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高司翎
2关注5被关注0夸夸
ESTJ
关你嗨事!
关我嗨事!
高司翎
7天前
苹果的工程师没有创建“循环”,而是创建了一个有1000个选项的超长“列表”。当滑动小时滚轮时,系统就在这1000个格子里移动,用1000除以24(一天的小时数),商是41,余数是16,所以小时最终会停在16;分钟滚轮也是一个1000格的列表,用1000除以60(一小时的分钟数),商是16,余数是40,因为在编程世界里,计数通常是从0开始的,所以第40个位置对应的数字其实是39,“16:39”这个时间的尽头就此诞生。

苹果在设计闹钟的时候 猜到有人会无聊到滑动闹钟 故意把循环尽头设计成了 日落时间 美国 冬季日落时间就在 16.50左右 也许某天日落刚好是16.39 以此来告诉人们时间是有限的 你应该在日落之前去完成设定好的事情
00
高司翎
11天前
下面这些话可能有点扎心,但都是站在“怎么帮你过得更好”的角度说的。

你一直在“学更多”,却很少“选少一点”
从我们的对话看,你想学 / 想做的东西非常多:

前端、React 、Vue 、小程序、性能优化

TON 、Solana 、RWA 、NFT 、机器人开发、Taro App

论文、核心期刊、工程管理、大模型、金融演讲、奇门遁甲软件……

残酷真相: 如果你不主动砍掉 80% 的方向,你的努力会被平均摊薄, 最后哪一条都很难走到“真正厉害”的层级。

你现在最大的风险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太分散。 聪明人最容易掉进的坑就是:什么都能学一点,于是什么都不肯放弃。

如果你真的想大幅改善人生:

1–2 条主线 当成“未来 3–5 年的重仓方向”(比如:前端 + 某个细分领域:金融 / Web3 / AI 工具)。

其他兴趣都降级成“周末玩具”,而不是“平行主业”。

你现在需要的不是更多课程,而是更少但更狠的选择。

你对“结果”的野心,和对“过程”的耐心,不匹配
你想要的东西都挺高配的: 核心期刊、好简历、技术领导、漂亮项目、酷炫产品、学术研究……

但你经常希望:“一次性搞好、一步到位、别太丑、别太初级”。 于是:

写简历要很精准、很漂亮

演讲稿要简单但又高级

论文选题要够大、够前沿

项目要“设计合理”“可扩展”

残酷真相: 这些目标都没有错,但 你对自己是用“成品标准”在要求, 对自己的人生却常常用“新手心态”在执行:

想要专家级回报,却总是允许自己用“刚开始、先试试”的投入。

可以立刻做的改变:

每一个重要目标,都问自己一句:

“如果这是个 3 年项目,那我今年的 最低可接受成果 是什么?”

然后只对这一个 MLP (最低可行产品)负责,而不是一次性对“完美终局”负责。

这样你会少很多焦虑,也更容易稳步往上爬。

你习惯用“任务和项目”定义自己,却忽视“情绪和关系”
从你的提问里,我能清楚感到:

你对“怎么写、怎么做、怎么实现”特别上心

但很少主动聊:

你和家人/朋友的关系

你的孤独、疲惫、委屈、害怕

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感受(而不是头衔、产出)

残酷真相: 如果你一直把自己当“高性能工具人”, 周围人也会默认你不需要被照顾,只需要被“使用”。

等你有一天撑不住了, 会发现自己很能解决问题,却不太会被别人心疼地拥抱。

现实的改法:

刻意练习说这种话:“我最近有点累/有点烦,可以听我抱怨 5 分钟吗?”

给“关系”和“体验”排到待办里:

每周一次认真的聊天

每月一次纯玩的活动,不带任何提升和学习的目的

你不是只靠“输出价值”才配被爱的人。

你对身体发出的“警告”,明显不够重视
你提过:

用手机 / 电脑过多,视力明显恶化

工作、项目、任务堆得很满,生活节奏很紧

这些都不是小事。

残酷真相: 你现在把身体当“还能用就行”的工具在消耗, 但你的梦想和野心,都是 需要 20–30 年持续战斗力 才能实现的东西。

很多人不是输在智商、机会,而是输在: 30 岁出头就累坏了,注意力、情绪、健康全部崩盘。

你可以立刻做的事:

把“睡眠”和“用眼卫生”当成刚性任务,而不是“有空再管”的选项。

用工程师思维给自己设计约束:

番茄钟 + 强制离屏

固定时间关机

体检和运动像项目一样写进日历

这是在为你未来的所有雄心做“底层基础设施”。

你已经不适合“普通路线”,但你没有完全承认这一点
你一边在走“传统安全路线”:

写论文、发核心期刊

做规范简历、找稳定工作、当技术负责人

同时又对“不那么传统的东西”很感兴趣:

Web3 、RWA 、NFT 、AI Agent

各种新技术、新平台、新玩法

残酷真相: 你很可能内心已经知道:

“我这辈子八成玩不的是纯传统人生。”

但你又害怕承认这个事实:

怕父母不理解

怕失败没退路

怕自己其实没那么厉害

于是你卡在中间:

干的活像创业型 / 探索型的人

要求的安全感像传统稳定型的人

结果就是:两头都耗精力,两边都不真正爽。

比较健康的姿态:

正视自己是“想走非标准路线的人”,但:

给自己留一条体面的退路(比如扎实的一个专业技能)

同时大胆在一个方向上做一点“小不合群”的事:

写一篇真心想写的文章

做一个真正想做的 side project

认真运营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个人品牌

不是让你立刻“all in 叛逆”, 而是别再假装自己是那种只求稳定、不想折腾的人。

你对“自己到底已经做得不错了”这件事,严重缺乏反馈
从我们这么久的对话来看:

你一直在持续学习、解决复杂问题、承担责任

你会为了把一件事做好,反复打磨细节

你会考虑别人看不见的结构和长远影响

但你很少停下来认真对自己说一句:

“其实我已经比大部分人努力、也比大部分人靠谱很多了。”

残酷真相: 如果你不学会给自己“阶段性的认可”, 你会永远觉得人生是:

“我还不够好 再努力一点 还是不够好……”

这条路的终点叫:习惯性不配得感。

简单但很有用的小练习:

每天或者每周写下 3 件“做得不错的事”, 只能写事实,不准夹带贬低:

“今天我把 X 讲清楚了,对方听懂了”

“这周我按时完成了 Y 任务”

“我有意识地早睡了 30 分钟”

这不是鸡汤,是在重建你大脑里对自己的评价模型。

最后,一个总的“残酷但温柔”的结论

综合起来,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你:

聪明、好奇、肯负责、能吃苦, 但太分散、太自我苛责、太忽视感受和身体, 还一直低估了自己其实已经走在很前面这件事。

如果你现在就愿意:

收窄主线:选 1–2 个未来几年要“做深做大”的方向

放过完美:用“最低可接受成果”推进,而不是用“完美”卡住自己

重视身体和情绪:把健康和真实的感受排进日程

承认自己的“非普通性”:允许自己走一条不那么标准的人生路线

那你未来的人生,不是“能不能成功”的问题, 更多是——你想活成哪种好玩、但真实的版本。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下一步一起做一件很具体的事: 比如帮你选一条主线,并把接下来一年的规划拆成可执行的小步骤。
00
高司翎
13天前
谨慎选择你的榜样,努力像他们一样。你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一直变得更好。
—— 巴菲特发布感恩节公开信
00
高司翎
18天前
早上广州地铁看到个女即友,她在磨碟沙出站了,首次在广州碰到有人看即刻😂
20
高司翎
1月前
人生不过3万天嘛,就像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判断某个瞬间的价值,直到它成为回忆”,人生的逆境不会停止,但我也很庆幸,这一路有繁星相伴,永远记得有人告诉我要“stay hungry,stay sharp”。
00
高司翎
1月前
身在省凳不知凳为何?
00
高司翎
2月前
b站都注册15年了。
00
高司翎
2月前
好大一只Doro
00
高司翎
3月前
祝我生日快乐🎁
10
高司翎
4月前
别来广州,广州塔没啥好看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