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会飞的Timo
78关注695被关注7夸夸
建筑传播博士在读
A believer
会飞的Timo
19:00
精神疾病是道德实践。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类型出现,人类对于主体客体的探索边界被不断拓宽。
00
会飞的Timo
18:59
东方哲学里的消解自我,让自己完全客体化似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人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有的精神问题,焦虑抑郁惊恐都来自于缺乏主体性。当你完全丧失了主体性,你会解离,产生剧烈的不真实感,会和当下时空断裂,你的身体承受不住这种断裂,逼迫你的主体回归到客体上。

与其陷入这样的争论,不如承认人性的裂缝,主体客体也需要辩证统一。当下的大他者推着我们向前,我们被动地接受资本逻辑,被动地做一个享乐主义者,但无法忍受系统的暴政,所以我们主动塑造断裂,我们终究除了爱欲,还是需要虚无。后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Bruno Latour, Isabelle Stengers, Harman,分别以ANT行动者网络,Cosmopolitics宇宙政治,OOO物体导向本体论为名。所有理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承认主观能动性是一个神话,我们必须回归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主动改造和被动适应之间,建立与物体相处的合作共生关系。
00
会飞的Timo
06:17
当你真的开始凝视裂缝的时候,心中的活火山就变成了一座休眠火山。
00
会飞的Timo
05:40
或许,我就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我读书是为了自己,更好地从建筑的角度理解世界,从建筑出发,走向和不同学科的连接点,我并不是为了当老师。

大导小导逐渐对我不满,因为他们觉得我本可以完成更多的文章,我对他们失望,因为我觉得原来探索和发现,慢科学的理念都只是空洞的口号。好在一切都处于微妙的平衡中,都是可以被忍受的不满,还不至于让关系破裂。

写这段话的时候,电脑放着电影《维特根斯坦传》,里面台词说着“你太道德化了,罪恶再深一点,你会得救的”。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尽管我承认要掌握欲望的真谛,必须先做一个享乐主义者,再回溯性建构创伤和规范。

我奉行的是知行合一的道德观,既然我这么想了,我就得这么做,某种程度上和存在主义有所呼应。知行合一是一种存在主义吗?存在主义是知行合一的吗?东方不想被纳入西方的框架,反之亦然。不管这符号秩序怎么规训人类行为,我心里清楚,我的身体里有着不同的两股气流,时而冲撞,时而相融。

人类如何获得解放走向自由,在我这一辈子是找不到答案的,这么想好沮丧。那么多的歌词里唱着幻想出的自由,我想,可能是因为自由在想象力里。学者说回到真实的附近就开心了,是否因为他们也对巨大的未知感到恐惧了。严重的社会情绪危机带走了如此多青年的性命,回到附近谈何容易,我的眼睛里看到的,不过是越来越多的人躲了起来。他们其实什么也不会做,因为父母一代也是如此,没有被教过如何去爱,去建立亲密关系。

我的答案其实更简单。害怕了吗?我懂得的。有什么是可以抵御害怕的?爱。人们提了太多的教育危机,又是缺乏美育,又是缺乏创造力,提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可我的观念里,中国教育最缺乏的,是爱。不是“小鸭子游啊游啊游上了岸,妈妈,洗脚”的变态顺从。是发自内心的爱,爱这个世界,爱你身边的人,爱每一个具体的事物。
00
会飞的Timo
1天前
秋天的马德里
00
会飞的Timo
2天前
来进货了
00
会飞的Timo
2天前
我想,我会开始攒点钱了。不需要太多,攒一点,我就过一段离群索居的生活,尽管现在也大差不差,但多少有点寄人篱下
00
会飞的Timo
2天前
学者们都说边缘人是系统之外的最有希望破局的局外人。我只想说我们并不想带大家破局,他们不配。性少数,文艺男,纤瘦文弱,I 人,单亲家庭,家暴,都是我的冰山一角。我的自洽和快乐是因为,我真的没招了。我一点招数都没了。没办法了。我还能怎么办。我都退回到写作的阵地了。我只是疯了而已。疯了我就能面对这个世界了。
00
会飞的Timo
2天前
人性就那么回事。
00
会飞的Timo
2天前
数字转型也让学术研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很多老师都会说,不要写太热的现象,这些消散很快,缺乏目标和可持续性,很可能还没写出来就胎死腹中了。可是有了社交媒体,数字民族志体现出了一种动态的历史观。当代所有数字运动的逻辑在于,创伤和规范是回溯性建构,那么及时记录和观察每一个当下,就是在回溯性建构,就是真实地活在历史里。这可能听起来非常被动,但事实确实如此,我觉得不敢写太热的现象的原因在于,以前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神话,相信一切都会很快被人类推翻。可是现实告诉我们,我们被物操控,尤其是当下的数字时代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消极和被动是主体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混沌的主体性。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