合动态或交互式媒体,如嵌入的视频、动画、交互式图表或可执行代码块。 希望在后续工作中能整合这些能力~ 项目主页:https://auto-slides.github.io Github:https://github.com/Westlake-AGI-Lab/Auto-Slides Paper:https://arxiv.org/abs/2509.11062

00
青豆yyy
4天前
🏃🏻‍♀️
30
青豆yyy
8天前
秋🍂🍁🏃🏻‍♀️
00
青豆yyy
13天前

fountain_: 人往往是随机死的,而不是老死的 人往往是随机死的,而不是老死的。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啊,我后颈一凉,给我的触动很大。 咱们国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逻辑是什么?是“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安享晚年”,好像人生就是一条线性流程,终点理所当然就是“老死”。但现实呢?现实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一种查不出的罕见病、一次意外事故……你根本不知道命运在哪个路口给你悄悄埋了颗地雷。 这可不是悲观啊,这是概率。从统计学上讲,死亡本身就是概率事件。你活着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在玩一场“俄罗斯轮盘”,只不过子弹藏在哪个弹巢里,谁都不知道。 咱们先掰扯两个词:一个叫应然,一个叫实然。“应然”就是你觉得世界应该怎样——比如“努力就有回报”“好人一生平安”“老了自然会死”。“实然”呢?是世界实际运转的方式,比如努力可能打水漂,好人未必有善终,而死亡呢,根本不会等你老。 我觉得现代人最大的痛苦,就来自这种“应然”和“实然”的撕裂。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相信权威、相信规划、相信延迟满足,却没人教我们怎么面对这种随机性、荒诞性和失控感。比如你拼命攒钱想着“等退休就去环游世界”,结果可能还没退休膝盖就先坏了;你想着“等孩子上大学我就轻松了”,结果孩子上大学了你查出了三高;你说“等我财富自由就幸福了”,实话告诉你,如果你现在不懂得幸福,给你一个亿你也照样焦虑。因为幸福的能力,是一种肌肉,你不每天练它,它就会萎缩。 现在流行两种极端:一种是“吃苦主义”,一种是“快乐主义”。 吃苦主义就是那句老掉牙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特别想问问:是谁封的“人上人”?吃了苦就一定能成人上人?多少人在流水线吃了半辈子苦,最后落下职业病还被机器人替代了?没苦硬吃,那是自我感动,甚至是自虐。 另一边呢,是快乐主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结果呢?刷短视频刷到凌晨三点,奶茶喝到血糖飙升,信用卡刷爆买快乐……这种快乐就像糖精,甜得很廉价,但事后全是空虚。 但更可怕的是“挫折教育”和“快乐教育”这两个坑货。挫折教育说穿了就是“没事找罪受”,还美其名曰什么锻炼抗挫力,全都是扯淡。因为心理学早就证明了:长期挫折只会培养出两种人——一种是习得性无助的怂人,一种是仇恨社会的狠人。能把挫折转化成动力的人不是没有,但那是极少数,别拿幸存者偏差忽悠普通人。 而快乐教育我也不鼓励,快乐教育是什么,整天让孩子“快乐学习”,结果发现快乐是快乐了,知识没学到。因为真正的学习本来就需要反复练习、克服困难,这个过程不可能全程嗨得像坐过山车。 所以核心是什么?是适度。既不要自讨苦吃,也不要纵欲过度。 海德格尔说过一句话,我是特别认可的,他说啊,“人是向死而生的”,这句话被说烂了,但没多少人真的懂。什么叫“向死而生”?不是天天想着死,而是意识到生命有限性之后,反而更清醒地活。 随机死亡这个设定,其实是个礼物。它逼着我们思考:如果明天我就挂,今天到底该怎么过? 注意,不是让你明天就去辞职裸奔或者表白十个异性,而是让你审视:你现在的生活,是“活着”还是“没死”? 区别在哪?活着是有知觉、有选择、有掌控感;没死是呼吸还在继续,但灵魂早就交出去了——交给了老板、交给了社会。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特别看不惯的点,就是咱们的文化太沉迷“未来崇拜”了。从小就被问“长大想做什么”,工作后被问“五年后想达到什么职位”,老了还要被问“打算怎么养老”,好像现在永远只是未来的预备期。 但随机性告诉我们:未来可能根本不会来,我们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意外。那该怎么办呢?直接摆烂吗?那肯定不行,正确的办法是,把对未来的焦虑,转化成对当下的确认。具体怎么做?我分享三个心法: 第一个,就是【百分二十法则】。比如你想过什么日子,别等“有朝一日”,今天就开始过个20%。喜欢大自然?不必等退休再去西藏,周末就先爬个郊野小山;想当作家?别等写出一本巨著,今晚就先写两百字段落。20%的满足感也是满足感,它让你确认:我正在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第二,就是【对抗“幸福延迟症”】很多人得了“幸福延迟症”——总觉得“等到什么什么时候我就幸福了”。真相是:幸福不是终点,而是过程,它是你每天认真吃的三餐、是你和爱人吵完架还能笑着和解的瞬间、是你工作卡壳时突然蹦出的那个解决方案,说白了,幸福就是无数个“此刻”的叠加。 第三,就是【创建“意义锚点”】随机性可能会给人带来失控感,但你可以给自己制造确定性。比如每周固定和父母视频、每天早晨磨一杯手冲咖啡、月底必读一本非功利的小说等等,这些小事是你的“意义锚点”,它们会告诉你:即使外界狂风暴雨,你仍然能掌控一部分生活。 说到根上,生命本身没有预设意义。你就是偶然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最终也会随机离开。但正因为没有“出厂设定”,你反而自由了——因为你可以自己定义怎么活才算“值得”。 有人觉得值就是吃遍美食,有人觉得是留下作品,有人觉得是帮助他人,我觉得这些都没有问题。但关键是:你要自己选,而不是让社会、老板、亲戚替你选。 所以回到开头——人是随机死的,不是老死的。这句话不是让我们活在恐惧里,而是活在觉醒里:既然终点不确定,那么路上的风景才是一切。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我们应该用对待末日的态度度过日常,用对待日常的态度度过末日。”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今天、现在、此刻,就活出点自己想要的样子。

00
青豆yyy
13天前
看看黄河 兰州好久没见过太阳了
00
青豆yyy
14天前
跑到日出🌅
00
青豆yyy
15天前
又又又下雨🌧️🏃🏻‍♀️
00
青豆yyy
16天前
十一过完了 雨停了 腿也是抬不起来一点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