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能生成高度定制且可用的用户界面后,软件应该不会分叉为千人千面的应用形态,反而会更加收敛
最基础的构件就是那些,对于这些构件的最好实现会在相当长时间保持稳定,进步型的迭代总是微小而缓慢的
汽车变成方向盘油门刹车四个轮子稳定n年后,近期才开始出现后视镜门把手消失的预兆,qwerty布局则仍然看不到失去统治地位的那天(当然将来不用打字了则会直接失去统治的机会)
这是交互的稳定性
交互的收敛并不是之后会出现的新变化,而是这些年发展的实情。翻盖滑盖折叠手机的消逝最后全部变为一块屏幕,全面屏手势再干掉残留在屏幕里的实体按键的魂魄。前者差不多花了十年,后者也就两三年吧,这些事实上的同质就是事实上的共识,是逐步发生的,不是统一讨论达成的
并不懂llm底层技术的演进,从现状观察我的猜测是,接下来各家模型会一直你追我赶大家性能差异不会太大,llm的背景知识与认知决策水平都差不太多,于是或许可以约等于每个人都享用着“一样的”AI
那么这些水平相当的智能,在产出软件时,都有能力朝向当下最佳的方案去迭代,于是收敛到类似的“最佳”范式
所以“智能”会能够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但是用高度相似的基本构成元素,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