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干货实在太多,听友群里不少人觉得,这是最烧脑的一期。同时,其中也有很多中文世界里很难找到的信息。这里做一些关键的摘录:
1. 嘉宾Eric 他的投资生涯经历了几个阶段:
阶段一:与欧美大厂抢夺以色列的前沿科技项目;
阶段二:找寻最顶尖的以色列科技创业团队,寻求参投,条件是为其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在中国找寻先进团队,复制这些前沿方向;
阶段三:随着以色列的战争和中美局势紧张,耀途需要转化更加产业化的中国本土打法,并保持对全球范围内华人创业的关注。
这是一个非典型美元基金的十年:两个非金融出身的年轻人闯入VC行业,经过大浪淘沙,在整个中国VC行业经历巨大转变之际,仍然活在牌桌。其中,既有硬科技领域的扎实积累、方法论,也能看出,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市场和人才。
2. 作为一个动荡的国度,以色列人既乐观又悲观。悲观源于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因此他们并不特别重视物质条件,更在意精神世界的充盈,想到就要立即去实现。许多创业者会一直创业到六七十岁(“甚至有一位在讲ppt时都已经帕金森了”),这使得这个人口不到一千万的国度却有着异常有生命力的创新氛围。
在战争开始之前,以色列曾经可以被视作硅谷大厂们的技术进货市场——Mobileye、麦洛斯、Innoviz、Habana 都来自以色列。
3.硬科技的早期充满不确定性,“投人显得极其的重要”——这也是资深投资人和新人之间可能最大的差距。即便按照一切符合方法论和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出手,项目也可能面临各种挑战,最终公司能否成功,凭借的还得是创始人的韧劲。
4.同样是烧钱,相比互联网,硬科技可能烧出了前沿科技的人才。中国程序员和技术人才在近20年的薪酬大幅提升,这是中国科技行业飞速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条件。
5.今天许多创业公司的死亡谷,可能在于赛道骤热、估值飙升。如何掌握节穿越周期,非常需要节奏与智慧。
……
欢迎关注《卫诗婕 商业漫谈Jane's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