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段永平在浙大的访谈,脑子里回荡的话,
一个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但这也是一种结果的呈现,做对的事情的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事情是对的,把事情做对的前提是你要知道做对的方法。而这个结果是在反复试错和修正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
第二个是事物的本质:
首先,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决定性的重要属性。通常相对稳定、不易察觉的。例如水的本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以特定比例构成
现象:事物外在的、容易被感知的表面特征。例如水的液态、固态或气态。
我知道大多数人不在乎什么是本质,但如果不了解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我们很难在思考中捕捉到实际的本质,有时甚至会被现象迷惑。
我知道仍有同学会觉得我废话,因为如何快速、准确的看透事物的本质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
但如果你通过搜索或者直接去问gpt,你可以得到十种方法,包括现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还会得到每一种方法的运用方式和案例,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我是个懒人一向讨厌记忆没有规律的内容,简单又通用的方法。所以打造一个通用的思维框架,在任何场景都能随机应变,比起把所有方法熟练掌握要容易且重要得多。
“通用的思维框架:洞察本质的五步法
1. 确定核心问题
- 关键思维:明确你的目标
- 方法:
- 问:这件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 用”5w1h”(What, Why, When, Where, Who, How)找准问题焦点。
- What:
- 定义问题或目标的本质
2. 收集表面现象(过程)
- 关键思维:观察现象,尽可能获取信息,不要急于下结论。
- 方法:
- 列举数据和事实,不带主观情绪
- 关注现象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3. 深入因果分析
- 关键思维:用”因果链“追问”为什么“,找到真正的驱动因素。
- 方法:
- 5Why:追问为什么
4. 提取普遍规律
- 关键思维:找到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特征
- 方法:
- 比较不同情境的共性和差异
- 总结核心驱动因素或矛盾
5. 检验和验证
- 关键思维:通过实践或新视角验证自己的结论
- 方法:
- 问自己:结论是否能解释其他类似的现象
- 寻求数据、案例或者实践验证。
我想试一试:准备搬家,但是心浮气躁,持续拖延不想收拾。
1. 目标:摆脱抵触心理,高效地完成搬家任务。
2. 表面现象:
(1)还没行动,就已经先产生了抵触。
(2)做到一半就想玩手机或者看剧
(3)看着满屋子的东西,感觉压力很大
3. 深入探究因果:
(1)做之前就先想到困难,进而产生抵触的情绪,阻碍开始。
- 自我压力:收拾一次就完成;
- 担心花不必要的钱:限制在6-8个箱子,需要合理规划。
- 他人的压力:来自我妈,批评我规划的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好空间
(2) 无意义:打包,放进去,又拿出来,毫无收益的重复劳动
3. 提取普遍规律
(1) 本身搬家就是一个脑力+体力活,还没有开始,我已经把压力给到。
4. 如何解决问题?
(1) 摆正心态,没关系,什么时候收拾好都没关系。多花点钱也没关系,收拾不好也没关系。
(2)转变思路:
- 如果这是一个must-do,那么
- 可以在收拾的时候就设想如何装饰新家,这种期待感会让我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