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约了一个做Life Coach的姐姐的一个小时电话,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启发。原本的设想其实是找一个厉害的前辈帮我分析一下毕业第二年就决定不找工作的利弊,几段实习/工作经历让我确信我痛恨坐班,通勤如上路坐班如坐牢,但又很恐惧如果再不找工作就会越来越找不到工作,所以脑子和心在抗衡。但最后得到的三点启示显然比前者更宝贵。感觉是在更底层的层面得到了指点。
1️⃣跳出过往自责的怪圈:
我一直被执行力低的问题困扰。过往的经历让我不断给自己贴上“执行力差”的标签,一次次的失败让我对自我更加失望。我向教练姐姐倾诉时,她打断了我,她告诉我不要再被过去的模式束缚,过去的行为不代表未来。与其沉溺于过去的失败,不如去想象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拆解成行动。重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用过去的经历来推断现在的自己。
2️⃣为自己负责
把拖延这个行为聚焦到微观的某一刻的选择,比如下一秒我是要“看15分钟的番”还是“写15分钟文档”,我往往会选择前者,因为更轻松。但现实中,我既然活成了现在这个不算太好但也绝对不烂的样子,必定也有选择后者的时刻。那我究竟是在什么时刻会选择更需要力气的那个选项呢——“再不做就来不及了”的时刻。我发现过去的自己都是被 “不得不”的这种外驱力驱动着的,“我想要”的这种内驱力目前动力还比较小。但没关系,我已经发现了内驱力的电池叫做“对自己负责”,我会给自己装上它。
3️⃣自我激励暗示的动作
教练姐姐引导我想象2025年年底,那个有所行动、不再拖延的自己会做出一个怎么样的姿势。我做出了一个食指和大拇指撑开抵着下巴的动作。姐姐让我保持这个动作,并问我现在的感受。我说我感觉到了一种对自己的满意和毫无后悔的喜悦,配上这个动作,有一种很得意的心情。她建议我在做那些微小决策时配上这个动作。
哎呀这真是一个妙招,这就相当于用一个很直观很具体很身体上的方式,让我在做决策那一刻想起我想成为的那个人、且扮演这个理想中的自己。那么,再在“再看一集番”和“去写文档”的交叉路口的时候,手抵下巴的我应该更有可能选后者吧。已经开始在脑补不拖延的快乐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