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限信息食客
这篇[即刻](
web.okjike.com)阐述了一种无限信息食客的状态:
> 每天阅读做产品/商业的微信文章、X、短视频会使得推出的项目/产品行动更少 特别人是在没有deadline + 有退路的情况下 会开启一种“我正在研究”的爽感。
“无限信息食客”这个概念便是从评论区中而来,很好的概括了碎片阅读对人思维的影响。我确实也感觉到,人的阅读模式影响人的思维过程。长期的碎片化阅读,让我渐渐失去了阅读书本、作深入研究的状态和心情。参考文章中也提到:
> 碎片化的阅读行为,是会让人成瘾的,短平快的「认知提升」感觉掩盖了没有产出进度的实际情况,看似积累,实际在原地踏步
我也认同这个看法。再多的碎片化信息,如果不能转化为系统化,体系化的认知,进而成为能运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使用的“案例”,其实都等于一块块没有拼上的拼图,很难形成整体的效果。那么最终的效果使用什么来衡量?这种想法是否进一步是“功利主义”的窠臼?就是说,只有对我有用的才需要去关注,对我没有啥用的“碎片化信息”无需攫取?
大量输入内容,会形成大脑的舒适区,以为自己在进步,实则收效甚微。
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面临好几个相互矛盾的心理需求,这让我很容易就陷入某种焦虑。我确实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碎片化的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每天都在不同的主题中穿梭。同时存在比较深的FOMO情绪,生怕自己错过了一些重要内容没读。但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看完”我所收藏的内容,我又不得不对很多内容进行极快的阅读,又担心错过了某些文章中的“有用”内容。这些都是“信息焦虑”的体现。
我觉得要面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心理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这两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补足的。
心理学层面就是要从认知的角度,改变自己对于信息的态度。“信息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规则其实很显而易见,我也早就明白,但就是无法深入去理解。在Claude的启发下,我回想了一下有些时候,我没有时间去处理那些堆积起来的信息,是否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影响?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说白了,阅读文章是我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而我的生活的大多数并不受到阅读文章的影响。同时,我也承认很多文章对我的激励作用,这塑造了今天的我自己。但是没阅读这些文章的我,也是今天的我自己。世界上无穷无尽的好文章那么多,但是我只有一个。我没有阅读的那些文章,其实也塑造了今天的我。所以,无论是你读过什么,或者没有读过什么,其实都是形成今天的你的一个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我们是由我们读过的和没读过的内容共同塑造的。**
实操,就是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去缓解这种信息过载的现状。
> Claude: 将注意力从"获取更多"转向"消化吸收"。当你深入思考已获取的一小部分信息时,你可能会发现它比表面浏览百篇文章带来更多价值。试着问自己:"上周读过的内容中,有多少现在还记得并能应用?"
Claude说的其实也是我想写的,信息虽然过载,但是针对一个特定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然后形成文字,是有一种区别于大量摄入而形成的“爽感”的。我称之为“爽感对冲”机制。所谓爽感对冲,就是说用一种爽感对冲掉另一种爽感的影响,从而帮助人从前一种爽感中抽离出来。例如,我有时候打游戏一直被刺激停不下来,怎么办,我就打开网文,用网文的爽感去对冲掉打游戏的爽感。看网文又停不下来怎么办,就用闭眼按摩的爽感去对冲掉。最后按摩按着按着就困了,成功实现按时睡觉。那么运用在碎片信息阅读中,正在码字的我其实感觉到了一种思维流动到爽感,一种将自己的想法固化为文字的爽感,一种将别人的观点深入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的爽感。用这种爽感去对抗“信息大量摄入”带来的多巴胺刺激爽感,至少在现在,我在码这段文字的时候,让我抽离了出来。
进一步去确认了一下我的机制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 “爽感对冲”机制,更接近于心理学中的补偿性消费和替代性满足。补偿性消费是指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而发生的消费行为,是一种替代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而替代性满足,指的是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找一个替代品来满足自己,从而消除焦虑
> 你的做法是通过一种“爽感”来替代另一种“爽感”,以达到最终的目标(例如按时睡觉或抽离信息过载的状态)。这是一种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的方式
同时这个机制还有一些特殊的点:递减性替代链、有意识的心理操作、积极的转化。(更加深入的研究,我打算择日撰文)
人与机器的区别有很多。从信息的角度看,我觉得其中一个就是人不能成为信息的容器。
> 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我们吸收了多少信息,而在于我们如何活出自己独特的生命。——Cla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