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动不动就拿着手机跟 ChatGPT 聊一两个小时,我给它设定的角色是倾听者,同时也要帮我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要让大模型有效地解决问题,首先得让它走进真实世界,了解更多的全貌,这就是所谓的 Context。例如在规划一场出行之前,我会把家人的基础信息、经济情况、行为偏好、遇到过的问题等等,尽可能详尽地做一次介绍,这事儿很费功夫,我语音输入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包括我怎么跟我老婆认识的,都跟它说了。
那最后的效果如何呢?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我没指望它帮我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在倾听的时候,由于“记忆”功能的存在,会开始逐步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结合我当下要解决的问题,给我提供一个要点不遗漏的解决方案,或者针对我的思考做出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补充。
我甚至跟它协商了一个人生板块,告诉它接下来五年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在每次对话的时候,如果对这个版本有价值补充,就让它更新到这个板块里头。
ChatGPT 提供了一个“项目”的功能模块,它支持将多个对话聚合到同一个项目中,这也是我近期用的非常多的。如果我觉得大模型理解的不对,我会及时去纠正它,并且让它更新自己的“长期记忆”,当发现它在回答某一类问题,上下文不够时,我会在项目中新开一个聊天窗口,去补充它的”项目记忆”。
聊天时间长了以后,ChatGPT 确确实实会更加理解我,例如,我在跟它沟通 A 事情的时候,它经常会把过去跟它沟通的 B 和 C 串联到一起,并且提醒我,A 里头的一些 Actions 对 B 和 C 也是有价值,这些属于超于预期的回应了。
当我发现它有超出预期回应的时候,我也会将这种回应方式收集起来,让它记录到自己的“长期记忆”,作为输出的偏好设定。
我经常会给它输入很长的内容,然后询问我的思考漏了什么,过去一个多月,它有在三次重要的决策上,帮到我。
总之,算是一次有趣的实验。整个过程,非常类似打造一个 Second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