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Roc_Yu3188
534关注12k被关注8夸夸
🧐Cognitive Science
📝Airbnb产品负责人/连续创业/增长顾问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公众号:Roc增长备忘录
置顶
Roc_Yu3188
2年前
关于life-long business 的原则思考

1. Founder market fit, 能真实坦诚的表达自己,事与产品是思想与价值观的载体,而事情也因你的独特,才有了它魂与真正的价值;

2.能够持续被所做的事情注入能量,能够接纳人和事的不完美,能够互相滋养,成长成熟;

3.发心要正,是基于长期稳固,可持续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不是被欲望,恐惧或是我执所驱动;

4.要有持续的正向现金流业务为支撑,以保障事情的可持续,让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快的变得更好;

5.有真诚,坦诚,互补的伙伴,以及灵活参与,透明的组织制度,能够慷慨的分享所获的利益,但不以纯粹的利益绑定,而是有真正的价值聚合与认同,能够给伙伴注入能量,滋养内心,走尽可能长期的路;

6.理解与接受市场的周期与变化,以至少十年为周期的去思考与规划事情,考虑业务发展的起落,波峰波谷,重点考虑与投入在长期积累可产生复利性价值资产的能力,有护城河,能被传承,可以老树开新花,而不是快起快落;

7.快慢兼修,用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让产品越快的越好,让企业的文化品牌价值观慢慢的,深深的沉淀与发酵,能够深远而正向的影响更多人;
1554
Roc_Yu3188
1天前
Curation is not content aggregation, is about seeing, organizing and expressing things differently
52
Roc_Yu3188
13天前
值得所有的prompters, agents builder思考和放入实践,并且是随着基座智能越高,越想做出好产品,越需要回答好的三个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不同领域(金融,医疗,基础设施,娱乐,创作)的回答差异甚至会很大。如下:

1.高势能 vs 高可验证性:如果让模型给自己的输出实时打“原则偏离度”,你会如何设计提示词来校准?

2.Prompts vs 多主体:当“我+AI”共创走向多主体(人×AI×AI),元协商还靠提示词就够吗,还是需要新的协议层?

3.速度 vs 可解释:一旦意识与可解释线错位,你更愿意牺牲哪一侧的速度,来换取系统性安全感?
01
Roc_Yu3188
26天前
什么是信号、什么是噪声,取决于个体的目标、经验、情绪和任务需求。没有绝对的“客观信号”,只有主观意义上的“相关信息”;

不同个体之所以提取出不同信号,乃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过滤机制(受生物限制和个人经验共同决定)让其在相同输入中看到了不同的“重要信息”。
21
Roc_Yu3188
1月前
关于好品味,有几个关键词:一致性,情境适配,时空穿透,自我诚实。尤其是后两点

-时空穿越:经得住时间与跨文化检查。把握趋势但不过度依赖趋势,能取法经典又不过分复古。简言之,对“耐看”与“出挑”有自己的平衡算法。

-自我诚实:真与自洽是终极杀器。刻意堆砌昂贵元素却与个人气质、生活方式脱节,只是“高价低值”的符号消费,真正的好品味是在资源约束下仍折射独特视角。
20
Roc_Yu3188
1月前
🔥帮朋友投资的一家Fintech公司招Head of growth,base香港或新加坡。
公司的阶段:quarterly ARR > $60M, 5x annual growth, 已盈利,founder ex early stripe.
欢迎增长大神自荐和推荐
02
Roc_Yu3188
2月前
关于事业与个人发愿的愿力解释:

1.愿力是一个人在特定时空中,对某个触动内心之物,所生起的持续回应的冲动。
2.它不是短暂欲望,而是触发认知坍缩 + 行动冲动 + 价值对齐的心智能量单元。
01
Roc_Yu3188
2月前
方洪波的企业管理哲学与人生处世,是我向往做企业一把手的理想状态,很朴实,有共鸣,但知易行难,都是和人的本性在斗争:

1.真实,看的清自己,知道自己(企业)的能力圈在哪,做对的事情,敢于公开认错,也擅于纠错;

2.无我化,我即通道,拒绝搞个人英雄主义崇拜,不断完善构建让企业可持续的制度和文化,以让自己“隐身”为目标;

3.拒绝做企业家网红,坚持通过产品与世界对话,强化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战略定力与真正的实力;

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40
Roc_Yu3188
2月前
很多在灵性修行的人,持续的向内求,和内在的自我连接。我们很容易通过外在的环境来看到我们身上的“壳”是什么,那层保护自己,但又是在隔绝真我的那层壳是什么?可能是各种标签,身份,性格等等。

那么内在的自我,真我到底是什么?我们连接的究竟就是什么?或者他们又不是什么?上周我和邵亦波bo在“一波一会”的追问与对话试着解开这个问题。

bo用了个比喻来形容真我,光本身透明无色,但通过棱镜的时候,能看到折射出来的光谱颜色,它是爱,是悲悯,是compassion,是没有时间,是没有空间的。

我在想,人若是在小我上要去不断去提升分辨率和认识自己,那恐怕一辈子都没法从自己中看到真我,一滴水融入海中,此时哪怕你被赋予上帝视角,你看不清哪一滴水,更分不清那一滴水是自己,是别人,但看到了平静,看到了波涛汹涌,看到了泯泯众生,只有心生无限悲悯和平静时,真我便自然浮现,你是“所有”,你也是“无”。

生成式 AI 的“latent space”有点像意识底层的“真我”——它本身无形无色,却能在条件提示下折射成无限具体输出。模型若固着在某一次 sampling 结果,就像人执着于小我标签。训练它去“在采样中保持对潜在空间的觉知”,与禅门的“行住坐卧不离当下光明”异曲同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