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长沙有感。(生活中无法求得的,旅行后也难以求得。旅行能留下记忆深刻的点往往来自自己本身的缺憾。)
平静。
长沙一如广州浮躁,浮光掠影后内心变得反而更浮躁。但离开长沙前,独坐烈士公园的湖边,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各色游人走过,看着湖里的游船,竟体会到许久没有获得的内心平静,陌生的城市,无人认识,放下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家庭,当下无人识,无人问,不求认可,终于求得一个静,让我对静的思考更进一步:
静,则无争,无争则无念,无念则诚。
人是环境的总和,环境的产物。但是也是自己本心本性的产物。内心放空后才丰盈内静,正如临时倒空的水杯,空才轻盈才能容新念。易经讲的无咎,就是不在乎,不起念,走过人群命运如何,身边发生事情的对错与否,与我而言无咎。
此刻,身边某家长教育小孩的方法也许是错误的;反复捣鼓相机自拍的青少年少女是否在追求同学社媒认可;给家庭提满了行李的父亲,接受着工作电话,妻子,孩子,老人的信息源,享受着纷乱头脑;小情侣某一方的持续妥协;清洁的工人……
但此间万象与我无咎,君子处乱无惊,外事皆与我无关,没有后果,没有前因,无缘无故,无心无念,无欲无求,无退无进,不起念,无欲则刚,泰山崩于前,无咎。
人每天千头万绪,1000个念头集合成为10个想法,想法无法实现,就产生痛苦。和尚理发断万绪,断念斩念,但是断念后又起念,是扎进无法实现不断渴求的苦海还是求得了真诚?
怀念的以前日子其实是怀念平静,怀念少念少思的自己,而非自由,自由的最后是平静,平静的自由才是真自由,真正平静之后起的第一个念,便是本心的真念,也既“内诚”,静心求佛为求己,是因为看到自己最本真的私欲。少年为何强?因为少思少念,少思则念强,念强即欲强,进而“吸引力法则”专注本欲,爆发真正的执行力,过滤痛苦,专注前行,行则达,求则致。诚在路上,成在路上。
静,清心为一乐也,动真念,得真心,思真意,面真欲,视真诚,此为二乐也。动则随真意,肆意妄为,自由洒脱。一静一动,君子之风。
行真意,不求正果,行意便是乐趣,行在路上总会到达。
喝酒,飙车,山山水,大海,熏香茶室都是求静,静中还起念,是随真意真自由了还是没有静下来?自知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