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ErinCC
38关注646被关注4夸夸
开局大厂|重启人生玩家 |INFP
喜欢见微知著=爱搞无意义的哲学升华
情绪看似稳定的不稳定=老是胡思乱想
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啥都懂而不精
置顶
ErinCC
4月前
一个醍醐灌顶的观点:

我们总是惧怕无聊。但其实无聊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它代表无事发生,一切平安。
52
ErinCC
10:52
小区楼下有人扔了一面镜子。颇有点现代艺术的感觉。
30
ErinCC
2天前
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对方秒回信息就是爱。抱着手机、对着聊天框,就能傻笑半天。

到了三十岁,再看到“照顾好自己”“吃点好吃的哦”“喝点热水”之类的话,不会再被感动,只会觉得这样的感情好廉价。
这种动动手指、打几个字的付出,根本没有成本。
这些浅薄、浮于表面的漂亮话,并不能带给我所谓的情绪价值,反而让我觉得对方不成熟。

更成熟的爱是知晓彼此的能力边界的基础上,实际地去解决对方的问题。

生病了,不是叫我“多喝热水”,而是能告诉我吃什么药,甚至直接把药外卖到门口。
心情不好,不是单纯地说“没事,你别想了,放松一下”,而是能和我一起分析问题、直面情绪。

成熟的爱,不仅是相伴相守、明目张胆的偏袒,更是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有人说,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价值的交换。爱情,越到后面,越是这样。
校园里的爱,看上去很纯粹,那是因为它不参杂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个人能力、生存能力、工作能力在这个阶段的价值占比很低。
而年纪越大,越经历更多事情,其他方面的能力价值在爱情里的占比会逐渐凸显。

我觉得,这并不是说爱情变得不纯粹了。
只是我们的生活重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价值体系在不断更新,爱情的要素在流动。
60
ErinCC
3天前
借假修真
00
ErinCC
5天前
和朋友一起旅行,坐红眼航班。登机前想要在卫生间洗个脸护肤。
我说:咱去洗手间里开箱子拿东西吧。
朋友直接在卫生间门口就地开箱,拿出洗面奶跟我说:这有什么好羞耻的吗?你先去,我看东西。

突然意识到,生活里很多感到“不好意思”的时刻,底层都是因为有一丝羞耻感在里面。

比如在餐厅吃饭菜品有问题,不好意思跟餐厅 argue,就这样算了。
比如公园里陌生人们一起转圈圈跳舞,心里很想加入,却担心丢脸不敢上前。

这种“不好意思”的感觉,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机会,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
不能将它简单地归类为内向外向,它与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相关。

羞耻感的本质,其实是配得感的缺失。

它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的否定,让人觉得自己根本上是有缺陷的、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羞耻感指向个体自身,是一种对自己整体的否定和贬低,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困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强烈的羞耻感会导致回避行为的产生,避免与他人接触、回避某些场景和话题,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

有羞耻感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完美主义,觉得只有完美的一面才是值得展示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所谓的“完美”呢?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走向更好的第一步。
不用担心别人不喜欢有缺陷的自己。
即使我不完美,还是喜欢我,这样的感情不是会更真实和难得吗?
00
ErinCC
6天前
和年轻同事进行了一场“伴侣是否需要接住我所有的情绪”的辩论。

同事的观点是,伴侣就是自己的另一个载体,是自己的后盾和港湾。两个人应该无话不谈,在关系一开始就将彼此和盘托出,充分交流,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伤痛,互相给予慰藉。

我的观点是,伴侣的陪伴和鼓励很重要,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的情绪终究是自己的课题,情感交流应该循序渐进。伴侣和朋友给予的慰藉不同,他们能承接我不同的情绪。但无论是伴侣还是朋友,他们给予的慰藉都只是安慰和建议,最后情绪的疏解还是要靠自己。

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谁对谁错。
回想年轻时候的我,和这个同事是一样的,对感情倾注全部,寄托全部的希望,有点所谓的“恋爱脑”。
而有了一些经历之后,发现了主体性和独立性的重要。特别是当自己独自度过了一些艰难时刻,独自重建过自己的精神家园后,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尊重所有个体的课题和选择。

这就像一定程度的“封心锁爱”。凭实力单身 🤷
21
ErinCC
6天前
海岛人是有些幽默感的。
#在锡亚高
00
ErinCC
6天前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使有相似的经历、共鸣般的感受,自己的情绪还是需要自己来消解。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情感本身削弱和苍白了很多。

这是一个残忍的事实,但人终究是属于自己的,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10
ErinCC
8天前
字节跳动和腾讯今年各自订购了约23万块英伟达芯片。2025年第一季度,科技大厂与明星初创公司在 AI 产品投流上的花费合计 18亿。

AI 快速发展的这几年,世界的运行规律依然没变:最稳固的现金流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量。
01
ErinCC
9天前
“人的欲望不是对某物的欲望,而是对他者欲望的欲望。

个人真正所欲望的,是他者所欲望的自己。
我们渴望成为被他者欲望的对象,渴望在他者的欲望结构中,确认自身的价值。

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并不是一个自我定义的目标,而是他者在承认我们、欲望我们时所构成的意义投射。
幸福的临界点,是这种投射即将成型、但尚未崩塌的瞬间。”
00
ErinCC
10天前
在说明中国是最大的 AI 眼镜市场的时候,Rokid 祝铭明用了下面的数据:
“美国大概4亿人口,只有7.9% 是近视人群。中国 14 亿人口,高中毕业生的近视率大概80%。”

第一反应是用两个人口数量乘上近视百分比,来代表两国的近视人口,这么一看确实对比很强烈,中国的近视人口数量远高于美国。可是仔细一想,就能发现端倪:近视率的百分比,中国的数据选择了高中生群体,这和美国的整体近视率数据不在一个维度,并不能进行比较。

于是我请豆包进行了一番搜索,找到了以下数据:
1. 2023年中国高中毕业生的人数约为 1400万,即使毕业生的近视比例高,但整体基数太小,无法支撑 AI 眼镜的市场;
2. 截止 2022年,中国近视人口约 6亿人,占总人口的 42% —— 其实这两个数据也能说明中国的眼镜用户数量是高于美国的。
5. 5. 5. Tricky 的数据在于,按年龄段来划分,近视率最高的是高中生 80%,其次是初中生 70%,普通成年人 60-70%。

数据都是真实的,只是披露数据时,选择了一个最高比例的年龄段来“代表”整体比例,在第一感官上给人带来巨大差距的错觉。很值得玩味。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