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冷冷enjoy
324关注794被关注5夸夸
🌳良渚生活方式博主|IP设计
🇬🇧UAL交互设计硕士🇨🇿Erasmus捷克交换
👩🏻‍💻Ex 旷视-商汤-字节UED
💬播客主播 脱口秀幕后 占卜师🔮
置顶
冷冷enjoy
4月前
「一个有人文关怀的品牌,需要在消费者、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维度展现其责任与关怀。通过情感连接、社会责任、文化认同和可持续发展等举措,品牌不仅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是我想做的,有人文关怀的、给人精神抚慰的设计品牌。
30
冷冷enjoy
2天前
你身上的符号越少,灵魂越自由

广屿Ocean: 当互联网大厂的工牌,成了新的“奢侈品” 昨晚看了食贫道最新一期的纪录片《时尚圣经》,片子先从法国前殖民地非洲刚果切入,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这里却存在一群被称为“萨普”的群体,他们的目标就是追求像前宗主国一样的“优雅”和“时尚”,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的核心 里面有一派甚至认为,只有穿欧洲大牌才有资格被称为“萨普”。比如镜头里卡车司机马塞尔脱下沾满油污的工装,小心翼翼换上二手杰尼亚西装的画面 —— 为这件欧洲阔佬转手的旧衣服,他啃了八个月木薯粉。甚至很多人认为只有死之前去一趟巴黎才算“不枉此生”… 生活在非洲的“萨普”们,可谓是奢侈品这个庞大食物链的最底端,各种所谓的奢侈品被生产出来后,经过时间的汰换,前主人们的反复使用,最后辗转来到非洲,却依然会被一群受奢侈品文化宣传影响的人趋之若鹜 而这样的“身份朝圣”并非独有的奇观,我这时候在想,在更先进的国度,“奢侈品”演化成了什么形态呢? 例如在我们这,我发现“奢侈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欧美奢侈品大牌,有一种新型奢侈品,就是“互联网大厂”的工牌和周边 当非洲的青年为二手爱马仕皮带节衣缩食时,北京海淀区的大厂实习生正在小红书上展示着字节的工服和新人入职大礼包;深圳科兴科学园的午夜食堂里,印着鹅厂LOGO的帆布袋与LV Neverfull比肩而立 2024年脉脉职场报告显示:71%的互联网从业者将公司品牌列为首要社交标签,超越毕业院校与户籍属性 当然,这套体系还有更多独立的分支。例如你会看到即便是已经胡子拉碴的中年人,依然会穿着印满了大写英文校名和校徽的T恤,抑或反戴印着常春藤校名鸭舌帽约会的“运动系”精神小伙… 他们都成了独立于传统“奢侈品”行业的,标榜身份的另一套“符号”体系,而其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一套“意义符号”,暂时解决了人的“身份危机”与“阶层焦虑” 这个方向演化的终点,可能就像斯坦福商学院教授奇普·希思在《黏性》中写的:“当实体产品失去稀缺性,组织身份便成为终极奢侈品。”,不知道奢侈品牌们会不会瑟瑟发抖? 写到这,我想起曾看到的一个片段,2016年,霍金在剑桥大学最后一次公开演讲时,身着普通的没有任何logo的衬衫,轮椅扶手亦无任何院校标识,他告诉我们,“宇宙的真理不需要logo加持,人类应警惕用符号堆砌身份。” 你身上的符号越少,灵魂越自由 2023年的《钱江晚报》采访了一位阿里的P10,我用AI查了下当年的报道,将一小段摘录如下 “在阿里任职14年的算法专家杨振(化名)晋升P10两个月后选择离职。离职当日,他特意把工牌塞进背包夹层,却将女儿幼儿园手作的扭扭棒向日葵别在胸前。‘工牌是系统给的编号,这朵向日葵才是我人生的勋章’。” 不知道在你的眼里,什么才是最值得追求崇拜的“奢侈品” ?

00
冷冷enjoy
3天前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便州。
每一个朋友发来的关心问候,每一个公共平台发布的冷嘲热讽,小冷都会暖心地记得☺️
20
冷冷enjoy
5天前
生命本自具足

温丸子: 生命太神奇了,孩子居然从四五个月只发育到一颗芒果这么大的时候,就迷糊是有个人独立意识的。这两天密集感受到胎动,在跟他互动的过程中我变得谦卑了很多,因为发现成年人和孩子的关系根本不是你单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如果家长有意识观察就会发现,生命从诞生之初就有完整的独立意志。 比如现阶段宝宝明显更愿意搭理他爸而不是我🙂白天我在家又听歌又摸肚皮跟他讲话,都完全不理我。但每晚临睡前爸爸读书的时候他都很活跃。不知道是和他生活节律有关,还是男性声音频率更容易穿透子宫被他听到,还是他真的从现在开始就有了对双亲的倾向性,总之这是个很神奇的体验。 再比如给宝宝选书的时候,本来我选了很多亚马逊热销的英文绘本,都是比较儿童向的小兔子小熊“手拉手好朋友”这类。但爸爸觉得太幼稚了,坚持认为面对孩子的世界不等于家长就要拿很多低智没营养的内容糊弄他,一样也可以从小就让他感受到世界的复杂性和美丽。于是他选择把最近自己在读的书,刘子超的东南亚游记《沿着季风的方向》,读给宝宝听。我又选了一本《小王子》作为A/B test,结果这两天从胎动来看宝宝都是对东南亚游记反响更好。 我一方面惊喜于宝宝这样的阅读品味真的很像我俩人生的延伸,一方面想起纳瓦尔推荐的那本书《主权儿童》里的观点——孩子从来不是未成熟的大人,他从小就是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个体。从吃饭睡觉这些生活细节开始,家长要做的更多是观察、陪伴、赋予他生命所需要的资源,而不是强行指导和干预。 这点上养孩子跟做生物实验没什么区别,这两天我总想起大学实验室的日子,因为很多年没享受过这种纯粹的和生物体互动、观察它对世界反应的喜悦。也让我反思了一下当成年人这么多年是不是太被很多人类社会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了。 生命本自具足,我们怎能有那样的傲慢觉得自己身为父母就有资格去策划和设计另一个生命的人生呢。

00
冷冷enjoy
7天前
良渚村民有标识啦🎉🎉
许愿一个良渚村民圈子
223
冷冷enjoy
11天前
“想象你是海,海不会嫌弃自己的波浪。”

人间指南编辑部: 终于拍到属于自己的苹果封面了

00
冷冷enjoy
13天前

携隐Melody: 很多朋友,尤其是大厂“教育”出来的朋友,有一种单一思路,就是把功利的目标放在前面,然后讨论如何实现,一步步拆解,再落地。 我在播客里已经讲过好几次了,这种思路只针对有成熟流程、完全不需要创新的事情有用(比如市场产品都很成熟了,今年预计比去年增长5%,预算分一分给各区销售,再分到每个季度),对大多数前瞻性的商业决策来说都不现实,因为没人能预测未来。非要有个目标,那不就是让人拍脑袋瞎来吗?纯纯浪费时间。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因为有这种单一思路,导致功利性的目标像咒语一样控制了自己,想什么都先想:我要达成什么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应该做什么。 那当然就很容易陷入内耗:要享受偶然的快乐和松弛,有吃不上饭焦虑;要功利,内心又渴望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算心甘情愿为了“成功”放弃了享受,这个成功似乎也走不远。 问题是出在,把享受(这里享受的意思是尽情去做自己有热情的事,不问结果)和功利看作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其实他俩是共生关系,而且想要让两者都壮大,必须享受先行。就好比要构建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必须要谈恋爱先谈得快乐一样。如果恋爱阶段都苦大仇深,后面一定不会产生真正深刻的爱情。 当你全身心投入去享受一件事时,短期内是会面临没有功利回报的挑战(所以建议先存个半年生活费再做),但这种全情投入和享受,会带来真正的成长和感悟。这种实力提高会让你在长期实现更大的功利目标的,即使不一定是在你预想的赛道上。 享受(= 内驱力)让你你坚持吃苦,能让你用极大的热情去思考怎么提高,能让你谦逊,这些都是实力哐哐哐快速提升的燃料。 我做播客必须自己开心,自己讲嗨,否则怎么可能每期播客投入几十个小时,一期期不断去做啊?就算我能坚持,听众也马上就能听到其中的“自我压迫感”,觉得节目顿时无聊的啊。 享受的快乐,是成长的燃料。把享受压下去,把功利目标提上来,是杀鸡取卵。 从享受出发的功利回报之路,是一条凹形曲线,你一开始有一点积蓄,然后在享受和探索的过程中用掉了这些继续(此时没有产生回报),但是这个凹槽阶段种下的种子总会发芽、成长、开花,你在后面收获肥尾。 这个就叫作厚积薄发。它是一个种地的过程。 而一开始就追求功利目标呢,则是放烟花。Shu~一下把所有力发完了,再没有了。 大家培养爱好、探索副业,要有耐心去走“种地”模式,而不要走“烟花”模式。种地模式就是老老实实种,虽然要等待一个植物自己成长的过程,但好好种大多时候就是有收获的,而且土地赠予你的会比你种下去的多得多。 烟花模式就是后继无力,甚至很多烟花一开始就是哑炮,shu~那一下都没有,就蔫掉了。 顺便:工作也不要短线思维,有很多当下看似赚钱的事情,比如跨境电商,也很像烟花,短期绚烂,后继无力。烟花的部分是因为风口,后继无力的部分是这个领域,大家都知道的,最后必然卷生卷死。存活下来的玩家需要建立起真正的实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 品牌。 恕我直言,我看到想要跳进跨境电商的人,大多数并不具备这种street smart。 School smart的人,真的就不要想着赚快钱,老老实实把自己的技能磨炼好,凭真正的热情、乐趣,长期在一个方向上积累,同时积累一些商业常识和思维,最终一定能找到厚积薄发的领域。 总结来说就是,一开始就设置功利目标,是杀鸡取卵。一开始靠热情和兴趣坚持下去,并用商业眼光沿途看机会,看往哪里去创造一个商业模式出来,真正成功的机会才更大哦。

00
冷冷enjoy
17天前
good to know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