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__王逅逅
19关注2k被关注6夸夸
喜欢玩耍
和文字
__王逅逅
21天前
国家图书馆旁的五塔寺
还有那种80年代景点的纯净感
21
__王逅逅
28天前
这几天临时去了阿那亚
就是为了看正在舞蹈节
去年去的时候李豆豆非常喜欢
今年一定要来

我们这次看了三场:
《三支静谧的双人舞》《心光共夜》和《勾勒》。

《三支静谧的双人舞》里有谢欣
这也是我在整个舞蹈节里最熟悉的名字
整场舞蹈在一个圆形的剧场里上演
你能注意到所有身体的声音——呼吸、摩擦、脚步

那种安静让你能听见“动”本身的声音
人类的身体,好像变成了乐器

第二场是我最喜欢的《心光共夜》
是一个德国的芭蕾舞团的亚洲首演
非常的特别
这种特别可能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

还有一场是户外演出的《勾勒》
在湿地公园里
风吹动草,草动,人也动着
所有的边界都模糊了
它有一点装置艺术的感觉
更像一场身体和环境之间的实验

这三场我都看得很认真,
但也真的都“看不懂”
我坐在那里
觉得自己的脑子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
在试图捕捉、解码、感受。

在这种“不懂”之中我想到:
现在AI越来越聪明了
它知道你喜欢什么
会预测、会投喂、会替你思考
所以你永远不会无聊。

看完一个短视频,它立刻给你下一个
每一个都更符合你的口味,更短、更戳中你
你不需要理解,也不会停下来。

但看这些现代舞的过程恰好相反。
你必须用力
要理解,要思考,要忍受“看不懂”。

看这几场时
我旁边都坐着几对带孩子的家长
几乎每一个孩子在演出中都问爸妈要手机
有的家长给了,有的没给。
拿到手机的,就没再抬头

我看着他屏幕上闪烁的光,
突然觉得那就是我们每天的现实。
短视频太容易理解了
以至于我们不再想去面对那些需要思考的东西。

在一个所有人都在加速的时代,
这些舞者却在用身体描述一些
很复杂很慢的情感

那“看不懂”也没什么不好
那是一种提醒
提醒我们还有不懂的东西
还有必须靠自己去理解的空间
00
__王逅逅
1月前
ok我真的吃到了人生最好吃的月饼!
呼伦贝尔海拉尔清真寺门口的这家清真茶食
当时经过感觉比较好(就是一种很实在很老派很可靠的感觉)就走进去了
发现大家都在一起做月饼
氛围超级戳我

虽然平时不爱吃月饼
也立刻下单了六七个
拎着回的北京
(不能邮寄只能现买,用塑料袋装着的)

这个大叔们现做的黑芝麻味的
非常香而且不甜
太好吃了!!!
30
__王逅逅
1月前
在内蒙呼伦贝尔的瑞幸咖啡买了杯美式配奶皮子
一个高中生推门走进来
看了下菜单,然后质问:为什么你们的纯牛奶要十九块一杯?

此时店里突然鸦雀无声,本人也竖起耳朵放下手机想要观察这尴尬一刻。想着在这种牛奶源头大草原把牛奶卖这个价的确贵,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结果店员轻轻道:因为你没有领优惠券。
00
__王逅逅
1月前
草原自拍就是一定要搬一个石头压着三脚架
不然就会像我的一样摔坏 ​​​
00
__王逅逅
1月前
手机自拍巅峰了可以说
20
__王逅逅
1月前
现在以前的朋友(非新媒体行业的)问我在做什么
我都会说你可以理解为我在广告公司
要做跟广告公司一样的事
要策划勘景拍摄
要跟甲方开会
要修图剪辑排版
但是省了模特钱(模特是自己)

你说我这几年怎么拍摄水平突飞猛进
拿三脚架可以随时自拍大片
这都是行业逼出来的😂
00
__王逅逅
2月前
下午,在北京鄂尔多斯的活动
都是豆友熟悉的豆友们
10
__王逅逅
2月前
二十多岁时,我在上海住了七年。真的天天住在弄堂里公房里时,并没有去认真思考住在上海是什么感觉。

后来搬回北京,在巴黎待了半年,又住到广州。每次再回到上海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想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每次来上海,我都很自然地想用一些贵的好东西,然后会很自然地觉得:哦,这个就应该在我家里。

我有一套桑蚕丝衣服,在北京的时候从来不会穿出门(不是说其他北京居民不会穿出门,仅代表我自己)。但在上海我就觉得,嗯,得把它拿出来穿。

我穿着不常穿的美丽真丝去听了Devialet的新品发布会,在洛克外滩源的录音房里。音质好得让人几乎屏息。

我想到那时画邻居爷爷漫画的日子,楼下的邻居用的就是这样的音响,在那些居家的夜晚,我能听到他的爵士乐在与我的地板共鸣。

我好想把这样的声音搬回家,让日常被这种环绕填满。

在上海,会觉得配得感特别强。好像这些贵的东西,这些最好的东西,本来就属于这里,也属于我。

它们带来的,也许只是90%和100%之间那一点点的差距。但正是这最后的一点点,会让我就是想要。
12
__王逅逅
2月前
上海相当舒适的一个夜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