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馈的循环”和“坚定理想信念”可能是两套并列存在的动力系统,前者更理性主义,后者更理想主义。
一万小时定律也好、刻意练习也好,其实背后都是不断获得正反馈、积累优势、获取成就。
《心灵奇旅》里的spark、付航的passion或者罗曼罗兰对英雄主义的定义,就更像是一种无来由的热爱。
正反馈循环是有方法论、可以复制的,就像高考刷题,题量上去了,总能把下限再拉高一点点。
理想信念就只能靠运气了,像商业化泛滥之前的艺术生/体育生,特别有天赋和灵气,上限异常高。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遇到理想信念之前,老老实实地搞正反馈循环是更务实的。高考如此、恋爱如此、健身如此、人生主线设计亦如此。
但如此生活三十年,再遇到理想信念,就尴尬了。不体面的,会是《月亮与六便士》里抛妻弃子的思特里克兰德;体面一点的,会是《出走的决心》里拒绝母职惩罚的原型苏敏。
但不管是哪个,代价都很大啊。
所以我理解的年轻人拒绝婚姻、生育、买房子的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想给自己保留一点可能性,在遇到理想信念时,可以少一点牵挂/累赘/负担/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