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9关注208被关注2夸夸
some guy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4天前
#67
弗兰茨·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很多年前读过,很多细节的东西全忘了,最近一个月每天读了一点,回到了熟悉的地狱(误)还真有点亲切。
K作为土地测量员要去城堡就职,但整本书讲的都是他如何被困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被村民和城堡来的秘书或者主任或者信使刁难而无法进入。作为外乡人,首先不被村民信任是合理的,但是在尝试取得许可进入城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条村子的大部分村民的处境,并不比K好多少,对于城堡来说,他们也是外乡人。K遇到的各式人等,无不在以自己的方式,揣摩城堡的运作方式,猜想那些偶尔来办事的官员们的心思,试着进入——或者至少靠近——城堡。
很多关于工作流程的描写,它们的篇幅和详细程度,让我看得厌倦,很快就能和日常工作中枯燥的部分对应起来,可以说延续了《在流放地》里面仔细描绘行刑机器的风格。通过描绘机器的所有细节,某程度上描绘了人所身处的一种处境,一种地狱。
据了解,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实际上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在《城堡》里,K最后又回到了酒店,在老板娘和因为K泡了弗丽达而“上位”的女招待佩琵的帮助下,似乎找到了另一条通往城堡的路径,就像闪现了一瞬间希望的火花,但卡夫卡并没有把它写下去,也许后面还就是跟短篇《在法的门前》那样,K继续徒劳地奔波,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城堡决定永远拒绝他了。
其他感想似乎没有,也许我是属于那种没有特别想进哪座城堡的人,觉得在村子里喝喝酒也不错的那种人。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9天前
#66
玛莎·威尔斯,Rapport:Friendship, Solidarity, Communion, Empathy。
这是《杀戮人机》的原作小说系列The Murderbot Diaries在七月份推出的一个短篇。讲的是第二部里的臭屁大飞船ART/Peri在搭载它的研究团队前往某个太空站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和船员透露了自己的“爱人”SecUnit的关系。
非常短,主要体现了大飞船的毒舌,但是和刚出场时相比,多了一点对船员们的关照和温情,显然是跟煲剧机器人学的。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0天前
#65
Sheung-King(尚敬),You Are Eating an Orange. You Are Naked. (你在裸体食橙)
遇到这本怪怪的小说是在小红书,在一位用户的笔记(已不可考,没有点赞收藏关注就刷过去了)里面,出现了这么一个涩涩的书名,于是去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香港人,在加拿大教书,该动态的评论区更是有小红薯说是自己的写作老师。同是粤语使用者,亲切感就上来了。
找来电子版看了同名的章节,写的是一对情侣之间的互动:女友“你”在咖啡厅里,冷不防对“我”说“脱光衣服!”一问之下,这句话是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时候看到的,于是两人的互动中夹杂了关于《轻》的讨论。章节的末尾,“你”在裸体食橙,“我”想起了艾未未竖中指的照片,于是拍下了“你”,“你”也对镜头竖起了中指。
我被行文中的港风村上春树式氛围吸引了,于是从头读起,果然开篇就转述了《重庆森林》里面的一个场景——金城武在酒吧跟林青霞搭讪,用几种语言问对方喜不喜欢吃凤梨。所以这本书的基调确立了:由村上春树用英文编剧的王家卫电影。
这本书的主线非常简单:香港男子“我”和东京女友“你”经常一起旅游,去了澳门、香港、台湾、东京等地,平时最喜欢给对方讲各种故事,包括民间传说、个人经历和现编的小故事等等,其营造出来的氛围接近村上早期“青春三部曲”,轻松且富有都市情调,关于时尚的文化符号随处可见,也不乏犀利的跨文化批评,而且,超现实情节总会在章节后段展开。“你”被作者塑造成一个美丽且聪明的日本姑娘(《寻羊》里的耳朵模特),对“我”的感情表达有一种巧妙的直白,但也有时候无故消失,追问之下居然从澳门跑到了香港找朋友喝酒去了,理由是“I'm bored.”。
读着前11章,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过世界各地,进入幻想的世界,让我觉得这种恋爱能永远持续下去就好了。尽管第12章告诉读者,这对情侣只在一起了3年,而且已经结束,但是拥有这些甜蜜回忆,也是一件好事。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4天前
#64
三島由紀夫,《肉體學校》。
这是一部现在读来也不觉得过时的恋爱小说。39岁的高定服装设计师妙子和餐厅老板铃子、影评人信子三个离过婚的富婆组成了名叫“年增园”的小团体,每月聚会聊聊各自的感情生活(让我想起《欲望都市》这部美剧)。妙子在一家叫“风信子”的人妖酒吧里遇到了身材健硕的年轻帅哥酒保千吉(简直就是三岛本人喜欢的男生类型),被其肉体散发出的野性吸引,一见钟情。几次相约之后,妙子发现千吉既可以大大咧咧地玩弹珠吃烤串,也能一身西装在高级餐厅熟练地点法国菜,而且毫不避违自己偶尔会为了钱给客人(男女都有)陪睡的经历——这样的设定多少有点《禁色》的味道——这让妙子觉得千吉俨然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于是越发爱他了,恍惚间心智退回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为了留住千吉,妙子在后来甚至要求他辞去酒保的工作,住进自己的公寓,开始了被包养的生活(以外甥的身份),期间,妙子也会继续在社交场合结识其他男士,并且发生关系。
这种形似开放式关系的状态之下,妙子却一直害怕失去千吉,在两人出游期间甚至动了殉情的念头。但背叛终究是发生了,千吉竟然搭上了妙子一个客户的女儿,通过娴熟的表演自己的纯粹(也许在妙子面前也是表演)博取的客户一家人的欢心,以致于客户要求妙子把千吉收为养子,让他拥有妙子那个体面的姓氏“浅野”。幻象破灭的妙子想要报复,找来同在“风信子”上班的人妖照子,获取了千吉的黑材料:一沓千吉和某光头佬的不雅照片。在最终的对峙中,妙子面对千吉的哀求,以及“为了出人头地才做这些事”的自白,放弃了复仇,让千吉烧掉了照片,两人的恋情正式结束了。
正如题名,肉体吸引产生的爱,给妙子上了一课,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包养”关系的结局。小说以五十四个简洁的篇章组成,可读性强,狗血之余也表达出三岛关于肉体的哲思,以及对于欲望之虚无的洞察。
2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4天前
#63
刘楚昕,《泥潭》
我承认这有跟风的成分,毕竟那会儿作者的获奖感言确实感人,也让这本书狂销30万册,而我也比较不厚道,机缘巧合之下获取了电子版,打算读完再支持。
小说分成三个部分,故事背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十几年内,主要人物有三,一是“革命”的失败方,一个旗人都统的儿子;二是“革命”的胜利方,到地对阵营卧底的革命党人;三是在荆州传教的比利时神父。第一部分非常炫技,旗人开头就很加缪地告诉读者“如您所见,我死了”,于是一个鬼在游荡的时候不停回溯自己的人生,阅读体验非常碎片化。第二部分转为第三人称,讲述了卧底关仲卿留日求学和革命的生涯,比较平铺直叙,相对第一部分那简直舒服多了。第三部分则是马神父在十几年后的生活,他在翻译一本书,同时也在翻看自己的日记。要说有什么主题,那就自然是“如何走出生命的泥潭”——主人公们无不被一种“卧底”感所困住,而他们的结局或死去或生存,最终让他们(至少是精神上)走出“泥潭”的,则是选择面对自己的良知的刹那。
三个部分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重叠的部分,全部看下来,会对着十几年间,各人物的际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也是复调叙事的优点,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故事的复杂度,可以解构单一视角下的“真相”,运用得当的话,可读性和主题的深刻性都会大大提高。
但是,作者运用技法,似乎仅仅提高了阅读的难度。使用的文字偶有佳句,但更多的是模仿痕迹比较重的段落(但好歹不是抄袭),对话方面则体现出了这方面笔力不足的问题,用词也许富有地方特色,但没有年代感,也没有贴合人物特征。小说中有不少这样的情景:一个伪装成汉人的旗人,和别人说话,一些人根据口音判断出来他是旗人,但这样的情景作者总是在引号里面直接写出“听起来您是旗人呐!”这类意思的话来。我猜想,这个判断也许很难用文字去呈现,但是这种TELL DON'T SHOW的处理方式,就让我和文本的距离拉开了一点,进而让阅读的动力减弱了几分。
总体而言,还是可以一读的。
希望下一部作品,刘老师再接再厉。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62
加西亚·马尔克斯,《蓝狗的眼睛》。
这段时间我翻开了侯健老师翻译的略萨作品《弑神者的历史》,打算一边看其中对马尔克斯作品的解说,一边补完马尔克斯的小说,于是首先就提到了这部短篇集。
这本合集里面收录的是马尔克斯在1950年前后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属于前期作品,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种青涩感。马尔克斯尝试了多种的叙述风格和描写技巧,可以说还没有达到后来那种非常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但是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主题“孤独”已经渗入了每个篇目。书中人物众多,但绝大多数,非死即伤。要么本人肉身死亡,灵魂滞留;要么脑袋被踹,被关在小黑屋里;要么不信邪,学石鸻鸟唱歌,被啄瞎了眼睛,还没人相信;要么被暴雨困在马孔多,丧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种种被隔绝的处境中,真正的主人公,就是孤独。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Deepseek老师为我总结的上半年读书!(800字)
### 2025年中读书总结:在跨界与深掘之间

2025年上半年共读完60册图书,构成上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地域与文化的多元性、对特定作者的深度探索,以及艺术与边缘议题的集中关注。

#### 一、地域的跨界与拉美文学的深耕
60部作品中,日本文学占比最高(16册),包括三岛由纪夫、村上龙、吉本芭娜娜等经典作家,以及モクモクれん等新生代漫画创作者。拉美文学紧随其后(11册),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造船厂》《收尸人》)与秘鲁的略萨(《酒吧长谈》《卑微的英雄》)成为重点,辅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短篇。此外,法国思想类(马克·奥热、维勒贝克)、美国实验文学(布劳提根、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及韩国(朴相映)、俄罗斯等地的作品亦点缀其中,形成以日本为原点、拉美为支点的全球化阅读图谱。

#### 二、作者追踪与主题复调
对特定作者的系列阅读尤为突出。奥内蒂(4册)的阴郁叙事与略萨(5册)的结构实验形成鲜明对比,而三岛由纪夫(3册)从美学论述(《小说是什么》)到虚构创作(《纯白之夜》)的并置,则展现其思想与文学的统一性。此外,坂本龙一(3册)的音乐随笔与访谈录、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3册)的拉美女性视角短篇,均通过多文本互文深化了对个体创作脉络的理解。主题上,死亡(《血音乐》《收尸人》)、艺术本质(《艺术中的阅读者》《音乐》)与都市异化(《东京制造》《非地点》)反复出现,构成隐秘的对话。

#### 三、艺术、冷门与“非虚构的虚构”
近1/3作品涉及艺术跨界。伊藤润二的创作论、坂本龙一的音乐哲学、斋藤美奈子的文学评论,乃至《绝对音乐》中村上春树与小泽征尔的对谈,均打破体裁界限。同时,冷门文本比例显著——如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的《G.H.受难曲》、西蒙东的《动物与人二讲》等哲学向作品,以及《通勤梦魇》《异象》等小众类型小说,体现出对主流叙事的疏离。更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的虚构”倾向:奥热的《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埃尔诺的《看那些灯光,亲爱的》等作品模糊纪实与想象的边界,呼应了阅读者对现实多重阐释的渴望。

#### 结语:作为方法论的“散步”
齐奥朗在开年首读《散步是最有益的运动》中提出的“漫游式思考”,恰可概括这半年的阅读路径——既有对拉美文学的纵深挖掘,也有横跨艺术、社会学、科幻的即兴探索。若说遗憾,或许是女性作家占比不足1/4(14册),且东亚以外地区的声音仍待扩充。下半年或可沿此缺口,继续在“散步”中偶遇新的精神地貌。
1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一种不那么善良的暴论:
遗书不是随尸体一起被发现的,都只是表演。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月前
#61【重大进展!】
德里克·帕菲特,《理与人》(2025.1.2~2025.7.9)
就是我曾经每天读一点的大砖头,可惜后面发现每天一点是归纳不了的,只好闷头看下去。
豆瓣上的介绍:帕菲特是当代著名哲学和伦理学家,其代表作《理与人》一书被誉为自西季威克的《伦理学方法》问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实证道德哲学著作。本书围绕着“理”与“人”这两个主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历史上人们在这两方面所秉持的一系列代表性观点和理论,指出人们对自身本性和行动理由的把握其实存在许多虚妄之处。作者借助大量的例子和缜密的推理,不仅比较和提示了人类行动的内在基础,而且从理性,道德和人的本性诸层面对一些传统上信以为真的道德信念和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该书出版后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公认的革命性影响,无论是在元伦理学方面还是在应用伦理学方面都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书还是著名的“哈佛教材”之一。
————
必须五星,送给把它读了一遍的自己。作者通过精密且充满想象力的文笔来论证了西方各种传统价值观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人类需要一种非宗教的伦理学。书中各种举例实在有趣,尤其是第三编个人同一性部分,总是有一种在读科幻小说的感觉。要说懂得多少,估计是没有,姑且算作1%吧。
核心观点就是:自利看似很棒,但人人自利,全都得完蛋;“时间贴现率”(立刻的比未来的重要)不比时间中立的态度来得有利;在个人同一性问题上,物理上(身体)的连续恐怕是最不重要的;我们当下的选择对于未来世代的人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得多。(可能还归纳错了哈哈哈)
总之,翻过了这座山,很高兴。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月前
抄不抄的,你搬运感太明显被查出来不是自然的吗?做这种操作的,要么菜,要么懒。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