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寞桐疏影
175关注117被关注4夸夸
👉 索尼法师 /INFJ / 鹅城搬砖
📕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www.blog.tjdata.site
寞桐疏影
4天前
唯有热爱和自信
00
寞桐疏影
10天前
敬畏市场
00
寞桐疏影
13天前
冥想日记
1. 陪伴的力量是巨大的
2. 感受当下、感受心灵、感受周围,而不是焦虑过去
3. 任何工作和服务都不容易,再也不要轻视自己和他人
00
寞桐疏影
15天前
笔记软件用久了,现在发现google三件套也不错
00
寞桐疏影
15天前
有一些疑问🤔1. 断网一天不能证明该方法长期有效,因为断网尚未来得及改变整个系统,如果断网365天更有说服力 2. 这种意林体是你自己写的 or 复制粘贴的(无恶意,纯好奇💭)

末号玩家001: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高效工作,其实只是在做最简单的事。 哈佛商学院有位教授叫莱斯利·佩罗,她研究了一批职场人的工作习惯。结果发现,这些人平均每周要在办公室外花20到25个小时处理邮件。 更夸张的是,他们坚信一小时内必须回复任何邮件,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你可能会说,现在工作节奏这么快,不及时回复怎么行? 佩罗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 她找到波士顿咨询集团,说服他们让团队成员每周选一整天完全断网,不工作,不回邮件,和所有人断开联系。 换句话说就是强制休息一天。 团队一开始抵制得很厉害,负责的合伙人紧张得不行,害怕客户知道后会不满。那些咨询顾问更是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因此毁掉。 但实验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客户没有流失,员工没有被炒,反而大家工作得更开心了,内部沟通更顺畅了,学到的东西更多了。 最关键的是,给客户提供的产品质量反而提高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会这样? 这背后的原理叫最小阻力原则,也就是说,当一种工作行为对结果的影响无法被清晰衡量时,我们会本能地选择当下最容易做的事情。 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推崇快速回复邮件的文化? 因为这样做最简单。 如果随时能得到答案,随时能拿到需要的信息,你的工作是不是立刻就变轻松了? 不用提前规划,不用做详细计划,遇到问题马上扔给别人,等着答案就行。 但如果不能这样,你就得提前做计划,得有条理,得准备好在等待答复的时候去做别的事,这些都会让工作变得更复杂。 虽然从长远看,后者的效果肯定更好,但人性就是这样,我们会选择眼前更轻松的方式。 现在职场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把这种思维推到了极致。 还有第二个原因,这种文化创造了一个环境,让你可以用收件箱来管理一天的工作。 看到新邮件就回复,其他的堆在那里,然后就觉得自己挺高效的。 但如果要真正做好工作,你就得深思熟虑地规划下一步做什么,要花多长时间。这种计划很费脑子。 相比之下,按照收件箱顺序干活简直太轻松了。 再举个例子,你们公司是不是也有开不完的例会?周会、月会、项目进度会、头脑风暴会。 这些会把你的一天切得支离破碎,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干活。 但为什么大家还要坚持开会?还是因为简单。 对很多管理者来说,定期开会是一种笨拙但省事的管理方式。 他们不想费心思去管理每个人的时间和任务,就让每周的例会逼着大家在项目上做点事情,至少看起来有进展。 这个现象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大部分工作很难被量化。 我们来对比一下。 在研究型大学当教授,衡量标准很清晰。你发表了多少重要论文。有个叫H指数的东西,就是用来量化你在领域内影响力的。 这种明确的标准让教授们的选择变得简单。 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就没这么幸运了。 社会评论家马修·克劳福德说过一句话,他说管理者生活在一片迷茫的精神领地,被一些难以捉摸但又必须回应的命令驱使着,焦虑不安。 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知识工作者想证明自己有价值,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证明。 怎么办呢?很多人就退回到了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 你听说过效率运动吗?那个年代有个叫泰勒的人,拿着秒表站在流水线旁边,计算工人完成任务的速度。 那时候的生产力很好衡量,就是单位时间能产出多少东西。 现在的知识工作者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就只能用这套老方法来证明自己。 这叫忙碌代表生产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当没有明确的生产力指标时,我们就用看起来很忙来证明自己很有价值。 如果你随时在收发邮件,如果你不停地开会参会,如果有人在群里问个问题你秒回,或者你在开放式办公室里到处走动和人聊天,这些行为都能让你看起来很忙碌。 如果大家都把忙碌等同于生产力,那这些行为就变得很重要了。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套做法这么过时,为什么还这么流行? 答案还是那句话:因为没法量化。 工作本身就很模糊,又缺乏衡量不同策略有效性的标准。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让一些从客观角度看很荒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反而长盛不衰。 这不怪任何人,这是整个系统的问题。 当我们无法清晰地衡量什么是好的工作,我们就会本能地选择最简单的标准。 而忙碌,恰好是最容易被看见的。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深度工作,选择了表面的忙碌。 说这些也不是让你明天就开始拒绝回邮件、拒绝开会。我想说的是,要意识到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 当你又一次本能地秒回消息,或者又被拉进一个没必要的会议时,问问自己:我这么做,是因为它真的重要,还是仅仅因为它最简单? 如果答案是后者,也许可以试着做点改变。

00
寞桐疏影
15天前
经常整天带着AirPods听音乐会有什么影响?
#我和AI的快问快答
【重点:好的,总结如下:
长时间佩戴AirPods Pro确实会导致情绪涣散和注意力不集中。
这主要是因为:
* 持续占用大脑资源:即使是背景音,大脑也需处理,导致认知疲劳。
* 隔绝现实环境:降噪功能削弱了人与现实的联系,易产生思绪飘忽感。
* 剥夺必要“留白”:填满了所有碎片时间,使大脑缺少自我反思和整理情绪的机会。
* 养成坏习惯:让大脑习惯了浅层的多任务处理,难以进行深度专注。
核心解决方法是:变“不自觉地一直戴”为“有意识地使用”。主动设定“无耳机时间”,刻意拥抱安静,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从而重新掌握对自己注意力和情绪的主导权。


长时间听音乐:是享受还是伤害?
长时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是许多人放松、专注或娱乐的方式。然而,这种习惯究竟是利是弊,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音量和收听方式。总体而言,长时间听音乐既有显著的益处,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
潜在的危害:听力损伤是最大风险
长时间听音乐最主要的危害来自于对听力的损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不安全的收听习惯列为导致听力损失的一大风险因素。
* 噪声性听力损失 (NIHL):这是最直接的风险。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的环境中,会损害内耳中脆弱的毛细胞,这些细胞负责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这种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
* 耳鸣和听觉过敏:持续的音乐“轰炸”,特别是通过耳机,可能导致耳鸣(耳内持续响起铃声或嗡嗡声)或听觉过敏(对正常环境声音的敏感度增高)。
* 注意力分散与依赖:持续的背景音乐可能会使大脑习惯于 постоянной стимуляции (постоянной стимуляции),导致在安静环境下难以集中注意力。部分人可能会产生对音乐的依赖,无法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或工作。
* 情绪影响:虽然音乐能调节情绪,但长时间聆听悲伤或激进的音乐,可能会加重负面情绪,甚至引发焦虑或抑郁情绪的反复思索。
多方面的益处:从心理到生理的积极影响
尽管存在风险,但在安全的收听习惯下,长时间听音乐也能带来诸多益处。
* 减轻压力和焦虑:舒缓的音乐可以降低皮质醇(一种压力荷尔蒙)的水平,帮助身心放松。
* 改善情绪:音乐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等“快乐神经递质”,有效提升情绪,带来愉悦感。
* 增强认知功能:研究表明,聆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缓解疼痛: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分散注意力的工具,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身体的疼痛感。
* 改善睡眠质量:睡前聆听平缓的音乐有助于放松,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
如何安全地享受音乐?
为了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保护您的听力,专家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 “60-60”原则:这是一个广受推荐的安全收听指南,即听音乐的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并且连续收听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之后应让耳朵休息一段时间。
* 选择合适的耳机:降噪耳机可以帮助您在嘈杂环境中以较低的音量清晰地听到音乐,从而减少调高音量的冲动。
* 注意身体的警告信号:如果在听音乐后出现耳鸣、听力模糊或耳朵有闷胀感,这可能是听力受损的早期迹象,应立即减少音量和收听时间,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
* 让耳朵得到休息:即使是在安全音量下,也应避免全天候不间断地听音乐,给耳朵留出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总而言之,长时间听音乐本身并非绝对有害,关键在于“如何听”。通过控制音量、限制时长和选择合适的设备,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带来的益处,同时将潜在的风险降至最低。
00
寞桐疏影
16天前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00
寞桐疏影
18天前
我觉得你的观察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因为也在改变,当生产力提升之后未必不会更好

张机: 中国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几乎不能说。 今天在洛杉矶,见到了一位拿过5000万融资的某app中国版创始人。 为什么留在美国,他说了一段话: 我发现我喜欢的所有东西,都不赚钱。而我讨厌的所以东西,都可以成。 我喜欢杂志,喜欢好的审美,喜欢订阅制,喜欢筛选后的信息流。 我厌恶短视频,厌恶直播,厌恶吞噬人的信息流。 但过去10年,我坚持的所有前者,都在中国大陆失败了。 而后者,我见证了他们的成功。 后来我告诉自己,你喜欢的东西,你喜欢就可以了,不要追求它,不要执着它,不要把它当成你的工作。 而恰恰要去做那些你看不上的东西,赚到钱,变得简单了。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缩影,一些中国知识文化精英,他们没有张一鸣和王兴那样的深谙中国,因此,滑向了一种曲高和寡。 美国也在被TikTok猪饲料短视频吞噬,全世界都在一个下沉年代,但无可置疑的是,美国有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 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视野、阅读量、所谓的执着,对品牌和知识产权尊重的,审美能力的广阔的中产阶层。 他们,支撑了奈飞,拍出千回百转的大制作,在深度和长内容中种下对微缩时代的理解,共振和戳破。 因此,美国可以面向知识和消费的中产,来创作文化,创造产品,提供服务。 但中国,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阶段,我们远远没有富,没有闲暇,没有预算,没有阅读量,没有意志力, 来接受更加复杂、抽象、婉转的事物。 我们的广告,是口号,是标语,是街头的牛皮癣。 我们的电视剧,是古偶,是悬浮的都市。 我们的创作,我们的商品,我们的传播,都需要面向一个基本盘, 我们很多人对这个基本盘或许有错误的估计或,也或许它的确是你理解的那样, 所以,这个回旋的闭环, 就在一种相对的低质量或者浅层中打转。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这就是中国今天和发达国家,和发达社会不可忽视的不同。 或许,这就是那位被封杀的网红口中的安卓和苹果。 这或许,是一个不可说的真相。 因此太多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00
寞桐疏影
19天前
数字货币不就是在赚跨国银行点利息吗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