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冷冷enjoy
371关注913被关注5夸夸
🌳良渚生活博主|AI出海内容运营
🏃‍♀️旅居一年走过3国42城
👩🏻‍💻Ex 旷视-商汤-飞书产品设计
🇬🇧UAL交互设计硕士🇨🇿Erasmus捷克交换
置顶
冷冷enjoy
3月前
大家好!良渚生活方式博主小冷的《良渚新村民指南》新鲜出炉了!!!小红书即可下单
欢迎对科技与人文交汇的良渚🐦感兴趣的即友们来良渚玩儿

🍲指南中不仅有良渚文化村短住/长居找房超全攻略,还收录了包括玉鸟集20家、春漫里12家、文化村范围内24家宝藏小店,都是村民群友验证过的美食地图!

🚖另有超细节的各种交通来良小贴士、电动车/自行车租赁维修购买点、健身/娱乐/美容周边配套大盘点,沉淀一年的吃住行攻略大放送~

🎁既适合新村民快速融入良渚社区,又可以作为礼物转送给新村民伙伴,老村民们也看看有什么自己错过一直没去的宝藏地吧~
35
冷冷enjoy
8天前
听说良渚的人一般不出村,
出村就是去硅谷
20
冷冷enjoy
9天前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
20
冷冷enjoy
12天前
“住在安稳的郊外住宅区里、过着早睡早起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坚持慢跑、喜欢自己做蔬菜沙拉、钻进书房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固定工作量的作家,只怕谁都不会渴望吧?”
00
冷冷enjoy
13天前
爱看,多写!

赵纯想: 26岁的时候,我打电话和姐姐埋怨自己在上海租的小破屋子。空调节能等级,鲜红色。出风速度,慢吞吞,不用手摸就摸不到。像老人哈气。一切都是潮湿的,窗外婆婆妈妈,吴侬软语,畅聊至深夜。不胜其烦。 我姐说,当你退租的时候,你会为它拍照。再过几年,你会怀念这个地方。再之后,一个三十来岁的你,会再次出现在这个小区,抬眼望向这间小屋的窗户。刻舟求剑,流连忘返。 当时我的第一想法是:大龄文艺女青年,嘟嘟囔囔。不知所云。 现在三十一岁了,你别说,我还真想回到那个地方看看。夜幕低垂,天山消防队的大红门后,是一间被偷着租出来的,消防宿舍改出来的两室一厅。 这本是前女友租的房子,她的室友搬走了,我厚着脸皮住进来。一个月2500。她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女人。在上海做广告演员,通告不停,大夜常熬,总是很晚回来。我们曾有过一段像模像样的爱情,但同一屋檐下,反而见面得少。默契地侧耳倾听,听对方上厕所和开屋门的声音,确保不同时出现在客厅里。有时候她在房间里和男朋友打语音,隔音不好,笑语盈盈。隔墙入耳,一种荒诞感油然而生。她做饭很香,一口也不给我留。我从不出门,尽量不发出声音,她也从不过问。 那段时间,创业心死,为发工资,身上网贷30万。每天就玩游戏,从晚上玩到中午。钱包里土狗币的残值,绽放十几位小数点,弄得满屏幕都是0。这个时候,和一个之前的读者粉丝见面了,我带她去吃了一顿天山路上的鹅匠,简单两份鹅肉饭,再加一份配菜,178元。对我来说,算大出血。 夏天,她要在陆家嘴实习,松江大学城离得太远,不方便,就搬来我这里住了。逼仄的空间,前屋主留下的缝纫机、大衣柜、大圆桌,每一件都虎视眈眈,难以撼动。还在夜间持续散发着一个失败的服装设计师的怨气。 我把她领进屋,才说隔壁房间是前女友,她气笑了。但忍下来了。我有自知之明,这不可能是为爱受气。是上海租房的价格,限制了她的自由。一个人决心妥协的时候,眼神是那么的沉静。 令人开心的是,我还有一张从前风光的日子里留下的昂贵的地毯,纯羊毛,土耳其纹样,空运而来,一万好几千。清洗一番,晾干,两个人光脚踩上去,小腿上的神经都愉悦地欢呼起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那上面度过。她瘦得肋骨清晰,却总是有用不完的能量。写诉状,整理材料,在卡通睡衣和律所职场套装之间切换,对镜辩诉,法条出口成章,有模有样。和我吵架时,仰头,皱眉,叉腰,嘴唇玲珑,使人难以说出一句狠话。 不知怎么的,她和我前女友聊上了天,加上了微信。一起做饭,互相借用沐浴露。后来,她们俩,还一起喝啤酒,我喝酒过敏,只看她俩喝,听她们耍酒疯,聊一些女人之间的话题。我像一颗最沉默的那种绿植,靠在嗡嗡的冰箱上,听她们大笑,大闹,用脊背感受着2000年代荒诞的老冰箱的震动。没人知道我负债三十万,就要自杀了。 夏天快结束时,前女友史无前例地推门进来,问我“小法律”去哪儿了。我说实习结束了,人回松江了,分手了。前女友说,今天面试没有过。然后,走上来,抱了抱我,我至少两天没洗澡,害怕她闻到什么味道,我回应得很敷衍,甚至,不耐烦。 她明显很失望,迅速地回房间了。后面我们莫名其妙冷战起来。她成宿成宿住外面男人家里,每次回来,只画个妆,又去拍摄。我还心想,你跟我发什么脾气,一场面试没过而已,而我,负债三十万,找谁哭坟去。后来我知道,她不想拍一辈子广告,而那个面试的机会,是一个电影。 离开的日期越近,周围的一切就越是清晰。我发现,人负债时,神经紧张,脆弱,几乎所有事都历历在目。楼下的猫,面颊上三花的分布。消防员的演练气瓶,被练得褪去红漆、银光锃亮。喂猫人的死鱼袋子,鱼肚胀起的气。还有车流滚滚的天山路,挖机挖碎旧小区的声音。 午间,暴雨倾盆,搬家的纸箱子快递,全湿透了。快递员说对不起,而我对他肩膀后的那场雨格外兴奋。我急不可耐,冲进雨里,脱了上衣,大笑大叫,无意识地做出《肖申克救赎》海报的动作,但人为的MVP结算画面,不能给我结算人民币。结算出的,是一场连夜的高烧,我掏出前女友的酒来喝,喝得浑身红疹,小屋一地狼藉。我心想,就死在那间屋里,就烂在那间屋里,就带着三十万的负债钻进地泥里。就宣布,成为世界上最懦弱,最可悲的人。 第二天早上。紧锣密鼓,雷厉风行。吹风机插上电,撑开一个个纸箱子,扔进去吹。装着一个,就吹着下一个。眼里全是血丝,头晕脑胀,手上却忙得好不熟练。 生活催着,父母的恩情无缘无故地笼罩着,一股无名火攒动着,一鞭一鞭催着我,莫名其妙地搬货、装箱子。楼下的货车师傅,等了太久,已经没有客气可言,不停地按喇叭。我背着两个包,提着一堆袋子,用脚踹着门口最后一个箱子。望着昂贵的地毯,心想坏了,这么贵的地毯,忘记卷起来了。算了,先考虑最重要的吧,开始默念妈妈13岁时教给我的口诀,钥匙、钱包、眼镜,只不过长大后,我自己加上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 出门前,一拍头,衣柜根本还没看上一眼。我猛然拉开衣柜。看到小法律网购的卡通衣架。左边蓝色的,整整齐齐地挂着我的棉服。右边粉色的几个,则空悬在那儿。欢乐地摇晃在腐朽的木霉味中。

00
冷冷enjoy
19天前
在良渚过的第二个万圣节🎃!
下午刚参加完AI demoday
晚上就来智械起义👻
脱碳入硅 刻不容缓
00
冷冷enjoy
22天前
杭州是一个搞钱不羞耻的城市 从我合作的本地商家和一切出门的消费,理发店,酒吧,汉堡店等等,大家都毫不避讳地愿意谈合作,通过我的渠道认识我的人也愿意支持我的产品

个人影响力➕准确与诚恳的表达,就是我的天然信任背书
20
冷冷enjoy
24天前

末号玩家001: 有一个普通创作者,他用Claude搭建了一套内容生产系统,让自己的Twitter账号在几个月内涨到1.5万粉丝,累计获得770万次曝光。 这位创作者的Twitter账号从零起步,短短几个月就达到了平台变现门槛:500个认证粉丝和500万次曝光。 第一笔收入2000美元,之后每两周进账几百美元。 这还只是平台分成,真正的大头在于通过个人品牌带来的导流,卖课程、接咨询、做代理,才是长期饭票。 并且,他用这套AI系统,把创作速度提升了10倍。 AI写作工具满天飞,为什么别人用得好,你用得不行? 核心就两个字:喂料。 他给自己的系统起了个名字,叫混合方法,混合人的判断力和AI的执行力。 具体来说分三步: 第一步,找对标。 他在Twitter上专门找那些曝光超过7.5万次的爆款帖子。什么话题火、什么句式有效、什么钩子能抓人,全都记录下来。 他收集了15到20个高质量案例后,喂给Claude做分析。 这一步最耗时间,但也最关键。很多人用AI写不出好东西,根本原因是没有给它足够的学习样本。 第二步,建知识库。 光有案例还不够,还得给AI立规矩。他从一位文案高手的Twitter帖子里,提取了一整套写作原则:怎么开头、怎么制造好奇心、怎么引导互动。这些原则被整理成文档,和案例一起装进Claude Projects。 他还专门研究了lead magnet帖子的套路,这种帖子通过承诺免费资源,引导用户评论互动,能快速提升曝光和粉丝数。 第一条lead magnet帖子,直接给他带来240万次浏览。 第三步,快速迭代。 有了知识库打底,接下来就是实战。 他的日常操作是这样的:在Reddit上刷到有意思的内容,直接用语音输入告诉Claude,让它生成10个不同的开头。不满意立刻让它重写,满意就复制到TypeFully排期发布。 整个流程,从灵感到成品,可能只需要10分钟。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效率工具的故事。但如果深挖下去,会发现三个有意思的悖论。 悖论一:AI越强,人的价值越大。 很多人担心AI会取代创作者。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套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是人去判断什么内容值得写、什么角度更吸引人、哪个钩子更有效。AI只是执行工具,真正的策略和品味,还得靠人。 换句话说,AI没有让创作者失业,而是让不会用AI的创作者失业。 悖论二:自动化程度越高,手工环节越重要。 这个系统看起来很自动化,但前期的手工劳动量惊人。 搜集案例、分析结构、提炼规律、建立知识库,每一步都需要人工筛选和判断。 那条240万浏览量的帖子爆了之后,创作者手动回复了1600个私信,因为当时还没设置自动回复。 悖论三:内容越泛滥,个性越值钱。 当所有人都能用AI生产内容时,同质化不可避免。这时候个人风格就成了稀缺资源。这位创作者强调,他让Claude学习的是高质量案例,模仿的是有效的结构,但最终输出的内容,必须符合他自己的调性和定位。 AI可以帮你写字,但不能帮你建立人设。 那些真正赚到钱的创作者,都是先有清晰的个人品牌,再用AI放大影响力。 关于Twitter涨粉,这位创作者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算法一直在变。 他刚开始用的策略,几个月后就不灵了。他和一群同行组了个小圈子,账号规模从1万到3万不等,定期分享观察到的算法变化。 但有一条规律始终不变:大号转发和评论,能让你的帖子迅速起飞。 这就是社交媒体的马太效应。一旦有影响力更大的账号给你背书,平台算法会判定你的内容更有价值,进而推荐给更多人。 然后更多大号看到,更多转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所以他的建议是:想办法让大号注意到你。 你可以主动私信、付费合作、混圈子建关系,社交的本质没有变。 这个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不是如何用AI写文案,而是揭示了内容创业的新范式。 过去,内容创作是手艺活,你需要文笔、灵感、时间,产量受限于个人能力,天花板很明显。 现在,内容创作是系统工程,找对标、建知识库、设置工作流、批量生产、数据反馈、持续优化,这更像是在运营一家小型内容工厂。 AI辅助创作已经不是未来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当创作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时,真正的竞争会回到原点,那些最根本的东西,比如洞察力、审美、判断力、个人品牌。 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一个创作者的时代。

00
冷冷enjoy
28天前
翻2023的相册:
意识到原来头像拍摄时间已经是两年前
30
冷冷enjoy
28天前
翻2023的相册一不小心看到这几句:
00
冷冷enjoy
1月前
记录喜欢新工作的一些感受:
虽然还是会对“班味”抗拒,但已经是可以自由安排工作地点和时间的班儿了

喜欢的第一个原因是新鲜感,工作内容不再是:
跟产品经理掰头n次,我用一堆组件拼拼凑凑画图,给很多人很多环节review,进入开发,等好久再验收,提bug;

而是跟我在gap两年期间自己探索的自媒体工作流息息相关:追热点,想选题,写脚本和社媒文案,粗剪精剪视频,产出发布上线,看数据反馈。

虽然也还是会做一些内容可视化的工作,要改稿个三四次,但是用新的技能赚钱的感觉还是很新鲜的!

当然创业公司还会兼顾很多任务,又从螺丝钉变回了多面手:品牌素材和模版整理;项目管理平台的工作流搭建,但好在上一份全职工作就是在飞书做项目管理平台,现在用起来当初的竞品linear也是轻车熟路;再加上做点T恤帽子文创周边(之前我也接过类似的单子)终于相信了那句“connect the dots”,我在之前职场生涯和gap两年的瞎探索竟然全都东拼西凑用上了!现在冷冷也是可以和全栈工程师媲美的全栈内容创作者😛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