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山丘-G
17
关注
174
被关注
0
夸夸
无
山丘-G
11天前
周杰伦南宁演唱会门票便宜啦
1
0
0
山丘-G
1年前
北京好吃的有推荐的吗?想尝一下当地美食,好玩的也可以推荐一下
2
1
0
山丘-G
1年前
不要在晚上做任何决定,凌晨不算吧?把对方微信删掉了
0
0
0
山丘-G
1年前
竟然这么久了,不是朋友提醒还真觉得分手在昨天……别跟自己过不去
7
0
0
山丘-G
2年前
你惨?我也惨啊
3
4
1
山丘-G
2年前
《八角笼中》一部很真诚的电影
故事说不出哪里好也说不出哪里不好
泪水从头到尾打湿眼眶,还是值得被推荐的
这次王宝强成了
3
0
0
山丘-G
2年前
一知羊: 找男朋友开了一张投资书单,我看了 3 本,正读着 1 本。安利成功率高达 50% 🥰 剩下几本,下次一定~
0
0
0
山丘-G
2年前
崇旭_Ken: 聊得来是个很高的要求。 曾粗略地拆解过,「聊得来」其实要求交流的双方都——愿意倾听、能够理解并可以有分寸感地给出回应,甚至是,留出让对话深入的空间。 能做到这些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接纳、同理、共情、表达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双方是否在思想和心理上有足够的共享空间。 这两天读崔庆龙的一篇采访,他说: 「这种相互分享、相互倾听的关系非常稀有,大多数人都不具有,这就意味着,这种需要在现实环境里被抑制。」 「你得感觉到这个人有能力识别你、理解你,这又不是一两次就能得到的感觉,他的回应或者他的表现证明了他真的理解你,他接下来的沉默或者等待、无言,才对你有意义。」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多微妙呢——微妙到,沉默和沉默之间都有区别。 很多时候它无法被言说,我们只能遵循身体和心理的感受,含含糊糊地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就是聊得来。 还想进一步说说什么叫「思想和心理上有足够的共享空间」—— 它要求你们的内核是可以和谐共处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最好都不要有剧烈冲突,才有聊到一块去的可能。 有冲突的时候,如果双方都能抱着开明(Open-Minded)的心态,那也问题不大。 它要求你们都付出足够的坦诚(Open-Hearted)。坦诚代表着一种信任,这是人际关系中最最珍贵的东西,能够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 如果对话需要不断揣测对方的心理,甚至产生一些猜疑,那么所谓的深度沟通也就无从谈起。 它还要求你们参与到共同的路径之上。这意味着,双方对主线都有足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讨欲。 如崔庆龙所说:「虽然话题会变更,却始终提取着相同的线索。两个人始终交互式地给出下一个路标,一方的意图总是被另一方识别和确认,而返还的意图也刚好是对方能够识别和确认的。」 这样的交流,会让人进入某种可遇不可求的心流状态。 那是失去之后会让人感到怀念的东西。
0
0
0
山丘-G
2年前
陶程: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产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普遍会有更大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就? 后来得出的核心结论是,中产家庭的教育方式更加匹配社会运转的规则。他们的父母会以社会需要为目的,最大化开发孩子的潜能。 我观察到的中产家庭的孩子,在童年时,普遍会有这么几个特征: - 父母会安排各种课外活动,来激发孩子的潜能。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在运动中表现出天赋,那父母就会给他报足球、篮球、游泳等各种辅导班。 - 如果遇到问题,父母会引导孩子进行协商讲道理,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这样,在进入社会后,他们更少服从权威,而是更自信的把自己和其他成年人摆到平等的位置上去沟通。 - 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对学校规则不满意,会很重视,会为孩子争取利益,要求相关机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老师在做一个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的教育行为,但是中产家庭的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会公开质疑这种行为。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我理解,其实是因为社会规则就是如此—— - 在某个细分领域具备优势,长期专注刻意练习形成长板,才能被社会和市场看到。拥有被社会需要的稀缺性,足以在某个领域成为佼佼者。 - 机会的有限性,决定了竞争无处不在。不管是求学、求职还是创业,你要做的都只是要在核心要素上,比别人更有比较优势,你就可以胜出。 - 一旦进入社会,每个人都是系统的产物。你需要在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下,和其他人产生交易和协作,实现共赢。在顺应系统规则的前提下,也要勇于argue不合理的规则,为自己争取权益。 但是,这样教育的负面是什么呢? - 课余时间被塞满了各种活动,在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下,经常容易感到无聊。久而久之,很难自己创造快乐,创造力会下降。 - 父母有意识的引导下,总会觉得自己很特别,自己提出来的意见很重要。以自我为中心,群体意识淡薄。更容易自私、娇惯、冷漠。 - 用合适的语言清晰表达诉求,以理服人,确实能更多让规则为自己服务。但一旦真的牵扯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讲理很多时候就不管用了。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而相比之下,另一边,低收入家庭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 - 由于经济的匮乏,不认为发展孩子的兴趣有多大意义,甚至不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应该占据父母的精力。父母要维持生计已经很辛苦,孩子得理解父母,想办法自己打发时间。 - 父母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和成年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分明,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后,才能做到和父母平起平坐。 - 父母自己就倾向于服从规则,也会更倾向于鼓励孩子服从权威。在家庭中,父母更多是指令性的要求,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不好会有什么惩罚。在教育上,父母敬畏学校和老师,他们会认为老师就是学业问题的权威,通常不会也不敢质疑。 我小时候周围很多朋友都是在这种氛围下长大,不过,我们也能明显的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 - 孩子在童年有更多的自由、快乐和家庭温暖,更独立,跟家里人更亲近。 - 孩子有更多自主可分配的时间,可以自己选择朋友,选择娱乐方式。 我在农村长大的七年,就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候。我可以漫无边际的奔跑和玩耍,周边的小伙伴也普遍更无忧无虑。同期的城里孩子则在不停的上辅导班、兴趣班,忙碌、充实且枯燥。 但是长大后,中产家庭的孩子见识到了人生的丰富性,知晓了社会规则,知道自己拥有选择权,会充满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希望。 但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在资源上严重匮乏,从小形成的核心能力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还缺少选择意识,很容易就放弃对未来的憧憬。 也有少数农村孩子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进入了大学,甚至是名校。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依然要花大量时间来弥补和其他人相比,在社会技能上严重不足上的问题,重新在社会中建立自信。 这也会是他们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的命题。 ——《不平等的童年》读书思考
0
0
0
山丘-G
2年前
记一次旅行分手-青岛
01:37
2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