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大葱Fred
181关注356被关注1夸夸
Building Influxy AI |人在硅谷
为创作者打造最好用的AI输出工具
大葱Fred
11天前
四句话,让男人喜笑颜开
30
大葱Fred
17天前
最近和付费用户聊了聊他们对产品的想法,我们意外发现了 Influxy 的一个新用法:

高效消化一堆长篇学习资料。

对于做投研、写论文、长期学习英文资料和关注前沿科技的人来说是一个必备的神器。

以前大家要么硬啃,要么用通用大模型chatgpt等帮忙。但生成内容常见两点问题:
AI 味重、读感机械;
逻辑像套娃,用后面的句子证明前面的句子,理解负担大。

但由于Influxy是比你更懂你自己的创作工具,我们针对创作场景做了深度优化,生成内容更贴近原作者表达、更有人味。再配合自动思维导图,大大降低理解成本,学习更顺。结果可以很好的帮到大家学习,妈妈也在不用担心长篇大论看不懂了。

处理英文资料时效果更明显:丢网址+简单指令,就能快速抓住核心。中文效果更不比多说。用户直接订阅了我们最高级的套餐,效率节省了太多,时间就是金钱。

这是个意外之喜:产品只要有用,用户会自己解锁新场景。
00
大葱Fred
19天前
没想到创业路上最爽的事之一,
是听用户说:“这次 AI 终于不像 AI 了。”

我们Influxy的Early Access 刚上线,就已经有不少用户开始陆续付费。
最让我意外的是,他们最喜欢的功能,不是“写得多快”,而是——风格模仿。

有个 KOL 跟我说:
“第一次觉得,AI 写出来的东西不用再改半天,就已经像我自己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AI 的价值,不是替你说话,而是帮你更好地做自己。

我们不想做一个冰冷的写作工具,
而是去弥合那个“真实性的缺口”——
让创作者在放大自己声音的同时,不失去独特性。
81
大葱Fred
21天前
感谢未来AI峰会的邀请,和宇树、模驭、共绩一起探讨AI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
01
大葱Fred
23天前
听说我的段子已经在上海AI圈悄悄流传了?

“AI工具凉得快,不是模型不够帅。拿着锤子找钉子,全都走得歪;PMF没踩中,天天在自嗨。真需求没解决,用户只能“哎!”

本周内测用户活跃度一路小跑,更意外的是,大家开始主动追问:返佣什么时候上?这波自来水式的要求,让我内心有被爽到

基于用户反馈,本周我们攻坚两项硬核更新:

- UI 全面优化——更顺手的交互、更顺滑的体验,点点点不再心累;由我们的联创首席大设计师、UW(人机交互全球第一)毕业的 Kelly 亲手操刀,期待值拉满;
- 返佣功能开发——用得爽还能赚点回报,参与感直接拉满。

感谢用户的一路相伴,用户用脚投票、我们边听边做。

更好的体验、更好玩的活动马上见面——这次不只好用,还要好玩。

目前已经有web3、ai的垂类kol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活动建议,也欢迎其他的创作者与我们积极交流。

另外也非常感谢知乎官方邀约,第一次以脱口秀和大家分享AI,看到现场观众笑的前俯后仰,AKA AI届庞博 is coming;
12
大葱Fred
24天前
感谢知乎官方的邀请,人生第一次讲脱口秀,还是AI脱口秀,感谢听众的捧场,比预想中效果好很多,AKA ​AI届庞博

01
大葱Fred
1月前
内容创作的AI Agent最重要的是什么?作为一个超过6年的内容创作者,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目前各大社媒平台流量红利消退已成定局。未来的KOL和内容创作者比拼的核心,不再是单纯的创意灵感,而是持续创作高质量内容的能力。

这个转变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当KOL都能偶尔写出一篇爆款时,真正的护城河在于能否长期、稳定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01 AI内容工具现状与用户需求
市面上的内容创作工具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
- 有从帮助用户思考的角度出发的
- 有从知识沉淀的角度出发的
- 有从效率提升的角度出发的

但问题来了 大部分工具生成的内容都有明显的"AI味",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创作者真实需求的误解。
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在我们Influxy的内测过程中,超过一半用户都在强调同一个需求:如何让AI写得像我自己,甚至像某个特定的KOL?

这背后反映的是创作者对身份认同的核心诉求:
- 每个内容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 读者能感知到"这就是你"的真实感
- AI不应该让所有人的内容都变得千篇一律
我们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于创作者身份认同的核心需求。

02 AI Agent的核心能力与市场矛盾
风格建模:Influxy的核心能力
经过二十几版的迭代,我们发现最关键的不是生成内容的速度,而是如何让AI真正理解创作者的"写作DNA":
1. 语言习惯分析 不只是词汇选择,更是句式结构、表达节奏
2. 思维逻辑建模 从论证方式到观点组织的深层模式
3. 情感表达风格 幽默感、严肃度、亲和力的精准还原
这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层的风格学习和再现。

个性化 vs 标准化的本质矛盾
目前市场上很多的KOL、内容创作者、marketing人员都在使用生成式AI创建内容,但大多数工具走的是标准化路线 用同一套模板服务所有用户。

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
忽略了内容创作最本质的价值 独特性。
当AI让所有人都能快速生产内容时,真正稀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个人风格的不可替代性。

03 未来趋势与Influxy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内容创作格局
我预测,未来的内容创作者会分化为两类:
1. 风格鲜明的个人IP 拥有独特声音和深度思考能力
2. 标准化内容生产者 依赖通用AI工具,逐渐失去竞争力,但是是某些工作室的首选。

而决定你属于哪一类的关键因素,就是你使用的AI工具是否能真正理解并延续你的创作风格。

这就是我们正在构建的未来 让AI成为你创作力的延伸,而不是替代品。
#AI
30
大葱Fred
1月前
很多人都说,AI产品其实都没有护城河,我来简单聊聊我的看法。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通用的AI agent没有太多人用,那AI产品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核心有2块,首先是垂直行业深耕。通用AI很容易被模仿,但深入某个行业的AI就不一样了。法律行业的Harvey,不只是聊天机器人,它理解案例逻辑、文档结构和合规要求;金融合规里的智能审查懂规则和审计链路;供应链的需求预测和排产优化AI,理解SKU、交付周期和异常处理;内容创作和社交领域,Influxy能帮KOL快速生成内容、管理品牌风格、智能匹配合作商机;医疗诊断AI也要掌握医学术语、病理逻辑和监管要求。这些都是高门槛。

第二是工作流深度集成。护城河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它融入了日常工作流程。当AI成为工作流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替换成本就很高。它可能同时打通上游数据源和下游执行系统,成为岗位的协作者,形成触发-反馈闭环,或者把模型、检索、规则引擎和函数调用组合成可维护的“业务链”。

做AI产品最大的陷阱,是只做一个“UI wrapper”。真正的护城河来源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无缝集成的能力,以及在生态里占据独特位置。

判断AI是否真的在筑城,可以看几个信号:它是否带来可量化价值——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缩短流程、增加转化或回款;它是否被工作流真正需要,而不仅仅是“好用”或“好看”;它是否会随着使用变得更聪明、更省钱。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