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9关注207被关注2夸夸
some guy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天前
#90
薇薇安·戈尔尼克,《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
作为一个女儿的新晋爸爸,我八卦性对母女关系有好奇心。斋藤环说,母女关系相对于其他三种亲子关系(母子、父女、父子)而言要更特殊,而且父亲也无法脱离关系(这里的父亲可能涵盖了实际的父亲意外的“父之法”),那么我就不自觉开始留意关于“母女关系”的书,其中这一本的标题就很抓人眼球——母亲对女儿说: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
这个问句让读者先入为主地代入一种激烈的对抗之中,结合原文标题Fierce Attachment,更是想象出一个争吵的场景。相处得这么难受,为什么不分道扬镳?
开始阅读之后发现没那么简单。本书是作者的一本回忆录,以她和母亲一次次在纽约街头散步为主轴,以相当意识流的手法勾连起她一生的回忆,母女关系在其中是个框架,占据大部分篇幅的内容则是:布朗克斯街区的童年和大楼里的邻居们、早逝的父亲和“终生守寡”的母亲、作者自己脱离母亲的尝试、作者的婚恋经历等等。从细碎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母女双方都在一次次的接近/脱离和控制/反抗中,长年累月互相影响着,就连女儿在独自生活乃至步入婚姻的阶段,也没法完全摆脱母亲的阴影,试图活得跟母亲不一样,却又冥冥中重蹈她的覆辙。于是到了书的最后,48岁的女儿和80岁的母亲依旧偶尔一起散步,随时争吵又随时和好,母亲问出了作为书名的那句话,但各自都相信,谁也不会离开谁。
文后有译者老师写的情节提炼,非常精准具体,也抒发了自己在母女关系中的感受,让我这个“偷窥”的读者也受到了感染,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直接到书店看看译后记。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天前
#89
斋藤环,《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作者分析了一种当前比较普遍的“自我伤害型自恋”心理,主要的介绍群体是岛国特色的茧居族(俗称“家里蹲”)的一些言行,包括无度的自我贬低(骂自己怎么骂都行)、“躺平”等。作者指出,如此强烈的自我攻击的背后,其实是“自恋”,心底里也是爱惜自己的,只是自我无法健康地适应外界环境。
作者呼吁人们要重新建立起健康的“自恋”,在爱护自己和关爱他人之间寻找平衡(既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本书科普性质较重,所以写得比较浅,具体而言,大家向岸边露伴学习吧!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3天前
#88
斋藤环,《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本书用精神分析的框架来研究了岛国特色群体“御宅”的精神结构,其主轴就是岛国动漫中的特色分类“战斗美少女”。所以,本书有一部分是御宅史,一部分是动漫发展史。在御宅史之中,作者又介绍了远在美国的“局外人艺术家”亨利·达格:这个人从20岁到80多岁去世前,都在自己的出租屋内沉浸式创作了名叫“薇薇安少女”的漫画和小说,手稿塞满房间,光文字就几百万,而且本人从来没有发表的愿望,这又跟御宅的特征非常吻合。
简而言之,御宅之所以钟情“战斗美少女”(用拉康的术语来说就是“菲勒斯少女”,而达格笔下的少女就真的长着菲勒斯,很具体,很形象),乃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拒绝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性”。作为欲望对象的“战斗美少女”可以调和想象界和(已经破碎的)象征界的缝隙,使得主体免于直面实在界的不确定感,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保存本真的自我,或者说,延长青春期。
本书也被东浩纪称为其作品《动物化的后现代》的“姐姐”。
作为和御宅毫不沾边的动漫爱好者,我自己在看的时候也没想这么多,所以也少见多怪,觉得如此的分析非常有趣。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3天前
#87
片岡 一竹,《疾風怒濤精神分析入門》
《临床拉康》之后,我试着寻找更加易懂的拉康派理论入门书,于是这本封面看着就很“二次元”的书映入眼帘。
一开始只找到日文版,于是犹豫了起来,硬着头皮下载之后,发现热心网友已经翻译成了中文,十分感动,便花三天读完了。
作者紧紧抓住“易懂”的大方向,介绍了拉康理论的各种要素和变迁历程,配上小故事一般的具体案例,很多之前产生的疑惑立刻就消失了。
比如说,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父亲”实际上不是具体上的生物学双亲。只要是养育孩子,给予关爱的,就占据了“母亲”的位置,而引入“法”(比如社会规范)的角色就是“父”(即三位一体中的圣父),人一般渴求找回婴儿时期和母亲共融的爱,一遍遵循社会的规则,承受着两者摩擦的痛苦,而精神分析可以帮助人们解构造成痛苦的生活方式,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法”。
除此之外,“三界”理论、菲勒斯、冲动和欲望和享乐等概念,作者都提供了浅显的解释,虽然没有展开论述,也为初学者指明了方向,实在很棒。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天前
#86
高泽龙,《元行者:脑机星球》
我把电子版导进微信读书听完了,故事讲的是近未来地球,人类开始往外殖民,也流行脑机接口,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替换记忆的虚拟现实游戏是人人都有的东西,后来发生了机器人杀人和游戏玩家无法恢复记忆等险情,世界变成了一锅粥。后来,人类发现这些事情都是一种叫做JING的微粒状外星生物搞的鬼。男主是一个孤儿,从小被送去一个生物科技公司,脑袋里安装了特殊的晶片,被称作“改良仕”,相当于人脑直接可以自动联网,所以学习能力很强,一直误以为自己是“天才”,但实际上这种孩子都是JING用来入侵地球的工具。因为男主是第一批“改良仕”,控制力度不大,所以他又能免于杀人机器的攻击,又能动用自己的算力为人类同胞们研究对策。男主和社会各界能人通力合作,找到了克制JING的办法,最后把它们打败了,人类在尸横遍野的地球重新开始生活。
小说中出现的各种要素都是我感兴趣的,尤其是像细菌一般、既可以控制其他生物又能变形的高智能外星生物。而且,作者对于各种设定的信息,会不厌其烦地在故事中反复讲述,也许是啰嗦了点,但意外地适合听书这种方式,所以,尽管我是在通勤的时间,心不在焉地听,也可以一直跟上情节的发展。
而缺点则是文笔不出彩,偏平铺直叙,以致于一段让我摘抄的文字都没有,所以没有摘抄图。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4天前
#84
三岛由纪夫,《夏子的冒险》
本作发表于1951年,和《禁色》是同年。
台版的这个封面有点简洁和繁复兼具的感觉,占据整个版面的熊,和腰封上身材娇小但举着村田猎枪的短发女孩,形成强烈的对比,读之前确实期待着“这个夏子最终会举枪打死熊吧……”
然而小说完全不是这一回事。
松浦家的大小姐夏子从小到大都非常人性,决定要做的事情不可能改变,于是,某天她决定进修道院。但是打脸马上就来了——她在街上遇到了青年毅,看到他眼中的“热情”便迷上了,并决定要跟随他。相识之后我们了解到,毅是一位爱好打猎的青年,他要猎杀一头只有四个脚趾的熊——这头熊杀死了他的一个朋友秋子。复仇之火,在夏子眼里看来,是热情的证明,于是两人就上路了,于是故事分成两线:一是毅和夏子的“寻熊冒险记”,二是夏子的家人们(母亲、姑姑、祖母)寻找夏子的过程。这使得故事形式上也有了公路片的味道。
一路上,两人的家人朋友,旧识和新知,同事和狩猎协会的人们集结起来,终于在一个夜里把熊打死了。但是,熊并不是夏子打死的,夏子因为不会用枪,到最后也只是扛着枪以防万一。知道这一点的我,心想:“那你非要搞这个封面干啥”。
熊死了,皆大欢喜包饺子,接着一个有小老婆的男性人物发话了:夏子是不适合结婚的女人!(见摘抄6)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局限到今天),而如今这样的女士,我们可以称为潇洒。
饺子包完,冒险也就告一段落了,毅即将要履行承诺,和夏子结婚,但一旦落实到柴米油盐,在夏子看来,曾经的“热情”立刻消失了,于是夏子在故事的最后,还是决定去修道院。
总体而言,《夏子的冒险》娱乐性丰富,故事简单,节奏流畅,但无法掩盖它的平庸。夏子的塑造,最让我感到疑惑的一点是,她追求热情是别人的热情,她的能动性只是可以不理会家人的反对,一股脑跟随着自己心仪的“热情家”而已,即便不懂用枪也要跟着别人去打猎,得亏家里条件不错,长时间旅行的花费不成问题……而且追求的方式也只是“仰慕”具有热情的男人,当日常回归的时候立刻就感到被束缚了……怎么想,这潇洒也只是一种依附的潇洒……不过也许可以换个角度,要是三岛只是借这么一个大小姐写自己的话……
本作有改编电影,但据说已经是残片,很多片段和声音都缺失了,如果能找到的话,也想看看。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83
多和田叶子,《白鹤亮翅》
说不清是这本还是《捕云记》比较新出版,也懒得查,总之先看完这本了。
小说讲了一位女翻译家跟随丈夫到了德国生活,后来丈夫回国了,她却留下来继续生活的故事。异国独居的日常由主人公娓娓道来,真就像她所学的太极拳一样舒缓。因为之前读过《和语言漫步的日记》,也正在读《母语之外的旅行》,这本小说里的许多生活细节,在叶子老师的随笔中也随处可见,都是在每个平常日里认真体验思考的结果。说起来,叶子老师的小说,尽管很多奇妙的想象,但很生活化,自然她的随笔也会带一点小说的气氛,无论读哪一种,都会有相近的舒适感。
主人公搬到柏林后开展翻译工作,翻译的作品是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小说全集。说是全集,其实也就两本书的量,因为克莱斯特英年早逝,产出并不是很多。
主人公对克莱斯特的小说有这样的评论:克莱斯特这个作家似乎不喜欢句号,他的句子是切不断的,他使用冒号和分号,不断地延续一种似断未断的中间状态,明明已经很想换气,但却还不行,还要继续忍耐直至感到窒息。或许让读者“呼吸困难”也是一种表现方式吧。
这段话驱使我读了几篇克莱斯特的小说,发现它们的开头确实很“长气”,在不长的一段话里尽可能放进理解故事背景需要的信息,比如《决斗》的第一段:
威廉·冯·布雷萨赫公爵和门第低于他的古老的许宁根家族的卡塔琳娜·冯·贺尔斯布鲁克伯爵夫人悄悄结婚之后,便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红胡子雅可布伯爵闹起了对立。卡塔琳娜婚后为公爵生下的几个孩子都不幸夭亡,公爵便前往窝尔姆斯觐见德意志皇帝,恳请皇帝恩准将其爵位传于他与卡塔琳娜婚前所生的私生子菲利普·冯·许宁根伯爵。
原文不知道如何,简中好歹分了几句话,但也给我一种一口气猛冲几百米的感觉。
主人公在柏林的另一个主要活动,那就是学太极。经由邻居推荐,她到了陈老师的拳馆学习太极二十四式,在这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我觉得,俄裔大姐阿廖娜是最有趣的。她常年资助一位小名“罗佳”的年轻人,两人关系暧昧,名字也是《罪与罚》里主人公罗佳和被他砍死的房东……其次,则是邻居M先生,他一方面介绍主人公学太极,另一方面,其东普鲁士血统也让主人公开始了解东普鲁士人的历史,顺带着温习了二战史,产生了不少思考。
到小说的最后,尽管太极只学到第四式“手挥琵琶”,但主人公已经在德国稳稳扎根了,往后只需要缓缓推进,幸福肯定就在前头,真棒。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82
曼努埃尔·普伊格,《无疾而终》
原名Sangre de Amor Correspondido,意思是“两情相悦之血”,是普伊格所创作的八部长篇小说的第七部。小说以问答形式展开,中年主人公约瑟玛通过回答一个个的问题,展开了对青春年代的回忆。而在这回忆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是“白月光”玛利亚·达·歌莉娅。
乍看之下,约瑟玛和歌莉娅的爱情是那种“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情节,但是提问者所讲的和约瑟玛所讲的总是产生冲突,而且提问者还会不知不觉间变换身份,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再审视约瑟玛的叙述,使得读者既要搞清楚谁在问约瑟玛,又要思考约瑟玛所说的有多少是“真相”,这让这本小说在普伊格的作品中属于难度较高的一本,甚至比我之前读完的英译《布宜诺斯艾利斯情事》还要难——毕竟早期作品虽然拼贴不同的题材,但每个部分的结构还是很清楚的。
走出叙事迷宫之后,作为读者的我,尽管一头雾水,不知道约瑟玛故事的真假(但小说情节这玩意儿你要说全是假的又如何呢),但在字里行间也找到了一点共鸣,那就是约瑟玛在回忆中极力逃避的那种遗憾的感觉。为了逃避回忆中的伤痛,他在回答问题时不会说“我如何”,而会说“他怎样”,把自己当做一个“他者”来看待,于是也创造了一定的编造空间。想想我自己,回忆青春岁月时,也总觉得那时候特别美好,甚至会添加一点让它“更美好”的情节,只是没有约瑟玛做得那么多。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81
多和田叶子,《献灯使》
几年前我就购入了这本小说集的日文版,但是读日文对于我来说,需要的专注度,我似乎难以维持,所以一直没能读完。这几天,微信读书上架了它,我得以把它从头到尾读一遍。
说是小说集,其实里面几个故事的世界观是共通的。叶子老师设想了一个“废土风”的日本列岛,由于一架战斗机坠落到了重启的福岛核电站里,引发了核爆,进而引发大地震,导致日本锁国,核辐射导致国内的老年人不会死去,身体还倍儿棒,同时儿童患病夭折的概率很高,需要悉心照顾,这多少可以看做是对日本高度老龄化加少子化的社会现状的极端推演。
书中的5篇故事/戏剧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这个虚构世界的样貌。其中以同名篇《献灯使》为核心。
“朝气勃勃的老人”和“死气沉沉的孩子”这一对意象,在这里被叶子老师鲜明地刻画出来。因为人们的年龄不断增加,超越百岁已是家常便饭,于是老人也分为“青春老人”“普通老人”和老年人几个类别。锁国带来的还有语言文字的萎缩。外语固然禁止使用,就连日文中的各种外来语和部分汉字,也因此渐渐被人遗忘。
其他篇目则叙述了灾难的前因后果。
《不死岛》以居住在外国但手持日本护照的女士为视角,讲述了灾难后的日本如何影响全世界;《韦驮天踏破一切》讲述了地震发生前后,一位丧夫的女士和另一位女孩的相遇和别离;《彼岸》讲述了一位经常出言批评咱中国的日本议员,在成为难民后,面对移居中国这一事实时感到的精神危机;《动物巴别塔》则以戏剧的形式,借一众大小动物之口,疯狂吐槽业已灭绝的人类。各种奇妙的意向、概念和比喻句信手拈来,这也是叶子老师的拿手绝活。
自从遇到了叶子老师的作品《飞魂》后,我就很喜欢这位日德双语作家,但说来尴尬,明明是这么棒的小说,我却一再拖延没有读完,怪事怪事。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月前
#80
青山南,《书怎么读都有趣》
国庆假期其实很少时间坐着看书,那么这样一本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小书就有了发挥的空间。
读书有趣,书有趣,读书人有趣。
能读书的日子,总是美好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