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叨叨叨吖
7关注2被关注0夸夸
追寻内心的平静平和🌤️
叨叨叨吖
3天前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真正能成事的,都是能准时出摊的人。 洗澡的时候领悟到:做成一件事的人,未必最有天赋,也未必最努力,而是那个能做到准时出摊的人。 什么是“准时出摊”? 就是你自己定好时间,管它状态好坏、天气阴晴、情绪翻江倒海——你就每天都把该做的事亮出来,掀开摊子的盖布就开干! 就像街边卖早餐的阿姨,清晨五六点就开张,路过的人都能看到蒸笼窜出白气,油锅滋滋低吼。 即使顾客稀稀拉拉,也要支起摊子,搬出小板凳,整个小店铺安稳得像座小山。 我们很多人总爱聊宏大的计划和远处的梦想。 但是很多时候,你的临时计划容易跑偏,遥远梦想可能迷路。 唯有“出摊” 这个动作,具体、稳当、可触摸。 这个是你每天能把控的“东西”。 每天出摊,你才能靠着它,一点点抵达想去的地方。 当你真开始“准时出摊”,有时候奇妙的状态也会来了: 你觉得自己蔫了吧唧,但只要屁股坐在椅子上,手指头碰到键盘,情绪啊、专注啊、判断力啊、热情啊,这些东西就降临了。 好东西不会在你干等时降临。 它们只在你动起来后,才会慢悠悠的归位。 日复一日的“在场”,比任何一次“突发灵感”都值钱。 很多人的光芒都是从角落一点点熬出来的。 你羡慕的那些人、佩服的成果,也许都是闷头出了很多次的摊。 真正练就“出摊神功”的人,心里早不焦虑“啥时候我才能开张大吉”了。 每天揉出一个个小面团,就是你“积少成多”的底气。 有句话扎心但真实:“实现任何梦想的唯一道路,是每天都继续做下去。” 你得先像那阿姨,出摊,揉面团,收摊,重复重复…… 直到这动作不再像苦差,直到那些曾需要咬牙的"出摊",早已变成你呼吸般的本能。

00
叨叨叨吖
3天前
当一段感情结束,或许也不需要太难过。
若对方从未爱过你,那也无需谈失去,更无需遗憾失去。

在一段感情里,感受到的对方的真心、温柔、善意,当TA在付出、宽容、温暖时,滋养的或许首先是当下的那个自己,对你好,TA开心满足。

有句话叫“爱你是我的是,与你无关”,爱人的投射或本质其实是“爱自己”吧。

如此想来,好像找到了我依然相信爱情的缘由,尽管一路走来,有那么多眼泪。
我还相信,也还期待。期待见下一场爱里的自己。

mmmmaaakk: 未曾得到也没有必要讲失去

00
叨叨叨吖
21天前

携隐Melody: 我们应该要求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受益于网络普及,很多人现在已经知道要离开煤气灯关系,NPD对象,要独立,要爱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免对亲密关系越来越迷茫,不知道怎么做才是足够爱自己,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底线又应该划在哪里。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目前我的答案是:“四不”原则。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不缩小(Don’t Shrink)、不将就(Don't Settle)、不假装(Don't Pretend)、不托举(Don't Hold)。 ☀️ 不缩小,就是为了迎合对方或避免冲突,而压抑、隐藏或贬低自己的真实面貌、想法、感受和需求。不要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大幅)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不要压抑自己的情感表达,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要切割自己的朋友圈。维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任何你“缩小”的部分,就是长期不被满足需求的地方,而任何存在长期不被满足的需求的亲密关系,都不会健康持久。与其不断发展到最后变成一个阉割版的自己,或在最终爆发中两败俱伤,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让步,是吧? 当你在一段关系中,感到你要收敛光芒、降低音量、减少需求,甚至变得隐形,那么这段关系就是在让你缩小。 ☀️ 不将就,就是不要因为恐惧孤独、缺乏自信、或仅仅为了拥有伴侣的身份,而接受和维持一段不那么理想的关系。 做到这一点需要经常跟自己对话,搞清楚自己的核心情感需求。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好做出不被影响的判断。注意要抓大放小,而不是反过来。我经常看到有人做出一些很细节的要求,比如纪念日要庆祝和买礼物,或每周一定要抽出时间来约会,却忽略真正核心的需求,比如被尊重、被关注、双方都要打开自己真正沟通。 如果你经常有不被尊重、提出一些合理要求总是被忽略、总是在失望的感觉,可能你就是在将就。 ☀️ 不假装,就是不要为了表面的和谐,伪装自己的感受、思想或状态。 不要为了“给男人面子”,而隐藏自己的实力和真实的想法。不要因为怕吵架,假装同意,假装不介意。不要为了外界眼光或社会压力,假装恩爱,或维持表面上的“家庭完整”。也不要为了在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假装生气,假装介意。 当然更不要装笨、装柔弱、装饭量小、装幼稚。 真诚是一切健康关系的基础。假装多了,任何感情都会枯萎。假装完整的家庭,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枯萎,对孩子将来自己的亲密关系,也许负面影响远大过“家庭不完整”。 ☀️ 不托举,就是不要过分承担起对方的情绪和人生责任,也不要用牺牲自己的方式,辛苦维系一个永远是你单方面付出的结构。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亲密爱人可以提供支持和陪伴,但不要主动做妈,操心这操心那。我们不是对方的人生导师、救赎者、规划师、情绪垃圾桶。不要做那个一直要哄,要推,要撑着的人。 这一条最难识别。中国人的关系就是很难区分“帮助”的边界,比如爱人失业了,你要做什么?是提供理解、陪伴、鼓励,还是到处帮他去问机会,鞭策他的学习,规划他的下一步,提醒他要做这个那个? 可能有人会说,但是我不这么做,他一直找不到工作,我负担很重,我也想要尽快解决啊。问题是,这些本来就该他做啊。一人一杀不是替他做、逼他做,是告知不做的结果,划出底线,然后勇敢接受一切结局。如果你一直托举,对方怎么可能有动力真正启动呢? — 这四个原则道理上很简单,难在执行。真正贯彻执行,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勇气,需要在任何时候都诚实面对自己,面对未来,哪怕面对很痛。但是我们要牢牢记住,做鸵鸟并不能让一段关系“自动”变好,一段关系要真正朝好的方向变化,必须要建立在你坚守底线的基础上。 人都是得寸进尺的,一旦对方发现你的底线可以被突破,你也不会离开,那不管你多牺牲,多隐忍,多勤奋,多优秀,最终爱仍然会不断枯萎,等积累了那么多毒汁,最后爆发的时候,你会更痛苦。或更可怕的,你会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变成一个空壳。 勇敢坚持“四不”原则,会需要面对很多冲突,很多磨合,甚至很多“一人一杀”。但唯有如此,双方才真正有机会越变越好,越来越懂得如何相处,真正把亲密关系打磨成钻石呀。

00
叨叨叨吖
2月前

大黑天: 关于AI播客的一些想法 最近我用NotebookLM做了几期播客,刚开始是好奇,后面是质疑,再后面感觉挺香,到现在是反思。我发布第一个内容的时候只有6分钟,听完感觉还是有点意思。我也说下我上传到小宇宙的流程,首先用NotebookLM制作音频内容,资料主要来源于我的公众号发布过的内容,然后再生成一些关键内容成为介绍内容。下一步就是用豆包生成封面,上传就好了。 在我上传第三期的时候,听完感觉耳朵不舒服,播客里的声音很刺耳,听时间长了,因为毕竟还是合成的声音,我当时就想算了还是不搞了,听着难受,虽然对谈里的内容不错,自己听还是有一些吸收的,我甚至还想做笔记呢。 后来发现一期关于阅读的内容,自己没时间看,于是就想起来NotebookLM,当时也在群里发现了一个prompt可以让时间长度到60分钟、于是我就把2w字左右的内容又转了一次,并且上传到小宇宙,然后听了下,感觉还不错,似乎也是NotebookLM在进化,对谈里声音好了很多,给自己听还不错,有收获,我甚至还在一些群里做了调研,发现大家对AI生成的内容态度还差别挺大的。有些创作者还是能接受的,有些就很难接受。一些人觉得AI播客高效、有趣,另一些人则认为它缺乏“灵魂”或情感共鸣。这种分歧短期内可能还会持续。 今天我不多说这些差异和态度,而说说我的观察,小宇宙上已经有不少AI生成的内容了,随笔一搜带NotebookLM名字的就有40个,可能还有很多没搜到的比如我的:见室小册,主要我是在介绍里说明的,刚开始我其实也很忐忑,大家对AI生成的内容会不会很抵触,后来发现似乎并没有,我不知道,但我自己觉得AI生成的内容似乎应该受到一定的“监管”,不为别的就是能让人们“看清楚”。 为什么因为AI在进化,最近真的很多产品出现:有道文档FM,豆包AI,ListenHub等,我们今天不是来做测评的,而是想说未来这类工具会爆发,水平也可能会让人听不出AI的感觉。 如果没有“监管”(标记)我觉得对创作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打击,虽然创作者也可以用Al来制作这样的内容。对于听众来说,有些人还是无法接受AI生成的内容,即便是听不出。 其实现在很多文字创作的内容由AI生成的我们已经很多无法识别出来了,不得不用AI来检测,甚至AI检测有时候还会出错。 其实我主要是想对小宇宙说,目前小宇宙已经使用AI来服务用户比如声音翻译,总结,那么下一步做的就是对内容上进行全面的“监管”,让用户知道是不是用AI生成的内容,虽然目前很多人一听就知道了,但AI发展真的很快,如果没有提前做,会有大量的AI批量生产的播客涌入,到时候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反应。 AI生成内容的“监管”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伦理和文化问题。未来,是否需要一个更广义的“AI内容认证”体系?比如,类似食品标签的“AI生成内容分级”,标明AI参与程度(完全生成、辅助生成等),供用户选择。 AI播客的一些关键声明原则: 1、标记内容具体来源 2、标记有什么工作生成 3、标记声音源 这就是我的想法,因为我在做AI播客,但我也是听众。@kyth —— 记于 2025 年 5 月 25 日

00
叨叨叨吖
6月前
《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
———一切都必须支付两次
🔘仅仅消费≠真正拥有
✔️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第二次支付一定会发生的时候,才进行第一次支付。

原文与译文分享给大家。

完整图文:mp.weixin.qq.com

#纸质书为什么无可替代
20
叨叨叨吖
8月前
「性价比」一词近期好像充斥在我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

鸡娃讲性价比
保险选品讲性价比
甚至买菜时关注起盒马有机土豆和钱大妈散装土豆的性价比

所以到底什么是真的「性价比」,又是否真的有必要去精算「性价比」呢…

E83.让娃成为他自己,父母量力托个底

面基

00
叨叨叨吖
8月前
建仓27.99,清仓27,还是很喜欢长江电力的,但走势向下了...再见了长江电力。
我终于克服了要留点底仓留个纪念的扭扭捏捏!
00
叨叨叨吖
8月前
#听孟岩老师无人知晓第10期【让万物穿过自己】有感

7点02分醒来,做点什么呢?突然想到小红书上收藏的播客list还未完成。翻出来,选一个,播放。2022年的内容,前奏很长,但莫名的耐心值和期待值都拉满。
听这期作品的间隙,我给水培的龟背和黄金春羽换水,给阳台上的植物叶片喷水,收拾好蔫儿掉的花,清洗了花瓶。准备早餐,解冻牛排…
想表达点什么呢?
我试图记录些什么,但事实上两遍听完,似乎怎样都记不全,因为全篇的每一句都太戳心窝。

《贪婪的多巴胺》说:放弃你对这个世界的“建模”,让一切自然发生。
《瓦尔登湖》梭罗说:生命并不长,不要再赶时间了。
是呀,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别人一无所知的战争。我们只能看到外面,但其实所有事情都发生在我们的内心。

在这期作品中,我第一次听到了“在场”的概念。
在场,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在场经历这些事情的状态,既不把生活推开,也不把那些没有发生的、你希望的生活拉向你自己,而是简简单单的在场,去目睹去经历,在你的内心不断去拥有、拆掉、重建这些内心的房子,无论是认知的房子,还是情感的房子。
请记得be quick but not hurry.
也请记得relax but alert.
我需要也喜欢“既专注又松弛”。

未来,无人知晓,但是我愿意放手,我也愿意纵身一跃,我愿意去冒险,我愿意去相信自己的身体,相信自己的心,我愿意去在场,我愿意去体验,我愿意去经历,我愿意去把自己变得更加丰盈、专注、放松。
所以,允许所有发生的事情穿过自己。允许万物穿过自己,穿过我内心那些不断毁掉、不断重建的房子,最终让他们都穿过自己。

踏入新领域后,我说我希望找到自己的节奏,现在我想说:我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旋律。嗯,是的,旋律,我喜欢这个词,仿佛字刚跃然屏幕,就看了跳动的音符和舞动的裙摆、还有湖面缓缓划过的小船。

愿阳光,打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你的,我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