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三天前就想转发siyi这条,一直没想到应该以什么视角去写。因为本来siyi对我来说就是心理一直绝对信任和支持的姐姐,总觉得我一开口就无法说出不带情绪不主观的支持(现在也不能)。虽然我完全没有听过不合时宜,不了解团队,主播个人人品,但作为也曾经在媒体行业拿工资的实习生,我在这个回应中看到的“公共关系管理”是:她们没有否认siyi任何事实,但对事实做了站在她们的角度的“重新定义”。(比如,不是拖欠工资,是作为没有财务的小团队的‘迫不得已的延迟’;比如没有删除前制作人名字,而是劳动少到不算制作人,只是忽略了“文案撰写者”)。再者,这个关系管理策略面向的第一受众根本不是“一系列感觉到在实习中权益受到损害的实习生”而是“对她们在不同方向表现出的的人品感觉到撕裂的听众”。她们列出自身的“窘迫”(自己拿的也不多)和“善良”(在别的地方帮助了siyi)。所以在这种叙事之下,《不合时宜》才是“受害者”,是语言和情感的受害者,顶多是“好人办错事。”最后,我对这个回应发自内心的疑问是,即使是“好人办错事”,好人办错事的代价为什么要另一个人去“承担”呢?文化行业需要靠实习生的牺牲和“为爱发电”才能予以维持,作为这个行业的核心参与者与塑造者,作为前辈,对这种发展感到“满意”吗?或者对这种行业的现象感到“不需要改变吗”?siyi的核心指控从来不是“你们对我好不好”,而是“作为行业头部公司的管理者,为什么没有对公司进行更好的管理。”这才是每一个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真正迫切的需求,不是鲁莽的00后整顿职场,是向想要进入一个更好的,更健康的行业的劳动力合情合理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