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过气的屠龙少年
1k关注997被关注2夸夸
每个一闪而过的念头,都需要认真审视,里面有我的人生
过气的屠龙少年
6天前
看待社会与职场关系,不妨用对标的视角替代比较的心态。

一旦陷入比较,眼光便会变得格外挑剔。你会纠结于「为什么他做得不够好却能获得同样的奖励」「为什么他靠关系就能绕过既定的规则」。只要开启比较模式,就总能找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毕竟比较没有尽头,即便对方有优点,也会被你关注的问题所掩盖。最终,你会被情绪左右,陷入内耗的漩涡。

而对标,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格局。你不再局限于与同圈层的人较量,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高层次,一帧一帧地对比你与标杆人物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让那些真正优秀的特质,在视野里停留足够长的时间,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对标时若能达成目标,便能抓住成长的机会;即便暂有差距,也能积累进步的经验,这般稳赚不赔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陷入比较时,你会以竞争的心态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但用对标视角审视,原本的竞争对手便不再是阻碍。他的存在,反而成了你向对标对象靠近的契机。此时要做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好好合作,为自己成为对标对象铺路搭桥。你会发现一件有趣的现象:在同一层面,彼此是对手;站得更高一层,就成了同行者。格局促成价值转换,关系的走向也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所以说到底,对标本就是比比较更高维度的存在,人之所以陷入烦恼,不过是在同一维度受到了局限,打开格局,心胸自然也会开阔。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因分配不均而气愤、嫉妒甚至仇视,实则是被规则所束缚。打开格局,就该跳出分配规则的局限。再比如所谓的男女对立,跳出固有视角会发现,这其实是阶级对立的一种投影。许多在低维度无解的问题,放到高维度去看,往往会变得简单透明。

回归本质,人要学会用对标而非比较的方式看待事物。若暂时没有宏大的目标,不妨先找一个参照物,一步步追上他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人要活出格局。就像那句话所说:瞄准月亮,即便最终到不了月球,也能落在繁星之中。
00
过气的屠龙少年
9天前
最近频繁接触AI相关知识,越深入学习,越觉得人工智能里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生活道理。就拿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来说:监督学习有点像看游戏攻略,学生通过带有标准答案的模拟练习积累知识,再按图索骥通关游戏;而强化学习则基于互动机制,学生不刷题,直接投身闯关游戏,在一次次「死亡-复活」的试错中摸索通关,最终成为游戏高手。

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其实就是一场监督学习;可到了社会上,多数时候都得靠强化学习。监督学习让我们误以为世间万物皆有固定答案,但现实却不断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答案,即便有,也不是唯一的。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背诵参考答案,走进社会才发现,这里的「考题」一道都不考。

人生这场游戏里,没人会告知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也没法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无数选择,这些选择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更没有现成的通关攻略。我们只能不断尝试、接收反馈、调整策略,再继续探索。人生就像一场强化学习,甚至比它更难。游戏里有明确的奖励,可人生的奖励函数是什么?是财富、成就,还是内心的宁静?这或许是人生这场“游戏”最核心的挑战。我们不仅在玩游戏,更要在过程中探索和定义自己真正想要的奖励。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不在认知高低,而在试错次数的多少。大多数人不存在智商上的碾压,说到底不过是熟能生巧,只要试错足够多,认知自然会得到提升。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有试错的机会,就不可能一直平庸。穷人的困境往往就在于此:没有试错的资格,导致各种技能都显得不足,其中很多人便开始自我质疑,觉得自己不如条件好的人聪明、努力。想明白人生的真正逻辑后,就不会再责怪自己,自卑也会烟消云散。

所以,人生的最佳策略就是不断试错,提高试错频次,主动与生活碰撞,哪怕头破血流也无妨。尤其要趁年轻多试错,这时的试错成本最低。人生真正的转机,都爆发在执行层面,无论执行成功与否,都有价值。对了,便往前一步;错了,也能明确调整的方向。否则,学再多道理都是纸上谈兵。
01
过气的屠龙少年
11天前
每种情绪的背后,其实都藏着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内心泛起不服气,往往是察觉到了不公;心生嫉妒,可能是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还不够清晰;总容易伤心,或许是主体性不足,内心又太过细腻敏感。心里有了缺口,恰是在提醒你看见这些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再往深处探究,不公的背后常纠缠着利益的拉扯,自我意识过强可能是价值感知出了偏差,总陷在伤心里或许是落入了受害者心态。这是第二步,认清问题发生背后的规律。

接下来,就得学着顺着这些规律去利用它们。比如遭遇不公时,该明白获得他人信任不止靠能力,做事靠谱与人情亲近同样重要,缺的未必是能力的成长,往这些短板上使劲才对,就像偏科太重终究会落榜;职场没得到晋升,或许是只守好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帮着领导扛事。要知道,升职不光靠做好分内事,更多是要帮领导在高层面前更好地展现价值,想通这点,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努力了。

要知道,每个规律背后总有受益者,我们得努力成为那个受益者,而不是困在自怨自艾里。就像待在安稳的环境里,与其总想着逃离,不如试试做点副业,多为自己铺条路。
有人说不乐意这么做,甚至瞧不上,其实未必是真不乐意,可能是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或是对成为受益者的过程心存顾虑。可这坎要是迈不过去,心性和本事就难有长进,最后要么干脆躺平,要么表面装没事,心里却攒着一堆抱怨和不甘,实在不划算。

老话说「打不过就加入」,这话真在理。等哪天能力够了,能在小圈子里定规矩了,再去圆自己最初的念想,这才是该做的事。就怕真到了那时候,当初的屠龙少年也成了恶龙,成了规矩的维护者。回头看看,人类好像总如此,难以从过往里学到教训。

很喜欢《牧神记》这本书的主旨,它讲“神为人用,人命大于天”。若把这里的“神”映射到现实社会,便是人不该被规律役使,而要反过来利用规律。先看见问题、再认识规律、继而利用规律、甚至定义规律,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该做的事。
10
过气的屠龙少年
13天前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遭遇了不公,心里常会冒出三种典型的受害者情绪:委屈、抱怨与嘲讽。它们看似形态各异,实则都扎根于同一种弱者心态,不过是在不同阶段的外化表现。

感到委屈,其实是潜意识里盼着有个万能的救世主出现,来为自己主持公道。这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催生出的是自我怜惜 —— 仿佛在说 “我这么无辜,本来就该被人救”。而抱怨,更像一种矛盾的自我安慰:既想主动去寻求正义的支持,又因为没能力改变现状,只能陷入徒劳的宣泄。至于嘲讽,那已经是对周遭世界放弃抗争后的自我催眠了,用尖刻的玩笑来掩饰心里的麻木和妥协。

这三类情绪看似层层递进,实则殊途同归:它们都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客体位置,像心里那个没长大的小孩,蜷在地上又哭又闹,等着别人来哄、来救。

别总陷在委屈里。你以为把脆弱露出来能换来理解,殊不知,太过委屈不仅换不来同情,反而可能招来更深的恶意和更狠的打压。它像一道清晰的标记,暴露了你的软肋,你在别人眼里成了好欺负的人。

也别纵容自己抱怨。你总抱怨什么,无形中就会被什么定义。每一次喋喋不休的抱怨,都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你往更深的泥潭里拽,让你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

要是对一件事有意见,你可以转身走开,也可以坦诚地提出批评, 但千万别用冷嘲热讽把自己裹起来。那种带着戾气的尖酸,看着是刺痛了别人,其实是在慢慢啃噬你自己的灵魂,最后只会让你变成一个满肚子阴私和愤懑的人。

请记住:无论你正经历怎样的困苦,都不会有现成的拯救者降临。没有人必须为你的苦难负责,因为那终究是你自己的人生课题。停止向世界描绘你臆想中的监狱。此刻就站起身,走出去
42
过气的屠龙少年
15天前
情绪是思考的引擎。要是对一件事没有强烈的情绪翻涌,思维的逻辑链条就很难串联起来。所以人总是先有了情绪,继而引出了观点,之后才会去探寻道理,而这个过程的不断累计,逐渐雕琢出一个人的性格。

有句话说人是被经历塑造的,但更准确地说,是对经历的情绪感知,在一点点塑造着我们的性格,而性格最终又影响了命运。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他情绪的外在呈现。想要改变命运,说到底就是改变他对事情的情绪反应。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变化,看似愈发成熟和理智,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能叫做成长 。那么成长是什么?是当你回忆过去时,事情本身没变,变的是你回看它们时的情绪记忆,导致你对它的想法也不一样了。此后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你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反应,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变了,这才是成长。

就像你在某些关键事件上,你做出的选择在旁人看来难以理解,可你自己却觉得轻松自然,这是因为外人根本没有积累过和你一样的情绪记忆。所以每个人性格与命运的差异,正是由对每件事的不同情绪反应累积而成的。

一个人若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往往需要一些所谓的世俗情绪作为燃料:嫉妒催生追赶的动力,虚荣点亮表现的渴望,不服撑起前行的韧劲,这些情绪会牵引着人向上攀爬。反之,若面对欲望时始终佛系超脱,往往会呈现出被生活磨平棱角的躺平状态。

情绪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是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能是点燃热情的火柴。对有些人而言,每个睡不着的夜里,总有莫名的情绪在心底翻腾,啃噬着心神,让人辗转难眠。它们像看不清的微弱火苗,却可能在梦中燃起熊熊大火。
01
过气的屠龙少年
18天前
未被社会规训的人,有一个明显的认知偏差,就是以为这个社会是讲究公平的。可要是社会本就公平,那规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因为公平十分稀缺,维护它才要付出成本,而规范能做到的,也只是守住最基础的公平底线。实际上,驱动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是利益。什么样的人最在意公平?往往是弱者,因为自身弱小,他们只盯着眼前那点利益,所以才会强调公正和平等,这其实是一种懦弱的逻辑。

人生本就不公平,你必须接受,也只能接受这一点。当你做事从社会本就不公平这个出发点去考虑,面对结果时才能看得透彻、放得下心,不至于落到自怨自艾的可怜境地。

哪怕是大家所认为的道德,追根溯源也是源于利益。你不妨想象一下,在古老的族群里,弱肉强食是常态,那些原本的既得利益者,等老了之后要怎么维护自身利益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出尊老这样的道德规范,靠它来保住自己的利益,道德也因此得以传承下去。

人生不公平,却不妨碍我们参与这场游戏。要是你玩过 欢乐斗地主,大概就懂这个道理。一开始在初级场,每场输赢1000欢乐豆,可随着不断赢,这点输赢满足不了欲望,就会去高级场,每场输赢10000欢乐豆,一把比一把刺激。要是运气好,赢了很多豆子,水平摆在那儿,接着玩下去就会发现,豆子多少只是纸面数字,和输赢带来的快感早没多大关系了。

所以说,人生不会因为你拿到的豆子多少,难度和体验就降低多少。出身低微的人,感受幸福的阈值低,反而能体验到的快乐更广泛;家境好的人,少了物质烦恼,去追求精神满足时,反倒容易走极端,要么抑郁,要么放纵。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我只是想说,无论开局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坎要过,别总觉得别人的路好走,大家都像在围城里,你羡慕我,我羡慕你,又都想逃出去。游戏玩法各有不同,内核却差不多,游戏目的从不在意你的出身,终究是看你要如何幸运快活的地过完这一生。

大家都在同一栋人生的大楼里,这个楼足够的高,不同的人在不同楼层爬楼梯,不用羡慕楼上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楼梯要登,每个人能埋头爬好自己眼前的楼梯,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00
过气的屠龙少年
19天前
困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心逐渐变窄,眼前一点屁大的事情,都会在心里被无限放大,负面情绪就像梅雨季的霉斑,悄悄爬满了日子的边边角角,就算周末睡上一整天,那股子烦躁也散不去,再加上天热,火气就更大了,每天起床都想发火,要是谁不小心多看了我一眼,我都感觉自己能当场烧了他。

我发现自己被情绪绑架了,抬眼望去周围都是敌人,事情稍微没按预想的来,心里就立刻涌起一堆委屈,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毁掉我的生活。可回头一看,那个东西其实就是我自己。

心里的那些怨,多半是因为期待太多。总盼着身边人能主动摸透我的心思,盼着谁来搭把手,甚至盼着有人能把我从困顿中救出来。这样的期待,说到底是把自己搁在了弱小的受害者位置上。等心里慢慢敞亮了,期待少了,怨也跟着淡了。

可是我不想做一个受害者。我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情绪不过是脑子里飘过的一个念头。随时能看清它,随时能离开不喜欢的处境,这才是该有的状态。不要轻易让自己产生受害者心态,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就等于认同自己的命运可以被他人左右,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认为自己曾经是一场苦难的受害者,可苦难熬过去了,你还在,那你应该是幸存者。

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又站在弱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成年人的世界里,同情和关注本就少得可怜,来了也留不住。只有站在能自己做主的地方,相信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接住更多能帮到自己的东西,才能被更多目光看见。
821
过气的屠龙少年
20天前
梅雨连绵,加上618 购物狂欢后的倦怠,彻底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回到家,我只能漫无目的地刷短视频,原本规律的日常支离破碎,意义感也随之消散。

我曾怀疑是年龄增长,消磨了少年心气,但熬夜追完《灵笼》之后,我才明白,热情从未消失,只是人容易被惯性裹挟。生活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飞轮,正向运转时,忙碌反而能激发高效;一旦松懈,便陷入懒散泥潭,再难起身。

电影、动漫和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在于清晰的主线。当我们代入主角,完成任务,见证故事闭环,就能获得意义的释放。这揭示了一个真相:人可以没有工作、爱好,但绝不能缺少实现意义的机会。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精神上对价值感的追寻便会显现。长期缺乏方向感的人,终将陷入虚无,游戏里的成就系统,正是对这种本能的呼应。

我们都是被意义拴住的生物,无法漫无目的地活着。哪怕追求目标的经历充满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意义。财富自由的人常常不满足于躺平,偏要折腾,正是因为物质富足后,反而会对精神上的自由感到恐惧 ,害怕那种无所事事的空虚,这比肉体上的疲惫更令人窒息。人类都像被眼前萝卜驱使的驴子,而这萝卜往往还是自己心甘情愿挂上去的。

这个夏日周末,吃饱西瓜、喝足气泡水,却因酷热困守室内,即便正事堆积如山,仍只想继续瘫着。既然如此,不如就从敲下这段文字开始,给意义找到一个喘息的出口。
00
过气的屠龙少年
2月前
听人说,人老的一个的标志就是不再容易一惊一乍了。所以保持年轻,就是保持一惊一乍🐱
31
过气的屠龙少年
2月前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