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 年薪 5 万,工作 20 年
- 年薪 10 万,工作 10 年
- 年薪 25 万,工作 4 年
打工曾是稳定且清晰的,如果你为相信你的人工作,且你也相信他们,这可能是建立美好生活最稳妥的方式。
但现在即使是好工作也伴随着大量的风险。由于AI带来的各种组织重组、AI 自动化带来的裁员,可能过往明确的路径已经不那么可靠了。
图中下半部分乍看之下显得有些简单:
- 5,000 人购买 200 元的产品
- 2,000 人购买 500 元的产品
- 1,000 人购买 83 元的月度订阅
- 300 人支付 278 元的月费
这些数字看起来似乎可以互换,但其实业务模式截然不同
- 200 元的产品靠分发渠道,因为你需要大量的买家和源源不断的新关注
- 500 元的产品重点是感知专业度,因为只有当人们觉得东西是为他们量身定制时,才会花这么多钱
- 83 元的订阅依赖持续的实用性客户必须每个月都在续费
- 278 元的月度服务依赖交付结果,因为支付这个金额的人期望他们的生活或业务发生清晰且有意义的转变
虽然每条路都需要信任、留存和价值,但重心却有所不一样。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实现不了目标的原因。
问题并不在于人们选择了“坏点子”。更多的是在于选择了点子后,却没有理解这些点子对运营方式有不一样的要求。
- 订阅制的产品会将你置于一条必须每月交付价值的路径上
- 200 元的产品会将你置于一条分发成为主要瓶颈的路径上
- 高端服务会将你置于一条真正的重头戏是销售而非构建
想法固然重要,但营销同样重要。
当你选择一个想法时,你实际上是在选择你将赖以生存的营销方法,而太多人做出了选择,却没意识营销策略有所不同
如果我现在要从0赚到100万,我不会先去思考一个创业想法,我会看着这张图表,决定哪条路径符合我的优势运作策略。
然后,我会选择一个在那条路径上行得通的想法。想法和营销策略必须匹配。 大多数人先选了方向,后来才发现收到营销策略制约,结果举步维艰。
AI 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一切。
十年前,探索这些路径中的任何一条都意味着要围绕这个点子建立一整套支持结构。人们必须打磨故事、包装报价、设计获客路径、测试漏斗、收集反馈并改进销售话术。
这些没那么难,但它很慢,如果想要加速,每个环节就需要不同的人(和大量的资金)。
现在的瓶颈不再是人才或工具。现在的瓶颈在于你是否能做出清晰的决定。
如果你能做到,你可以自己生成实验的每一个部分,并同时运行多个版本。
当成本降低后,最明智的举动不再是规划完美的点子,而是进行几次可控测试,看看哪个背后真正有能量。清晰的决策力就是这个时代的护城河。
如果今天我们来设定100万的目标,可以先用三个不同的想法来测试 200 元的路径,通过社交渠道推广,看看是否能自然传播。
也会同步测试 500 元的路径,创建一个解决痛苦问题的简单方案,直接推销给那些已经感受到这种痛苦的人。
继续测试 83 元的订阅路径,推出十种onboarding的引导页,直到有一种能留住人进行付款。
我们不必保护这些想法中的任何一个。也不用聚焦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去会观察哪一个显示出向上的拉力,然后毫不犹豫地放弃其他的。
这也是我在最优秀的构建者身上看到的操作系统:
找到路径->开发原型->简单发布->快速验证
选择一条路径。制作一个简单的原型。把它发布到有潜在客户的地方。
在速度、清晰度和响应率中寻找证据。
如果它中了,你就聚焦。如果没中,你立刻走人。死磕是一种傲慢,顺势而为才是智慧。
AI 不仅让构建变快了,它还消除了尝试的成本。你不需要六个月。你不需要深入思考。你不需要完美的想法。你只需要比周围的人用更清晰的思维去进行更多的测试。
当测试变得廉价时,赢家是那些放下自我、迭代最快的人。
重点是选择一条你实际上能维持的路径,一个你实际上能证明合理的定价,以及一个符合你工作方式的想法。
当这三者连成一线时,生意就不再感觉像是一场赌博,而开始感觉像是你可以经营多年的事业。
通往百万富翁的路径一直都很简单。它们过去之所以遥不可及,是因为每一条都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整合。
现在,你可以足够快地探索它们,看看哪一条适合你,而不是强迫自己进入错误的那条。这才是真正的优势。
你不再是将你的人生押注在单个点子上。你是在进行小规模、真实的测试,直到正确的想法和正确的营销相匹配。
赚到一百万的感觉仍然像是在推着巨石上山。但这并不会让山变小,它只是让你避免了把巨石往错误的方向推了五年。
大部分的痛苦来自于爬错了山,而不是来自于攀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