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时读完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带我们从历史的细节里看清了教科书中含糊不清的近代史开端
主流的舆论往往将近代史的失败归咎于个别“误国误民”的奸臣和腐朽的政权,将国家的落后归咎于清廷没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但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有高潮便有低谷;自古而来“高度自上而下”“封建集权专制”的管理模式给曾经的中国带来了辉煌,带来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封闭”,这套系统也因为历史的惯性让近代中国深陷苦难
在清廷自大封闭而处于技术劣势的前提下,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也常常论述战争失败的因素:武器弹药、士兵素质、将领能力,乃至战术战略能力等等
作者除了论述客观上的失败必然性,更多是想通过历史的细节论述剖析,阐述背后所蕴含更深层次、更高纬度失败的原因,那是便清廷和当时的中国官员、知识分子、人民群众从体制机制、思维方式一整套的腐朽僵化落后,被西方列强以全方位的降维打击,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本不应该如此持久、如此严重的更大失败(比军事实力更难扭转的是人心中的“天朝”思维,抑制了本应当发生的“知耻而后勇”“知错就改”行动,没能第一时间抢抓奋进的时间窗口)
中国的官员其实十分聪明,面对“蛮夷入侵”无不义愤填膺爱国热情爆表,但几乎每一个主战的“爱国官员”一到边境就成了主和的“投降官员”,因为他们了解实际情况后就知晓战争必败,所以一到任就尽一切所能通过和平(求和or投降)方式避免战争
但中国自古以来盲目自大的优越感让他们不敢说真相,自上而下、只唯上不唯实的政治体制让他们不能说真相(暨天朝大国打不过外夷),反映真实情况也只会被扣上软弱无能卖国的大帽子(天朝中央沉浸在天朝美梦不相信),以至于中央政府长期下达那些不切实际的决策命令(浪费大量资源做无用功、带来无谓的牺牲甚至反作用),全国上下不能集中精力一致对外去寻求解决战争劣势下的“最优解”,和平的希望全依赖基层官员“欺上瞒外”的行动,而这些官员的工作出发点全在于个人的仕途成长而非国家利益,加之个人有限的资源和智力,这又如何最大程度去争取中国利益??在失败的基础上造成更大的失败,这是天朝体制机制的悲哀!!!
失败固然可怕,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也不为晚,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便是极优的佐证。但在战争发生时乃至战争结束后,本应该吸取教训的亲历者、当事的官员没能给出本应该给的改正建议,许多官员仿佛将事情结束视为丢掉了一个包袱翻了新篇,导致当时的中国没能抓住最后赶超的机会,全然不知今日的盲目会在未来让中国付出更沉痛的代价
这是一整套体制机制的问题,这是军事、封建制度、忠君文化、天朝思维等一整套体系的问题,无论个人智慧多么卓越的人,在步入这一套体系中,也是不可以避免掉入“传统路径”中陷阱之中。从上帝视角看也许当时中国改变并非太晚,但在当时潜藏在人们中的思维观念、社会文化、历史包袱却铸造成了一堵仿佛“不可逾越”的鸿沟阻碍了当时的中国去纠偏
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现在的中国何其昌盛,但曾经的“忠君”文化、唯上不唯实、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深层次弊病在现如今根除了吗?以情绪为主导的道德批判和“爱国”至上理念在现如今又何尝不会“绑架”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繁荣固然伟大,但也要警惕这些可能会颠覆繁荣的因素,这便是历史的意义!
开始读时庆幸地发现改书没有我想象中的系统科学的专业化论证,有的更多是详细而又“啰嗦”的历史故事细节,穿插以作者思想的表达,历史小白读起来也毫无压力,虽然不一定十分生动有趣
在图中也附上个人在读书时深有感悟的两段话
📖个人评价4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