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了一期播客,两位犀利的小姐姐聊起了韩寒郭敬明。不管他俩身上发生过多少新闻和事件,也不管两方粉丝掐架掐的多厉害,韩郭在80后心目中都会占有一席之地,既像是隔壁班的帅哥学霸,又像是永远的校园传说。
其中有一段她俩提到,韩寒似乎一直停留在了少年时代,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少年梦想和兄弟情怀;而郭敬明则一直在描绘县城少年对于大城市的幻想,以及一个十几岁少年对于名利场的想象。这都与他们成名前的少年经历有关。假如他们一直不能走出这种情结,那么就只能停留在原地,也无法领略更多的风景。
这一段我听了是颇有感受的。但我不太相信两位真的无法走出少年时期的叙事。就好像,二十多岁还能将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或是童年创伤,还能博得一些同情与共情;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若还抓着这个不放,未免令人生疑: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在哪里?你自己的人生呢?如韩寒本人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对于人生和生活的体验一定是会更丰沛也更多面的。
有时候不是不能,只是不想吧。若男人不能至死是少年,那么韩寒也不再是那个韩寒。若小时代变成了老干部,那么郭敬明也注定在大众视线里销声匿迹。放下了、丢掉了自己的标签,是否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往前看、向前走听上去充满诱惑力,但“我”还是不是“我”,不如牢牢抱紧过去的自己更安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