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对女性的恶意更隐蔽、更伤人?
1. 社会规训下的“雌竞”本能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资源有限”的观念,比如“好男人少”。这种竞争意识让我们不自觉把同性视为威胁,而非盟友。
2. 厌女文化的内化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往往是矛盾的:要温柔但不能软弱,要聪明但不能强势,要性感但不能放荡……
3、同理心的错位
如果女性遇到不好的事情,第一反应是贬低。比如:被性骚扰和qj的女性遇到伤害,很多女性第一反应是“她穿成那样,当然会被qj”,以此来切割,只要我不那样,我就不会遭遇这些事情。
书单深度解析:
📖 《厌女》上野千鹤子
这本书尖锐地指出,厌女不仅是男性的问题,女性同样可能厌女。比如母亲对女儿的苛责、闺蜜间的暗中比较,都是厌女文化的体现。
- 核心观点:女性不是天生讨厌女性,而是讨厌那个被社会定义为‘女性’的弱势角色。
📖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蕾切尔·西蒙斯
聚焦女性间的“关系攻击”(如孤立、谣言、冷暴力),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用间接方式表达敌意,因为社会不允许她们直接冲突。
📖 《第二性》波伏娃
解释女性如何被社会建构为“他者”。书里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许多对同性的恶意,其实是被强加的角色期待导致的。
📖 《醒来的女性》玛丽莲·弗伦奇
其中有个深刻观点:女性对女性的伤害,往往是因为她们自己也没被温柔对待过。
- 读完后会更理解,为什么有些女性会成为“恶意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