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乔木Diane
885关注5k被关注4夸夸
互联网转律所,实习ing
前司字节-pdd-腾讯-快手
在与自己和解之前,先认识冰冷的现实世界
v:qiaomuii
置顶
乔木Diane
6月前
离开互联网进律所了。

百万年薪,凭运气得到,凭本事放弃。
133
乔木Diane
18天前
完美!
00
乔木Diane
21天前
做离婚案件,老是会想起芒格解释自己放着好好的律师不当跑去干投资的理由。🥲
21
乔木Diane
1月前
在即刻上卖房试试🥹🥹

上海大虹桥江桥片区,当年也是网红盘了【一把泪】

🏠房龄:2年,非常新
🏠面积:97.55平,三室两厅两卫
🏠楼层:14/17,黄金楼层,一梯两户,且楼栋位置非常安静
🏠朝向:朝南,南北通透,前无遮挡视野非常好
🏠装修:精装(已封窗户,阳台打通大客厅,中央空调、全屋地暖新风系统,直接拎包入住)
🏠交通:500米到地铁,双轨交(13号线和14号线),到静安寺30min,另有嘉闵线在建。
🏠管理:人车分流、人脸识别、高绿化。

我自己对这套房子是很喜欢的,楼层好,品质好。原先在上海工作,离家近,现在来深圳工作,以后应该也会留在深圳,所以置换卖房。

投资+自住都很好,租金每个月可以租到8k+以上。挂牌618万,有诚意的价格可谈。

目前有租客在住,租期到5月中旬,不影响入住。房子今年7月满2年,无增值税,租客搬走后可提前搬进去。

随时可约看房,感兴趣的即友欢迎加我咨询!v:qiaomuii
68
乔木Diane
2月前
中概和恒生的利润里,有接近10%是汇率的原因。
21
乔木Diane
2月前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当年一定不会买入这么多中概,因为资产配置是唯一免费午餐。

但既然已经买入,又清楚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就稳稳拿住,等风来。
11
乔木Diane
2月前
Hi,我是戴安。

本周是律所实习的第十八周,继续#独立之旅系列。

这周在写2024年的工作总结和2025年的工作规划,写着写着突然突然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我是怎样认识和理解律师这份工作的。

想到的答案居然是“Develop yourself as a product”,真是互联网思维穿魂入脑。

不过用这个角度来看律师这份工作,倒是意外的合适。

做律师就是开发一款叫做「律师」的产品,共通之处在于系统性思维、差异化竞争和持续优化。

1. 系统性的思维

律师这份工作,可以算是一个最小单位的创业,在独立以后,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需要负责从后台产品打磨,到前台产品推广完整的链路。

而且这几年我越发意识到一件事,很多时候,当我们以为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接收一种“感受”。

如果专业的信息有用,化妆品广告就会直接念配方表,而不是拍大美女用完产品之后容光焕发。

同样,当我们在说找个“好律师”的时候,我们似乎是在强调他的专业能力,但其实想起的他带给我们的一种感受的混合体。因为专业的判断需要很高的门槛和成本,所以“专业的感受”更多的是通过场外信息构建的。

这就需要将律师看作是一个多维的、系统的、完整的产品,不仅需要提升法律专业能力,也需要提升市场推广能力、定价能力、谈判能力等等。

2. 差异化竞争

世界上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低成本,一种是差异化,套在人力市场也是一样,但低成本常有,而差异化难得。

在互联网大厂和律所我都会看到很多应聘者的简历,很多人的学历很好经历很丰富,但是坦白说,在学历内卷的当下,光是要做到留下印象已经很难很难了。

互联网行业总说“Product Market Fit”,到律师行业更是如此,与其做“万金油律师”,不如说做某个细分领域里别人遇到问题会想到的第一个名字。

以前总害怕把路走窄,其实更要担心的是没有把路走深。

所以,不要追求优秀,而要追求独树一帜,个人特色。Outstanding这个词字面上已经说明,要做到优秀最好的办法是站出来。

3. 持续优化

都说律师这行非常吃经验,经验是什么呢?经验是对经历的抽象和总结,虽然律师的个人经验相比互联网的大数据要稀疏很多,但这本质就是一种自我迭代算法。

在律所从头开始实习的过程中,我在想人到底靠什么成长的?

其实人不是靠成功成长,也不是靠失败成长,而是靠反馈成长的。

王慧文说:“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高质量的复盘才是成功之母。”

所以要多做案子,多尝试、多试错、多反馈,把自己当作一个算法系统,喂更多数据,再调整参数。

行动-反馈-再行动-再反馈,每次优化一点点,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发现,系统已经迭代了好几个版本。
10
乔木Diane
2月前
节日的意义在符号,符号的意义在共识。
10
乔木Diane
2月前
过年休息了两周,恢复运动🤾🏻‍♀️!

其实每次恢复训练的辛苦程度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恢复需要的时间不一样。

所以,保持运动习惯的秘诀在于利用好身体的惯性,因为坚持下去总比从头开始要容易💪
00
乔木Diane
3月前
朋友们,新年快乐!
20
乔木Diane
3月前
Hi,我是戴安,欢迎见证我的独立之旅。

本周是律所实习的第14周,这周已经没什么工作,推荐一下24年读过的好书。

24年继续读历史、经济学、社会学,25年大概也是如此。

还是那句话,在与自己和解之前,先认识冰冷的现实世界。

----
1、第一本是周飞舟的《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又是一本关于政府治理逻辑的书。

从疫情开始,政府治理就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我这几年也读了不少。

要理解中国社会,绕不开政府部门,而要理解政府部门的种种行为取向,三十年前的分税制改革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以利为利》可以简单归纳为“分税制来的那一夜”。

在分税制实行之前,我国政府财政实行“财政包干制”,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上缴财政收入给中央,剩余由地方政府自由支配。

分税制施行于1994年,所谓分税就是对不同的税种采取不同的税收分配方法,如增值税等主要税种被列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且中央分成比例为75%。

分税制改革影响深远,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乡镇企业的衰落、基层政府的“吃饭财政”,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以及此刻如同一片乌云笼罩着中国经济的土地财政危机。

----
2、第二本是郑雅君的《金榜题名之后 : 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这本书中,郑雅君对62名来清华、复旦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并根据家庭情况将他们分为“优势学生”和“弱势学生”。

分析框架沿用了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通过对比“优势学生”和“弱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不同的行为模式,说明优势家庭中的文化资本如何在下一辈身上延续,这一点即使通过教育也很难改变。

这本书没有提出什么创见,更多的是一个成熟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和应用,但这本书仍然有很多击中我的时刻。

最近几年出了好几本研究小镇做题家的畅销书《读书的料》《小镇做题家》《学神》《县中的孩子》,也包括这本《金榜题名之后 》。

我觉得这些书也像《以利为利》一样, 回应着某种时代情绪。

好像当年那些勤勤恳恳只会做题的小镇做题家,通过打拼终于留在大城市之后,在集体性地寻找解释自己的语言,以完成一个外来者对自身身份困惑的解答。

我们身处一个流动的时代,教育的流动,城乡的流动,区域的流动。

我想每一个在流动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文化不适、场域不合的人都会透过这本书照见自己,而这场悄然发生的集体叙事也会让每一个曾经孤军奋战的人感受到同行者的安慰。

----
3、第三本是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在我的分类里,这本书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框架之书」,而且是必要而难得的视角,任何时候读都可以说是读晚了。

看书名是一本高屋建瓴的学术巨著,其实不然,全书通俗易懂,没有佶屈聱牙的理论术语,阅读体验极棒,可谓“真佛只说家常话”。

瞿同祖通过梳理法律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家族、婚姻、阶级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总结了古代中国法律的两个特点。

一个是重视伦理重于是非,不太关心是非曲直,重在调解矛盾,息事宁人。

另一个是重在维护等级制度,通过「礼」和「法」无所不包、事无巨细的规定,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让所有人各归其位,并永久性地固定在他的阶层之中。

不得不说,读法制史很多时候可以祛除道德的面纱,打破华而不实的幻想,毕竟法律里写满严刑峻法,判决词里写满凌迟、绞刑、斩立决。

----
4、挑出top 3确实有点费劲,top 10倒是刚好放下,今年读过的书里值得推荐的还有以下几本:

--项飙的《跨越边界的社区 :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
--上野千鹤子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吴敬琏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 : 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
--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以上,祝我们新的一年,开卷有益啦。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