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9关注207被关注2夸夸
some guy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天前
#84
三岛由纪夫,《夏子的冒险》
本作发表于1951年,和《禁色》是同年。
台版的这个封面有点简洁和繁复兼具的感觉,占据整个版面的熊,和腰封上身材娇小但举着村田猎枪的短发女孩,形成强烈的对比,读之前确实期待着“这个夏子最终会举枪打死熊吧……”
然而小说完全不是这一回事。
松浦家的大小姐夏子从小到大都非常人性,决定要做的事情不可能改变,于是,某天她决定进修道院。但是打脸马上就来了——她在街上遇到了青年毅,看到他眼中的“热情”便迷上了,并决定要跟随他。相识之后我们了解到,毅是一位爱好打猎的青年,他要猎杀一头只有四个脚趾的熊——这头熊杀死了他的一个朋友秋子。复仇之火,在夏子眼里看来,是热情的证明,于是两人就上路了,于是故事分成两线:一是毅和夏子的“寻熊冒险记”,二是夏子的家人们(母亲、姑姑、祖母)寻找夏子的过程。这使得故事形式上也有了公路片的味道。
一路上,两人的家人朋友,旧识和新知,同事和狩猎协会的人们集结起来,终于在一个夜里把熊打死了。但是,熊并不是夏子打死的,夏子因为不会用枪,到最后也只是扛着枪以防万一。知道这一点的我,心想:“那你非要搞这个封面干啥”。
熊死了,皆大欢喜包饺子,接着一个有小老婆的男性人物发话了:夏子是不适合结婚的女人!(见摘抄6)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局限到今天),而如今这样的女士,我们可以称为潇洒。
饺子包完,冒险也就告一段落了,毅即将要履行承诺,和夏子结婚,但一旦落实到柴米油盐,在夏子看来,曾经的“热情”立刻消失了,于是夏子在故事的最后,还是决定去修道院。
总体而言,《夏子的冒险》娱乐性丰富,故事简单,节奏流畅,但无法掩盖它的平庸。夏子的塑造,最让我感到疑惑的一点是,她追求热情是别人的热情,她的能动性只是可以不理会家人的反对,一股脑跟随着自己心仪的“热情家”而已,即便不懂用枪也要跟着别人去打猎,得亏家里条件不错,长时间旅行的花费不成问题……而且追求的方式也只是“仰慕”具有热情的男人,当日常回归的时候立刻就感到被束缚了……怎么想,这潇洒也只是一种依附的潇洒……不过也许可以换个角度,要是三岛只是借这么一个大小姐写自己的话……
本作有改编电影,但据说已经是残片,很多片段和声音都缺失了,如果能找到的话,也想看看。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8天前
#83
多和田叶子,《白鹤亮翅》
说不清是这本还是《捕云记》比较新出版,也懒得查,总之先看完这本了。
小说讲了一位女翻译家跟随丈夫到了德国生活,后来丈夫回国了,她却留下来继续生活的故事。异国独居的日常由主人公娓娓道来,真就像她所学的太极拳一样舒缓。因为之前读过《和语言漫步的日记》,也正在读《母语之外的旅行》,这本小说里的许多生活细节,在叶子老师的随笔中也随处可见,都是在每个平常日里认真体验思考的结果。说起来,叶子老师的小说,尽管很多奇妙的想象,但很生活化,自然她的随笔也会带一点小说的气氛,无论读哪一种,都会有相近的舒适感。
主人公搬到柏林后开展翻译工作,翻译的作品是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小说全集。说是全集,其实也就两本书的量,因为克莱斯特英年早逝,产出并不是很多。
主人公对克莱斯特的小说有这样的评论:克莱斯特这个作家似乎不喜欢句号,他的句子是切不断的,他使用冒号和分号,不断地延续一种似断未断的中间状态,明明已经很想换气,但却还不行,还要继续忍耐直至感到窒息。或许让读者“呼吸困难”也是一种表现方式吧。
这段话驱使我读了几篇克莱斯特的小说,发现它们的开头确实很“长气”,在不长的一段话里尽可能放进理解故事背景需要的信息,比如《决斗》的第一段:
威廉·冯·布雷萨赫公爵和门第低于他的古老的许宁根家族的卡塔琳娜·冯·贺尔斯布鲁克伯爵夫人悄悄结婚之后,便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红胡子雅可布伯爵闹起了对立。卡塔琳娜婚后为公爵生下的几个孩子都不幸夭亡,公爵便前往窝尔姆斯觐见德意志皇帝,恳请皇帝恩准将其爵位传于他与卡塔琳娜婚前所生的私生子菲利普·冯·许宁根伯爵。
原文不知道如何,简中好歹分了几句话,但也给我一种一口气猛冲几百米的感觉。
主人公在柏林的另一个主要活动,那就是学太极。经由邻居推荐,她到了陈老师的拳馆学习太极二十四式,在这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我觉得,俄裔大姐阿廖娜是最有趣的。她常年资助一位小名“罗佳”的年轻人,两人关系暧昧,名字也是《罪与罚》里主人公罗佳和被他砍死的房东……其次,则是邻居M先生,他一方面介绍主人公学太极,另一方面,其东普鲁士血统也让主人公开始了解东普鲁士人的历史,顺带着温习了二战史,产生了不少思考。
到小说的最后,尽管太极只学到第四式“手挥琵琶”,但主人公已经在德国稳稳扎根了,往后只需要缓缓推进,幸福肯定就在前头,真棒。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天前
#82
曼努埃尔·普伊格,《无疾而终》
原名Sangre de Amor Correspondido,意思是“两情相悦之血”,是普伊格所创作的八部长篇小说的第七部。小说以问答形式展开,中年主人公约瑟玛通过回答一个个的问题,展开了对青春年代的回忆。而在这回忆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是“白月光”玛利亚·达·歌莉娅。
乍看之下,约瑟玛和歌莉娅的爱情是那种“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情节,但是提问者所讲的和约瑟玛所讲的总是产生冲突,而且提问者还会不知不觉间变换身份,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再审视约瑟玛的叙述,使得读者既要搞清楚谁在问约瑟玛,又要思考约瑟玛所说的有多少是“真相”,这让这本小说在普伊格的作品中属于难度较高的一本,甚至比我之前读完的英译《布宜诺斯艾利斯情事》还要难——毕竟早期作品虽然拼贴不同的题材,但每个部分的结构还是很清楚的。
走出叙事迷宫之后,作为读者的我,尽管一头雾水,不知道约瑟玛故事的真假(但小说情节这玩意儿你要说全是假的又如何呢),但在字里行间也找到了一点共鸣,那就是约瑟玛在回忆中极力逃避的那种遗憾的感觉。为了逃避回忆中的伤痛,他在回答问题时不会说“我如何”,而会说“他怎样”,把自己当做一个“他者”来看待,于是也创造了一定的编造空间。想想我自己,回忆青春岁月时,也总觉得那时候特别美好,甚至会添加一点让它“更美好”的情节,只是没有约瑟玛做得那么多。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0天前
#81
多和田叶子,《献灯使》
几年前我就购入了这本小说集的日文版,但是读日文对于我来说,需要的专注度,我似乎难以维持,所以一直没能读完。这几天,微信读书上架了它,我得以把它从头到尾读一遍。
说是小说集,其实里面几个故事的世界观是共通的。叶子老师设想了一个“废土风”的日本列岛,由于一架战斗机坠落到了重启的福岛核电站里,引发了核爆,进而引发大地震,导致日本锁国,核辐射导致国内的老年人不会死去,身体还倍儿棒,同时儿童患病夭折的概率很高,需要悉心照顾,这多少可以看做是对日本高度老龄化加少子化的社会现状的极端推演。
书中的5篇故事/戏剧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这个虚构世界的样貌。其中以同名篇《献灯使》为核心。
“朝气勃勃的老人”和“死气沉沉的孩子”这一对意象,在这里被叶子老师鲜明地刻画出来。因为人们的年龄不断增加,超越百岁已是家常便饭,于是老人也分为“青春老人”“普通老人”和老年人几个类别。锁国带来的还有语言文字的萎缩。外语固然禁止使用,就连日文中的各种外来语和部分汉字,也因此渐渐被人遗忘。
其他篇目则叙述了灾难的前因后果。
《不死岛》以居住在外国但手持日本护照的女士为视角,讲述了灾难后的日本如何影响全世界;《韦驮天踏破一切》讲述了地震发生前后,一位丧夫的女士和另一位女孩的相遇和别离;《彼岸》讲述了一位经常出言批评咱中国的日本议员,在成为难民后,面对移居中国这一事实时感到的精神危机;《动物巴别塔》则以戏剧的形式,借一众大小动物之口,疯狂吐槽业已灭绝的人类。各种奇妙的意向、概念和比喻句信手拈来,这也是叶子老师的拿手绝活。
自从遇到了叶子老师的作品《飞魂》后,我就很喜欢这位日德双语作家,但说来尴尬,明明是这么棒的小说,我却一再拖延没有读完,怪事怪事。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7天前
#80
青山南,《书怎么读都有趣》
国庆假期其实很少时间坐着看书,那么这样一本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小书就有了发挥的空间。
读书有趣,书有趣,读书人有趣。
能读书的日子,总是美好的。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7天前
#79
索尔薇·巴勒,《循环者》。
这是接力出版社“11·18四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作者计划一共写七部,还是可以期待一下。
在这一部中,前来寻找塔拉的循环者们越来越多,到末尾甚至有50多人,而塔拉也循环了整整十“年”。
这些人在11月18日的容器中相聚,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社群。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对循环现象有不同的见解,有认为是自然现象导致的,有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受到惩罚的,也有认为自己是因为有某种使命才进入循环的(《源代码》既视感),于是循环者们每天都开各种会,交流自己的“来时路”,分享自己最近探索的成果, 讨论“未来”的计划,小说的情节也因此变得琐碎起来。说起来人类的适应能力确实可怕:循环者们陷入了这样误解的境地,终究也能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并找到彼此而不至于完全绝望,甚至逐步找回了展望未来的能力。
至此,11月18日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四本书给我的感觉,可以用苹果音乐最近更新后的“自动过渡”功能作类比:我在单曲循环一首歌,且开启了“自动过渡”,当然,在实际体验中,如果是同一首歌,每次渐变的段落长度是固定的,而小说给我的感觉,则是这个过渡的段落是随机的,或早或迟。我可以在每一次的重播中,注意歌曲的不同部分,总能有新的发现。一首歌里就是一个宇宙,“日常”中也有无限可能,我认为就是这一个故事的主题吧。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7天前
#78
索尔薇·巴勒,《时间容器》
“11·18”四部曲到了第三部,出现了重大进展。
在第二部末尾,塔拉发现了亨利,另一个陷入11月18日循环的人。在循环了三“年”之后,总算有相同处境的人出现,这对塔拉而言意义重大。
而发现的过程也描写的十分有意思。重复了这么多次同一天,塔拉早已对11月18日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背板”,这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人,都有其固定的模式,那么就使得打破模式的现象(尤其那些不是由塔拉引发的)就特别显眼。
两人接触后立刻开始“交流病情”,并住到了同一个房子里一段时间,一起研究循环问题。而亨利也有自己想念的家人,他甚至利用“时间循环但循环者不会重置”的特性,飞到了美国去看望儿子。
在小说的后半部,另外一些循环者也出现了,颇有“替身使者会互相吸引”的感觉。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77
坂本龙一&福冈伸一,《音乐与生命》
说来凑巧,这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我都是今年才开始了解到的,并且很喜欢。顶尖的音乐家与生物学家二十年来进行了长期的跨界对谈,两人的方向却是一致的:LOGOS与PHYSIS,即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类总是倾向于利用理性与逻辑,即LOGOS改造自然,使一切处在某种秩序之中,可以解释、计算、控制,无论是音乐领域和生物学领域都是一样。而自然PHYSIS实际上是动态的,没有任何稳态可以长期存在,于是人与自然在生命的长河中持续地“斗争”着。
坂本先生和福冈先生,各自在他们的领域里,以LOGOS奋斗了多年,登上某种意义上的“巅峰”之后,都转而思考有没有放下LOGOS,重新融入PHYSIS的可能性,于是坂本先生在生命的后期创作了“异步Async”音乐,福冈先生则一直在拓展自己的“动态平衡”理论。
为了人类的长久存活,这也许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另外必须夸一夸这本书的内封,是我喜欢的水蓝色,上面只有日语的平假名“と”,非常简洁。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73&#76
索尔薇·巴勒,“11·18四部曲”之1&2,《时间空间之谜》《寻找四季》
#73原来没有发,尴尬,那么就两本一起发吧。
“11·18四部曲”是丹麦作家索尔薇·巴勒创作的时间循环题材科幻小说,主人公塔拉发现自己在重复着11月18日,但她可以在各处移动而不被重置,手边携带或者使用的物品也是如此。
在第一部中,她试图求助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去想办法逃离循环,但一次次的尝试增加了徒劳的感觉,因为当这一次11月18日结束,别人就会忘记了发生过的一切。就这样,小说在第366次重复结束,塔拉已经过了一“年”,她期待着11月18日的出口。
当然,这个出口还没有出现。时间似乎变成了一种空间,塔拉可以在其中移动到别的地方,她自己和一些她拥有或者使用的物品将不会被重置。在一位气象学家的启发之下,她进行了找回以往时间感的尝试——她寻找一天之内能到达的、气候特征和印象中的春夏秋冬一致的地点,并用本子记下详细的信息。
于是她离开法国,跑遍了欧洲,找到了可以唤起回忆中四季的各种地方。就像这本书的封面一样,一棵树代表的季节轮替,被封印在平面的黑色冰块之中。
这种尝试让塔拉找到了一点方向感,似乎她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可以度过正常的一年时间,但11月18日始终无情地循环着,直到有一天,她的“季节簿”被偷走了,因而远离了自己的控制而被重置了。孤寂感和绝望又一次浮现,塔拉转而每天研究罗马帝国的历史,以免种种情绪将她淹没。她现在想到,时间也许不是空间,而是一个容器,11月18日的内容堆砌在里面,而她独自被丢在了容器的最底部,找不到出口,逐渐变老。
作者把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通过时间循环的设定,挖掘出了近乎无限的深度。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11月18日”,但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看似重复的日常实际上也蕴含着各种可能性。塔拉在这场游戏中也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熟练的“玩家”,虽然“寻找四季”以失败告终,但是她保住了好奇心,也有保住了“回到正常生活”的希望。
在小说的结尾,塔拉知道另外一个“玩家”的存在,这也许是在下一部中,作者把世界观拓展和完善的关键。估计也是因为这个,第二部整体看起来也有点过渡的性质(最近看的各种影视作品的第二部也是如此)。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75
背筋,《穢れた聖地巡礼について》(关于污秽之地的圣地巡礼)
年初看过背筋老师的《近畿怪谈》之后,他在我心中就成为和雨穴老师同等给力的怪谈小说作者。
这回的新作也一直想看,幸好豆瓣的“蛋卷最好吃”老师完成了汉化,感谢你,蛋老师。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灵异杂志编辑小林为了生计,和灵异视频博主池田合作,要创作一本粉丝书,后来还有声称可以看到鬼的女写手宝条加入,三人定期开会讨论选题的创作细节。在三人的对话之间插入了各种恐怖小故事以及三人的背景故事。整个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各怀鬼胎”,而看似零散的各种文章,也和《近畿怪谈》一样,最终拼凑成一个闭环,揭露出故事的全貌。
要说怪谈,其实到了今天,很多小故事的内容都是大差不差,毕竟人对于鬼怪的想象力也许有一个极限,所以背筋老师在怪谈集的基础上加上三个主人公合作时的纠葛,即鬼故事背后的人性黑暗元素,有效地消除了小故事们本身的沉闷,让读者感受到“人才是最凶的鬼”这样的恐怖——不过这也是各种恐怖小说的核心了,光看鬼谁看啊(误)。
又:在编辑小林眼里,什么鬼不鬼的,只要能帮助自己赚钱,就该利用起来,结果书中的“原版”鬼故事全都不合格,必须大幅度添油加醋,改造成既有复杂背景,又有强烈情感,更有冲击性高潮画面的视听产品。这类伪纪录片,我早年在视频网站上也看了不少,看得最多的是日本的“闇动画”系列,貌似现在还有更新……我又想到陈柏霖主演的《诡才之道》,真的是下去了还得为了流量拼搏,实在特别可怕,特别《怪兽公司》。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