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9关注208被关注2夸夸
some guy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1天前
#70
卡洛斯·罗哈斯,《洛尔迦升入地狱》。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2天前
#69
曼努埃尔·普伊格,The Buenos Aires Affair(布宜诺斯艾利斯情事)。
这是普伊格在1973年发表的小说,是第三部作品,传说王家卫看完了它,构思出了《春光乍泄》——不过是最初的那个版本,即男主前往阿根廷处理父亲后事,遇到了父亲的同志爱人的故事,有关淑怡出演的版本。不过话说回来,我看普伊格的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王家卫喜欢他。
普伊格大学毕业后去当副导演,也尝试写剧本,但发现写出来的和电影有点距离,后来就开始写小说,却把从影学来的各种拍摄手法用到了小说里,所以他的小说都有很鲜明的“电影感”,其中蒙太奇手法最为突出。
在这本小说里,十六个章节的写作手法,几乎没有重复的,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新闻报道、电影剧本、警察局的通话记录、案件卷宗、验尸报告——堪称全方位多角度,组成了这一本侦探小说。主人公之一,艺术家Gladys女士在一开始死亡了,她的母亲没有等到她回家,随后我们通过各种材料,了解了她的生平,也了解到另一个关键人物,艺术评论家Leo。两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太寻常,导致常年欲望倒错,心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他们的个人史交织起来,最终向我们揭示的并非案件的真相,而是一段复杂的感情关系。
在每个章节开头,普伊格都会附上一段电影里的对白,它们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也是Glays喜欢的电影,但很可惜,我一部也没看过,没法揣测它们和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7天前
#68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船在海上,马在山中》(诗集)
最近我其中一本在看的书,叫《洛尔迦升入地狱》,正是关于这位西班牙国宝级诗人的故事,但他的诗歌我在之前没有读过(本身自认为不是很懂诗),只从西班牙内战相关的书和纪录片里了解过这个人,所以需要读一读一些“入门级”的作品。
这本书收录了洛尔迦一些著名的诗作,覆盖了其创作生涯的每个阶段,还附上北岛老师写的诗人小传,让我对于这位传奇诗人的生平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洛尔迦精通诗歌艺术和音乐,所以作品就算翻译成了汉语,它们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非常鲜明。通过诗歌,洛尔迦同情基层的劳苦大众,也对残暴的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期,洛尔迦被法西斯分子逮捕并杀害,据说理由是“他的笔比枪危害更大”。截图1的诗句出自《吉普赛谣曲集》(1924-1927)中的《安东尼妥·艾尔·冈波里奥之死》,回头看,似乎预示了诗人十年后的命运。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6天前
#67
弗兰茨·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很多年前读过,很多细节的东西全忘了,最近一个月每天读了一点,回到了熟悉的地狱(误)还真有点亲切。
K作为土地测量员要去城堡就职,但整本书讲的都是他如何被困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被村民和城堡来的秘书或者主任或者信使刁难而无法进入。作为外乡人,首先不被村民信任是合理的,但是在尝试取得许可进入城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条村子的大部分村民的处境,并不比K好多少,对于城堡来说,他们也是外乡人。K遇到的各式人等,无不在以自己的方式,揣摩城堡的运作方式,猜想那些偶尔来办事的官员们的心思,试着进入——或者至少靠近——城堡。
很多关于工作流程的描写,它们的篇幅和详细程度,让我看得厌倦,很快就能和日常工作中枯燥的部分对应起来,可以说延续了《在流放地》里面仔细描绘行刑机器的风格。通过描绘机器的所有细节,某程度上描绘了人所身处的一种处境,一种地狱。
据了解,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实际上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在《城堡》里,K最后又回到了酒店,在老板娘和因为K泡了弗丽达而“上位”的女招待佩琵的帮助下,似乎找到了另一条通往城堡的路径,就像闪现了一瞬间希望的火花,但卡夫卡并没有把它写下去,也许后面还就是跟短篇《在法的门前》那样,K继续徒劳地奔波,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城堡决定永远拒绝他了。
其他感想似乎没有,也许我是属于那种没有特别想进哪座城堡的人,觉得在村子里喝喝酒也不错的那种人。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66
玛莎·威尔斯,Rapport:Friendship, Solidarity, Communion, Empathy。
这是《杀戮人机》的原作小说系列The Murderbot Diaries在七月份推出的一个短篇。讲的是第二部里的臭屁大飞船ART/Peri在搭载它的研究团队前往某个太空站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和船员透露了自己的“爱人”SecUnit的关系。
非常短,主要体现了大飞船的毒舌,但是和刚出场时相比,多了一点对船员们的关照和温情,显然是跟煲剧机器人学的。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月前
#65
Sheung-King(尚敬),You Are Eating an Orange. You Are Naked. (你在裸体食橙)
遇到这本怪怪的小说是在小红书,在一位用户的笔记(已不可考,没有点赞收藏关注就刷过去了)里面,出现了这么一个涩涩的书名,于是去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香港人,在加拿大教书,该动态的评论区更是有小红薯说是自己的写作老师。同是粤语使用者,亲切感就上来了。
找来电子版看了同名的章节,写的是一对情侣之间的互动:女友“你”在咖啡厅里,冷不防对“我”说“脱光衣服!”一问之下,这句话是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时候看到的,于是两人的互动中夹杂了关于《轻》的讨论。章节的末尾,“你”在裸体食橙,“我”想起了艾未未竖中指的照片,于是拍下了“你”,“你”也对镜头竖起了中指。
我被行文中的港风村上春树式氛围吸引了,于是从头读起,果然开篇就转述了《重庆森林》里面的一个场景——金城武在酒吧跟林青霞搭讪,用几种语言问对方喜不喜欢吃凤梨。所以这本书的基调确立了:由村上春树用英文编剧的王家卫电影。
这本书的主线非常简单:香港男子“我”和东京女友“你”经常一起旅游,去了澳门、香港、台湾、东京等地,平时最喜欢给对方讲各种故事,包括民间传说、个人经历和现编的小故事等等,其营造出来的氛围接近村上早期“青春三部曲”,轻松且富有都市情调,关于时尚的文化符号随处可见,也不乏犀利的跨文化批评,而且,超现实情节总会在章节后段展开。“你”被作者塑造成一个美丽且聪明的日本姑娘(《寻羊》里的耳朵模特),对“我”的感情表达有一种巧妙的直白,但也有时候无故消失,追问之下居然从澳门跑到了香港找朋友喝酒去了,理由是“I'm bored.”。
读着前11章,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过世界各地,进入幻想的世界,让我觉得这种恋爱能永远持续下去就好了。尽管第12章告诉读者,这对情侣只在一起了3年,而且已经结束,但是拥有这些甜蜜回忆,也是一件好事。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月前
#64
三島由紀夫,《肉體學校》。
这是一部现在读来也不觉得过时的恋爱小说。39岁的高定服装设计师妙子和餐厅老板铃子、影评人信子三个离过婚的富婆组成了名叫“年增园”的小团体,每月聚会聊聊各自的感情生活(让我想起《欲望都市》这部美剧)。妙子在一家叫“风信子”的人妖酒吧里遇到了身材健硕的年轻帅哥酒保千吉(简直就是三岛本人喜欢的男生类型),被其肉体散发出的野性吸引,一见钟情。几次相约之后,妙子发现千吉既可以大大咧咧地玩弹珠吃烤串,也能一身西装在高级餐厅熟练地点法国菜,而且毫不避违自己偶尔会为了钱给客人(男女都有)陪睡的经历——这样的设定多少有点《禁色》的味道——这让妙子觉得千吉俨然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于是越发爱他了,恍惚间心智退回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为了留住千吉,妙子在后来甚至要求他辞去酒保的工作,住进自己的公寓,开始了被包养的生活(以外甥的身份),期间,妙子也会继续在社交场合结识其他男士,并且发生关系。
这种形似开放式关系的状态之下,妙子却一直害怕失去千吉,在两人出游期间甚至动了殉情的念头。但背叛终究是发生了,千吉竟然搭上了妙子一个客户的女儿,通过娴熟的表演自己的纯粹(也许在妙子面前也是表演)博取的客户一家人的欢心,以致于客户要求妙子把千吉收为养子,让他拥有妙子那个体面的姓氏“浅野”。幻象破灭的妙子想要报复,找来同在“风信子”上班的人妖照子,获取了千吉的黑材料:一沓千吉和某光头佬的不雅照片。在最终的对峙中,妙子面对千吉的哀求,以及“为了出人头地才做这些事”的自白,放弃了复仇,让千吉烧掉了照片,两人的恋情正式结束了。
正如题名,肉体吸引产生的爱,给妙子上了一课,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包养”关系的结局。小说以五十四个简洁的篇章组成,可读性强,狗血之余也表达出三岛关于肉体的哲思,以及对于欲望之虚无的洞察。
2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月前
#63
刘楚昕,《泥潭》
我承认这有跟风的成分,毕竟那会儿作者的获奖感言确实感人,也让这本书狂销30万册,而我也比较不厚道,机缘巧合之下获取了电子版,打算读完再支持。
小说分成三个部分,故事背景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十几年内,主要人物有三,一是“革命”的失败方,一个旗人都统的儿子;二是“革命”的胜利方,到地对阵营卧底的革命党人;三是在荆州传教的比利时神父。第一部分非常炫技,旗人开头就很加缪地告诉读者“如您所见,我死了”,于是一个鬼在游荡的时候不停回溯自己的人生,阅读体验非常碎片化。第二部分转为第三人称,讲述了卧底关仲卿留日求学和革命的生涯,比较平铺直叙,相对第一部分那简直舒服多了。第三部分则是马神父在十几年后的生活,他在翻译一本书,同时也在翻看自己的日记。要说有什么主题,那就自然是“如何走出生命的泥潭”——主人公们无不被一种“卧底”感所困住,而他们的结局或死去或生存,最终让他们(至少是精神上)走出“泥潭”的,则是选择面对自己的良知的刹那。
三个部分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重叠的部分,全部看下来,会对着十几年间,各人物的际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也是复调叙事的优点,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故事的复杂度,可以解构单一视角下的“真相”,运用得当的话,可读性和主题的深刻性都会大大提高。
但是,作者运用技法,似乎仅仅提高了阅读的难度。使用的文字偶有佳句,但更多的是模仿痕迹比较重的段落(但好歹不是抄袭),对话方面则体现出了这方面笔力不足的问题,用词也许富有地方特色,但没有年代感,也没有贴合人物特征。小说中有不少这样的情景:一个伪装成汉人的旗人,和别人说话,一些人根据口音判断出来他是旗人,但这样的情景作者总是在引号里面直接写出“听起来您是旗人呐!”这类意思的话来。我猜想,这个判断也许很难用文字去呈现,但是这种TELL DON'T SHOW的处理方式,就让我和文本的距离拉开了一点,进而让阅读的动力减弱了几分。
总体而言,还是可以一读的。
希望下一部作品,刘老师再接再厉。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月前
#62
加西亚·马尔克斯,《蓝狗的眼睛》。
这段时间我翻开了侯健老师翻译的略萨作品《弑神者的历史》,打算一边看其中对马尔克斯作品的解说,一边补完马尔克斯的小说,于是首先就提到了这部短篇集。
这本合集里面收录的是马尔克斯在1950年前后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属于前期作品,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种青涩感。马尔克斯尝试了多种的叙述风格和描写技巧,可以说还没有达到后来那种非常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但是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主题“孤独”已经渗入了每个篇目。书中人物众多,但绝大多数,非死即伤。要么本人肉身死亡,灵魂滞留;要么脑袋被踹,被关在小黑屋里;要么不信邪,学石鸻鸟唱歌,被啄瞎了眼睛,还没人相信;要么被暴雨困在马孔多,丧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种种被隔绝的处境中,真正的主人公,就是孤独。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月前
Deepseek老师为我总结的上半年读书!(800字)
### 2025年中读书总结:在跨界与深掘之间

2025年上半年共读完60册图书,构成上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地域与文化的多元性、对特定作者的深度探索,以及艺术与边缘议题的集中关注。

#### 一、地域的跨界与拉美文学的深耕
60部作品中,日本文学占比最高(16册),包括三岛由纪夫、村上龙、吉本芭娜娜等经典作家,以及モクモクれん等新生代漫画创作者。拉美文学紧随其后(11册),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造船厂》《收尸人》)与秘鲁的略萨(《酒吧长谈》《卑微的英雄》)成为重点,辅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短篇。此外,法国思想类(马克·奥热、维勒贝克)、美国实验文学(布劳提根、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及韩国(朴相映)、俄罗斯等地的作品亦点缀其中,形成以日本为原点、拉美为支点的全球化阅读图谱。

#### 二、作者追踪与主题复调
对特定作者的系列阅读尤为突出。奥内蒂(4册)的阴郁叙事与略萨(5册)的结构实验形成鲜明对比,而三岛由纪夫(3册)从美学论述(《小说是什么》)到虚构创作(《纯白之夜》)的并置,则展现其思想与文学的统一性。此外,坂本龙一(3册)的音乐随笔与访谈录、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3册)的拉美女性视角短篇,均通过多文本互文深化了对个体创作脉络的理解。主题上,死亡(《血音乐》《收尸人》)、艺术本质(《艺术中的阅读者》《音乐》)与都市异化(《东京制造》《非地点》)反复出现,构成隐秘的对话。

#### 三、艺术、冷门与“非虚构的虚构”
近1/3作品涉及艺术跨界。伊藤润二的创作论、坂本龙一的音乐哲学、斋藤美奈子的文学评论,乃至《绝对音乐》中村上春树与小泽征尔的对谈,均打破体裁界限。同时,冷门文本比例显著——如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的《G.H.受难曲》、西蒙东的《动物与人二讲》等哲学向作品,以及《通勤梦魇》《异象》等小众类型小说,体现出对主流叙事的疏离。更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的虚构”倾向:奥热的《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埃尔诺的《看那些灯光,亲爱的》等作品模糊纪实与想象的边界,呼应了阅读者对现实多重阐释的渴望。

#### 结语:作为方法论的“散步”
齐奥朗在开年首读《散步是最有益的运动》中提出的“漫游式思考”,恰可概括这半年的阅读路径——既有对拉美文学的纵深挖掘,也有横跨艺术、社会学、科幻的即兴探索。若说遗憾,或许是女性作家占比不足1/4(14册),且东亚以外地区的声音仍待扩充。下半年或可沿此缺口,继续在“散步”中偶遇新的精神地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