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後,香港出現兩家新的法庭媒體,一個是《法庭線》,一個是《庭刊》。「主要報道法庭新聞及相關資訊,據實以文字詳盡報道,包括控辯雙方的盤問、證人的證詞、律師鋪陳的理據、法官的提問、判詞和裁決理據,力求將審訊全貌呈現大眾眼前。」這段話來自《庭刊》的官網介紹。儘管其他媒體都會報導法庭新聞,比如我還曾看過法庭門內外新聞直播...... 但屬這兩家最細。
如果你最近有去香港獨立書店逛逛,或許會發現一份法庭科普類的報紙,$30 一份,出自《庭刊》,出到第九期。《法庭線》也曾在 24 年出過一本《公民司法認知:由起訴到審訊的香港法律 101》的法律科普類書籍,這些雖然是兩個獨立小媒體走向公眾的新措施,但我想更多是為了增加收入渠道,幫補一下。兩家媒體會定期公布收支情況,情況是比較緊張的。有時候感覺他們更多是為愛發電 😮💨(或者為了一種守候的終始,因為還有人在監獄裡)
法庭報導線很窄,但不缺新聞,比如 1520 天後,三天前,初選 47 人案首批被告出獄,不少新聞媒體派去的記者,清晨就在赤柱監獄附近「守候」。
因為每次都會被刷屏,所以也會不自覺對比不同媒體怎麼報導同一事件,現場的新聞攝影有何不同的側重。
像初選 47 人案首批被告出獄這個事件,攝影圖集中在兩個位置:赤柱監獄外圍、其中一位被告家門口(居然能蹲到這麼細....)。有些媒體只去了一個點(猜想是人手不夠或安排之類吧),幾乎所有媒體都拍了那條紅色還是橙色的結界線,有媒體會拍下同行的背影,有媒體拍下監獄外圍清冷肅穆的氛圍,也有機位在老遠的俯瞰位。
漫漫長夜。反倒很好奇在這樣等候的時間裡,攝影記者們都在做乜、傾乜、望乜。(做什麼、聊什麼、看什麼)
被告家門口的新聞攝影,基本上都是被告家屬開門拿報紙時露面,區別就在於門開了多少的程度。在這其中,明報發出來的圖片,拍到了裡面的細節,「毛的寓所內有傭工為其掛起『Welcome Home Mum』的字句」。
是好到想要找尋攝影記者是誰的程度。看到朋友轉發了原出處,摸過去發現已經是眼熟的記者,有機會真想問問她,是怎麼拍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