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KKXB
128关注422被关注0夸夸
AI|户外|运动 |
BedroomDJ |学习者|感染力
KKXB
1月前
去年6月第一次参加Mindverse用户访谈的时候,Hengjia问我:如果我们把Second Me的概念融入进Me.bot,你觉得如何?我当时很兴奋,我说我会很好奇,也会很期待,很多人擅长感知他人,但始终却不了解自己。
而在八个月后,Second Me作为另外一个新的个体正式开源,尽管这八个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Mindverse始终在探索一个有爱的,帮助“本我”这个个体的产品,人的注意力其实本质上就是财富,好的产品才能给人更多的自由。
Second Me是我,他通过拥有我的每时每刻的经历,喜怒哀乐的情绪,思考问题的方式,亟待解决的难题,未曾捕捉的偏好,快乐美好的回忆,成为不同面我的集合。每个人都是丰富的、多面性的,需求是多样的,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一个Second Me可以恰当的唤起最适合当下的“part of me”,链接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part of you"。世界再次跨越地缘,而这一次我希望以更加真实的样子遇见你。
如果你对在智能时代发展中,未来“本我”个体将以何种形态产生好奇,AI如何成为我们的延展而不是替代拥有探索欲,请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
这个世界太好玩了,期待与你共创。

项目地址:github.com
00
KKXB
3月前
我可以自己健身、自己读书、自己吃饭、自己喝酒、自己旅行。但我得存在于一个集体,我意识到我无法做个体,至少现在。我回想起自己对柴静采访很感兴趣,那些人都真诚、理想主义、愤世嫉俗、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喜欢的不是某个行业,而是怀揣着同样理想和目标的人、团队、公司。和他们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做。AI或者任何行业只是途径,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什么都可以做。
10
KKXB
3月前
和总裁开会,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时不时的在前后变换姿势,手臂带动手在四处摸索,时不时的用手托住脑袋,这些动作在周围人坐定如松的状态下被无限放大。在过去很长时间多动的状态都是下意识地完成,而今天一瞬间的专注,让我对这些动作的感知慢慢清晰,最终被敏锐地捕捉。曾经对ADHD人士了解和观察,让我在行为特征上快速做了匹配,一个念头闪过:我是ADHD嘛?

当”肢体难以安静、总有股冲动想做点什么、焦虑“的字眼出现在搜索结果中,特征的相似性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思考。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过度思考会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感,而这正是我面临的巨大的但一直逃避的课题,我决定暂时不为自己贴上标签,看看是否能通过缓解过度思考来解决自己的困惑。

想要缓解过度思考,首先需要在行为发生时做好识别。

过度思考的表现

1. 反复回忆过去: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反复琢磨,想着“我当时是不是做错了?”或“如果我当时那样做会怎样?”。
2. 担忧未来:过于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不断预演负面情境。
3. 难以停止思考:即使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也会不停地想,直到感到疲惫或情绪崩溃。
4. 自我批评:对自己的错误或不足过度放大,觉得自己不够好。
5. 情绪化的放大:将一个小问题无限放大,认为它会带来严重后果。

举个例子,

正常思考的人会关注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过度思考会反复纠结却不采取行动。

正常思考的人适度思考就停止;过度思考的人思维循环,无法停止

正常思考的人关注实际发生的事情,过度思考的人想象还未发生的负面事情

正常思考的人目标导向;过度思考的人消极、批判和情绪化。

过度思考的根源

1. 完美主义:对自己和事情有极高的要求,希望一切都做到最好。
2. 害怕失败:担心思考不全面会导致失败。
3. 焦虑和压力:心理压力大时,大脑会试图通过过度分析来找到“安全感”。
4. 缺乏信心:对自己和未来的不确定感让人陷入无止境的思考。

下面是我的计划:

第一步,试着回忆过去你产生过度思考的场景或问题,给自己列一个清单,比如工作的某个问题,人际关系还是一些未来规划的问题,当再次遇到相关问题需要有意识地告诉自己:你又在过度思考,没有实际解决问题。

第二步,如果是源于对过去或者未来的思考,尝试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来说真的重要吗?我的担忧在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后还有影响吗?把思考拉回当下

第三步,写下来,当你觉得思维混乱,就把大脑的想法全部先写下来,不要纠结结构化,随便写。尝试的给一个解决方案,明确一个行动计划。

第四步,明确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去做;哪些事你无法控制的,接受。

第五步,停止追求”完美主义“。无需执着最优解,告诉自己不完美也没关系,先行动。

第六步,尝试培养放松习惯,比如冥想。寻找外界帮助,比如和他人探讨

好的,一周后我再来看看。嘻嘻🤭
00
KKXB
3月前
终于看完了段永平在浙大的访谈,脑子里回荡的话,
一个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但这也是一种结果的呈现,做对的事情的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事情是对的,把事情做对的前提是你要知道做对的方法。而这个结果是在反复试错和修正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

第二个是事物的本质:

首先,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决定性的重要属性。通常相对稳定、不易察觉的。例如水的本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以特定比例构成

现象:事物外在的、容易被感知的表面特征。例如水的液态、固态或气态。

我知道大多数人不在乎什么是本质,但如果不了解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我们很难在思考中捕捉到实际的本质,有时甚至会被现象迷惑。

我知道仍有同学会觉得我废话,因为如何快速、准确的看透事物的本质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

但如果你通过搜索或者直接去问gpt,你可以得到十种方法,包括现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还会得到每一种方法的运用方式和案例,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我是个懒人一向讨厌记忆没有规律的内容,简单又通用的方法。所以打造一个通用的思维框架,在任何场景都能随机应变,比起把所有方法熟练掌握要容易且重要得多。

“通用的思维框架:洞察本质的五步法

1. 确定核心问题
- 关键思维:明确你的目标
- 方法:
- 问:这件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 用”5w1h”(What, Why, When, Where, Who, How)找准问题焦点。
- What:
- 定义问题或目标的本质
2. 收集表面现象(过程)
- 关键思维:观察现象,尽可能获取信息,不要急于下结论。
- 方法:
- 列举数据和事实,不带主观情绪
- 关注现象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3. 深入因果分析
- 关键思维:用”因果链“追问”为什么“,找到真正的驱动因素。
- 方法:
- 5Why:追问为什么
4. 提取普遍规律
- 关键思维:找到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特征
- 方法:
- 比较不同情境的共性和差异
- 总结核心驱动因素或矛盾
5. 检验和验证
- 关键思维:通过实践或新视角验证自己的结论
- 方法:
- 问自己:结论是否能解释其他类似的现象
- 寻求数据、案例或者实践验证。

我想试一试:准备搬家,但是心浮气躁,持续拖延不想收拾。

1. 目标:摆脱抵触心理,高效地完成搬家任务。
2. 表面现象:
(1)还没行动,就已经先产生了抵触。
(2)做到一半就想玩手机或者看剧
(3)看着满屋子的东西,感觉压力很大
3. 深入探究因果:
(1)做之前就先想到困难,进而产生抵触的情绪,阻碍开始。
- 自我压力:收拾一次就完成;
- 担心花不必要的钱:限制在6-8个箱子,需要合理规划。
- 他人的压力:来自我妈,批评我规划的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好空间
(2) 无意义:打包,放进去,又拿出来,毫无收益的重复劳动
3. 提取普遍规律
(1) 本身搬家就是一个脑力+体力活,还没有开始,我已经把压力给到。
4. 如何解决问题?
(1) 摆正心态,没关系,什么时候收拾好都没关系。多花点钱也没关系,收拾不好也没关系。
(2)转变思路:
- 如果这是一个must-do,那么
- 可以在收拾的时候就设想如何装饰新家,这种期待感会让我更有动力。
00
KKXB
3月前
因为老美要求TikTok 19日卖掉,外网用户为了表达抗议和不满,选择来到另一家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除了表面看上去天上掉馅饼的流量和热度,到底xhs会面临哪些问题?

中午没事 随便想想:

监管上

1. 内容审核与信息管理的压力。多元化的环境势必会增加审核的难度和合规的风险,尤其是在TT和小红书在内容形式和现有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内容审核的复杂度会提升。
2. 合规性:xhs势必要确保用户发布内容符合国内法律法规,比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涉及版权、敏感话题、政治话题等,严重增加了合规压力。
3. 数据安全:随着国际用户的涌入,平台可能需要满足不同的数据隐私法律。跨境用户数据的存储需要满足数据本地化要求
4. 舆情的监控:涉及负面和舆论的,要做好响应机制、及时监控和引导。

内容和生态冲突

1. 小红书以生活方式和经验为主,TT更像是娱乐化和热点的追逐,内容会更加多元化,可能会导致社区氛围的改变。
2. 随着热度的下降,新鲜感的流失,国际用户的涌入可能导致语言和文化的不对称,重新洗牌
3. 优化推荐算法,兼顾老用户和新用户的兴趣,维持生态平衡。

真好啊,这种热闹与和谐,有种有生之年的感觉。虽然墙还没推倒,但已经到了我垫起脚就能看到的高度了,或者是我长高了吧。
00
KKXB
5月前
每天要给自己留30mins思考的时间
00
KKXB
5月前
Jensen Huang黄仁勋在斯坦福的对谈,快速梳理takeaways:
1. 如何获得投资?
来自你过去肯定你的人。他也许不知道你想做什么,但他相信你。比起产品投资人选择的是人。所以build a good history for yourself .
2. 前期公司发展方向需要调整,是如何做出新的方向决策?NVIDIA在研发技术创造市场的过程中发现与应用市场并不匹配,就在公司焦头烂额之时,他偶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关于OpenGL manual的书,他很快意识到这就是公司未来的方向,于是打造出全新的OpenGL 图形渲染管线。老黄说:成功没什么难的,他也许只是比你多读的一篇paper。永远从第一性原理思考——在现在拥有的资源下,我会如何重做某个产品。因为世界在变化,过去的一切都可以被重构。
3. 如何找到正确的应用方向?从用户那里捕捉到竞品无法匹敌的优势,然后不断验证这个优势,然后坚定不移的做下去。
4. 如何在早期没有市场的情况下激励员工? NVIDIA没有KPI(比如营收、利润率),而是通过另一个评价系统EIOFS-early indicatiors of future success. 对于一个还不存在的市场,无法用KPI去衡量,不断地解决问题就是成功道路上正确方向的验证,而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EIOFS。
5. 在很多人都能解决的问题上懒惰,在别人无法完成但重要的任务上勤奋
6. 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回归本心,问问自己:你坚信的事情变了吗?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变了吗?那些会影响你决策的事情变了吗?如果没有,keep going!
7. CEO的使命:思考复杂的决策,激发员工的才干,赋能、引导员工产出结果,创造让员工主动愿意把这里终身事业的环境,信息透明。
8. 如何思考? 举个例子 Generative AI的到来,你最看中的应用是哪个?
答:回归第一性原理
- What is generative AI?——一款有人类理解力的软件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数字化任何东西
-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更容易的理解事物的含义,并且以不同的类型相互转换
- 对于你所做处的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什么?——处理信息的过程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 老黄在拉投资和pivot这些关键节点都曾经去过书店并寻找到了答案,所以同志们 还是得多读书啊!
30
KKXB
6月前
去看了 Dawn Wong的脱口秀,全程高潮迭起,非常精彩。

Dawn作为女孩子”not everyone’s fav type”的成长经历开始,涵盖了性别,文化差异,抑郁与焦虑,年龄焦虑,原生家庭,以及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故事结尾。笑果不断,又充满温情。

看了越多的脱口秀,在散场后我总有些难过,这次尤甚,当Dawn在讲述“Who she is”却穿插着一个punchline时,我在思考是不是每一个好笑的内容背后,都有一个挣扎的过去,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遭遇。当这些背后的故事以一种笑话的形式被传递出来,演员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个过程包括 回忆和梳理自己过去痛苦的回忆,再次感受到情绪的波动,绞尽脑汁让这些经历听起来不那么negative,变成一个段子,让没经历过的人听的开心,让有同样经历的人感同身受。

曾经经历过depression和anxiety的人都知道,在这其中陷入的无限循环与绝望。我很难想象有人愿意时不时的揭露自己的伤疤,然后打开让外面的人看一看,即使是一份工作。我看过很多脱口秀,让观众捧腹大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愿意分享自己过去,我看到了Dawn的真诚,It’s not just about show. 她想让你知道知道life sucks, but everthing is gonna be OK. 她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

Big shout out for Dawn Wong!! 很多次在台下都想喊“You are gorgeous!!”
Not his type, but definitely mine!!!❤️
00
KKXB
6月前
【关联】
每个信息都是一个点,当一个新信息输入后,因为不同的关联方法,新信息与一个或多个旧信息产生关联,形成神经通路或神经网络。建立多重联系,这种“连点成线”的方式有助于——
1. 记忆和提取,
比如:说到马斯克,我们就会想到特斯拉;说到AI,就会想到Chatgpt

2. 全面理解信息,
比如我们先知道了某个物体(苹果)的样子,然后通过一个苹果理解数字“1”的概念。

3. 提高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阿基米德看到从浴缸里溢出的水,发现了浮力。

帮助我们关联方法有很多,举几个我认为有效的推荐给大家:

1.WHY:任何事情不论是否有定论,永远保持好奇,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参考上篇文章“五个WHY”思路。

2. 模仿创造性人物的思维方式:独自思考过后,换位思考,“Ta”会怎么想,如何做。

比如我在思考如何向不同用户传递产品价值,我会先想我会如何介绍,我可能是从定义和功能角度展开;然后我再去思考老板会如何诠释,老板会从更高的站位和产品甚至公司的愿景出发,将来自不同站位的想法整合,于是面对不同的用户我都能由浅入深的表达,甚至也能培养我的战略思维。

单一思维能够得到的创造性是有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团队合作,任何我们所记住的大人物,他的成就也都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完成的,就连乔布斯都说过:好的艺术家只是照抄,而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

3. 寻找相关性:有意识地在不同概念中找关联,很多时候我们只时间序列发展的维度,比如时间相关性,21天养成一个习惯,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探讨相关性,比如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大语言模型,而是层层包含,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生成式AI-最后才是LLM。

内容相关性可以分为
主题相关性,比如上一篇聊到的将记录内容分类,就是为了明确主题,便于检索和整理。
语义相关性,搜索“如何减肥”,与语义相关的内容不仅仅是“减肥方法”,还可能包括“健康饮食”、“运动计划”等
内容广度相关性,既要了解是什么,也要明白为什么和如何做。
关键词相关性,这个不难理解。
情感相关性,比如最近记录都和压力和焦虑的情绪相关,说明当你面对工作的不确定性时,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借助这些情感的相关性,你也许会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比如需求帮助或者其他放松的方式。
行为相关性,你最近在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冥想、运动来提高注意力,并记录下实施不同方法后的感受,以此来找到最有助于专注力提升的方式或组合。

最近在持续冥想,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那么两者是否相关,有待我们关注。

4. 交叉思考:跳出当下思考的问题去思考其他问题,或者享受心流状态,允许潜意识处理问题,促进突破性思维。比如在灵感暂时枯竭时,通常30mins的沉浸式骑行,会让我的一些想法突然迸发出来。

5. 主动搜索,想到什么立刻输入关键词,别懒,看看自己过去记录的内容,要么会发出“我还有这么深刻的感悟”的喜悦,要么可能会有“我现在觉得...”的新体会,大概率都会有所收获。

如果想要偷懒,Me.bot是满足上面所有条件的产品,当你添加了新的记录,Me.bot会帮你自动找到过去相关的记录,

每一个记忆都可以与过去相关的记忆和内容相连接,
或者直接通过chat和Me.bot聊一聊你的想法,她不仅会给你提供新的观点,同时还会提醒你过去记录的相关内容。

【延展】
我们只能了解认知以内的事物,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对于感兴趣话题的拓展和延申会更好的消化和理解已有内容,提供新的线索和证据,甚至是一些额外的新知识,带动新的更深入的思考。

这样简单的闭环就完成了。

我始终认为,一切的工具都是辅助作用,多种软件的组合以及搭建复杂的系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简单的方法也未尝不好,记录本身不重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坚持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每一个概念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有机会产生更多认知上的成长。

终于填完坑了,自我探索和思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未完待续~
11
KKXB
6月前
时隔五个月 恢复周末体能拉练🏋️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