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袁六伟
86关注1k被关注3夸夸
月入10万+的指令工程师
AI指令MCN公司老板
公众号:袁六伟
袁六伟
3天前
为啥我觉得闺女不会有叛逆期?

不是我自信,是这几年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第一,她从小就在为这个家付出

不是做牛做马那种付出,而是她心里有“我也是这个家的主人”。

她自己写作业,也会主动帮忙收衣服、洗水果,做卫生,她知道家务不是爸妈的事,是“我们一家人”的事。

不是被命令,而是发自内心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就是责任感的起点。

第二,我们从不替她做决定

零食吃啥、衣服怎么选,哪怕她最后选了不那么舒服的鞋子,我们也尊重她的选择。

兴趣班、假期安排、朋友相处,我们会给建议,但最后的决定权,始终在她手里。

她知道,爸妈尊重她的决定,也愿意为她兜底。所以她没有“被控制”的压抑感,自然也不会去反抗什么。

第三,所谓叛逆,不过是缺少理解与共情

我见过不少叛逆期的孩子。

刷手机到深夜,吼爸妈像仇人,明明一家人,却像住进了两个世界。

但反过来看。

他们有没有机会为家付出?

有没有被认真听过意见?

有没有真正被当成“家里的一份子”?

我不敢说我家孩子将来完全不会有情绪波动。

但我相信:尊重 + 责任感,是最好的“防叛逆疫苗”。

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彼此把对方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而不是一个需要管教的“未成年人”。

其实,不管赚再多的钱,孩子没培养好,都会被败光,而且一辈子都在亲子关系里内耗,痛不欲生。
00
袁六伟
4天前
有了AI,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没必要再慌了。

孩子青春期发育提前?可以查数据、问专家、找到对策。

家人突然查出大病?能快速梳理治疗路径、对比医院、做好决策支持。

过去,一件事突然发生,就容易打乱节奏。

小则焦虑蔓延整个家庭,大则连公司都被拖入混乱。

现在,不必乱了阵脚。AI不是替你做决定,而是帮你稳住阵地。

AI传播我们这个行业做了整整2年,但我发现,很多人根本没有养成遇事不决用AI的习惯。

但这也正是行业的超级红利期。

我有一个合伙人,至今去做最基础的AI对话培训,都被学员们赞叹为,惊为天人,老师好厉害之类的过誉。
00
袁六伟
5天前
听一个访谈节目,一个博主采访孤独大脑这个公众号的作者老喻。

他分享自己的公众号增长经历,写了4年,也就只有3000读者。

同时期的一些朋友,2篇文章就涨粉好几万。

但是他就是一直写,把写作主要当作他整理思考的一种方式。

终于有一次,得到的罗胖推荐了下他的公众号,一下子就涨粉了好几万,到今天这个号的粉丝已经有百万。

这是不是和竹子很像?

竹子在最初的四年时间里,几乎不会生长。

它每天只长几厘米,甚至看不到变化。

但它在做什么呢?

它在地下悄悄地 扎根,扩展根系,构建庞大的地下系统。

一旦根系稳固,第五年开始,它就会以每天30厘米、甚至1米的速度疯狂生长,短短几周就能长到十几米高。

这个故事,我认为最大的意义,不是简单的鸡汤或励志,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一件事儿,如果奖赏机制是向外看,一定做不了这么久。

更多的给我的启发是,把一切目标,应该设定为在积累自己在AI时代的内容资产,会越来越有价值,而不只是涨粉了多少,当下变现了多少。

智能体就是这样的一个AI资产利器,它会逼着我们培养资产思维,打磨工作流、梳理知识库、拓展自己和工具的边界。
00
袁六伟
7天前
妈的,AI创业就是个笑话

前两天刷到阿里前高管、AI笔记创业者玉伯说,现在的 AI 应用,最多就是“iPhone 3”阶段。

很多人听完不以为意,觉得他太保守了。我第一反应却是:他太清醒了。

因为这句话说得非常准。

你以为自己已经错过 AI 了?其实你还没看到它的真容。

现在这一波生成式 AI,看起来已经爆了:ChatGPT、Sora、Claude、Kimi,一个个像是科技大片;

满大街都在说 Agent、工作流、自动化;

到处是融资,到处是训练营,到处是“年入百万”故事。

但说实话,真正的爆发期,还远远没到。

你想想,iPhone 第三代的时候,微信还没出来,抖音也没出现,手机支付都没普及。

你爸还在用诺基亚,你妈还在用数码相机。

那会儿的人只知道智能手机“能上网、能玩切水果”,但没人知道它将彻底改变世界。

今天的 AI 就在这个时间点上。

它牛吗?牛。它会颠覆很多东西吗?一定会。但你今天看到的,只是它开始学走路而已。

现在所有的“AI爆款”,说白了,大多数都是把以前的东西贴个皮——AI写文案、AI做笔记、AI抠字幕、AI自动排PPT……

你说它们不有用吗?有用。但也没那么神。

真正的爆发,不是现在这些“AI玩具”,而是等它变成“基础设施”的时候。

就像手机从娱乐工具变成办公必需品、社交通道、支付终端那样。

到时候,你不会再说“我用 AI 写了个标题”,你只会说“我今天交了个方案”。

你不会说“我让 AI 跑了个流程”,你只会说“客户已经签了”。

AI 不再是功能,它就是你的手、你的眼睛、你第二个大脑。它藏在你工作流程里,藏在你公司系统里,藏在你生活每一个动作背后。

所以别急着下结论,也别着急上车去抄项目。

最聪明的事情,是现在就开始深入了解、搭建认知系统、选定自己的切入点。

慢慢走,先扎根。未来五年,它一定会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改变世界,而你如果现在开始筹备,到时候恰好站在正中间。

最怕的不是“错过风口”,而是看不清阶段。

今天的 AI,还只是“iPhone 3”。

我们再看一眼历史就明白了:

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惊艳世界;

2008年App Store上线,开发者开始蠢蠢欲动;

2009年iPhone 3GS发布,很多人还在用诺基亚;

可真正引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是2011年前后的微信、微博、支付工具;

真正爆发的,是2014年后,所有人手机不离身、生活离不开App。

AI在哪?就在iPhone 3S这个节点上。

牛逼的人开始做生态,聪明的人开始布局,普通人还没醒。

所以我说:从现在开始,AI距离真正“全民爆发”,至少还要3到5年。

这不是凭感觉拍的,是看5个关键指标的成熟节奏:

1. 模型能力:还不稳定,成本高,崩溃概率大,真正好用得等到2026;
2. 工具链:LangChain、Coze 这些还在早期,根本不是人人能上手的东西;
3. 用户习惯:大多数人用AI就像在逗宠物,根本没养成“生产力工具”的认知;
4. 商业闭环:企业还在试水,赚钱的还在试错;
5. 法规和信任:AI进不了医疗、金融、教育这些关键场景,信任门槛太高。

等这五条都成熟,才是真正爆发的起点。

所以真正的黄金期在哪?

我告诉你。

2024–2025 是技术准备期,2026 是节点拐点,2027–2028 是全面爆发期。

你真正该焦虑的,不是“是不是来晚了”,而是“我准备好了没有”。

别在热身期焦虑,也别在爆发前退场。

你要做的,不是追热点,而是提前蹲好坑位,然后默默蓄力。

等风来时,你的位置已经在风口中央。
2478
袁六伟
13天前
AI基于对我的了解,给我写的人生课程表。

再次验证,通用级AI Agent的壁垒在于长记忆能力,懂你的Agent最得用户心。
00
袁六伟
13天前
我保持少年感,抗衰老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抄作业。

1. 轻断食(间歇性禁食)

我经常16/8(每天16小时不吃东西,8小时窗口进食)

轻断食让身体暂时处于低营养状态,触发自噬,细胞会回收、分解体内损坏的蛋白质,减少老化细胞堆积。

同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慢性炎症。

2. 每天坚持中低强度运动

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每周累计150-300分钟。

运动增加血液循环,给细胞更多氧气和养分,促进废物代谢。还可以提高线粒体数量和效率,帮助对抗衰老。

降低炎症标志物,如CRP、IL-6。

3. 保证充足高质量睡眠

每天保持7-8小时深度睡眠,晚10点睡5点起。

睡眠期间大脑会清理代谢废物,比如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

生长激素在夜间分泌,修复受损组织。缺觉会增加皮质醇,长期高皮质醇会加速衰老。

4. 做减压练习

每天花10-20分钟冥想、深呼吸或瑜伽。

慢性压力会促发慢性低度炎症,被认为是老化的重要机制。

减压可降低皮质醇,改善免疫系统功能。

5. 合理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每天晒10-20分钟阳光,手臂、腿暴露,避免正午暴晒。

阳光帮助合成维生素D3,维生素D缺乏与骨质疏松、免疫衰退、心血管风险相关。

也有助于调节昼夜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6. 多吃天然抗氧化食物

多吃深色蔬果(蓝莓、紫甘蓝、菠菜)、坚果、深海鱼、橄榄油。

另外预制菜和冻品腌制食物,我几乎不吃,慢慢的也不爱吃,爱吃新鲜天然的蔬菜和肉。

富含抗氧化物,如多酚、花青素、omega-3,抵御自由基损伤。

慢性氧化应激是衰老和多种慢病的元凶。

7. 保持适度饮水

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根据出汗量调整。
脱水会降低皮肤弹性,也会影响细胞代谢废物排出。

水分充足能保持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

抗衰老的本质,是减少体内慢性炎症和氧化损伤,同时增强细胞修复与清理废物的能力。
01
袁六伟
14天前
Manus退出国内市场,是割韭菜跑路了?

很多人看到 Manus 退出国内市场、把总部搬去新加坡,就说人家“割韭菜跑路”。

我觉得这纯属瞎扯。

首先,割的是什么韭菜?

国内根本没多少付费用户,他们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的AI公司。

其次,搬到新加坡很正常,也很理智。背后其实有三大原因:

第一,国内监管环境太苛刻。

他们用的底层模型大多是国外API,根本没法符合本地监管要求,合规压力太大。

第二,芯片卡脖子风险太高。

AI的灵魂是算力,算力的基石是芯片。要是真遇到老美一刀切,不给卖芯片,你在国内就没法玩了。

第三,这是服务全球市场的必然选择。

从第一天起,Manus 就定位出海,去新加坡更方便辐射东南亚、欧美,新加坡本身就是国际化城市,环境宽松,利于做全球生意。

所以这不是跑路,这是在做一件长期主义的事,在布局未来。

当然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AI创业,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创业,本身是一个冒险游戏,你要追求安稳,你就不适合玩这个。

就像我最近看的《F1:狂飙飞车》,布拉德皮特为什么能赢?

各种不利的现实条件啊,60岁的高龄,一身健康问题,30年没有参与过一级方程式赛事。

他能赢,除了团队给力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这很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后一场F1赛事。

别的选手是玩车,他是玩命,怎么拼得过他?

写到这儿,我更想到,我身边几十个在AI赛道拿到大结果的朋友们,他们中年失业,离婚,身体出现很多红灯,也没啥大的资源。

为什么是他们,拿到结果?

因为别无选择啊,只有冲,只有死扛到底。

很多年轻人,没这个现实压力啊,很多大厂,不愿意干这些脏活儿累活儿啊。

人或公司,能走多远,风口对所有人是公平的,唯一拼的不过还是热爱。

好了今天说这么多,下次见。
81
袁六伟
1月前
今年的暑假,不卷学习,我专注带孩子练体能,主要是铁人三项。

为什么说体能是王道?

我们常常以为成功靠脑子、靠资源、靠人脉,但这些前提,其实都建立在一个更底层的基础上:你有没有“精力”去调动、去推进、去坚持。

古代帝王,尤其是开国型的,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几乎都有一个共性。

能日理万机,不眠不休,打仗亲征,精力旺盛得惊人。

比如秦始皇巡游六次全国,掌控全国政务还亲自推动修建长城、统一度量衡;

汉武帝十几次亲征匈奴,活到了七十多岁依然不松懈,朝政管到死;

唐太宗李世民骑马射箭是常规操作,能打能治能写诗。

这些人不是靠“聪明”,是靠一身横练的筋骨 + 十年不熄的气血支撑他们完成宏图霸业。

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隐形门槛:精力不够,一切白搭。

我发现那些专注力强、能控制情绪、能坚持做完一件事的孩子,往往有几个底层共通点。

睡得好,吃得好,身体发育好;

情绪稳定,因为身体不“泄气”;

能抗压、能持续用脑,不容易疲劳。

这些,其实都归结到一点:有体能储备、有精力调配的能力。

反向看现代人:为什么活得越来越“乏”?

常年久坐 + 缺乏运动,体能基础垮了;

睡眠被屏幕拖垮,精力恢复不过来;

精神内耗巨大,但没体力“消化”情绪。

所以,不管是做老板、养孩子,还是追梦想、搞创作,都该把“养精蓄锐”当成头等大事。
00
袁六伟
1月前
一个女人,没有自己的名字,找工作需要丈夫同意,不能离婚等等,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远吗?一点都不远,就在80年前的上海,和当时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但就在这个时候,竟然有女生敢杀夫抛尸,并把她大卸八块。

事后,她怀着必死的决心,投案自首。

但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她遇到了改变她一辈子的2个人,一个是贵人,帮助她,在报纸上为她仗义执言打抱不平,一个是导师,指导她,自我觉醒,不依附于男人,为自己而活。

但我们很多普通人,哪有这么好运气,能遇到贵人和导师。

我反而觉得电影里的贵人西林和导师王许梅,其实都是章子怡自己的分身。

我们不要等待,要做自己的贵人和导师,把自己从时代的泥泞和当前的困局里,拉扯出来,涅槃重生。

看《酱园弄悬案》有感。

当然说实话,我认为这个片子,拍的不及格,人物没有立起来,坏人坏的莫名其妙,好人好的太过分。
00
袁六伟
1月前
每个人的影响力大小都来自这6个维度,知识、技能、人脉、资源、口碑、势能。

知识和技能,让我们变得对别人有价值,才有了人脉,有了人脉,才有了可调动和整合资源,带动别人一起做成的事情越多,口碑就会越好,最后汇合到一起,势能越来越大。

每一段时间,你如果为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为自己的选择而纠结,你就好好思考一下,这6个维度有没有在不断的撑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