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展收藏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2/2)@广东美术馆新馆
🧠 在走廊里的纪录片里,博特罗回顾自己为什么对"体积"这样的表达形态痴迷,他做了心理测试,得到的解读是【"一直在寻找父亲般强壮的形象"】。这种重复本身又像他提到的"父亲般强壮的形象"的演绎,回到了更加朴素和每个人相关联的情感感受里。
💭 看到展览后段,我又在想,每个画家都在表达,到底是画家的风格足够特色然后脱颖而出,还是社会和时代的情绪恰好需要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于是在那个时间点选中了这个人,进而也裹挟着他不断放大这种表达方式,让社会和受众也持续在这种表达里感受到自己的投射,或者被看到被理解的感觉。有种马太效应在绘画领域的体现。
🏢 就像商业里,某个独特的生态位和组织形式,可能恰好匹配了某个时代所需要的,在众多题材里,恰好需要这样一种,目之所及其他可能都有点远,所以离这个需要最近的一个就会被放大,也就是所谓的时间窗口期。这么看持续不断的努力,可能也就是保障不下台桌。
这么想又未免宿命论,仿佛个体在时代叙事里几乎没什么可以做的事情,只能任由随机选择。向内寻找的话,其实不在于多大名气,喜欢画画本身就会给画家带来快乐,而不是喜欢名气,这样的叙事可能更纯粹些,也更容易自给自足些。
✨ 一些金句:
"优秀艺术家寻找方法,杰出艺术家制造困难"
"艺术史是那些有自己风格的人的历史,而不是拥有优秀作品的人的历史"
"我希望自己的绘画有根脉,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创作意义与真实"
"我所创作的一切都是脑海中拉丁美洲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