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冰瑞Brui
865关注3k被关注5夸夸
1213456
冰瑞Brui
3天前
外地或出国考察
如何充分用 Ai,把它变成当地向导+考察笔记记录工具

每次出国或去外地做商务考察,如何高效地记录和深化思考,一直是个痛点。这次来越南,我做了个新实验:出发前,我在ChatGPT里开了一个专属对话框,只为这次考察服务。

我给它的指令很简单,扮演两个角色:
1. 越南本地的AI智能向导:帮我深度分析所有我看到的现象背后的政治、商业、社会文化因素。
2. 我的随身智能笔记:记录并整理我们所有的互动和我的思考。

我还提了个要求:所有分析,尽可能提供当地的新闻或信息来源链接。

接下来,好戏上演了。
一张货架图,看透本地零食江湖
我走访了多家便利店,把不同货架的商品随手拍给它。它真的能从品类属性、陈列面积大小、包装口味、价格等维度,帮我快速整理分析出越南年轻人的零食偏好和消费趋势。我甚至会让它专门分析几个出海的中国品牌,看看它们在当地的打法和市场反应。

一条商业街,理清城市发展脉络
我拍下还剑湖、西湖一带的街景和星巴克等代表性品牌,它会帮我分析这些商业街区的发展历史、品牌定位。甚至直接给建议:“如果你想在这里开一家快闪店,可以考虑……”

一场阅兵,窥见宏观社会背景
恰逢越南九二国庆阅兵,我拍了很多宣传画面。它能从中解读出很多信息,帮我快速理解此地的政治体制和历史文化。

整个过程下来,有两点体验我觉得价值巨大:
第一,它给的链接是信息金矿。 它给出的分析,很多都会附上当地新闻链接作为出处。这不仅让信息更可信,这些链接本身也成了我快速了解本地信息的一手资料源,让我能“由点及线,看透一个面”。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活的”笔记系统。 所有的对话都在一个窗口里,我可以随时回溯。考察结束后,我可以直接让它“总结一下过去几天我的越南考察重点”。它既是帮我深入挖掘的向导,又是帮我沉淀思考的笔记。这种互动式的记录,不断启发和强化我的思考,比过去单纯拍照或自己写备忘录,效率和深度都高太多了。
00
冰瑞Brui
3天前
分享一些在河内便利店观察到的零食现象:
1. 7-Eleven 稀少:进入晚、直营比例高、选址与人力成本要求高,在河内铺开慢。

2. 本地/韩系便利店密集:Circle K(越南化最彻底)、GS25(韩国货重)覆盖强;Ministop/FamilyMart在南方更常见。

3. “中国零食折扣店”出现:如 LOVE MAXX 这类集合店,以中国产品为主,承担了“进口→试水→快速放量”的专属渠道。

就品类布局来说:

膨化/薯片/饼干:国际品牌占主场(Lay’s、Oishi 等)+本土/泰国补位,价格带集中在 8k–35k VND/小包。
糖果/软糖/巧克力:国际巨头为主(Haribo、Skittles、Chupa Chups、Alpenliebe 等),但“新奇口感/造型”有唯一中国品牌(如 AMOS 4D)
卤味/海味/辣味零食:本土+泰国+中国三分天下(Bento、HeyYo、Pichi、烤鱿鱼片、鸡爪、牛肉干、魔芋等)。这是最能体现差异化口味的赛道。
坚果/炒货:占比小但动销稳定;瓜子(恰恰、甘源)曝光较多,带有社交分享属性。
“素毛肚/魔芋” 等类目:在 7-Eleven/Circle K 妙滋味、卫龙等上架

如果中国零食品牌进入 可以尝试的品类

A. 卤味/辣味(鸡爪、魔芋、素毛肚、鸭脖风味)
理由:货架证据最密集、替代性小、越南消费者接受“辣/酸辣/鱼露/香茅”风味。

B. 海味零食(烤鱿鱼片/鱼片、碳烤风味)
理由:泰国 Bento 强势,但越南本地也有“Mực(鱿鱼)文化”,中国品牌可在口感层次与控腥上做差异。

C. 瓜子/混合豆果(社交分享)
理由:恰恰/甘源已被消费者认识;小袋拼味有复购

D. 软糖的“新奇特”切口
理由:国际巨头强,但果汁夹心/3D造型/功能元素(维 C、益生元)仍有空间;AMOS 4D 的存在就是例子。
02
冰瑞Brui
3天前
十二天越南电商考察结束
团队 产品搞定
回泰国
00
冰瑞Brui
8天前
建议了解 Ai 的人都应该 关注这份榜单
最近刷到 TIME 公布的「2025年度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AI人物榜」,我觉得真的很值得推荐。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 AI 发展的人,我常常会想:除了看工具、看产品、看论文,还有没有更高效的方式,去了解这个行业的风向和底层逻辑?

这份榜单就很像一个信息雷达原点——它把真正“推动AI的人”标记出来了,你只要顺着这些人去看他们最近在谈什么、做什么、发了哪些演讲或文章,其实就能快速对整个行业有一手的认知更新。
不管你是搞AI、做内容、搞产品,还是像我一样在找方向、找落地应用,这些人都很值得“盯住”。

而且 TIME 不只是列了名字,它还把这100人分成了几类,非常清晰:
•有的是技术突破者(比如搞底层算法或产品模型的)
•有的是企业创始人(像 Sam Altman、Elon Musk、黄仁勋这些大家熟知的)
•还有很多是政策制定者、伦理学者、媒体人、AI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去塑造这个时代对AI的认知。

他们代表的不是“一个功能”,而是这个时代在思考什么,争论什么,担忧什么。

比如我看到有些人物我已经在关注了,比如 OpenAI 的 Joanne Jang,她就是 OpenAI 模型行为团队的负责人,平时很多对于“AI应不应该限制”、“是否要设定边界”的讨论,她都有参与,非常值得看。

再比如 TIME 这次的封面,是由 AI 艺术家 Refik Anadol 做的,他用 AI 把过去几千张《时代》封面重新演绎成了一个“梦境式的未来”——光是这个视觉就很震撼。

更惊喜的是,这次榜单里也有不少中国面孔和华人面孔,不只是搞技术的,还有做 AI 应用、做伦理研究的,角度很多元。我觉得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更有共鸣感。



如果你也在思考:我该关注哪些真正懂 AI 的人?这个榜单是个非常好的起点。

你可以把它当成“高质量信息源清单”,去:
•关注这些人的 Twitter / 专访 / 播客 / 项目
•看看他们怎么想、他们在干嘛
•理解 AI 的「趋势+思想+伦理+落地」四个层面,而不是只看工具测评

time.com
1233
冰瑞Brui
8天前
小红书应该是目前招聘效率最高、最快的渠道了吧
来越南一周,刚聊完这边电商业务就准备招人,昨天发了条笔记,今天就确定了两名电商运营主管候选人。
40
冰瑞Brui
12天前
2025 最新榜单:欧美创业者都在看的 15 Newsletter

最近刷到一个榜单,来自美国知名金融科技公司 Brex。
他们每年会做一份《Benchmark》报告,统计创业者、投资人、管理者们最爱付费订阅的内容。
简单说,这就是一份“欧美商界精英们在看什么”的清单。

我自己也订阅了其中不少,收获很大。今天就挑这份榜单里 2025 年排名前 15 newsletter,给大家做个梳理。

在中文互联网,我们习惯看公众号、小红书,但在欧美,newsletter 才是核心阵地。
它有几个特点:
1. 垂直深度 —— 每份 newsletter 都是一个人或小团队写的,往往只聚焦一个细分领域。
2. 实操经验 —— 很多作者是行业一线的人,他们写的就是自己“真干过”的东西。
3. 订阅稳定 —— 基本周更/月更,不靠流量,靠口碑和价值。

所以看这些 newsletter,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全球最新的商业趋势和实践。



四大类Newsletter

商业与战略类(宏观+方法论)
Lenny’s Newsletter:前 Airbnb 产品负责人写的,讲产品、增长和职业经验。非常接地气,框架清晰。
Stratechery:Ben Thompson 的老牌通讯,分析科技战略和商业模式。可以说是硅谷人必读。
The Generalist:长篇故事型写作,讲公司、人物、投资逻辑。偏宏观,但读完能理清脉络。
Platformer:独立记者做的,关注科技平台、政策和民主的交叉地带。

适合想看“大趋势+战略逻辑”的人。



技术与工程类(懂技术也懂生态)
The Pragmatic Engineer:讲大厂工程文化、软件开发、程序员职业成长。
ByteByteGo:把系统架构、软件设计讲得非常直观,配图多,易理解。

如果你做产品或对技术趋势敏感,这两份特别有启发。



投资与金融类(钱和交易的世界)
The VC Corner:VC 投资案例、募资趋势。涨幅最快,今年直接冲到前 10。
Fintech Business Weekly:金融、银行、加密货币的深度分析。
OnlyCFO’s Newsletter:从 CFO 角度拆软件公司的财务逻辑和指标。
Lina’s Newsletter:bite-size 短内容,讲金融科技与未来服务。
The Bear Cave:短篇调查,揭企业黑料,发掘做空机会。

投资、创业融资、财务敏感度高的人,可以优先关注。



文化与跨界类(商业背后的社会与人)
Feed Me:每天一篇,解读商业、文化、亚文化,风格犀利。
After School:文化评论,横跨媒体、艺术、科技。
Noapinion:经济学家 Noah Smith 写的,兼顾经济、科技、地缘政治。
Second Opinion:关注医疗健康、biotech 行业的内幕和趋势。

想拓宽视野,看“商业+社会+文化”交叉点的,这几份很推荐。



我自己常看的有 Lenny’s Newsletter、Stratechery、Feed Me。前两个给我的是框架和战略思考,后者让我对文化和消费现象保持敏感。
有些看似小众的,比如 The Bear Cave、Second Opinion,其实在欧美创业圈里影响力很大,因为它们提供的是真·内幕+专业视角。
总体感觉,这些 newsletter 和国内公众号、小红书的差别在于:深度+稳定性+实操经验。
01
冰瑞Brui
13天前
天气很好
泰国 ✈️越南
00
冰瑞Brui
19天前
下周
有没有在越南河内做电商和品牌出海的朋友
约着聊一聊、见个面
70
冰瑞Brui
20天前
外网爆贴:AI 让大量职场新人失去晋升机会
我总结了一下大家讨论的几个点

1. 真正危险的,是“晋升阶梯”被抽走了
很多人焦虑的已经不是“AI会不会取代我”,而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果AI把所有基础、重复性的“新手活”都干了,那新人要怎么成长?

有个高赞评论说得特别好,这会造成一个可怕的循环:没有新人 = 没有中层 = 没有资深专家

就像一个游戏,你刚创建好角色,发现新手村被AI屠了,你没地方打小怪升级,就永远也去不了高级地图。像编程、文案、设计、数据分析这些行业,以前都是新人通过画基础图、写简单代码、整理资料这些“杂活”来积累经验,但现在,这些工作一句话丢给AI,几秒钟就搞定了。结果就是,公司觉得没必要再招那么多“小白”了。

2. 不只是“取代”,更是“工作模式”的颠覆
帖子里很多已经是公司中层或者资深的人也在吐槽。说现在很多公司高层被AI的“万能”叙事洗脑了,觉得一个资深员工配上几个强力AI工具,就能干掉一个小组的活。

这导致一种“唯经验论”的风气越来越重。公司宁愿花高价去市场上抢那批已经成长起来的资深人才,也不愿意花时间和成本去培养新人。短期看,效率是高了,但长期看,行业的人才库就这么慢慢枯竭了。

3. 全球性的迷茫:以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也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技术革命总是这样,旧的岗位消失,新的岗位会出现。比如以后会出现很多“AI提示工程师”、“AI项目管理”之类的。

但问题是,这些新岗位,对人的要求可能一开始就很高,它们需要你不仅懂业务,还要懂AI,懂逻辑,懂怎么和机器打交道。这对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门槛可能更高了。

讨论到最后,甚至有人开始聊UBI(全民基本收入)这种社会政策了,就是担心未来真的有大批人因为AI而失去工作的可能性。

我最大的感触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刚入职场或者还在读书的朋友们,真的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成长路径了。
以前那种“先进大公司,从拧螺丝钉做起”的模式,可能真的要变了。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你“会不会做”,因为AI会做得更快更好。而是你“会不会提问”、“懂不懂判断”和“能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怎么利用AI帮你搜集信息、完成基础工作,然后你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到思考、策略、沟通和创意上,这可能才是破局的关键。

https://www.reddit.com/r/Futurology/comments/1l100p3/ai_is_breaking_entrylevel_jobs_that_gen_z_workers/

00
冰瑞Brui
23天前
安利一个最近常看优质的 Ai 信息源
沃顿商学院教授 Ethan Mollick。
长期研究创业/创新/教育 × AI
我最认可他的地方不是头衔,而是既在一线用 AI、也能把专业内容讲成“人话”,并给出可复制的步骤。

我理解的 Ai 信息源分三类
①创造者/构建者(在一线 Ai 大公司做事的人)
②实操运营者(用 AI 把事做成的人,例如各类落地应用)
③纯信息搬运的人

对于 我们普通人想真正学习使用 Ai、缓解信息焦虑最好的方法:
1 多用。只有自己用了,才有体会,才能辨别是否适用
2 多关注第一和第二类信息源

了解 Ai 最新动态,关注信息源,要注意两个点:
质:多看一线从业者的内容,更有利于我们学以致用
量:少就是多。关注 10 个以内专业人士,就能快速了解 Ai 最新动态和应用。甚至持续关注一个信息源,就能发现大量连带内容,挖掘很多优质信息。
无论国内外,90% 以上的 Ai 博主,都是信息搬运工。

例如我关注 Ethan Mollick, 阅读习惯是:
1)Twitter/X:看趋势+灵感
快速跟进模型更新、功能变化、好用工作流灵感。
适合日更式吸收:每天刷 3–5 条,就能知道“今天 AI 圈发生了什么、有哪些能马上试的用法”。

2)Substack(One Useful Thing):看深度+步骤
主题常围绕“如何把 AI 嵌入日常工作/学习”,会给出清晰步骤、示例提示词、风险提醒。
建议顺序:
入门:如何把 AI 当作思考伙伴而不是搜索引擎
进阶:人机协作两种模式(分工型 vs. 融合型)各自的场景
实操:在写作、研究、备课、会议、产品创意里的具体工作流

3)新书《Co-Intelligence》:看方法论+边界
核心观点:
AI 当合作者:用它扩展思考/草拟/复盘,而不是只要“最终答案”。
小实验原则:在每条工作流里做10 分钟微实验,快速验证可行性再标准化。
两类协作模式:Centaur(人机分工) & Cyborg(深度融合),根据任务切换。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