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For.rest
217关注180被关注3夸夸
一顆樹 🎄
-
23% 的時間在香港。
23% 的时间在 @灵感买家俱乐部。
For.rest
9天前
2020 年後,香港出現兩家新的法庭媒體,一個是《法庭線》,一個是《庭刊》。「主要報道法庭新聞及相關資訊,據實以文字詳盡報道,包括控辯雙方的盤問、證人的證詞、律師鋪陳的理據、法官的提問、判詞和裁決理據,力求將審訊全貌呈現大眾眼前。」這段話來自《庭刊》的官網介紹。儘管其他媒體都會報導法庭新聞,比如我還曾看過法庭門內外新聞直播...... 但屬這兩家最細。

如果你最近有去香港獨立書店逛逛,或許會發現一份法庭科普類的報紙,$30 一份,出自《庭刊》,出到第九期。《法庭線》也曾在 24 年出過一本《公民司法認知:由起訴到審訊的香港法律 101》的法律科普類書籍,這些雖然是兩個獨立小媒體走向公眾的新措施,但我想更多是為了增加收入渠道,幫補一下。兩家媒體會定期公布收支情況,情況是比較緊張的。有時候感覺他們更多是為愛發電 😮‍💨(或者為了一種守候的終始,因為還有人在監獄裡)

法庭報導線很窄,但不缺新聞,比如 1520 天後,三天前,初選 47 人案首批被告出獄,不少新聞媒體派去的記者,清晨就在赤柱監獄附近「守候」。

因為每次都會被刷屏,所以也會不自覺對比不同媒體怎麼報導同一事件,現場的新聞攝影有何不同的側重。

像初選 47 人案首批被告出獄這個事件,攝影圖集中在兩個位置:赤柱監獄外圍、其中一位被告家門口(居然能蹲到這麼細....)。有些媒體只去了一個點(猜想是人手不夠或安排之類吧),幾乎所有媒體都拍了那條紅色還是橙色的結界線,有媒體會拍下同行的背影,有媒體拍下監獄外圍清冷肅穆的氛圍,也有機位在老遠的俯瞰位。

漫漫長夜。反倒很好奇在這樣等候的時間裡,攝影記者們都在做乜、傾乜、望乜。(做什麼、聊什麼、看什麼)

被告家門口的新聞攝影,基本上都是被告家屬開門拿報紙時露面,區別就在於門開了多少的程度。在這其中,明報發出來的圖片,拍到了裡面的細節,「毛的寓所內有傭工為其掛起『Welcome Home Mum』的字句」。

是好到想要找尋攝影記者是誰的程度。看到朋友轉發了原出處,摸過去發現已經是眼熟的記者,有機會真想問問她,是怎麼拍下來的(!)
00
For.rest
11天前
最近感覺去不同的咖啡館,也是在選擇遇見什麼樣的樹堆。

Sower 的時候常在白天,不是早晨就是下午,因為營業時間是 7:30-17:00。最後一段路一般都是走路或是騎車,所以這時候總是和陽光底下的矮樹做伴。抬頭看可能跳起來就能摸到樹的高度,樹枝會轉彎著長,奇形怪狀的。(還不知道是什麼樹嗯...)

常去的繁榮,是營業時間最久的咖啡館:7:30-23:00。每次白天來到這裡,無論是推開車門、還是停好單車後,都會先見到一片格外高大的樹。【p1、2】這裡的樹,應該是所有咖啡館們裡最高的。正因為這樣,去 Sower 才有種對比感:這裡的樹好矮喔......

從繁榮離開的時間,每次踩點到關門時間十一點再走。這時已是在一片夜晚的樹中散步:看不見什麼綠色,只有一片片落下來的樹影。

去季畔則是午後到傍晚的榕樹堆。這裡的馬路兩邊種滿了不太高的榕樹(不太高是對比香港港島那些格外高的榕樹...【p5】)平日喜歡下午去,坐到他們關門時間走,也就是黃昏時分。【p3】

因為咖啡館開在路邊,索性喜歡坐在一層,讓店員再拿多一張椅子,讓我可以透過玻璃,對著外邊的榕樹工作。於是在這裡總是看著外邊的綠色,一點點變成淡綠、霧霾綠。黃昏走出去,配上深藍色的夜空,已經是一片藍綠色,太好看了。(藍綠色是因為走出去往上看,榕樹的高度可以遮蓋半片天空) 【p4】
40
For.rest
16天前
出门前的日子,偶尔会在想要带什么行李。在家和出门用的帆布袋不是同一些,想象从收纳袋里一个个拿出来放到行李箱的话,怎么全是香港的 😐

a. 亮橙色,Asia Art Archive;b. 米黄色,带 1980s 香港地图的;c. 深蓝色,见山书店出的「由字及兴」。刚好三种不同颜色能够覆盖不一样的感觉,已经形成一个还算不错的组合。

平时总是去香港所以没怎么意识到,直到终于要去一个香港以外的城市..... (一些身体力行的「双城记」故事 🚶‍➡️)

在家背的当然是「Always hungry at 10 in the evening」,昏昏睡走在外边游荡 🚶‍➡️
60
For.rest
18天前
前幾天在想,為什麼有些書店可以自然而然地和旁人聊起天來 🤔

之前去香港的留下書舍,和身邊兩個朋友看完電影就一同前往,剛好是週五的「失眠書舍」時間,營業到 26:00 凌晨兩點。去到那邊、我一邊在找書、看書、翻書,一邊有意無意聽店長和客人(聽起來是他朋友)的聊天內容。其實也是在邊聽邊在想什麼時候合適打斷問書....... 客人很自然地在下一個我和店長的對話自然加入,雖然講得不多。

想起在這個位置,那時候在留下意外買到了見山書店告別場流通在各個書店難得一買的「由字及興」袋子。當時有一個淡綠色的款式,非常非常好看,當我一邊猶豫一邊問朋友喜歡什麼顏色的時候,後面來的客人已經手快買下。雖然感到遺憾,還是會很自然地和對方說,「呢隻色真系好靚 🥺」對方也爽快地讓我影低留念。

那晚書店的客人不多。新來的書僮在賣力做書店試行的第一本zine,過去探了探、講了講。靠窗的檯面上還有一個男生。後面走入一個人,看了看,這不就是他們第一期 zine 裡採訪的人麼?(其實內心想的是,真人比報導帥不少啊....)

朋友逛累了,坐在一個小沙發上歇息。我時不時過去坐下來聊幾句。另一個朋友也偶爾過來走動聊幾句。沒一陣,她已經和另一個客人聊起天來。想起上次和朋友來這裡,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一個離你比較近的陌生客人或許聽久了,我們彼此在這裡待久了,對話就會自然而然發生。

但這些肯定和留下書舍的佈局設計有關,是一個合適讓對話發生的空間。(喜歡有椅子的小小書店 🥺)

正如有一陣常去見山書店,發覺怎麼有一種體驗總是在發生呢?那大概就是我總是在二樓對上陌生人的眼神,相視而笑。

見山二層的椅子,除了靠窗對窗的那一邊,其餘兩張椅子坐下來,都是對著樓梯口,意味著你都能看到樓梯口走上來的人。有動靜總會忍不住注意到,對方也會看到你,於是在一個小但舒服的空間裡,相視而笑反而是個自然出現的動作。

見山書店雖小,但太多對話自然發生了。可能也和距離有關。人就在你隔壁,動了心思想要聊天,開下口就可以了。

而且坐落在太平山街一個如此閒適(chill)的街區裡,大家走路慢慢的,這條路有好一段的長度都和隔壁的卜公花園並行,或許也和那看似沈默但也很重要的花園樹影有關吧 🌲

可能也和一日店長有關。見山書店有好幾位輪值的店長,各自都有不同的風格。比如有位看起來就很文青的姐姐(其中一個職業似乎是做衣服的),也有在中大讀緊書的比我年紀小的人,似乎也有教緊書的稍年長的人,有藝術家...... 新年那會,在一樓看書還是咋的,迎面走來一個並不年輕的男士(中年人?🤔)笑得很開心,親近地說,「xxxx(當時店長的名字),新年快樂~~」(真的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店長的位置就在門口邊,見山書店門口外的大空地其實也是書店在發生的空間。ta 其實可以自然調度起門口內外發生的事。比如... 有一次我問臉熟的店長一個問題,她直接很自然地說,你問問她好啦,向我指向門外的一個在畫畫的藝術家(😐)下一次她也是這樣,把我引去了在店的另一個人(店小的好處:目之所及的人們,發生對話會更自然一點。)

旁觀和感受這樣的氛圍下久了,每次來到見山的我都會格外鬆弛 🥺

說起「新年快樂」🤔 這種場景也在一拳書店試過。我想了想,可能還是跟很近有關。

一拳靠窗也有位置,大概能坐三個人,但不是那種特別不打擾的距離。記得有次拜託還是被拜託要插插座,是要和身邊人打招呼的那種程度。如果再禮貌一點的人,在動身離開和回來,都要和對方示意抱歉一下。或許就是在這樣的距離下,既然都打擾了,既然都近到對方會知道你要離開了,不妨再講句「新年快樂」吧~ 😺
40
For.rest
6月前
白天突發奇想:在澳門看(香港)電影的成本,是不是要比在香港看(香港)電影低….

是的 :)有种找到低调突破口的兴奋!
10
For.rest
6月前
今天看到一个两周年还在想是什么事,原来是这件事... 正好摘完一个问题到本期《野鱼志》的问答栏里,「怎么才能出小区。。。」一看就是那时的问题 😮‍💨(等等,疫情持续了这么久吗原来 🤯

西西弗森: 2年前这会儿真是发生好多事情啊… 11-23 被第一次封在家里 11-24 买了套大白衣服跑路失败 11-25 跟邻居一起写律师函 11-26 成功解封 11-27 在河边散步 11-30 -1s …… 同时还在融资,虽然也失败了 ( · _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