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Steve
206关注231被关注0夸夸
🤖 开发者、创业者
🕹️ Apple 产品重度用户
⌨️ 「唯果租房」合伙人,研发负责人
👨🏻‍💻 独立开发了「心愿清单」,目前佛系维护
Steve
3天前
我自己是间歇性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特别喜欢做。

最近就特别想看书,所以就疯狂看,甚至于最近每天晚上都要看着书睡去。

之前很苦恼,也啥总是一件事干一阵就干不下去了呢,然后就逼着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个时候就坏了,内心就会很抵触,事情也做不好,自己还苦恼。

现在就会利用这个「特性」,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就疯狂拼命做,一旦抵触不想做了就停止,一定不要与自己抗争,有句用烂了的话:要学会与和解。

感兴趣、想要做的时候,就立马去做,尽全力去做,这时候你会身心愉悦,摄入率也是最高的。等到疲惫不想做了就停止,调整自己,然后投入到下一个想要做的事情上去。
00
Steve
4天前
真冷啊,下班下班

手机该换了🐶
00
Steve
5天前
创业飞速增长的不止是公司,更多的是人。
00
Steve
22天前
虾米🦐姐这篇文章,值得被所有父母,即将成为父母,准备成为父母的朋友们,收藏每周拿出来阅读背诵三遍。

鸠摩小虾米: 这段时间,因为孩子的生活半径里多了很多亲戚,他频繁和成年人相处,也就经历了不少被大人“逗一逗”的时刻。 比如说,大炮整个夏天都在山里待着,他不想回到城市生活。 可身边的成年人总爱逗他:“爸爸妈妈要走了,要把你带回杭州了,带回上海了。” 孩子听完立刻急得团团转。后来我只好对他说:“有些大人说的话本来就是错的。你如果一时分辨不了,就来问妈妈。如果妈妈说他们错了,那就是错了。你可以走过去,明确告诉他们:‘请你不要乱说,这是不对的。’” 我把这件事写出来后,评论区涌来了一两百条类似的分享。 很多人说,自己也见过,或者经历过,深有共鸣。的确,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对,需要改正。 但也有人直接把这类大人骂成“坏人”,觉得他们把孩子当成小猫小狗来逗,甚至称得上十恶不赦。 我却想说,事情没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恶意,也并不等于“不爱孩子”。这正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去问问自己:你自己会不会也陷入无意识去“逗逗”孩子? 然后我要真正搞明白,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怎么样避免它再次发生。 讲个最近发生的事情吧。 昨天中午,我爸一直在带孩子玩。然后中午,我们要去吃饭了。 我爸就随便开始逗孩子了。 他说:“大炮不吃饭了吧,今天好像没有做大炮的饭哎。” 大炮很着急说:“没有没有,要吃的。” 我爸继续说:“哎呀,大炮的饭没有做呀,今天中午大炮不吃饭了吧。” 孩子就是2岁半,大人就觉得,这是一个两岁多的孩子的逗乐沟通方式。 然后,孩子就明显情绪不对劲了。 坚决不去吃午饭了。甚至还拼命给大家解释:“我不是生气哦,不是生气哦,我就是不饿。” 后来,我注意到他情绪不对,就去陪他了。孩子就在我怀里偷偷擦眼泪。 其实,成年嘴里的这句话太小了。无非就是一句“大炮不吃饭了吧”的玩笑话。 成年人的世界中,它完全不值一提。但是,2岁半的孩子,他的世界实在太小了。 小到这句话,就是他当下的全世界。 他还判断不了,什么话叫玩笑话,什么话叫真实的话。 然后,我就跟他说:“你可以生气的。如果你真的生气了,那就是生气了。没事的。外公说错话了,他就会跟你道歉。说错话道完歉,你们还是好朋友啊。” 然后,我就把我爸拉来给孩子道歉。我爸道歉完,然后我们又带他出去玩了一圈,这个事情才算有个ending。 孩子的这场情绪就结束了。 因为看到他偷偷抹眼泪,我就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我甚至都不知道我是几岁。 很小的时候,但是,我是有记忆的。 有一天我去亲戚家玩,然后他就说了一句:“你来我家干嘛,你自己没有家的么?” 其实那个亲戚一直都是很喜欢我的。我不认为他是出于这么恶意说这句话。 就是成年人,在未成年身边,一些对于言语的摆弄罢了。 但是,我明确记得,我当时就想哭了。 但是我又不敢哭出来。只能说自己要上厕所了,然后偷偷去厕所抹眼泪。 我明确记得当年在厕所偷偷抹眼泪的自己。 所以看到了现在偷偷抹眼泪的孩子,我就明确了一件事: 当年,我的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太忙,也可能因为认知不到位,所以没有能力去保护我这种微小的情绪。 但是,现在的我作为妈妈,我现在是有能力,去保护我的孩子的。 这种微小的情绪,我能察觉到,我更能去解决它。 当然,我更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成年人的这种行为,不是不爱。 你能说孩子的奶奶爷爷外婆外公不爱孩子么?哪怕就是不这么亲的亲人,大多数人看到软软糯糯的孩子,肯定还是喜欢的心理占大多数的。 很多人,他不会主动自发地说:“我今天要去欺负一个孩子”。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是爱孩子的这件事。 它背后,是几种常见的成年人世界中的心理问题。 1:跟未成年人在一起,尤其是小小孩子,是成年人最容易体验到的“权力感”和“掌控感”的。 孩子面前,大人天然占据优势:知识更多、行动更快、决定权在手。 孩子小时候,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无条件去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 很多成人,在“养育”和“滥用权力“之间,会迷失中间的度。 所以你去看,那些家暴的男性,很多都是在外面郁郁不得志的人,在外面当孙子当狗,完全体验不到权力感”和“掌控感”,回到家,看到比自己弱小的老婆孩子,就开始用最低成本获得这种权力感。 随意操控孩子和其他弱者,这是losers,能得到权力的最便捷的方式。 当然,我说的家暴,是比较极端的情况。还有很多日常情况,成年人容易把握不好那个度。 管教:建立清晰规则,解释原因,尊重孩子的感受。滥用权力:依赖恐吓、羞辱、剥夺、情绪化来换取快速服从。 其实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是,家长在这两者之间,其实非常容易迷失。 这也是我日常警醒的一件事:千万千万不要沉溺在家长天然拥有的那份权力感里。 2:这是“好玩”的低成本娱乐 孩子因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不够成熟,所以会有一些非常可爱和好玩的世界观。 这种“低认知”,就是孩子可爱的地方。很多这些时刻,也是家庭温馨和有趣的时刻。 比如说,有一次,我把孩子带到一个小湖泊,孩子说:“这里就是上海吧!”我才知道,孩子一直以为上海是海。 就是这种可爱时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多。 但是,同时,也是这种低认知,会让孩子对于一件成年人眼里非常小非常小的事情,会情绪外显、反应夸张,正是这种反差和对比,对成年人来说非常“有趣”。 “竟然会因为这么小的玩笑话而当真”,孩子真的“太好玩了”。 去操控孩子的情绪,就是最低成本的“娱乐方式”。 成年人甚至会认为这是加强跟孩子感情的一种方式。毕竟,我们在一起玩嘛。我们在沟通嘛,我们在培养感情嘛。 3:成年人理解的孩子情绪:一会儿就好了,马上就忘了 孩子的情绪的确是虽然短暂的,但当下的感受是真实的。 在孩子的记忆当中,很多事情可能的确会消失,他们也记不住你跟他说了什么话。 也记不住被你‘逗’了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切换快、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具备长时间“挂念”和“反刍”的能力。 但是,无论他们年龄是多大,记忆有多短,他的情绪有多暂时,他当下的感受一定是最真实的。 他忘了这件事情,不代表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比如我们的大脑会把强烈的情绪内隐记忆储存在身体、神经系统里,这些不是靠“语言记忆”去记的。 所以,“他忘了”的,是事件和细节,不是当时的情绪体验和你是怎么回应他的。 所以,作为家长,我也在跟自己说:孩子的事件记忆能力可能不行,但是情绪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甚至写进他的身体里。被理解一次,就是建立一层安全感。跟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这样子,一步一步被建立的。 我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当成年人说出这些“开玩笑”的语言时,孩子的世界在经历着什么。 2~7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在这一阶段有几个特点:认知高度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sm);理解世界主要靠直觉和感知,而非逻辑推理;尚未发展出“守恒”概念,也缺乏抽象与假设性思维能力;对语言的理解是字面直译(Literal Interpretation);分不清“表演/说笑”与“真实表达”的区别。 这些认知特点决定了,孩子面对大人逗着说的“玩笑话”、“气话”、或“威胁的加”,他们无法做到大人那种“我知道你不是真的”的反应。 我们拿几句很多孩子都会在小时候听到的两句话来举个例子。 第一句话叫做:“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一句话说出来,在语言学里面,有目的(功能),有认知基础,有社会语境,和说话者意图表达。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目的是:控制孩子行为,制造恐惧来换取顺从;又或者,就是简单的情绪发泄; 认知基础是,我不要你了,是情绪发泄,不是事实表达; 社会语境是:已知“妈妈不会真的扔掉我”是社会常识; 说话者意图表达是:我不是真的要把你扔了,我是希望你能听话一点。 但是孩子没有语言不等于现实”的认知屏障。那么,这句话在孩子的世界当中是如何被内化的呢? 在那一瞬间,他的心里不会浮现“妈妈只是说说而已”。 他只会认真地想:“妈妈说不要我了,是不是我真的太糟糕了?”“是不是我不去做这件事,就没有人爱我了?”“我是不是会被留下、被丢弃?”“妈妈不要我了,我该怎么办呢” 可能成年人的这句威胁真的有用,看结果看,孩子会去听话完成你交代的任务。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俩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天差地别的。这,就是语言的内化。 第二句话叫:“你是我们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目的是:调侃/逗笑:制造气氛,试图“开个玩笑”逗孩子或旁人发笑; 认知基础是:孩子对“家庭归属”是有足够的信心的。不会轻易当真。 社会语境是:家庭成员公认,孩子不是捡来的,所以它是习惯性的家庭调侃。 说话者意图表达是:多半不是出于恶意,而是缺乏对语言影响力的敏感,为了开玩笑,好笑,好玩,有趣,低成本的娱乐。 同样,在孩子心中,他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孩子无法理解“玩笑”“反话”这类语用规则,尤其在 2~6 岁这个语言现实混合阶段,他们会字面接受你说的内容,把语言当作真实世界的描述。 “你说我是捡来的,那我就是了。”“那我是不是真的不属于这个家?”“我是不是随时会被换掉?会不会哪天又被送回去?” 孩子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身份质疑。 所以,对于语言发育还没有完善的孩子们,他对于你的话,语言目的、认知基础、社会语境,以及说话者表达意图,都是跟你站在不一样的认知层次上。 你指望孩子如何理解你这句话? 孩子看起来小,但他正在用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去理解爱、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有些语言我们说完就忘了,但孩子却可能用很久很久去消化,有的人甚至是一生。 而且在我的评论区证明了,有时候真的是用一生去消化。。 所以,请在开口之前多想一秒。 语言有温度,也有分量——希望我们用爱和尊重,养出内心坚定、关系稳定的孩子。 与所有家长共勉。 小虾米。

00
Steve
1月前
简直不能再同意,冰哥太赞了。

范冰: 跟一个海外做加密投资的哥们微信语音了一番。这哥们过去几年,都在给交易所做事,大小所都待过。 他最近在用 copilot 做交易挂单,目标明确,方法清晰。 跑了几天代码,用小钱试了试,收益率 1%,每天稳定躺赚。后面打算逐步放大金额,并且用更多代码保证安全。 我问他现在做这一套,复现一下要多久,说核心步骤只要 10 分钟。但后面继续扩展这套体系,成为长期躺赚的 AI 交易系统,还要假以时日。 我很看好。 AI 浪潮来了,我看到还有(这方面经验较浅的)人用 AI 做一个「开发者」去打造 App、搞 SEO,想借此琢磨搞点钱。反而把链路弄长了。 一样是捕获市场稍纵即逝的需求,一样要与人心和平台策略斗智斗勇。 那么投资交易这个事,存在时间更久,受监管的市场规则更透明,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是严进宽出,先慢后快。 相反,现在所谓流行的「build in public」的开发者,许多是因为 AI 而释放了想象力的前麻瓜。他们在社交网络制造的赚钱噪声,自high 居多。 比如产品经理,一下子掌握了编程技能,就觉得自己行了,恨不得昭告天下。 但其实,「懂点编程原理」是进阶以上产品经理必备的。甚至大公司比如早期的 Facebook,都是工程师当产品经理。 实际从 build 出来到 go to market 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更别说持续稳定地收到正反馈和足以维持体面状态的金钱。 我的想法是:「不要做一个 build in public 的开发者」。 在 2022 年前后,我这么干过,做过 YouTube 频道 + 开发 Web3Q。那是因为疫情有线上流量红利,加密投资有热点,且我懂开发。现在环境和条件都变了。 — 因为 AIGC,虚拟商品在增多,过度包装在增多,边角新闻在增多,虚荣头衔在增多。打算长期做一名「独立开发者」,大概率就要去玩这场状态游戏(Naval 所反对的),被同行内卷,被信息流反噬。 — 之所以 build in public 是因为不赚钱,或还没进入赚钱的快车道。真正赚钱的人藏着掖着,不会无差别地向公众披露细节。「不要听不厉害的人教你怎么变厉害」。 — 过度专业吸引同行。现在独立开发者圈子,如同黑暗森林,彼此抄袭创意、互相倾轧,速生的流行很快就速朽。你又不是币圈吃别人流动性的,让同行关注你会有什么好处么? 一年前可能还可以 build in public,现阶段已经不适合了,得 build in shadow 了。闷声发大财它不香吗? 还看到 X 上有人发段子 —— - Build in public 初期:用户全是竞争对手,没一个付费。 - Build in public 中期:开始有来自中国的 IP 来各种搞你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收入没超过自己:这我就放心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赚了不少钱:这厮不是骗子就是准备来卖课了。 所以,现在与其花时间在建造一个又一个题材重复、昙花一现的 App,并奢望靠走量能帮你获取被动收入,不如直接用投资交易市场来试验 AI。 AI 可能会进化,你写的东西可能会因为 AI 迭代而过时,需要迭代。但你的交易体系始终在沉淀,交易市场也在规范完善,这就是有复利价值的事情。

00
Steve
3月前
也是又过上了两点一线的日子。
10
Steve
4月前
又来即刻招人了,我们团队大多数同学都是在即刻认识并一起做事的。

今天再来摇一个前端/全栈研发同学 👇(有朋友感兴趣的欢迎转发🙏)

▌我们是谁
国内 TOP3 青年租房平台,100 万用户信赖,致力于用技术解决租房痛点(虚假信息/高价/无保障),打造有温度的新租房生态。业务正在快速增长中 💪

▌我们需要
✔️ 能独立负责 Web/小程序开发(Vue 技术栈,微信小程序原生技术栈)
✔️ 有后端研发经验(Java 技术栈),能够参与协作开发
✔️ 每周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参与开发、协作,强自驱不拖延
✔️ 对AI应用落地有敏锐嗅觉者优先
✔️ 愿长期投入社会价值项目者优先

▌你能获得
主导产品迭代的成就感(你的代码直接影响 100 万用户,以及未来更多用户)
副业收入+长期价值回报(若项目爆发可转主业)
租房行业深度认知+AI实战经验

🌟 如果你对 AI + 租房行业感兴趣,想用技术创造真实社会价值,快来联系我吧👇

📮 邮箱:ikook.dev@gmail.com
📌 微信:Steve-Wx
10
Steve
5月前
ChatGPT 眼中的我

它根据我和它长期交流“气质形象”画出的“我”,就还挺像我理想中的样子:一个理性中带点创意气质,略显神秘而又专注的独立开发者。

但应该更进一步,一个理性中带“很多”创意气质,略显神秘而又专注的开发者、创业者。

而不是“点”🤔
00
Steve
6月前
在家附近公园溜达,被这一幕吸引:一位父亲携女儿和一只狗露营🏕️ 很温馨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