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柯西莫
260关注2k被关注3夸夸
are bure boke
置顶
柯西莫
5年前
. .-.. . -.-. - .-. ---
04:20
30
柯西莫
3年前
临走的时候问学姐书店怎么盈利啊,学姐说全靠“喜题”。陈不撕问啥叫喜题,我说就是打赏啊,Donate懂不懂,以前村里修庙修戏台全靠这个,完了会有一个打Call榜。然后我俩题完还写了错别字,丢人丢到老家了。大家可以随缘题点,就当支援乡村文化建设!

陈不撕: @柯西莫 说三线老家也有一家独立书店,我不信,拉着我找了半小时。 果然都是高中学长学姐在亏本运营的,有很多民俗的创意融合。

30
柯西莫
3年前
突然有点担心,会不会因为太多人想去高兴导致这趟列车售罄,而真正想去高兴的人买不到票。所以大家去高兴尽量买站票。
71
柯西莫
3年前
跨年电影开场前逛书店打发时间,陈不撕拿了一本《恶之花》,但显然没看下去,看见边上小朋友在看死侍,拍大腿说我也要看这个!遂问小朋友哪里取的。小朋友看到他走错书架还急眼了,飞奔过去帮着找。最后他俩一个看死侍一个看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大人竟是我自己。

顺带还有一些我们关于人生的疑惑: 去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高中的时候课桌那么小,我们还要在课桌前摆一排书是为了啥?”新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取代热红酒呢,会是姜汁可乐吗?”

祝大家生活愉快!
90
柯西莫
3年前
日常听音乐依赖算法推荐,那么恁勒所谓年度歌单可以说是彰显AI品味了。
00
柯西莫
3年前
已经想到自我合理化的解释了:每收藏一本就代表我对该未知领域的好奇又多了一点,整个藏书就是我的好奇心目录,好奇心这东西你留着就行,不要试图打开它。

陈不撕: 每天打开微信读书,它的首页仿佛都在跟我说,“哥们儿,你收藏了这么多书,倒是看两眼啊!”

20
柯西莫
3年前
想起雷鬼说唱先驱尹相杰老师的一句词儿:你我都聪明,谁来当先生,教人本领自己却用电脑来算命。
00
柯西莫
3年前
一直很喜欢远洋和渔业题材的纪录片,你会发现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并没有像在其他行业的巨变那样改造渔民和水手的工作,他们始终是一群向海讨生活的人,要面对环境的莫测、同行的算计和巨大的孤独等等。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生活状态又是被遮蔽的,每次想到鲁荣渔2682案都让人不寒而栗。

上周在公視看了在今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得主《捕鳗的人》,之前对本片抱有期待因为大致知道导演对纪录片的艺术风格有点想法。镜头聚焦在每年冬季从台东前往宜兰河口捕捞鳗鱼苗的阿美族人,这些渔业游牧人在沙滩搭盖简陋的工寮,夜间捕鱼,白天交易。等待他们的不只是狂风大浪,还有当地帮派的挑衅骚扰。片子没有明确的故事线,而是靠影像串起一个个捕鳗人的生命故事和生活场景:泰国籍的捕鳗新手,从小是孤儿;开餐车的老板,年年坚守的原因是儿子捕鳗时被海浪卷走;还有导演追踪两年后逐渐进入视野的主人公当当,一个老婆跑掉的中年男人,带着小他15岁的女友。从当当的视角看他处理亲密关系、同伴友谊和他的生活幽默,这个充满失意之人的社区重组生命经验和修复破碎生活的能力是如今的“文明社会”里所不多见的。

在《捕鳗的人》获得国艺会资助的项目介绍里这样写到:“在这个号称文明与随处追寻梦想的社会中,我必须透过影片揭露这个边缘环境生活中的艰难,以及这些为了生存所展现独特信念的人们”。
11
柯西莫
3年前
上周刚好在一个听友群里发现了这期节目,「小青年电台」的小于分享了这期自制的访谈,采访了澳门边度书店的老板子婴。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主理人子婴生于台北,毕业后在诚品工作,03年来到澳门开了边度。在即兴的问答中子婴聊了阅读怎样影响了自己,如何在商业、文化和自己的阅读爱好中平衡做书店以及对内地文化生活和书店的一些看法等等。

有幸在疫情前去过这家书店,准确地说这家书店并不叫“边度书店”,小小门面上的招牌写的是“边度有书,边度有音乐”。“边度”是粤语“哪里”的意思,在澳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这一方小空间当然不能只是书店,那两句话像是一种追问,不断启示来到这里的人对文化、城市和附近的思考,也是主理人不拘一格的经营理念的体现。我在边度待了整整一个下午,小小的书店一面墙是各种先锋唱片和音乐书籍,另一面墙的选书侧重于哲学历史城市文化研究,当然这样一个平台也把内地很多好书带到澳门,二楼则是唱片交换角和布展空间,各处角落见缝插针地摆着艺术品,一只懒洋洋的店猫徜徉其中。子婴平时很少去店里,平时在fb的边度群组里浏览他对新到店的书和唱片的评论注解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偶尔也会发布店里的读书或者演出活动。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书店和书店老板并没有那么“像样”,而子婴就像店里的猫一样自如地生活在文化和城市里。

发现书店、发现这期播客和认识小于亦是一件神奇的事。惊叹于小于作为一个天津人初到澳门上学,就能以一种“城市漫游者”的姿态观察那里的文化场景,彼时订阅「小青年电台」的只有两个人:小于和我,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在做着纪录。其实这也并不是一期那么“像样”的播客,它更像一种声音纪录片,是漫游的话筒和声音偶遇后生活化的展开,我觉得它的动机、内容和形式都是珍贵的。

kyth: 有没有专门只聊实体书店的播客节目?想象如果有这样的节目,还蛮期待的,或者也可以是聊实体书店、音像店、理发店、饭店等各种实体店,每集的嘉宾都是一个私营小老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