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右边一颗门牙外凸,去了九院后,最终决定在家附近的牙科医院咨询隐形牙套方案。医院顾问单独房间接待的咨询方式和整形医院一样,初对接的顾问看起来20岁出头,我主观上会因她年龄较小而觉得不专业。
面诊的院长医生有一定知名度,有24年从业经验,院长明确表示我无需拔除智齿,也无需复杂方案,可直接进行矫正。但年轻顾问不仅对院长的方案提出“不用吗?”的质疑,整个过程对我对医生都态度冷淡,沟通也较为敷衍:我主动去问帮我问好了吗,询问活动优惠,未再回复;微信沟通中,回复她下午会预约,仅回复“好”;不管见面还是线上,感觉我在迎合和考虑她的感受。
我也有了一些有趣的自我觉察,在选整牙医院时,看到宣传照精修形象的女性医生,我会直接排除;工作中,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被当作与男性同等的个体公平对待。但作为消费者,发生了转变——我理想中的矫正医生,是年龄更长的中老年群体,或外形上更显可靠的人,不自觉地根据外形判断他人的专业度。此前我以为外形可以被忽略,工作能力是主要的,但从他人可能也会通过外形判断我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或许需要换个视角重新看待。
我向医院官方客服说明与这位年轻顾问沟通不合适,希望更换一位更成熟、有经验的顾问对接,医院也及时安排了新的对接人,换了年长顾问后,让我等她找院长单独沟通后再说, 同样作为打工人很理解,一方面帮年轻顾问对接我,另一方面,是否也有借助专业权威,推动我选更贵的材料和方案——毕竟从商业角度,很符合销售逻辑。
而面诊的女医生是我这次打心底觉得很幸运的部分,两次都没有顺着销售思路走,等我第二次进诊室后,再次当着销售的面问我诉求说“可以,就按这个方案做。”事实上我很有可能会被销售话术以及专业术语劝说,去买更贵的方案。但医生能明确表达情况比较简单,复杂的方案、更贵的费用是没有必要的。这个点是我很佩服的,做了20多年的牙科医生,仍能平衡好利益跟专业,虽然还没做,我发自内心地佩服。
也因此下午过去就把钱交了,矫正还没开始,特别开心自己做了这个决定,觉得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人有时候就需要这样一份“在变好”的信念,哪怕改变还没发生,这份期待就足够让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