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夏付兵
559关注116被关注0夸夸
一直想在社交领域有所作为。
夏付兵
24天前
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你在ai技术领域是大V级别的存在,我不懂技术,但是在我的认知里,ai是技术,ai应用才是可落地的场景,是用户可以使用的产品。用户不会关注你的ai实现路经,只会体验产品,感知到产品中ai强大的魅力。
DeepSeek和chatgpt就是这样的产品,都是以agent形式存在的ai产品。如果你的AI产品也是以这种形式存在,即使在技术上高人一等,也没有太多的新意。
个人认为AI产品的技术非常重要,如何落地更重要。除了agent形式,有没有其它类型的产品可以承载ai技术的落地场景呢?这是所有ai产品创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ai产品未来的方向。

碎梦初夏: 简述我原创的强人工智能架构(十几年一点点迭代): 1.一个拥有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架构,但是与目前的的人工神经网络相比它看起来与生物大脑更加接近的多。 2.这个架构除网络本体外还包含了不基于预测的“训练”方式,并且可以做到“推理”时学习。 3.目前正在各种测试和尝试扩大规模中。如果确实能够随着规模扩大,逐渐具备不亚于人的智能。那相比于生物大脑,他的优势是:可快照、时间感可调、可扩展和动态扩展。因为结构相似,有能够让意识在生物神经网络和此种人工神经网络之间双向迁移的可能性。 下面的动态是从常规大模型的视角看这个架构有希望达到的。

00
夏付兵
1月前
纸短情长,宁静致远。
书信是最古老、最长情的沟通方式,书信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能够让人更好的深度交流,能让人更好的面对自我,可以承载我们更多的情感,曾经是我们主要的交流沟通方式,但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渐渐的被淘汰。
书信交流比较小众,不足以支撑一个产品,为了书信而书信,重现现实中的书信社交场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一定是困难重重,比较难推广,也很难商业化。
当书信完全线上化的时候,它已经达到了即时通讯的效果,书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信,不再是一对一的交流沟通,它是一种表达形式,可以承载我们更多的情感输出。比方是情感倾诉、树洞、随笔…
书信不是目的,不是终点,它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对书信交流有执念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书信交流不可能大众化,但是情怀是可以流行起来的。
做书信产品不要局限于书信本身,要凌驾于书信之上,利用书信这种形式,发挥书信叙事的优势,开发书信独有的场景,主打情怀,展现书信社交的魅力,营造一个情感倾诉的0糖社交氛围。 //@逛动物园是正经事么: 个人感觉这个事很难推广,也很难有商业化。这个核心判断有区别的话,可能我们大概率思路不一样

逛动物园是正经事么: 想做一个写信的app,然后缺一个研发和一个设计 以及,自己勉强可以承担产品和运营的工作,但肯定会被同事吐槽说,你还是别开一个新的支线任务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打算隔一段时间就问一问有没有人感兴趣,万一呢

00
夏付兵
1月前
有一种笔记叫课堂笔记,其目的是方便自己查阅回顾,这是一种自循环笔记,产品面向自己,这种笔记苹果备忘录足够了。
还有一种笔记叫做操场笔记,它是一种外循环笔记,记录作者的一些思想、有趣的事、难忘的事,这种笔记可以分享、可以传播,面向大众。这种笔记带有社交属性,用社交的思维去做笔记类产品,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Allen1004: 用了很多笔记产品,最终发现,一个笔记软件与我而言,想记录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用它,想看的时候到处可以看才是自己真正的刚需。其它都是锦上添花。所以,最终用回了苹果备忘录。

10
夏付兵
1月前
体验了好多笔记类产品,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另类的解读,希望同道中人交流。
记忆中从小学开始,班主任(语文老师)会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要【上课笔记,放学日记】,也有尝试但最终没有坚持,以至于现在提笔艰难思绪空,词不达意文不通,老后悔了。奇怪的是大部分人都这样,能够坚持笔记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时常在想笔记类产品的用户群体能够撑起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吗?
众所周知记笔记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这是笔记类产品的源动力和生存逻辑。笔记类产品有很多,特别是技术全面的独立开发者都非常热衷于做这个事情。在他们的观念中即然是有价值的事情就值得去做,只要做出的产品足够好,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提升,就一定会有前途。
好像是非常的有道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个人认为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笔记类产品都是以价值驱动的,就是说产品以提升用户价值为目的,提供笔记相关服务来驱动产品持续发展,能够提供笔记相关精细化的服务是笔记类产品的主要竞争目标。
以价值驱动的笔记类产品主观上已经确定笔记有价值,大家都需要,并以此为前提开发更多更全面的笔记相关服务。
理想化的场景是:用户像打开微信一样的打开笔记,记下应该记下的东西,完成知识储备,构建知识体系,每日自我修养,实现个人价值。
现实的场景是:用户此刻有笔记的需求,并且有笔记的习惯,打开笔记记下过往。以价值驱动的笔记类产品用户来自于有笔记习惯的人,而现实中这类人群是有限的。
可不可以做一个以内容驱动的笔记类产品?同样可以潜移黙化的实现用户价值提升。
12
夏付兵
3月前
00
夏付兵
3月前
穷山涧水,待有缘人。
00
夏付兵
3月前
ai现在很火,成为了一种趋势,我发现几乎所有的ai都是在做agent以及agent相关的事情,难道不能做点其他的东西?比方说ai宠物故事。
底层逻辑: Ai构建宠物和人之间的桥梁。
场景一:拍一张宠物视频,ai根据宠物行为拟人化解析宠物行为之根本。
动物是有灵性的,很多人会感受到,所以他们成为了宠物爱好者,或陪伴、或消遣…,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滋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以ai宠物故事为切入点,唤醒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意识,尊重大千世界生存之自然法则,倡导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整合宠物产业链资源,做一个集娱乐、陪伴、消遣、消费于一体的宠物爱好者平台。
这个领域是为数不多互联网尚未涉足的领域,未来可期。

黄药师.如知AI: 晚点的文章里写到:一位 AI 投资人说:“可市场最缺的是好的创业想法,其次是好的 AI 产品经理,最后才是技术人员。” 怎么说呢,投资人的话别随便相信。有技术的人脑子里都会有无数的想法,并且很多想法99%投资人压根不懂,这辈子也不会懂;AI产品经理是刚需,但是在科技周期变换的阶段里,技术人是更容易更可能成为新领域的产品经理的,而不是传统产品经理转行,就跟云计算大火的时候优秀的云产品经理都是架构师工程师转行一样。

00
夏付兵
3月前
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目标清晰,逻辑性强,这是对一个产品最基本的要求。

Hi_kk: 简单 简单 简单 日常反思 自己设计的产品简单吗?能不能再简单一点!

00
夏付兵
4月前
在我的认知里,ai编程是非常有前景的ai应用方向,之前有认真思考过,说几点我自已的想法,算是一点建议。
1给产品定性,工具?平台?游戏?
2用户是谁?是完全技术小白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程序员?
3用户为什么要使用它?就是说用户的动机是什么?
4解决用户什么问题?就是说用户使用它有什么价值回馈?
5在技术层面上与程序员编程有什么区别?是替代、超越还是辅助?ai编程的技术是大模型生成还是拥有独立思考开发的能力?
6产品最终的愿景是什么?
我能想到的产品愿景有三个,算是ai编程产品的三个方问:
①平台化,类似微信的小程序平台。
②工具化,一是专注ai编程能力的开发,做替代程序员编程的工具,二是辅助,做像墨刀这样的原型设计工具。
③游戏化,满足用户的好奇心,用ai编程玩玩,用玩游戏的心态体验编程的乐趣。

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0xFelix: 手机端AI编程的尝试 欢迎大家体验尝试

00
夏付兵
4月前
定义社区离不开社交,很多人分不大清楚。社交是一种行为,是以人为主导的相互交流沟通。社区是一个场景,是以内容为主导的一个社交场景。社交产品可以单纯的称之为社交产品,社区产品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定义为社交产品。

胭惜雨: 关于互联网产品的“定义” 早些年,有一个特别火的标题类型,叫“当我们谈论 xx 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而在聊互联网产品或者内容产品形态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于许多互联网产品的名词定义是不一样的。 最典型的,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互联网社区”这个部分。我见过最扩张的定义就是:多人的信息互换的场所就是社区。按照这个扩张定义,微信群、QQ 频道、斗鱼直播、今日头条、起点小说、抖音、小红书、魔兽世界、闲鱼,大家其实都是一个产品。 作为一个个人的产品定义来说,这其实并没有所谓。反正很多产品、内容的定义就是没有广泛可接受的明确定义。可一旦把这个定义开始落地,用于指导产品,就出现问题,没法落地。这一点我之前的文章里就有说过,一个范围过大的定义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把微信群、QQ 频道、斗鱼直播等产品都看做社区之后,我们能找到的共同点就是用户产出+信息载体+信息类型+消费形式+互动行为。这个指导意义就很小,不得不继续细化: 1.要把用户定义出来,是 UGC 还是 PGC 还是 OGC; 2.信息载体是视频、音频还是图文; 3.信息主题是商品、游戏、纯信息; 4.消费形式是实时消费还是非实时消费; 5.互动行为是评论还是点赞还是收藏还是评分。 没办法,定义扩张的太厉害,就导致不得把做进一步拆解,重新把一个已经极度抽象的定义丰满起来,以期望与主流认知的社区形态完成匹配。如果只拿“多人的信息互换的场所就是社区”做定义,那最后很可能就会出现“我们做一个社区吧,小 A,你去起点小说做一下调研。小 B,你去今日头条找找灵感。”的奇怪场景。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一个小部门的领导对于产品的定义与市场广泛认知的产品定义有冲突时,一般受限于影响力,外部市场不一定能感受得到。毕竟一个坚持把起点小说看做是社区产品的团队,一般也做不到一个很大的体量。可如果是一个公司的 CEO 或者整个公司都有这样的产品定义偏差,那就比较可怕了。 我以前做播客领域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公司会无限扩张“播客”的定义,而这种定义又是通过排除法来做衡量标准的。比如一个影音内容只要不是音乐、不是表演(比如相声、曲艺)、不是剧情演绎(比如有声书、电影、广播剧),那它就是播客。 把这个定义扩张完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哔哩哔哩、抖音、斗鱼直播里 80% 以上的内容都可以算作播客。当然,这还是那句话,如果只是停留在部门内部的话,其实并无所谓。可一旦把这个概念拿出来去市场上开始进行内容过滤、创作者筛选的时候,就发现有问题。因为这个网筛的眼儿也太宽广了,你总不能把抖音 80% 的创作者都当做匹配的创作者都拉过来吧。 而市面上一些已经在播客圈浸淫多年的人,也觉得这个定义很扯淡,干脆就忽视那些定义过于宽广的公司,觉得“你们根本是外行人”。结果就是因为看似简单的定义问题,不仅让自己的产品没获得新市场的认可,旧市场的基本盘还丢了。 互联网产品的定义,首先还是要尊重市场环境中大家已经默认的产品形态。当然你可以做一些扩张解释,但不能为了自己利益或者是自己的偏见,使得自己的产品定义与主流认知是相悖。 最后我用毕加索画牛的故事来结束本篇内容: 以上这幅图是毕加索画的 11 幅牛,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一直在简化牛身上的特征,以寻找到“公牛的有效信息究竟是什么”。具体做法就是将一个具象化的牛不断抽象、抽象,抽象到最后的线条,再减少一个部分,这个东西就不像是公牛了。我们可以认为,最后的这幅图,就是我们人类通过图画能认识到的最简化的牛。 我认为互联网产品的定义也应当如此,首先我们要尊重市场上的定义,然后将其抽象到极致,理解这个产品的有效信息到底是什么。那么在不违背这个有效信息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这只“牛”画上第三个眼睛,弄出三条尾巴,这都可以。如果我们把凡是四条腿走路的东西都叫“牛”,最后可能会弄出指鹿为“牛”的搞笑故事。 顺带一提,在指鹿为马的故事中,赵高认不认识“鹿”完全不重要,问题是身边那些明明知道是鹿的人为什么也说那是“马”呢?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