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姬十三
667关注11k被关注6夸夸
果壳CEO
果壳CEO,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合伙人
神经生物博士,前额叶皮层操作大师
十三叔,人列计算机举牌者
北京上海合肥新加坡
光从不告诉你终点在哪
姬十三
18天前
1. 今晚发布的闪极 AI 拍摄眼镜,名叫“拍拍镜”,很可爱,很好记。首批共创版 999 元,5万台,1.15- 春节前发货,搜闪极小程序购买。

2.电池加到了450mAh,是 meta 的三倍,重量不变。通过增程环设计加到 6500mAh,实现了全天候无限记录

3.意外的是软件野心很大。因为全天候记录,所以做到个体全部多模态数据全天保存,要做个体数据的AI 云盘,实现数字分身和人类数字永存计划。

4.LOHO 合作,保证了眼镜的时尚款不断迭代。节前会有透明版。

5.国内接 10 多家模型,海外版接 GPT。总之,这个价格可以直接冲。软件部分能实现 6 成就很牛逼了。
2519
姬十三
18天前
气势磅礴,闪极 AI 拍摄眼镜发布会,一会儿发布即发售。闪极率先掀开百镜大战。
02
姬十三
1月前
《相位闪动》,这篇也挺有意思

——故事开始在一个普通的早晨。当时钟指向清晨六点,城市刚刚苏醒,人们陆续走上街头,地铁车厢挤满通勤者,小贩推着早餐车散发着油香。但就在这一刻,人们的周边世界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无论是街角花坛里的一朵花,还是清洁工手里一瓶矿泉水,甚至对面办公楼的玻璃幕墙,有那么一瞬间,仿佛整个城市同时“抖”了一下。那不是地震,路灯不曾摇晃,建筑不曾裂痕,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全域性的抖动:就像一股从最微观层面发出的震荡,让空气、光线和微粒以奇异的相位闪动了片刻。

这一次闪动无人能准确描述,但事后大量市民谈论时,都确认了一件事:在那一瞬间,每个人看见自己周围的某些物体发生了突兀的结构变化。有的人看到树叶像花瓣般绽开又合拢,有的人看到身边的手机屏幕突然显示出无意义的符号,还有人发誓看见旁边的陌生人脸上多了一条蓝色的痕迹,然后又瞬间消失。不仅如此,有那么极少数的人——他们往往是科学家、哲学家或者有过创造性思考经历的人——声称在那次闪动时,捕捉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秩序感,仿佛有更高层次的结构在这城市的背景信息中显形又隐没。

起初,这事件被各大媒体称为“相位闪动”(Phase Flicker)。对大多数市民而言,那只是一次奇异且短暂的视觉错觉,很快他们又投入平日的忙碌之中。可有少部分人开始调查这桩诡事,其中包括物理学博士后唐颖与她的研究团队。他们在实验室里调取了当天早晨路口的监控视频,企图在像素级别分析那次抖动。当他们放慢到极限帧率观察的时候,却发现一个违背常识的现象:在那段0.001秒的相位闪动里,每一帧画面中,城市的图景似乎都在试图重组,一些物体边缘出现不属于现实的奇异数理图案,像是高维空间投影在三维平面的投影碎片。

与此同时,城西的一个天文台报告称,在那一刻,城市上空的电磁波谱曾异常抖动,甚至一度出现了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参数相吻合的奇特脉冲。这引起一位年迈的老天文学家尹怀的关注。他曾参与过早期的引力波研究,对宇宙尺度的扰动十分敏感。他对唐颖的团队表示:这次城市现象很可能与更宏大的宇宙结构相关。

接下来的一周中,相位闪动竟然不止一次发生。它像脉冲一样,每隔约36小时就再度出现一次。而这一次又一次的闪动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环境中潜藏着某种秩序。有人在闪动中看到墙壁上的裂纹构成复杂的几何花纹,有人在闪动后记起一些从未学习过的数学公理,还有人声称透过闪动瞬间看到的建筑轮廓中隐含着某种呼唤。

唐颖的团队尝试在计算机中重建相位闪动的过程。他们将无数次闪动的监控图像、传感器数据输入一个庞大的模型中,用深度学习算法解析,想要从杂乱中寻找规律。数据越多,模型越复杂,他们越是困惑:这些闪动中出现的图案、符号、临时色彩与形状像是某种编码,但并非人类熟悉的任何进制或语言。它们有如一个巨大的密码,让人费尽心思却无处下口。

直到某个夜晚的闪动后,一名数学家王志平在社交网络上贴出一张截图:他在闪动过程的某一帧中截下的形状,经过数学转换后,呈现出一系列分形图案。这些分形图案符合一种全新的序列规律,在序列中,圆周率、费根鲍姆常数和普朗克常数奇异地纠缠在一起。王志平给这序列取名为“界标数列”。

界标数列很快引发国际学界关注。有人大胆猜测,这些相位闪动是在向城市中拥有足够智慧的人类个体传递信息,一种来自更高维度或更高层智慧的信号。在刘慈欣般的创想中,这仿佛是宇宙中某种超然存在,用最微妙、不可直视的方式,与一个普通的人类城市交流。

但他们究竟要说什么?

城市里恐慌和兴奋交织,有人开始担心这些闪动是外星力量的入侵:它们在破坏世界的基本结构。有人则相信这是一种启示:人类正站在理解更高维度智慧的门槛上。城市管理者们手足无措,每一次闪动发生后,经济活动都受细微影响:证券显示屏在闪动中出现短暂乱码导致股市巨震;机场指挥系统一度在闪动瞬间乱套,造成航班延误。

唐颖和老天文学家尹怀决定联手,他们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把天文台记录的电磁数据与计算机模型输出的界标数列叠加,试图从中拼出一幅更完整的图景。

他们将界标数列与电磁脉冲频谱比对,最终发现一个令人震撼的真相:这些信号描绘的是宇宙本身的结构图谱,类似一幅宏大的宇宙基底坐标图。那不是星空分布图,不是暗物质结构模拟,而是一个多维函数空间的蓝图——仿佛宇宙中的基本常数与维度规则,是由某种更高智慧“书写”在一个广阔不可见的亚空间中,而我们这一次所处的城市,只是蓝图上某个节点的一次微调。

换言之,相位闪动是更高维“工程”在对宇宙结构进行一次微调的余波,我们的城市只是在这巨大的运算或校正工程中出现的局部现象,就好比在一张宏大画卷中,一滴微小的墨点正在被轻轻擦拭或补笔。

然而,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意味着有某种超然存在,正在重写宇宙基本参数。也许为了使宇宙更稳定,也许是一次伟大的“升级补丁”,让生命、智慧与物理定律的关系更趋于平衡。

这让唐颖不寒而栗:如果我们的世界被当作一幅画,一张程序中的数据集,那么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所坚持的自由意志、个体决策,在这更高层面的维度修正中又是什么?

尹怀则更为豁达,他在破旧的沙发上看着那无数的符号运行,低声感叹:“也许这就是宇宙的日常维护。有些存在在我们不可察觉的层面上,负责确保宇宙不会坍塌,他们像工程师一样检修一切。偶尔,我们这微小的节点会透过相位闪动偷窥到他们的工具箱和设计图纸。”

城市的人们在持续闪动的夜里开始产生另一种精神风貌:他们发现再也无法无视这一现象。一些人开始在闪动时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人生曲线在这个宏大修正中得到善意的润色;一些科学家则疯狂地试图建立新的方程式,好理解蓝图中的高维模型。宗教组织宣称神迹降临,哲学家呼吁冷静思考,还有人群则在街头聚集,试图在下次闪动中获得顿悟。

终于,在经历了数十次周期性的相位闪动后,它停了。再也没有抖动,没有多维信息,没有数列显现。世界恢复平静,早市的油香依旧飘散,地铁的轰鸣依旧单调。

但人们已无法回到从前的心态。经历过这段旅程,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只是更大剧本中的一行注释。数学家继续推演界标数列,想从中为人类文明寻找路径;物理学家重新审视基本常数的精确定值;哲学家开始大胆构想:也许自由意志是粒子在高维度抖动下的投影,人类选择只是缓缓流动的参数调整。

唐颖在一个深夜独自伫立在实验室外的平台上,看着远处城市的灯光。这灯海像无数数据点,恰似之前的蓝图碎片。她脑中浮现出一种壮阔的想象:我们是否只是无限维度方程中的一解?当更高存在对参数做微调,我们的世界便微微闪动。也许他们不带恶意,也许他们甚至无视我们的存在,只是宇宙运行的技术维护。
28
姬十三
1月前
GPT O1 Pro 写了篇科幻小说,设定竟然还不错

那是一个起初并无特别征兆的清晨。玻璃窗外,小雨仍在继续,像是从夜色的隧道中走来的低语。人们起床,穿衣,洗漱,一如既往;街头的早班公交迟了三分钟,后排座位上的青年继续低头刷手机;隔壁楼的婆婆提着菜篮子下楼,像往常一样给生病的老伴买她最习惯的那种小白菜。这一切实在寻常得过分,直到人们在各自家中的镜子前停驻,才发现世界有了一丝微妙的偏差。

最初的异常是细微的:每个人的镜像延迟了大约半秒才做出相同的动作。一种难以描述的时滞产生了。你举起手,镜中的你过了短暂的瞬间才抬起手;你皱起眉,镜中却在半秒后才现出同样的皱纹。这一现象很快在社区网站、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起初,人们以为这是某种眼疾或群体幻觉,可检查视力、确认镜子本身并无特殊涂层的行动很快否定了这些猜测。科学家、实验室研究员、光学专家蜂拥而至,对市面上的各类镜子做了大量测试。

但这仅仅是开始。

几天后,人们的镜像延迟不再稳定在半秒。有人发现起床洗脸时,镜中自己的表情动作竟比本人“提前”出现了。当你还未眨眼,镜中那张略显疲惫的脸已经先闭合了眼睑。这仿佛是一种时间逆流的现象:镜像开始脱离现实的同步关系,像是从某个更深的层面介入。随着时间推移,镜像有时提前半秒,有时滞后数秒。这奇异的时间抖动开始席卷全球,无论新旧镜子,无论材质,铜镜、水银镜、现代银质反光面,甚至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等所有成像媒介,都出现了这种“不同时相”现象。

世界秩序虽然暂未瓦解,但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息在城市中弥漫。人们在镜中看到未来几秒的自己,或者是过去几秒的自己,似乎在向他们暗示某种更深层的因果关联。媒体试图淡化恐慌,政府出面表示正在组织专家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与机制。

我是一名普通的理科教师,居住在这座城市边缘,家里只有一面老式穿衣镜。过去我很少注意它的存在,它只是清晨出门前我快速整理仪表的工具。但现在,我每天都会凝视它很久,看着镜中的我——那个延迟或提前数秒的“另一个我”。有时,我刻意做出一个手势,然后死死盯住镜子,等待那个“迟来的回应”或“过早的预示”。渐渐的,我发现镜中反映的并不是单纯的时间错位,而是一种诡异的因果扭曲。

某天下午,细雨敲打窗台,我坐在镜子前,试图与它“对话”。我先举起手指,轻轻点了一下鼻尖。镜中的我却在我真实动作发生前就做了这个动作——这意味着镜子里的信息是从未来传回来的。可当我第二天试图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这种提前反应又消失了,仿佛镜像重新与我同步,只是滞后了约一秒。多次尝试后,我发现一个规律:当我试图“考验”镜像的预测能力时,它倾向于后知后觉;当我无意中随手一个动作,或情绪波动,它有时又会提前显现。就好像镜像背后有一种能感知意图的机制,无意的、自然的行为才会被镜像“提前”揭示,而刻意测试未来的企图却失败。这令我回想起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的种种隐喻,仿佛未来与过去在镜中纠缠,当你试图窥探未来时,未来便如同泡影般溃散。

很快,政府和学术界给这种现象取了一个名称:“镜相时差”(Temporal Mirror Discrepancy)。研究报告层出不穷:有人利用超高速摄影机记录下镜与实物动作的对比;有人尝试给镜子施加外部电磁场、改变室内光照、甚至将镜子放置于真空环境中。结果却无一例外:无法消除这种时间错位。镜子成为了一个超越人类技术理解的窗口,它不再是单纯的光学反射面,而像是与世界底层结构衔接的接触点。

学界中有一个假设逐渐浮出水面:镜子反射的不只是光学信息,而是世界的某种底层叙事结构。当世界在正常秩序中运转时,一切因果链条顺畅,未来是未知的,过去是固定的。然而这种“镜相时差”事件表明,世界或许是一个包含无数可能性的时空网络,我们的感知只是剖面。镜子偶尔反射出未来几秒的情境,说明因果并非如我们想象般单向流动;当我们试图利用镜像提前预测未来时,却发现这种“预言”会不断自我修正。这让许多人怀疑,我们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是否只是层层叠叠的时空片段中早已编织好的一部分。

某些哲学家和宗教领袖将镜相时差视为神迹,认为上帝或某种更高智慧通过镜子向人类揭示:时间并非坚定不移的线性之流,它更像是一本可以来回翻阅的书,只是平日我们只有一页一页往下读。而今,镜子让我们短暂看到下一页的一角,或回顾上一页的某个字句。这种观点引发了广泛争论和社会分歧。

与此同时,一种社会心理的改变正在发生。许多人开始惧怕镜子,怕从中看见某个不祥的举动——例如当一个人忧心忡忡地凝视镜子,看到自己即将痛哭,而现实中还未发生任何悲伤的事件,那这泪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镜像提前透露了未来的伤痛,还是看见镜中泪水的那一刻起,人就注定了要悲伤?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让不少人陷入恐惧与抑郁。

也有人试图利用镜子的预测特性来做股票交易、赌博下注。他们摆出扑克,在镜前翻牌,希望从镜中看到下一张牌的结果;或者在电脑前与金融软件对照,试图捕捉未来几秒的股价曲线。可这种尝试无不失败——那些刻意的窥探永远被镜子“延迟”对待,他们只能在毫无防备之时捕捉到一星半点的未来信息。而当他们试图将这点信息变现,整个因果链条便在下一刻扭曲,牌局结果改写,股价走向逆转。世界仿佛在通过镜子的奇异现象提醒人类:未来并非任人宰割的猎物。

科学界进一步的理论指出:或许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一条时间线,而是无数条稍有偏移的时间分支。镜子在某些条件下成为一面透镜,让我们窥见与自己相似却略有差异的邻近时间线。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加以利用,现实则自动纠正,使我们无法真正撼动宿命的根基。换句话说,我们处在一个不断自我调节的时空系统中。

随着现象持续,社会逐渐适应了这种异常。没有像科幻电影里那般出现全球性的崩溃或末日恐慌。人类的韧性在此展现:人们开始接受镜子会失常地“走时”,接受有时能提前感知某种情绪或举动,却无法真正改变现实的大势。我们仍然工作、恋爱、生子、迎来死亡,只是在日常中多了一分诡谲。

我也开始对着镜子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忍不住在课堂上对学生提起这个现象。学生们说:“老师,这是不是说明未来早就定好了?那我们还有选择吗?”我回答他们:“也许未来是编织好的,也许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镜像变化或许只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走在一条既定的轨迹上,但那条轨迹本身又是我们行动塑造的结果。命运既定与否,也许就像镜中人:当我们试图捕捉他,他又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因果是一组互相映射的层次,你是因,也是果。”

有一个黄昏,我在自家庭院摆放了一张旧木椅,对着那面老式镜子发呆。小雨仍断断续续地下着,水珠在镜面上凝结成微小的透镜,我的影像在水光中扭曲。我轻轻叹息,并无特定想法。忽然,我看见镜中自己的脸上浮现一丝微笑,而那一刻我还未笑。我意识到一瞬间的预示:也许将来某个念头会令我莞尔。然而当我自觉地要微笑时,却发现现实中自己并没有笑出来,而镜中的笑容也消失了,只剩下我有些茫然的眼神。

我终于明白,也许镜子所展示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未来,而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像是我们的内心投影,通过时空裂缝呈现给我们看。但一旦我们刻意去印证,未来的“可能性”就缩回暗处。这让我回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我们是人,镜中是影像,可影像先于我笑时,我与影像的关系又是何人何蝶?也许,从未有过真正的因果颠倒,只是我们处在更广阔的叙事当中。

时间继续流逝,社会已从最初的震惊缓和下来。官方宣布,目前尚无法解释镜相时差的来源和本质,但它似乎并无灾难性的副作用。各国进行过大量实验,但没有找到关闭或控制这种现象的办法,也没有找到确凿的理论解释。有一种猜测是,整个宇宙的底层架构在此刻对人类打开了一个微小的窗户,让我们瞥见时空非线性的蛛丝马迹。也许,这只是宇宙长期运转中一次短暂的“扰动”,当扰动消失,一切又将回归平常。

果然,在一个并不特殊的日子里,镜子又恢复了正常。世界各地的报告称,镜相时差现象正在消退。镜中影像重新与现实动作严格同步,再无提前或延迟。当最后一面镜子在科研人员的注视下回归平静,整个事件像是一场梦,一场被大雨浇醒的梦。

人们散去,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股市的涨跌仍然难以预测,扑克翻牌依然充满偶然,悲喜的命运曲线依然不会提前显露。可那些经历过镜相时差的人们,心中多了一层隐隐的觉知:世界的表象下,时间不再是理所当然的直线,因果也许不仅是锁链,更是迂回缠绕的纹理。我们意识到,即便无法操纵未来,我们也无法简单地宣称自己是历史的奴隶;也许,我们是时间这本书中一行行文字,它自有叙事的逻辑,我们的每一次呼吸与选择,都在为这个叙事增添标点。

最后一个雨夜,我独自坐在那间寂静的午夜咖啡馆里,对着窗外细密雨丝发呆。我回忆着那段时间的离奇经历,回忆镜中那忽早忽迟的身影,回忆那些未曾成真的预言和未曾实现的恐惧。眼前的玻璃映出我的脸,雨点在外侧滑落,光晕微微拉长。我举起手,轻声说:“你好。”玻璃中我的影像同步举手,无任何时差。可我并不失望,因为我知道,就在这看似寻常的倒影背后,世界的某个深层叙事结构依然潜藏着,像雨夜里的一颗微光,我所见到的,只是这巨大叙事的一节默片。当我凝视自己的倒影时,那份不言而喻的辽阔像是另一个宇宙在向我微笑。
1250
姬十三
3月前
问: iPhone14 数据迁移到 16,用数据线的话,得找个什么线? (最后一年忍受 lighting 口)
152
姬十三
3月前
试戴全球限量 7500 个的 Rayben-meta 透明款眼镜。

图 1这个透明款的,借光脑放电波的@Nixon_Hu 同学,试戴了一下。在Meta线上商城已经断货,Meta 的朋友说应该不会再生产了。

今天戴了两副,都是平常不怎么见到的款式(图 1、图 2),总体来说:

透明款上脸有点奇怪,聚会现场的朋友都觉得不好看,被拔草了。但据说工程师们很喜欢哈。透明款式真是极客之光,非常赛博朋克。

图二这款,是个低鼻梁的,比较符合亚洲人脸型。
回来查了一下,仅有 Headliner 的两款有低鼻梁款(low bridge),一款是亮黑色,一款就是图二这个 Shiny warm stone色。觉得还不错。比我之前的高鼻梁款明显更贴合。

Meta这款智能眼镜越来越好用了。前几天遇到一个朋友,说平时戴着它骑自行车,每几分钟,让眼镜根据眼前所见作诗一句。这就很诗意。

目前RayBen-Meta 眼镜出货量应该是 150-200 万台。可以说凭一己之力拉出了一条 AI 硬件赛道。
54
姬十三
3月前
玩到一副新的智能眼镜Frame,带屏幕的。感谢脑放电波的Nixon 同学。
20
姬十三
3月前
我觉得 Vale 不错。
00
姬十三
3月前
用华为三折叠屏拍摄一张比尔盖茨。(我没有两个华为三折屏,所以这张照片是 iphone 拍的)

摄于 2024 目标守卫者大会,纽约。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