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沼蛙奥诺维奇
1k关注3k被关注30夸夸
沼蛙奥诺维奇,在沙发上创作游戏。
天生的法兰左和BTV(但不会潜水)。
沼蛙奥诺维奇
3天前
互联网如此发达,有时造成一个幻象,即万事万物皆可一键提交需求,在家里等待处理结果即可。但实际上很多事情的运转还很低效。

今天的事情给了不止一个例子……

1. 我装修需要查询建筑竣工图,通过官方APP查询,需求自动提交到市里,然后就没有反馈了。
2. 通过12345咨询到城建档案馆的电话,咨询后得知对方几天前已办结,理由是我们这幢楼的档案应在区里不在市里,但短信通知系统出bug没发送到位。
3. 经介绍,我去联系区里,区里建议我带一块「刚买且未经开封,因此可以保证没有病毒的U盘」前往拷贝。
4. 准备前往时,确认了一嘴我的楼幢编号,对方发现我这幢楼是同小区唯一一幢不归区里管的,于是建议我重新联系市里。
5. 重新联系市里,对方帮我查询很久,确认没有我这幢楼的信息,怀疑因历史原因遗失资料。
6. 准备放弃查询时,突然又收到市城建档案馆的电话,对方告知查询到一幢位置和楼层信息跟我房子很相似,但是名称和其它信息都登记错的房子,让我确认。

所以如果我就老实等着不打那个电话,就将永远没办法收到正确的资料了……
20
沼蛙奥诺维奇
4天前
决定把原装修计划里采光最好、最宽敞的主卧,改为书房兼办公间,把次卧改为主卧,把小书房改为茶室、副书房、手办房兼备用次卧。

决定放弃暖气片。

决定把宠物从爸妈那接过来住。卧室门给猫开双向门。
50
沼蛙奥诺维奇
4天前
评得不错

陈不撕: 《巴别塔圣歌》 真结局通关了,这是一款暂时没有替代品的语言解谜游戏。核心玩法是扮演一个闯入高塔的 outsider,充当五个民族的翻译官。破译和使用制作组原创的五种文字,让他们之间解除误会、恢复联系。 游戏里的文字就是通关锁钥,破译的对话和知识就是奖励。 游戏美术也是我一直无法抵挡的低几何和高饱和Moebius 风格的结合。配色虽然简约,但也经常有柳暗花明的赞叹。 剧情设定上,五个文明在技术上一步步递进,大量借鉴了现实里的原型。第一层崇尚宗教和音乐的信徒,像古印度;第二层崇尚荣耀和牺牲的战士,像北欧民族;第三层以“美”为尊,有华丽的建筑和剧院,但保留了严格的奴隶制,很有古希腊的既视感;第四层喜欢研究和实验的炼金术士,就像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英国;第五层的隐士种族,掌握尖端科技却沉迷虚拟世界,被 AI 所操控,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当今的一些发达国家。 在语言设计上,制作组也做了一些简单的变化,有趣但不会太难。最直观的就是不同语言里的主谓宾顺序不同,复数的表达不同。信徒种族的技术发展最落后,表达复数就像结绳记事一样得重复多写几遍;而诗人种族追求华丽,语法最喜欢各种倒装。 这个作品的中文翻译肯定没有英文更清晰,但也不影响游玩。有些翻译根据语序,风格更像文言文,也增添了一些趣味。 游戏开头略显枯燥,中间有些潜行和找道具的玩法,很扰乱节奏,收尾也比较仓促。但结局有两处设计非常巧妙,一个是融汇贯通,玩家开始自己造字;另一个是揭示了每个语言里最高的追求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的变体。 长久的隔离并没有断掉我们内心深处的联系,巴别塔是我们给自己的禁锢。在这个孤立主义盛行的时代,能玩到这样一个游戏真是令人感动。

00
沼蛙奥诺维奇
12天前
我妈在客厅电视上投屏给猫看猫片
31
沼蛙奥诺维奇
12天前
衢州鹿鸣山的喂鹿点故意藏得特别深,你需要穿过曲径通幽处逛上半个景区才能找到它,然后中途还会路过一个形似美术馆的巨大红色建筑物,进去会发现它是婚姻登记处。
30
沼蛙奥诺维奇
13天前
外婆生前居住了近一个世纪的村子,最近突然要被夷为平地。一个基于熟人社会关系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即将消失,住惯了农民房大宅的村民们将四散到城市各地,表哥们的大家庭会拆散成小家庭,过去在农业大家庭里可以不上班的亲戚则需要重新面对生活下去的方式。
00
沼蛙奥诺维奇
13天前
在一位七十岁老太太的带领下,我们社区完成了全体投票,罢免了业委会,重选了物业。前阵子每天看见她站在驿站门口给人普法和陈述物业的不作为。
22
沼蛙奥诺维奇
14天前
「自我的分裂」导向「公共的消失」,进而导向「人的分裂」。

「自我的分裂」讲的是关于万物有灵时代的终结、伊甸园的失去(以及不断失去)、主客分离(以及不断分离)

「人的分裂」讲的是巴别塔的失去(以及不断失去)、能指与所指的永恒失联、他人即地狱

沼蛙奥诺维奇: 「自我的分裂」几乎是一个必然悲剧: 1. 从源头来说,因为萌生对死亡的恐惧(对「意义的消失」——虚无的恐惧,而非对「身体的消失」的恐惧),人产生「生产意义,以抵消恐惧」的目标,进而产生「需要一个意义的主体」,进而发明自我,进而发现非我,进而产生「你」的指代,进而产生「他」的指代(他者)。 2. 现代(而非田园)的生活更依赖人的自我凝视(因为工业化背景下,对人与人的大型协作有需求,进而需要明确分工,进而需要明确自我的定位,进而需要对系统和自我时时反观)。因为工业化生产对人的「异化」,人在这样的自我凝视中就不断产生「我之中的我/非我」的切分,并不断对「非我」排异,自我的同一性就不断瓦解。 3. 自我凝视的结果之一是,不断缩小「自我」的界定,直至被消灭(歇斯底里路线)。另一种结果是,将分裂出来的「所有我」视为「众多我」,并时时切换不同的人格面具,通过消解「追问自我的意义」,让自我得以幸存(戏剧化路线)。

00
沼蛙奥诺维奇
14天前
「自我的分裂」几乎是一个必然悲剧:
1. 从源头来说,因为萌生对死亡的恐惧(对「意义的消失」——虚无的恐惧,而非对「身体的消失」的恐惧),人产生「生产意义,以抵消恐惧」的目标,进而产生「需要一个意义的主体」,进而发明自我,进而发现非我,进而产生「你」的指代,进而产生「他」的指代(他者)。
2. 现代(而非田园)的生活更依赖人的自我凝视(因为工业化背景下,对人与人的大型协作有需求,进而需要明确分工,进而需要明确自我的定位,进而需要对系统和自我时时反观)。因为工业化生产对人的「异化」,人在这样的自我凝视中就不断产生「我之中的我/非我」的切分,并不断对「非我」排异,自我的同一性就不断瓦解。
3. 自我凝视的结果之一是,不断缩小「自我」的界定,直至被消灭(歇斯底里路线)。另一种结果是,将分裂出来的「所有我」视为「众多我」,并时时切换不同的人格面具,通过消解「追问自我的意义」,让自我得以幸存(戏剧化路线)。
01
沼蛙奥诺维奇
14天前
突然意识到:
实验/先锋、保守/成熟
风格化、无风格
类型化、反类型 指向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比如完全可能有个游戏很保守但很风格化同时反类型,有个游戏很先锋但没有风格,有个游戏很类型化但又很实验。

用「独立、不独立」或者「作者性、无作者性」来评价作品都有点过时了(作者性无作者性的提出已经比独立不独立更进步),它们混淆了很多东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