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猫咪茶会
67关注427被关注3夸夸
🇬🇧本硕
社会学
喜欢当代艺术
置顶
猫咪茶会
7月前
00
猫咪茶会
5天前
Rick Owens 模糊粗粝挑衅和原始欲望
这本Rick Owens买来许久,之前只是当睡前读物,近期被《风林火山》的绝妙服装设计感染,想主动泡在先锋工匠时尚的图像和文本里继续放松一下精神。
这本书的整理逻辑和Thames&Hudson那套各个时装品牌的秀场Lookbook完全不一样,整本书与其说是服装archive, 更准确的分类是调性档案和采访集。大量的采访文字资料使得这本书存在一定的可读性,而不是简单的美学风格传达。图像也忠实反应了RO早期刚开始被美国Vogue推着开始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时,纯净的品牌美学。在部分对于秀场走秀造型的记录外,更多的图像是关于秀场环境、幕后、试妆、建筑、工厂和工作室,粗粒、模糊、黑暗。采访的质量很高,因此这本书也适合哪怕对于RO服装没那么感兴趣的艺术/时尚爱好者,你可以看到当时一位emergent, rising artist, 在初期商业化和获得国际声誉时,对于自己新身份定位的困惑和适应(加州地下到法国巴黎;美国/欧洲),对商业的妥协,个性和社交间微妙的摩擦。这本里的10年前的Rick Owens通过语言传递出的思考和个人形象,和现在这位放松、自得其所的Rick Owens之间,有着可见的差异。
我个人尤其喜欢RO和Karl Lagerfeld以及艺术家Andrei Molodkin这两场对话访谈。前者里Karl Lagerfeld的个性显著地闪耀,这场对话看起来是一位娴熟自信的老艺术家在一点点锤炼、浇灌和鼓励新人的锋芒,Karl不遮掩地表达他的观点,他厌恶常规厌恶平庸,自律但享受他人的享乐主义绽放出的欢愉。RO持续地发出询问,Karl总是笃定地回复。
和Andrei Molodkin对话同样很有趣,这种有趣里夹杂了一丝观察不同领域尖锐的同时代创作者之间的初次社交互动中的赞美和恭维。Andrei Molodkin的作品极其锐利,作为一名俄罗斯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涉及权力结构、政经批判并且用涉及身体伦理和国际关系的敏感形式让管理者感到不安。他的语言表达中有一种完整的逻辑,对于自己的行为和作品。
书的后部分,也记录一部分RO家具线的创作,尽管记载的图片中难以清晰看到这些家具的全貌,但是粗粝的黑白图像,工厂里裸漏的原材料,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和崇拜感,欲望、好奇、压抑、和恐惧,provoking
10
猫咪茶会
6天前
《木兰何处》 酷儿、幽灵学、行为艺术和当代摄影
这是一个最近武汉当代艺术展里,我最期待的展,在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前LAP画廊)。

《木兰何处》是一个关于花木兰这一个文化形象、共同记忆的多媒体艺术项目,它来自于艺术家郑天依对于黄陂木兰乡的田野研究,并混合了艺术家本人的酷儿身份认同、跨文化实践等内容。

幽灵学Hauntology 近些年在艺术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很重要的概念,从我的理解,这可以是一种对于可能但从未发生的未来的怀旧,或者是一种对于已经消失的过去的集体记忆,以及一种扑朔迷离未曾被认真审视的虚幻文化意向。在《木兰何处》这个项目里,幽灵学可以是一种对于被废弃的商业旅游空间的注视,这种空间类似于荒废的电影院,它曾经承载了无数欢乐的共同记忆,也被寄予了当地经济文娱发展那可能无法存在的美好未来的期许。最后留下的,是被图像记录下的一种后人类的空间,砖的缝隙里顽强突破人类建筑的植物,灰尘开始倔强地重置人类地痕迹,废地里弥漫着被想象出的曾经的人类活动、人类情感、人类期待。

同时这种空间是酷儿的(queer),它存在于normality之外,因为经济和旅游业的转化,被排斥出主流的经济文化秩序,虽然它未曾出现类似于德国废弃工厂里的青年音乐、酒精和社交空间,也没有被José Esteban Muñoz在Cruising Utopia里描绘的纽约周边废弃建筑和卡车里的public sex占据。但是无疑,这些空间本身存在一种queer的可能性。

“木兰”这个文化符号,从艺术家类似于纪录片的长视频中可以看到,是一个同样幽灵学性质的概念。在被当地经济发展捕捉之前,它更像一个漫游在历史文献中的幽灵,没有人知道木兰作为传说或者历史的真实性比重,官员从当地文化产业的角度,援引迪士尼的形象;村民众说纷纭,从未产生共识。木兰是谁,木兰何处,她是否可以是一种Feminist幽灵,ta是否可以是一种酷儿的幽灵。木兰的雕像,在当地人的眼中,是一种被刻意引导向男性气概的女相;木兰寺庙中被供奉的将军相,又因为其将军的身份,被男性社会简单视为另一位真实的男性将军。

木兰的性别身份,在此处开始和艺术家本人的queer身份认同产生连接。Queer群体在中国的寻常城区中,始终无法以忠于自我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性别形象,二元对立的性别气概是一种强制,主流秩序是一种铁律。在木兰这个传说里的例外性别叙事之外,当她被现实的经济利益贬谪为一种文化招牌时,她具身的(embodied)丰富且挣扎的经历,在实用主义对于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马车面前,只剩一律近似于剩余价值的名号。而艺术家的多段行为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种夹缝中生长了出来。这些行为和交谈,类似一种民族志,它嵌入了当地居民和官员对于木兰的思考中,只通过对话和疑问,或许可能撬动一些凝固依旧的normality.

(这个展在当时看到展讯的时候我已经非常期待,幽灵学、酷儿是欧洲越来越常见的艺术主题,并且它们对于大陆这篇文化土地的重要性[主流秩序的强制性和社会问题]和相关性[后社会主义]愈发重要。推荐观展顺序是优先去最内部的房间完整观看那部纪录片性质的长视频,视频里记录了非常完整的context和行为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逻辑;然后再回到大厅观看摄影作品。观展时长:2h,展览10月12结束,请感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00
猫咪茶会
11天前
因为关注到了电影制作期间的drama,和媒体早期评价,我对电影的预期很奇怪,有一种它会变成很两极分化的cult片的直觉。但是它成为了我很少见电影院看完立刻想再买票看一遍的电影😹😹😹
我向来非常非常非常青睐风格化、美学、镜头设计出色的电影,剧情对我来说真的挺无所谓的,尤其是成熟的类型电影genre下的当代电影。
《风林火山》的镜头设计很好,尤其是固定镜头,光的质感太抓人了。我很爱这个混凝土、钢铁调性的调色,配合这个调色大部分场景内的家具摆设和墙壁涂装美学上都是统一的,妆造更是好。雪景香港已经是最微不足道的视觉特性了。好几套服装,进重庆大厦前特警队里几套私服,金城武的服装,真的设计得好。
剧情确实怪,而且太明显是为了剪辑到2小时而牺牲,以及先前路透的drama影响应该真的很大。在推进剧情时,对话节奏很稳,但是就是说谜语,然后碎片化。如果有导剪版显然剧情整体会更清晰。也可以看出架空世界观设计得比上映版更具体更大,但呈现出来就是美学加谜语😹😹😹
电影肯定应该是18+分级的,黑暗故事背景,暴力、血腥,很cult. 枪口火焰特效做得太烂了太烂了
30
猫咪茶会
15天前
读了一半就忍不住推荐的书
《城市散步学》这本书可以被定位成大众向的城市研究书,也可以理解成一本对于香港城市设计的自我民族志。它在书架上吸引我是鲜明且饱有创意的装帧和平面设计:缝线装订的书本;在每两面中间留白给予批注和图片灵活排版的空间;给所有双语词和术语加上英文原文。这本书单从视觉的角度很令人愉悦。
书从建筑、路径、空间、物件、信息、自然六个章节,用易懂但时常引用学术材料的写法,解释了一种如何有意识地散步的实践—不再把城市看作理所应当的基础设施,审视重视每一个流动的细节,一条因建筑装修而临时出现的小路;一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屋顶设计;两座大楼之间的间隙里生长出的城市边缘文化。散步,无论是作为walking interview的研究方法,还是混合着散步的self-ethnography,已经逐渐在社会学、人类学、城市研究中作为一种被认可的研究方法论存在多年。看到一本向公众推广城市散步的、装帧极其用心的感到非常有共鸣!
从我个人来讲,散步是我直接感知城市的途径。在谢菲尔德读大一时,yq让整个城市安静下来。那两年,因为公共场所的关闭,我最常见的消遣是以宿舍为出发点,随意地选择一个方向,一直走到天黑。那时我总是一个人带着胶片相机走在城市里,我做了一个叫《谢菲尔德荒芜》的图像项目,整理了两年间我一个人初到这个城市后,夹杂着情绪变化、亲人离去、城市封锁等很多小孩没办法独自处理的变故,静静地落在显影后的胶片上。我喜欢在谢菲尔德走路,从我还是一个人散步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了这种和城市相处的方式。它的街道像我的血管,坡度牵动着我的心跳,建筑寄托了我的记忆和情绪。4年间,有很多朋友来这个城市读书然后毕业,我和不同的朋友走在谢菲每一个公园,大量的对话发生在这些无所事事的比肩而行中。广泛的行走让我的生活方式和这座城市镶嵌得很深,它的坡度塑造了我走路时重心前倾的习惯;它在老旧工厂中重新生长出的当代文化,重塑了我在城市中的消费习惯。20世纪砖房里的pub售卖约克郡当地精酿;市政厅地下的bar里获奖的鸡尾酒;废弃厂房翻新而成的东亚食物城…我走着去了太多太多的地方,不同街区的建筑风格、慈善店的物品种类、老书店和古着店发霉的味道。哪怕如今街道只能以图像的形式留存在记忆和相机里,那种具身记忆, 在这里的对话,熟悉的干燥空气,腿部微微发胀的酸痛,疲惫、困顿、饥饿和思考,我仍然可以有一种我还生活在那里的错觉
21
猫咪茶会
16天前
武汉10月当代艺术展览整理
此帖信息来自各大画廊的官方账号,只整理了当代艺术性质的展览,如有遗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武汉当代艺术实验室 《巧巧》,群展,10月2停展。是之前c art车库艺术节的衍生展,在xhs有所有参展艺术家的介绍,部分艺术家也参加了当时的c art艺术节。

武汉美术馆(汉口) 当代水墨研究,11月29停展 粽子号里有大体介绍,体量比较大的展,水墨画为媒介的当代绘画展。

卓尔美术馆 《限制的游戏》10月12停展。根据官方介绍是一个概念清晰的当代绘画展,以James P. Carse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风景画为形式,讨论有限/无限游戏(界限、结构、权力)。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 《木兰何处》/马格南双展,10月13停。此前的LAP画廊,当代摄影。A以木兰这个形象为观念,涉及queer, 民族志研究,幽灵学的讨论。B为马格南成员作品回顾展。(我个人很期待去A展)

艺元空间 《形色之外》11月8停。画为媒介的当代艺术,涉及颜料色彩、形式、内容,主题观念为白日梦作为精神状态的现实化。

ZAAArt 又乙艺术 《别再假装报时了》11月28停。以批判社会时钟为观念的青年艺术家小型联展。

芷美空间 《存在的色温》11月7停。宜德基金会办的青年艺术家双年展的一部分,核心策展主题是内心世界和色谱(象征意义的色谱)。

合美术馆的社媒账号没有即使更新,目前知道4号厅会有何多苓的素描和手稿展。

栖艺术空间 《得闲》,延展到10月8。小型本地画廊,群展,策展主题是轻柔且敏感的生活注视。

也欢迎对看展感兴趣的朋友们约我一起看展
00
猫咪茶会
23天前
武汉明天有人一起去王以太演唱会吗?打算下午去武昌喝喝咖啡,然后逛逛skp,吃个饭去听演唱会😺😺😺
50
猫咪茶会
1月前
真的很喜欢罗小黑这个系列,从初中到硕士毕业,跟了这个系列10年。罗小黑战记2电影特别好看,这个系列之所以吸引我,它的设定本源就有淡淡的后人类的文化意识(虽然妖精更像一个象征,故事主体仍然是人类社会逻辑),并且时刻用不媚俗的当代生活内容作为剧情的背景和锚点,看起来非常有趣也不取巧。各种各样的妖精的设定,千奇百怪的能力,连贯且跨度很长的系列背景历史,独特的美术加上完整且丰富的世界观让这个系列这么多年还是很受欢迎。虽然两部电影主线剧情都简化思路抽象出了人类和妖怪二元的区分,但是刻画彼此权力关系细节里会馆的处事态度,东亚人非常熟悉的中庸、刚柔并济这些制衡思路,以及经常出现的bureaucratic黑色幽默看起来特别有趣。逻辑完整同时点到为止的矛盾描述,让电影看起来好看的同时也传递了开放式隐喻解读的可能性(跑个题妖精里战斗派的想法有点像Kant Perpetual Peace哈哈哈)。
第二部的场景成本显著比第一部更高,场景和美术看起来精致特别多,19年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我正好刚去英国读书,这一部我特意选了好影院观影。我是传统建筑爱好者,土楼、徽派建筑,甚至对于当代街景提炼式的作画都从审美上让我很开心。
同时更值得雀跃的是小黑电影真的做到了gender neutral, 它完全没有媚俗商业动画系列里那种男性凝视、有毒男性气概的再生产。
大大安利给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先在网上看第一部电影,然后看第二部在影院,之后是tv动画,再之后是兰溪镇漫画
00
猫咪茶会
2月前
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待到关门
策展主题“我们为何绘画”,一个在摄影出现并且艺术整体进入后现代之后,任何时刻都可以出现的展览主题;显然这个展已经默认了当代艺术发展到如今的整体语境,内容被划分为直觉/感觉(人类感觉)、图像边界(数字技术)、空间和观念(装置和观念艺术)。展览没有尝试具体铺垫和概括艺术史和绘画的发展背景,三个子主题大致比例3:2:1,大量内容放置在每一个艺术家介绍的description里(这些描述内容质量挺好)。并且因为策展主题近乎于元主题,作品描述无论如何都可以直接回应主题,同时作品只需要大体符合那三个非常宽泛的子主题便可以为它合理出现辩护。
总体来说个人觉得不够精彩,尤其对于120元这个在大陆艺术展来说挺高的价格。最喜欢的画是桑亚·康塔罗夫斯基的《断肠人》,这幅画甚至有一种queer的悲伤,工业废气笼罩的钢筋水泥里,我只想在此刻轻盈地和你接触,哪怕只是一只手指。顶楼赵要那个颜料装置《风景》的观念很有趣。
展的艺术家都是挺优秀的,作品也很好,但是在为何绘画这个非常大且重要的主题下,过于宽泛的3个子主题真的显得很普通,并且这三个子主题定义模糊和且讨论深度有限。直觉流动板块把广泛的感性、情愫、社会批评、跨国身份认同、种族等涉及不同个人历史、社会结构的艺术家主观性内容都笼统归在了此类;二主题图像的的边界其实和第三主题空间和观念是差不多的概念方向,但是这个展览扁平的把2作为数字技术和印刷,3浅尝辄止展出了几位做装置的艺术家。这个子主题每一个都值得被更仔细具体地以一个完整的展甚至书来讨论,而此刻的展览显得像一个拼盘。整体来看,这个展对于“我们为何绘画”这个主题的回应可能没有tate modern常设的那个当代艺术编年史性质的展更好,尽管后者甚至没有主要回应这个主题(拿tate做对比有些太高要求了)。
4楼图书馆质量非常高,我基本一半的时间都在这里翻书。京都坪庭爱好者很开心有很多庭院书籍。翻了一遍一直买不到的深濑昌久的鸦。白南准晚期作品这本书很好看,尤其是里面那篇论文写得很易读,梳理了他整个生涯的脉络并且尝试给他晚年作品辩护。
天目里挺有趣的,植物景观非常好看,block买手店也很好,买手店内部的展也很好看,植物画的质感极好,一种脆弱专注但热忱的注视。
10
猫咪茶会
2月前
苏杭旅游酒精报告
本来计划一周多去bar多喝,但是逛的太累了最后也只去了4家。
⛰️杭州
Vitae酒庄p1-3,在南宋皇城遗址附近,吃完大头隐食出来正好看到(我真吃不来杭帮菜),葡萄酒bar. 老板人非常好,快关门了进店但是老板招待很热情。价格非常好,99元4杯试饮。我想喝贵腐,虽然店里当时没有但是老板给我尝了一支和贵腐工艺类似的风干葡萄酒verduzzo passito. 很用心的按甜度帮我选了一个set. 我还第一次尝了一下意大利的白兰地,用葡萄皮发酵的白兰地p3

巷子Alley Bar p4-6, 在五柳巷附近,正好在我住的桔子楼下。特立尼达酸非常好喝p6, 而且店里有一个Trinidad Sour框架变式的特调破茧也非常好喝。破茧p4的味型整体是一个柑橘水果型的特立尼达酸。我个人非常喜欢喝20-25%的框架直接的、酸甜平衡的鸡尾酒,这杯完美在我的喜好点上。沉默的种子p5是一个雪莉酒味道打底的茶酒,甜度比上述两杯高,我个人更喜欢破茧那种厚重、更浓烈的味道。

🎋苏州
苏州的bar生态非常有趣,点评里消费者有什么想法都直抒胸臆地骂店家,超级精彩,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选了两家风评综合都很好的。

Elemental, 点了一杯regroni p7. 因为我很喜欢雪莉酒的味道。是一只非常干净清爽同时保持一定酒感的酒,挺适合第一杯喝。

Project7, 双空间店p8-9, 一楼酒更多彩更多水果,二楼wabisabi风格。一楼喝了一杯菠萝p8, 因为我对苦艾酒很好奇,个人觉得果汁量过多了有点甜腻。我找bartender要了两shot这个苦艾利口酒, 68%但是大种草,有点微微花椒的香料感,这个酒我会入手一瓶研究一下。二楼点了一杯雪山p9,我非常喜欢龙舌兰以及白可可,自然这个酒我非常喜欢。并且酒的呈现和整个空间相得益彰,22%是我最喜欢的度数,清冽、芳香,白可可香味令人满足。二楼有挺多书,翻了一遍想看很久的《液体的智慧》,还有一本the art of advanced cocktail, 记录了非常多日本调酒师给经典酒的新呈现,开始期待去日本纯酒精旅游了,酒厂bar一条龙旅游。
00
猫咪茶会
2月前
在苏州为了园林当特种兵 - 人少园林推荐
作为一个庭院、园林、花园爱好者,我此前去日本旅游、在英国生活时,每到一个城市,第一件事就是查一下附近的花园和庭院。我从19年开始就很期待看苏州园林,终于这次圆梦了。直观体会是无论哪里的贵族和精英阶层的生活质量都真高啊(笑)。我选了三个相对游客较少的园林一下午逛完,网师园、可园和沧浪亭。做行前功课的时候被劝退最著名的两个园,因为我想慢慢看景色并且听讲解,首选就是有特点并且人少的园。
非常推荐每一个人都在入口租讲解器,但是建议自己带有线耳机,共用的不是很卫生。讲解质量真的很高而且是按你自己走的位置自动开始讲解。
网师园p1-3是住宅型园林,可以感受到其布局的工整。同时作为文人住宅,此园林中有大量和书房配套的中庭和小花园景观,例如看松读画轩用门框作为画框呈现的松树景。布局紧凑但是水系其实面积不小,并且四周的书房和赏景景观高度围绕水系设计。
可园p4-6,苏州唯一留下来的书院园林,北宋时期是沧浪亭的一部分,清代单独变成一批书院地址。20世纪初变成当时留学生的预科学校,曾也是苏州大学一部分。可园景观没有网师园和沧浪亭精致,作为几处书院的地址,讲堂建筑周围的绿植和绿地更像一种自然的环境调节器而不是单纯为贵族审美设计的景观。可园里几乎泾渭分明的被分成了书院区和园林区。园林区有山有水,其实也挺平衡。
沧浪亭p7-9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园林在这三个当中。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核心区一入门可见一山。我最喜欢这个园林的是它的竹林以及那一条沿河而建的走廊。翠玲珑是竹林中一个曲折的书屋,这种曲折的三房连接隐于竹林中让室内和心理空间也和室外竹林闪烁、视线婆娑的自然环境融合。面水轩到观鱼处的这条长走廊真的非常精彩,它是一种半开放的边界,取园林这个封闭空间之外河和街区为景,让主人凭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我拥有的空间的开放与否。这条走廊有一种傲慢的阶级区隔的气质,尤其当语音讲解说到百年前的路人可以通过雕花窗管窥园内,想象士大夫阶级的生活闲适时,这种精英主义黑色幽默和居高临下感更圆满了(笑),但是从景观设计来说,这条走廊真的非常精彩。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