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一根书枝
3关注3被关注0夸夸
“人生广阔,及时存档”
高校青椒/前芒果编导/还在努力升级中📖
🎞️文哲/影艺/社科/一些凝固的时间与记忆
📩𝟚𝟜𝟡𝟚𝟘𝟙𝟜𝟝𝟞𝟘🐧.𝕔𝕠𝕞
一根书枝
1月前
十分钟年华老去,记电影《风流一代》

看完电影《风流一代》已经过去一周了,也看到各类褒贬不一的评论。于我而言,观影后有一种淡淡的钝痛,一种复杂的情绪始终萦绕。本片中对于时间、小人物、时代洪流的呈现和书写更像一份文化记忆档案。

不仅仅是《风流一代》一片,在贾樟柯的影像中,平视化的长卷式镜头是其看待世界的视角。首先,平视的是时代。导演说“《风流一代》原名是《持数码摄影机的人》”,让人想起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在此,导演希望凭借直觉捕捉时代变迁的脉络,真实地记录,而非虚构。其次,平视的还有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们,尽管《风流一代》一片有着男女主的情感暗线,但不乏对过去岁月中小人物群像的展现,镜头面对这些群像时是平静的、或许有些淡淡的忧伤,更是尊重的。

镜头需要铭记的,或说历史需要铭记的不仅有宏大的、光鲜的人、事、物,还应该有匆匆走过时代,饱经风霜的普通人:你、我、他/她。

在聚焦人物的生存变迁之外,“时间”也是本片另一核心母题。

人——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我们的视觉有限,只能看到三维的世界;听觉有限,只能听到一定频率内的声波;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的时间有限。因为一切都有限,所以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找“永生”,艺术史上的绘画、雕塑、摄影,都是基于“木乃伊情结”人类追寻“永生”的再造媒介。当下,我们常说“拍照留念”,留念的是什么?或许是年轻的面容、或许是美好的一刻、或许是心流涌动的瞬间……

而这所有“留念”的一切,其旨归都是——我们渴望留住时间。

在此意义上,《风流一代》用影像留住时间。影片中男女主的情感暗线与人物的岁月变迁,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也走向了饱经沧桑的老年。白发、皱纹、蹒跚的步伐,都是时间的痕迹。除此之外,影片还出现很多象征时代的符号——电话亭、舞厅、台式电脑等,而如今这些符号的消隐也暗示一个时代过去了。影片中静静扫过的“过去的大同”城市一角也成为我们再也无法返回的昨天。

影片没有给过去置景,而是真实地记录了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恢宏而又细微,恢宏的是二十多年的记录,细微的是对日常生活、对普通人物的捕捉。或许这是一部电影作品,但更是一份文化记忆档案。

情感上说,一个时代过去了,“俱往矣,不回头”。
而客观上是,一个时代过去了,“俱往矣”,我们无法回头。
01
一根书枝
1月前
这段时间读到一些关于电影史研究的文章,不同的作者对电影史研究提出更多重维度,也使我感到触动。

这种对电影史研究的新理解其实也时常发生在我的学生时代,早年间学历史相关的知识,只觉得是了解过去,并参考过去,对史类研究其实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电影文本解读、文化研究上,电影史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基础知识建构。

直到有次一个问题点醒了我——“如何真正地重回历史语境之中?影像以何种方式面向未来?”尽管在电影史研究中常常谈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我始终迟钝地没有感知到影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直到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当时学生时代的我突然顿悟了。

从表层来看,一般的电影史讲述了电影的诞生与发展,梳理了从“影的出现”到“成为艺术”的历程、总结概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风貌、电影流派、电影语言的发展及重要的电影人物和作品,电影理论史则在史料的基础之上将电影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概括。

但在中间肌理层,电影史不仅仅只是一些史料的堆砌,不同类型的电影史、不同作者手中的电影史,在史料的基础之上还进一步以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在史料的梳理和呈现中看到影像的过去,而这些过去的经验也指向了影像的现在与未来。

从更宏观视角来看,在宏大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比起宏大的国家史来说,电影史的呈现似乎并不那么突出,但却也是过去岁月中错综复杂关系网中重要的一环。后来也读到了各种不同视角下的电影史类书籍,让我看到了更多琐碎却又重要的历史事件,某种意义上似乎这些细微的事物更能让我“重回历史语境”。

史类研究者的姿态需要极致地沉淀和“坐冷板凳”,那是一种以波德莱尔所发现,又以本雅明继续阐释的“拾垃圾者”的姿态,沉潜到历史之缝隙中进行探索。研究者们对史料的挖掘、对历史中细微琐屑的现象和材料的捡拾姿态值得敬重,这种对历史的搜寻某种意义上契合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档案学。

而那看上去是一粒沙的事物实际上也是历史进程错综复杂关系网中的一环,这些如沙粒般微小的史料,如同海平面以下黑暗而庞大的冰山,话语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得以显现而重新认识。当我们真正回到历史语境,重新看到和认识到一个多元而复杂、真实又具体的世界,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在历史的认同与反思中,看到过去,走向未来。
00
一根书枝
1月前
来到即刻的第一天。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