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杜雷撕
328关注3k被关注1夸夸
出海品牌创业中,ex鹅厂/京东
专注研究AI+电商/广告
争者留其名
置顶
杜雷撕
2年前
把自己放得比尘埃还轻
00
杜雷撕
2天前
欢迎朋友们一起来聊AI和未来

杜雷撕: 这几天大家应该都沉浸在 Gemini 3 里玩前端和 Nano Banana Pro 中抽图。 与此同时,Google AI家族中的 NotebookLM 还悄悄上线了两个新功能:一键生成演示文稿/信息总览图。 我试了下,生成的质量简直无敌.... 一。 NotebookLM是源于Google Labs的一款AI研究与知识助手,一直是我做投研的No.1助手。 指路:https://notebooklm.google/ 一键生成PPT的过程只有2个简单步骤。 1.把前几天写的谷歌AI战略分析文章导入NBLM图6。 2.点击右侧Studio部分的演示文稿/信息图图7。 然后我就得到了一份完整的,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的,详略得当的,排序有度的PPT(图四图五)/信息总览图(图1~3) 当然你也可以点击图标旁边的小钢笔,选择格式、语言,输入想要的风格、受众、内容重点等要求。 但我比较了一下,不写Prompt做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 准备述职的,要写论文的,要比稿的,要做pre的同学,都有福了。 二。 当然现在这个能力还不完善,比如生成的只能是PDF,不支持在线编辑,以及中文字体有概率会变形。 上面两个小问题都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比如导入WPS转为可编辑,或者用AI修图工具用橡皮擦改改。 我相信未来Google肯定会把这玩意跟自家的WorkSpace(办公三件套)打通。 瑕不掩瑜。 框架的完整性,内容的逻辑性,图片和文案的匹配度,我认为都是无可比拟的。 操作步骤还这么简单,要什么自行车啊? 三。 这个功能搭载的是最新推出的Gemini 3,背后的生成逻辑大概是: AI理解来源内容->生成PPT框架结构->调用Nano Banana Pro生成第一张图->用图1垫图,生成第二张图,保证风格一致性和内容逻辑性->循环往复。 这次,NotebookLM似乎要把AI PPT赛道的份额也给蚕食了。 靠写出漂亮的PPT升职,在十年前可能是条路子,今天开始就不是了。

00
杜雷撕
2天前
这几天大家应该都沉浸在 Gemini 3 里玩前端和 Nano Banana Pro 中抽图。

与此同时,Google AI家族中的 NotebookLM 还悄悄上线了两个新功能:一键生成演示文稿/信息总览图。

我试了下,生成的质量简直无敌....

一。

NotebookLM是源于Google Labs的一款AI研究与知识助手,一直是我做投研的No.1助手。

指路:notebooklm.google

一键生成PPT的过程只有2个简单步骤。

1.把前几天写的谷歌AI战略分析文章导入NBLM图6。
2.点击右侧Studio部分的演示文稿/信息图图7。

然后我就得到了一份完整的,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的,详略得当的,排序有度的PPT(图四图五)/信息总览图(图1~3)

当然你也可以点击图标旁边的小钢笔,选择格式、语言,输入想要的风格、受众、内容重点等要求。

但我比较了一下,不写Prompt做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

准备述职的,要写论文的,要比稿的,要做pre的同学,都有福了。

二。

当然现在这个能力还不完善,比如生成的只能是PDF,不支持在线编辑,以及中文字体有概率会变形。

上面两个小问题都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比如导入WPS转为可编辑,或者用AI修图工具用橡皮擦改改。

我相信未来Google肯定会把这玩意跟自家的WorkSpace(办公三件套)打通。

瑕不掩瑜。

框架的完整性,内容的逻辑性,图片和文案的匹配度,我认为都是无可比拟的。

操作步骤还这么简单,要什么自行车啊?

三。

这个功能搭载的是最新推出的Gemini 3,背后的生成逻辑大概是:

AI理解来源内容->生成PPT框架结构->调用Nano Banana Pro生成第一张图->用图1垫图,生成第二张图,保证风格一致性和内容逻辑性->循环往复。

这次,NotebookLM似乎要把AI PPT赛道的份额也给蚕食了。

靠写出漂亮的PPT升职,在十年前可能是条路子,今天开始就不是了。
16
杜雷撕
9天前
详解谷歌AI战略:被低估的巨象,我眼中的AGI最终赢家。

Google AI的强大之处:“ 既有强大的底层模型做支撑,在产品架构和交互上也别出心裁,而全家桶生态更是未来令人忌惮的护城河。”

https://mp.weixin.qq.com/s/TybZIjp3hVZW8KozCjpfDg

02
杜雷撕
12天前
分享段永平对AI的思考和判断。

这两天雪球老板方三文跟“大道”段永平的访谈引发了全网的热烈围观。

虽然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已是老生常谈,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老段的回答依然值得深思和回味。

同时,他再次表达了他对AI的一些思考和判断,我做了点总结。

1.AI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工业革命,但最终会对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很多人的工作会出问题。

2.AI是真实的长期趋势,是值得掺和一下,不应错过的机会。但其中也伴随了大量泡沫,真正的赢家还未出现。

3.AI最终的落地还是要在手机上,所以苹果股价依然有翻倍的可能。

4.AI对炒短线的小散(trading)是毁灭性打击,因为你的对手是AI计算机和量化机构。但AI无法替代价值投资者(investing)做决策。

5.AI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最终会反应在GDP的变化上,包括谷歌、Meta、腾讯在内,广告效率已经得到显著变化。

6.从英伟达和AMD分别与OpenAI的合作中,就可以看出英伟达有多强。一个是用芯片强势换股份,另一个是跪下来求着被用。

7.AI会对每个人产生影响,上至大人,下至小孩。很多人四十多岁以后,就自我设限,不再愿意接触新事物,这样只会过得更难,所有人都应该学习AI。

https://mp.weixin.qq.com/s/Oxu9vKCmf4q_fQV5u6zmDw?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scene=1&clicktime=1763114521&enterid=1763114521

01
杜雷撕
21天前
这两天看到AI教父Hinton一段访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AI的危险、泡沫和对普通人的威胁。

分享一些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观点。

1.人类正在亲手构造比自己更聪明的AI,却缺少对【如何控制与共存】的思考,生存威胁迫在眉睫。

2.AI巨头们完全沉浸在商业竞赛中,逐渐忽视了AI安全问题。

Google、Anthropic算是重视安全的代表,Meta是不负责任的典型,而OpenAI的责任感正在渐行渐远。

3.当前“CEO-助理”式的AI控制模型是错误的,当AI越发聪明和强大时,这种上下级关系将不复存在。

可行的协作模式是:婴儿控制母亲——这是让较不智能(人类)控制更智能(AI)的典型。

这个比喻很巧妙。

4.AI将导致大规模、永久性失业。

企业投入巨资发展AI的目的之一,就是取代劳动力,裁员将成为巨额利润的来源。

技术变革,并不总是创造新的岗位。

5.AI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负面影响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

AI技术本身不存在问题,他为医疗、教育带来了巨大进步。但他同时也在拉大贫富差距,让资本家更富有,普通人更难过。

这不,马斯克的万亿薪酬计划马上要通过了...

6.美国AI仍然领先中国半个身位,但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有人才储备优势,而美国人才主要靠移民。川普缩减基础科研预算,是在变相“帮助”中国超车。

7.AI的巨大泡沫正在酝酿,人类需要一次AI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敲响警钟。

当前美国股市和经济的繁荣或许是假象,剔除AI及配套基建的投资,美国上半年GDP增长仅为0.1%。

与此同时OpenAI仍然疯狂地给各英伟达、AMD等大厂砸单。

一家年营收130亿美金的公司,却敢喊出1万亿美金的IPO估值,这大概是我见过最疯狂的资本故事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油管视频:www.youtube.com
00
杜雷撕
27天前
这两天亚马逊宣布裁员3万人,前段时间Meta也完成一轮裁员。

但与此同时,纳指突破新高,美股科技大厂财报遍地开花。

为什么业绩欣欣向荣,却伴随着大规模的裁员?

产品增长专家Aakash Gupta这篇小作文,值得AI时代下的所有人深思:

在结构性变革的浪潮中,属于普通人的那根稻草在哪里?

原文翻译如下:

裁员浪潮讲述的是两个故事,而不是一个。

像亚马逊、Meta和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正在削减购买GPU的资金。他们的收入在增长。他们的股价在攀升。他们在解雇员工,以腾出资金用于计算机。这不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削减成本。

这是一次从薪资重新分配到数据中心容量的强制性重新分配。

数学是残酷的:裁员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就会为另一批H100提供资金。

与此同时,UPS、雀巢、福特和Target正在出于相反的原因进行裁员。这些公司已经部署了已经奏效的AI工具。客户服务自动化、供应链优化、生成式设计系统。这些工具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真实且不断累积的。

这些公司不需要购买大量的GPU集群。它们正在从超大规模提供商那里租用推理能力,同时由于这种策略最终产生了效果,它们也在削减员工人数。

双方都正在喂养同一头野兽。

科技公司正在购买这些铲子。其他所有人则购买这些铲子挖出的黄金。

半导体公司则处于中间位置,从整个价值链中收取租金。台积电、英伟达和ASML等公司正在大把赚钱,而两端的工作岗位却在急剧减少。

时机很重要。目前企业AI的采用率为10%,且正向50%迈进。

历史表明,这一阶段发展最快,且能创造最多的财富。但这些财富正集中在计算领域,而非劳动力领域市值增长与薪资增长之间的差距从未如此悬殊。这并非一场衰退,而是一次再平衡。

但大多数劳动者正处于这一再平衡过程的不利一方。

https://mp.weixin.qq.com/s/Nc5Y9Yzt-w59icKQy0Eq6w

00
杜雷撕
1月前
OpenAI于2025年10月21日正式发布了名为Atlas的AI浏览器,目前仅适用于macOS系统。

所有用户均可免费下载使用,但其中的Agent功能仅向付费用户开放。

这事其实早有风声,但昨晚消息一出,Google的股价瞬间被重挫4个点。

为什么会对Google产生这么大的冲击?

因为Open AI发布的不是一个仅带AI能力的浏览器。

而是基于谷歌的开源Chromium引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浏览器产品。

Open AI将ChatGPT深度集成到Atlas浏览中,支持直接聊天、记忆功能、Agent模式(AI代理自动化任务,如总结网页或预约行程)。

这类AI功能,我们在Comet、Dia、Fellou上都已经见过了,不是新东西。

但Altas同时保留传统浏览器元素的基础功能,如网页/图片/视频搜索,标签页、书签和隐身模式。

这明显就奔着替代Chrome去的。

其实Open AI的目的和动向很清晰。现在手握八亿周活用户,他们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拉高用户粘性,提升LTV。

1.用AI+切入传统互联网产品,做用户生态。

比如前段时间的Sora APP,今天的Atlas浏览器,就是很好的尝试。

另外像AI+电商方面,GPT已经开始接入了shopify、沃尔玛的商品,或许接下来,有没有可能做独立的AI电商产品?也说不定。

那AI+社交有没有机会呢?

2.面向B端售卖流量,比如搜索/信息流广告。

这个逻辑之所以成立,就是我上面提到的,Atlas是奔着替代Chrome去的。现在用户使用AI搜索的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大部分人还是多用传统搜索。

如果能把这部分份额抢过来,卖广告就是可直接照抄的变现方式。还想顺带聊下我对Agent的观点。

我觉得今天做Agent要成功可能有几个路径。

一,如果是通用Agent,那要非常注重交互和细节,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比如Comet。否则很容易被大厂一波带走。

二,专注垂直业务领域,比如专门针对电商、法律、金融or其他做一套。因为各行各业的业务流程和SOP大有区别,能做好一类就不简单。

三,做成“工作台”。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特别在视觉、coding上,表现得更为直接,如果能把模型能力的组合给做好,也是能留住用户的,比如Lovart。

而过度依赖Claude的Cursor,就是反面案例。

扯远了,总结一下,我依旧看好Google,期待Gemini 3的亮相。

https://mp.weixin.qq.com/s/8c2kio0kJkazihzjI0_1jg

00
杜雷撕
1月前
更新一篇,记录下用AI做商品素材图的实践。

今年一直在重点关注AI视觉领域,特别是商业场景的效果。

不得不说,AI的迭代速度,快得让人有点恍惚。

上半年,AI视觉还更多停留在“好玩”和“娱乐”的层面。

但从Nano Banana开始,我觉得AI已经正式进入到商用级应用阶段了。

一个适合商用类素材生成的AI模型至少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致性:AI生成的商品图,必须和实物一模一样,不能有差别,否则就是货不对板。

有限创意:在保证商品生成准确的前提下,AI可以在场景、空间、结构等方面尽量创新,但核心特征,也就是商品,不能变。

真实感:生成的图片不能有过重的AI味——这是当前大量生图模型的通病。

https://mp.weixin.qq.com/s/YemRdLFT839gSxHS9GY9Qw

00
杜雷撕
2月前
Sora APP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觉得是有的。

抖音和tiktok的用户规模很大,但是其中的创作者又有几个?

大部人其实还只是消费者,是看客,是流量中的一个数字。

但我相信创作是比单纯消费更有意思的事情。

Sora至少给普通人提供了低门槛的创作路径,即使是AI辅助,那也是有价值的。

所以Sora APP能吸纳的,除了AI爱好者,是一批在心底里有创作欲望的人。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几类人/内容。

专门做美女视频的。AI ASMR,类似前段时间很火的切玻璃助眠视频。

短剧创作者,用AI生成耶稣的故事,北欧神话进行连载。老外可喜欢看这个了。

只要生产质量和效率够高,我觉得短时间内Sora APP不愁没有用户来消费。

上面提到的几类内容所面向的用户,都是有长期的垂直内容消费需求的。

而Cameo功能,既能基于熟人关系进行拉新,又能为创作者提供内容基础,是初期做社区生态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

对Open AI来说,社交是一种手段,搞到用户才是目的。

实测Sora 2 - AI视频的GPT时刻,传统的视频生产范式将不复存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