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早之前看过一篇历史类学术文章,算是第一次读文科类的学术文章。发现读起来很费劲,并不是文章讨论的内容读不懂,而是句子本身的表达很复杂。读一句话没法像小说那样读完就知道什么意思,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才能读懂。比如下面这句话:
”他们从中国历史的空间范围必须由当代中国的疆域来界定这个完全正确的见解出发,很容易滑向一个顽固而难以改变的非历史观念,即从当代中国版图内自远古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正确主张,错误地推导出如下的论断,即自古以来就一成不变地存在着一个与今日中国版图相同,或者只能更大而绝不能变小的中国。“
这是一个包含多重嵌套结构的复杂单句,如果没有学术论文的阅读经验,我估计乍一看这句话也只能知道其大概要表达的意思。要完全理解这句话,需要仔细分析。
先提取出主干:[他们] [滑向] [观念]。
然后解释”他们“是怎么”滑向“的:[他们] [从中国历史的空间范围必须由当代中国的疆域来界定这个完全正确的见解出发] [滑向] [观念]。
接着解释”观念“是什么:[自古以来就一成不变地存在着一个与今日中国版图相同,或者只能更大而绝不能变小的中国。]
再解释这个观念是怎么来的:从一个 [正确主张],[错误地推导出] 了这个观念。
最后解释这个“正确主张”是什么:[从当代中国版图内自远古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经过这些分析,再回看这句话,就能明白要表达的全部意思了:他们从一个完全正确的见解出发,即“中国历史的空间范围必须由当代中国的疆域来界定”。然而,这一出发点很容易导致一种顽固的非历史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既然当代中国版图内的全部历史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本身是一个正确的主张),那么就能够推导出以下论断——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个与今日中国版图完全相同、或只能更大绝不能更小的中国,并且这个中国是一成不变的。然而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根据deepseek的说法(真实性未验证),这种复杂但严谨的写作风格在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章中很常见,甚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写作和阅读门槛。
如果你写过代码,你可能会发现这种写作风格和SQL语句很像。解析这种学术长句就像是阅读一个多层嵌套的SQL查询:先找到最外层的主查询,再一层层解析子查询和条件,最后组合起来完整理解。
也许用这种写法也能写出更精确的用于大语言模型输入的提示词:先确定要表达的主干,再向其中填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