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9关注208被关注2夸夸
some guy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3天前
#62
加西亚·马尔克斯,《蓝狗的眼睛》。
这段时间我翻开了侯健老师翻译的略萨作品《弑神者的历史》,打算一边看其中对马尔克斯作品的解说,一边补完马尔克斯的小说,于是首先就提到了这部短篇集。
这本合集里面收录的是马尔克斯在1950年前后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属于前期作品,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种青涩感。马尔克斯尝试了多种的叙述风格和描写技巧,可以说还没有达到后来那种非常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但是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主题“孤独”已经渗入了每个篇目。书中人物众多,但绝大多数,非死即伤。要么本人肉身死亡,灵魂滞留;要么脑袋被踹,被关在小黑屋里;要么不信邪,学石鸻鸟唱歌,被啄瞎了眼睛,还没人相信;要么被暴雨困在马孔多,丧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种种被隔绝的处境中,真正的主人公,就是孤独。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0天前
Deepseek老师为我总结的上半年读书!(800字)
### 2025年中读书总结:在跨界与深掘之间

2025年上半年共读完60册图书,构成上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地域与文化的多元性、对特定作者的深度探索,以及艺术与边缘议题的集中关注。

#### 一、地域的跨界与拉美文学的深耕
60部作品中,日本文学占比最高(16册),包括三岛由纪夫、村上龙、吉本芭娜娜等经典作家,以及モクモクれん等新生代漫画创作者。拉美文学紧随其后(11册),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造船厂》《收尸人》)与秘鲁的略萨(《酒吧长谈》《卑微的英雄》)成为重点,辅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短篇。此外,法国思想类(马克·奥热、维勒贝克)、美国实验文学(布劳提根、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及韩国(朴相映)、俄罗斯等地的作品亦点缀其中,形成以日本为原点、拉美为支点的全球化阅读图谱。

#### 二、作者追踪与主题复调
对特定作者的系列阅读尤为突出。奥内蒂(4册)的阴郁叙事与略萨(5册)的结构实验形成鲜明对比,而三岛由纪夫(3册)从美学论述(《小说是什么》)到虚构创作(《纯白之夜》)的并置,则展现其思想与文学的统一性。此外,坂本龙一(3册)的音乐随笔与访谈录、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3册)的拉美女性视角短篇,均通过多文本互文深化了对个体创作脉络的理解。主题上,死亡(《血音乐》《收尸人》)、艺术本质(《艺术中的阅读者》《音乐》)与都市异化(《东京制造》《非地点》)反复出现,构成隐秘的对话。

#### 三、艺术、冷门与“非虚构的虚构”
近1/3作品涉及艺术跨界。伊藤润二的创作论、坂本龙一的音乐哲学、斋藤美奈子的文学评论,乃至《绝对音乐》中村上春树与小泽征尔的对谈,均打破体裁界限。同时,冷门文本比例显著——如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的《G.H.受难曲》、西蒙东的《动物与人二讲》等哲学向作品,以及《通勤梦魇》《异象》等小众类型小说,体现出对主流叙事的疏离。更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的虚构”倾向:奥热的《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埃尔诺的《看那些灯光,亲爱的》等作品模糊纪实与想象的边界,呼应了阅读者对现实多重阐释的渴望。

#### 结语:作为方法论的“散步”
齐奥朗在开年首读《散步是最有益的运动》中提出的“漫游式思考”,恰可概括这半年的阅读路径——既有对拉美文学的纵深挖掘,也有横跨艺术、社会学、科幻的即兴探索。若说遗憾,或许是女性作家占比不足1/4(14册),且东亚以外地区的声音仍待扩充。下半年或可沿此缺口,继续在“散步”中偶遇新的精神地貌。
1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0天前
一种不那么善良的暴论:
遗书不是随尸体一起被发现的,都只是表演。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1天前
#61【重大进展!】
德里克·帕菲特,《理与人》(2025.1.2~2025.7.9)
就是我曾经每天读一点的大砖头,可惜后面发现每天一点是归纳不了的,只好闷头看下去。
豆瓣上的介绍:帕菲特是当代著名哲学和伦理学家,其代表作《理与人》一书被誉为自西季威克的《伦理学方法》问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实证道德哲学著作。本书围绕着“理”与“人”这两个主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历史上人们在这两方面所秉持的一系列代表性观点和理论,指出人们对自身本性和行动理由的把握其实存在许多虚妄之处。作者借助大量的例子和缜密的推理,不仅比较和提示了人类行动的内在基础,而且从理性,道德和人的本性诸层面对一些传统上信以为真的道德信念和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该书出版后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公认的革命性影响,无论是在元伦理学方面还是在应用伦理学方面都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书还是著名的“哈佛教材”之一。
————
必须五星,送给把它读了一遍的自己。作者通过精密且充满想象力的文笔来论证了西方各种传统价值观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人类需要一种非宗教的伦理学。书中各种举例实在有趣,尤其是第三编个人同一性部分,总是有一种在读科幻小说的感觉。要说懂得多少,估计是没有,姑且算作1%吧。
核心观点就是:自利看似很棒,但人人自利,全都得完蛋;“时间贴现率”(立刻的比未来的重要)不比时间中立的态度来得有利;在个人同一性问题上,物理上(身体)的连续恐怕是最不重要的;我们当下的选择对于未来世代的人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得多。(可能还归纳错了哈哈哈)
总之,翻过了这座山,很高兴。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1天前
抄不抄的,你搬运感太明显被查出来不是自然的吗?做这种操作的,要么菜,要么懒。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1天前
#60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卑微的英雄》。
看这本书也是因为里面有警察利图马,这算是略萨笔下的“利图马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了,如今的他是皮乌拉的警长,上司则还是《谁是杀人犯》里面那位色情狂(现已升为上尉)。在书中,他为了调查一位运输公司老板遭遇的敲诈勒索案,不得不回到年轻时在皮乌拉(《绿房子》的剧情)所流连的街区,探访曾经的同伴们——作为村粉自然会联想到《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只是利图马没有沙罗,他和旧友们的恩怨也早已沉到了时间长河的底部。
那位老板收到了一封要求他交“保护费”的勒索信,他的灵媒朋友也说应该顺从,但老板的父亲从小教他“永远不要让任何人糟践你。”,于是他立刻就报警了。利图马和上司一开始不以为然,想着这不过就是黑社会和企业之间的“行规”而已,不料歹徒的行动逐次升级,不但烧了老板的办公室,还绑架了老板的情妇。更让吃瓜群众喜欢的是,勒索犯竟是老板的大儿子!
小说同时也推进了另外一条故事线:在首都利马,某保险公司经理正在办退休,但他的老板提了个条件,那就是给他的婚礼当见证人。本来这事没啥特别的,不过就是年过八十的大老板要娶一个年轻的女仆当老婆而已(认真脸),但此举让老板的双胞胎败家儿子们非常不满,因为结婚的目的显然就是不让他们俩继承遗产。双胞胎也不是省油的灯,年轻时就犯过qj罪,一贯生活作风也是到处惹事的类型,于是他们一直纠缠着经理,要他为自己当见证人这个举动“付出代价”。作为副线,经理的儿子经常说他遇到一个怪人,此人知晓他们家的一举一动,让经理立刻想到了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书里的恶魔,使得他的思绪更加不安宁了。等到老板蜜月结束回国,以为问题能够解决,结果老板忽然就心梗去世……
两个秘鲁城市,两位陷入困境的主人公,俨然把我们带进秘鲁版的《双城记》,而其中重点描写的父子矛盾,又颇有《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味道。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情节的刺激程度早就比不上我们偶尔会刷到的各种“瓜”了,但毕竟是略萨,他依旧更够以纯属的结构现实主义手法,平衡了严肃性和娱乐性,把握一种让人舒服的叙事节奏,让读者不忍释卷,一路读下去。
到了小说的四分之三处,两条线开始合并了,其中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巧合,但两位主人公在短暂碰头之后,还是各自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小说以包饺子情节作为结局。
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逼迫出来的。可能黑暗面揭露得够多了,略萨想要送给读者希望。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4天前
叉烧 VS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6天前
#59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利图马在安第斯山》。
接着《谁是杀人犯》,我跟随警察利图马被贬到了安第斯山上的胡宁县的纳克斯小镇。这回利图马的岗位是当地宪兵哨所的班长,有一个助手,叫做托马斯,也是从别处调过来的。纳克斯周围的地理特征完全符合“穷山恶水”这个词,而且当地还是秘鲁一个恐怖组织“光辉道路”的根据地。“光辉道路”时常以革命之名,袭击村镇,对他们认为的“坏分子”进行血腥的审判,利图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守住纳克斯,防御这帮人。但在利图马心中,更为重要的则是三位镇民连环失踪的案件,故事的主线就是讲述了利图马探寻失踪案件真相的过程。
探寻的难度很大,因为利图马是皮乌拉人,属于秘鲁的海滨地区,调来山区之后,自然不受当地人的待见,他询问的所有人,无不面无表情地拒绝提供任何线索,镇上比较出名的神棍夫妇甚至对他表现出明显的嘲讽和敌意,可以说《谁是杀人犯》中利图马感受到的无力感延续到了本作。
在主线之外,除了偶尔出现的外国人被“光辉道路”抓捕和杀害的描述,略萨也编织了一条爱情支线,那就是助手托马斯和风尘女子梅赛德丝的爱情故事。托马斯在皮乌拉的时候,到青楼伺候一个叫“脏猪”的毒贩,撞见他正在殴打梅赛德丝(相当于情趣活动),他二话不说一枪把“脏猪”打死了,并带着梅赛德丝开始逃亡,期间两人关系如胶似漆,然而到了最后,梅赛德丝还是认为托马斯对她的未来只有拖累作用,于是在托马斯的教父帮助下,带着托马斯的四千美元现金逃到了国外,而托马斯则“自愿”接收征兆,到纳克斯去“反恐”。托马斯的设定和现在常见的“舔狗”多少有点接近,他自己也明白和梅赛德丝并不合适,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付出了一切,而且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所幸,略萨为这条支线写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主线同时也在最后到达光明。利图马发现,纳克斯当地流传着“拦路鬼”的传说,也有一种把人丢进矿坑摔死以献祭给山神“阿普”以求平安的可怕风俗,这部分的描写颇有奇幻文学的味道。但这是不是纯粹的迷信,略萨则并没有给出结论,甚至让利图马近距离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泥石流,且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模糊了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界限。再者,“光辉道路”那近乎恐怖活动的暴力革命,也俨然某种邪教。
略萨的视角切换相当巧妙,但在微信读书里因为字体没有区分,显得毫无语境,影响了阅读体验。
泥石流冲毁了正在修建的公路,利图马再次得到了调动,目的地是《绿房子》故事发生的舞台——涅瓦镇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7天前
此视频拍摄于6月22日上午。
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走上走下这段楼梯,这一共50级的楼梯,我走了三十多年,终究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如何呢,又能怎。
再见了,东山口。
00:38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8天前
#58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谁是杀人犯》。
《谁是杀人犯?​》是巴尔加斯·略萨于1986年发表的又一部反军人统治题材的作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塔拉腊空军基地司令敏德劳上校强迫其女阿莉西娅与之发生了乱伦关系,在得知其女爱上了青年士兵帕洛米诺·莫雷罗之后,则借另一追求其女的空军中尉杜弗之手残杀了帕洛米诺。在警察调查此事的过程中,敏德劳设置了种种障碍;在破案在即时,他又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开枪自杀。至此真相大白,然而破案有功的两个警察却被调往异乡,整个案件不了了之。
本作的主人公就是两位探案的警察,在《绿房子》登场过的二流子利图马(本书中叫利杜马),和他的上司西尔瓦中尉。利图马显然初出茅庐,经常无法保持冷静,而上司则是老油条了,探案思路清晰,询问技巧熟练。两人搭档调查帕洛米洛被杀一案,破案后又被“大鱼”们调到山区,这种情节设置在比如《真探》这一类剧集中也是标准情节配置。
但是,这位上司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好色。和探案过程同步进行的,是中尉对饭铺老板阿德里娅娜太太近乎猥亵的调戏、偷窥和“追求”过程。在故事的中段,他甚至带着下属利图马,到沙滩上,以“监视走私犯”的名目,偷看阿德里娅娜太太洗澡,适逢空军上校的女儿阿莉西娅登场,案情有了明显的转折。到了故事最后,两位警察得知“真相”之后,心灰意冷的中尉要把阿德里娅娜太太“睡了”,于是持枪跑到太太家里,想要与之亲热,而隔天,在利图马和太太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知,太太声称自己当时把衣服都脱了,要求中尉也脱光,对后者造成了巨大的侮辱,导致如今的中尉再也不调戏太太,反而非常畏缩。和这件轶事交叉出现的,则是饭铺里其他客人对帕洛米洛案件的议论:没有人相信上校和女儿乱伦,杀死后者再自杀。街坊们更倾向于是帕洛米洛得罪了上头的“大鱼”们,或者是撞见了他们从事走私活动/间谍活动,甚至搞同性恋,所以被灭口,而空军上校父女显然也是这些阴谋的牺牲品。两件事情组成的交叉对话,增强了两位警察追寻真相(以及上司求欢)到最后却被怀疑和嘲弄的荒凉感,有力讽刺了秘鲁军方的腐败和黑暗(都把人民吃瓜的阈值拉高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