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鲸游
28关注134被关注0夸夸
在这里,记录思考碎片🧩
鲸游
2天前
所有产品经理,都应该去卖一次货

去某鱼卖一次货,可能比报 10 节产品经理的课都有效。

之前我一直觉得吧,做产品经理就两件事最重要:逻辑要清楚,能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
这两样搞定了,基本就没啥大问题了。

前段时间,我在某鱼上卖了个吃灰很久的键盘,整个过程让我大开眼界。

最让我意外的不是键盘卖了多少钱,而是和买家聊天时那种微妙感受。
有个哥们儿,就为了5块钱,跟我来来回回聊了快半小时。
各种理由,各种砍价。
在那半小时里,我能特别清楚地感受到他那种,怎么说呢,就是想占点便宜的小心思,还有快要成交时的那种纠结。

这种感觉太真实了。完全不像我以前做用户访谈时遇到的那些客户。
访谈的时候,大家都挺客气的,理性地回答问题,感觉像在帮我完成工作任务。

但在某鱼,钱一涉及进来,人就变得特别真实。

那一刻我突然反应过来:我们在办公室里分析来分析去的"用户画像",其实都是被美化过的,特别配合的那种。

后来我找了一个有卖货经验的产品朋友聊,他就跟我说,自己卖东西,和在公司做产品不太一样。
毕竟,有人真金白银买了你的东西,你不得想办法服务好啊。

对于咱们产品人来说,除了商业产品外,大部分人其实离真正的商业前线有点远。

我们能看到数据报表,却很难感受到真实交易中那种赤裸裸的人性博弈。

真正的去卖一次货、摆一次摊,小成本的试一试,获取到的商业经验,可能比 10 节产品经理的课都值。
53
鲸游
5天前
面试通过率从10%到70%,我只做了这一件事

我最近读了一篇特别有启发的关于产品面试的访谈,是对 Linear 产品负责人的访谈。

他讲了一个完全让我醍醐灌顶的观点。

他说,公司招产品经理,并不是在找一个“全才”或者“履历亮眼的人”,而是找一个能解决他们“当前最棘手问题”的人。

你从公司视角想这个问题就很明白了。

一般来说,公司放出来一个新岗位,要么是原来的人走了,要么是新业务上线需要人接手。

这种时候,HR 其实不是要挑一个最优秀的人,而是找一个“刚好适合”的人。

基于这个前提,你在面试的时候,不需要证明你多牛、多强,你真正要做的,是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出现,告诉对方:我能马上顶上,把这事搞定。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准备充分却屡屡碰壁?因为大家都用同样的套路:背面试题、讲过往经历、用 STAR 法则包装项目。

当所有人都在说"我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做过XX项目"时,面试官听得麻木了,你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把面试从"你问我答"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我来解决你的问题"的主动模式。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面试前你就要搞清楚:

这家公司这个岗位,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理解它的工作范畴和核心挑战。

面试中的时候,不是单纯介绍过往项目,而是分析对方的这些要求,为什么是自己很合适,如果自己来做,第 1 步做什么,第 2 步做什么,需要什么资源,达成什么结果。

就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你们现在最紧急的问题我能怎么帮上”。

把角色从被考察的对象,更换成主动讨论怎么解决问题的伙伴。

从面试官的角度看,这种人带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他只需要做一个判断——

要不要直接雇这个已经开始解决问题的人,
还是继续去碰运气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

现实是,发现一个匹配的候选人,大部分面试官就会停止继续搜寻。

记住:招聘不是选秀,公司不是在找最牛的人,而是在找最匹配的人。 你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是那个刚好合适的人。

所以,别再海投简历了。每一次投递和面试前,都要做充分的针对性准备,这才是有效面试的正确打开方式。
26103
鲸游
13天前
Prompt 其实就是相机里的“滤镜”

我之前以为写 Prompt 是一个技术活,你只要写对了这些关键词,AI就可以产出我们想要的内容,就像一个自动售货机,你去按一个按钮,然后它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就能够把货吐出来。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下,我发现用同一个 Prompt 去生成图片时,生成10张图,10张图可能都不太一样,每一张可能都会让我觉得稍微差了点意思,没有到达我想要的那种感觉。

它可能风格、结构都是对的,但是距离我脑海里的那个感觉总还是差点什么。

所以我就会思考,为什么用了比较好的一些 Prompt,最后的结果还是很难达到自己想要的要求。

后面我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比喻,Prompt 可能更接近摄影领域里面的"滤镜"概念。

就像大家拍照时会套一些滤镜,滤镜有什么作用呢?

它可以比较快地在你的原始照片上面打上一个风格,这个风格可能是复古风、胶片感、电影感等,会让你的原始素材变得比较高级。

但是滤镜的本质其实是一个预设了一堆参数的模板,它其实对照片背后真实的故事并不理解,只是在强行套一个框架、一个模板,它不知道你到底想要去强调什么。

所以这里就会发现,我们用比如“复古科技感”这种词用得越多,最后会发现效果其实可能都千篇一律。

但如果在跟AI沟通的时候,不是单纯地去套一个模板,而是在模板的基础上,针对你想要输出的内容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把这些思考跟AI表达之后,你会发现它输出的内容可能就会好很多。

所以对于写 Prompt 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你要提升写 Prompt 的能力,不是写一个 Prompt 去对应所有的场景,而是在每一个独立的任务上面,通过多轮对话,不断完善你的要求。

逻辑上来说,就像我们在拍照的时候,滤镜其实是我们最开始的一个脚手架,能让我们在最开始拍出一个感觉上还不错的东西。

但是当你提升自己的能力时,一定要像摄影师一样,手动去调色、构图和加光。

本质上不是让AI更懂你,而是让你自己更准确地去表达内心或者脑子里面那个比较模糊的东西。

从某个维度上来说,如果你自己表达不清楚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感受,那么AI其实很难输出相关的内容。

AI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是你内心的一个镜面反射,它不是一个魔法棒,你模糊的时候它就模糊,你精准的时候它才会给你惊喜。
01
鲸游
17天前
大厂,本质上是一个“人造子宫”。

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高度稳定、可预测的环境,屏蔽了真实世界的绝大部分风险。它给你丰厚的补给,清晰的任务,让你专注于一个极度细分的领域。

作为交换,你让渡了你的大部分自主权,以及直面真实世界的能力。

在大厂里,最重要的游戏,其实是“向上管理”和“跨部门协同”的宫廷政治游戏。

你PPT做得好不好,比你产品本身好不好,在很多时候更能决定你的生死。

你必须学会使用“赋能、抓手、闭环、对齐、颗粒度”这些“咒语”来和同类交流。这是一种为了在人造环境中生存而演化出的“语言迷彩”。

而当这个人走出大C,来到真实世界时,他会经历一次痛苦的“祛魅”。

他会震惊地发现,市场(无论是买火锅的食客,还是为知识付费的学员)根本不关心你的方法论,不在乎你的PPT有多精美,听不懂你的“咒语”。

市场只关心一件事:你提供的东西,对我有没有用?值不值得我掏钱?

这是一个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在大厂里,你90%的精力花在向同事和领导“解释”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做成了有什么功劳。

而在荒野里,你90%的精力必须花在“做”本身。

所以,很多人从大厂出来创业,第一个死因,就是患上了“过度规划”和“完美主义”的绝症。

他们花了三个月写一份无人问津的商业计划书,而不是用三天时间做出一款粗糙但能见到用户的产品。

他们试图在开始航海前,就绘制出全世界的地图。却不知道,在真实世界里,地图,是靠船头一点一点撞出来的。
10
鲸游
19天前
跑步前还要先逛淘宝?这什么鬼设计

晚上下班后想去跑步,于是换好鞋,打开某个跑步APP。
正准备开始跑,发现APP弹出个巨大弹窗:"双11狂欢节,点击领取运动装备优惠券!"

我看着这个弹窗,瞬间气吐血,手一抖,自动给我跳转到淘宝去了。
谁跑步前先逛淘宝啊?

我已经做好开始跑的准备了,你非要让我先去看购物车?

这种感觉就像你正要休息,突然有人打电话推销银行贷款。你刚下班回家准备看会剧,老板说方案需要改一下。

非常的难受。

跑起来我开始想,为什么会在进入开始跑步后弹这个框?

人准备运动的时候确实容易想买装备,这时候推广告转化率肯定高。

但问题是,我现在想的是跑步,不是购物。

你以为你在用一个免费的跑步 APP,实际上你在用注意力、耐心、还有被打断的时间在"付费"。

那个弹窗,是你支付的费用。

跑完后我看了下,一次跑步我会被营销4次:开屏广告3秒,首页弹窗必须点,跑步过程中的提升音广告,跑完步还要推荐装备。我每周跑3次,一年就是100多次的打断。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说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了。
不是我们变懒了,是我们的注意力被太多东西瓜分了。
每天从睁眼到睡觉,各种App都在争夺你那点可怜的专注力。

想专心工作,微信弹个群消息。想安静吃饭,抖音推个搞笑视频。想认真学习,知乎来个热榜通知。想好好休息,购物App说有优惠券要过期了。

我们以为自己在"免费"享受各种服务,实际上我们在用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注意力在付费。
而且这种付费方式特别隐蔽,你感觉不到在花钱,但你的生活质量在悄悄下降。

为了避免下一次被强制跳到淘宝去,我把这个跑步 APP 删了,改用手环记录了。
00
鲸游
19天前
90% 的人,不会做竞品分析

昨天部门的实习生问我:
“老哥,竞品分析到底怎么做?网上的教程都太虚了”。
-
我想了想,决定把这些年踩过的坑分享给大家。
-
毕竟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当年也被竞品分析折磨得够呛。
-
先说结论:
大部分人做的不是竞品分析,而是竞品“抄袭指南”。
-
我第一次做竞品分析,是在 2015 年,当时我刚做产品 1 年。
老板让我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的用户都跑到竞品A那里去了”。
-
我的做法(真的是 naive):
1/ 注册竞品账号
2/ 截图对比功能
3/ 做个 Execl 表格:我们有什么,他们有什么
4/ 结论:这些没有的功能,我们要做
-
结果呢?
花了好几个月,做了一堆功能,用户还是在流失。
老板问我原因,我只能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
那一刻我明白:
我不懂竞品分析。
-
我是什么时候对这件事的认知,深了一点呢?
-
还是 2017 年的时候,有次陪客户吃饭,无意中聊起了我们的竞品。
-
客户说了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其实我现在既不用你们,也不用 XX,现在用 Excel 解决这个问题”。
-
这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用户不会按你的想法选择替代方案。
-
我现在的竞品分析方法论,主要分为 3
-
不要问谁是我们的竞品
要问“用户不用我们的时候,他们去了哪里”。
可以通过分析数据,用户访谈,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你会发现,对于公司来说,CRM 产品的竞品,可以是 Excel,可以是Notion,可以是钉钉。
-
理解“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面对竞品的额外功能,要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解决相同问题?
-
要警惕“成功幻觉”
竞品做了某个功能,不代表就是成功设计,不要直接致敬。
永远不要复制竞品的解决方案,而是复制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毕竟,如果你只是在复制竞品,那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你?
710
鲸游
22天前
lovable 周末限免。

于是我用它写了一个“草台班子模拟器”小游戏,有兴趣的朋友欢迎体验。

chaotic-mvp-simulator.lovable.app
00
鲸游
22天前
做B端产品,90%的人都忽略了这件事

大多数新人以为做产品就是这样:
1/ 用户说需要什么功能,你去了解需求
2/ 画个原型图,跟设计师、程序员讨论
3/ 功能上线后,用户觉得好用,就算成功了
-
这套流程在C端产品里确实管用。用户不喜欢就卸载,喜欢就继续用,市场反馈很直接。
但B端产品就完全不一样了。
-
当你做一个公司内部的管理系统,或者销售用的后台工具时,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
-
你面对的不只是"用这个系统的人",还有"决定要不要用这个系统的人"。
-
两个真实案例,让你秒懂差别
-
案例一:自动审批功能

你做了个"自动审批"功能,让销售同事不用等领导签字就能快速处理业务。
销售的反应: 太棒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再也不用干等了。
区域经理的反应: 等等,以前所有申请都要经过我批准,现在你把我的"签字权"拿走了?
-
案例二:实时数据看板

你做了个"实时数据看板",大家都能随时看到销售数据,信息很透明。
员工的反应: 终于能实时看到数据了,不用等月报了。
财务总监的反应: 以前我可以控制什么时候发布数据,现在大家都能实时看到,我的话语权被削弱了。
-
你以为你在"提高效率",但在某些人眼里,你是在"抢夺他们的影响力"。
-
这就是B端产品最难搞的地方——技术不是问题,人心才是问题。
34
鲸游
22天前
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的,而是由价值感决定的。
00
鲸游
23天前
最近和朋友吃饭,他一边扒饭一边给我洗脑:
-
"哎呀现在这个时代,你再不学AI就要被甩下了!我花3个月用AI赚了大几千,快1万了!"
-
说实话我当时没忍住...
-
不是我不焦虑,但我总觉得:
不断学新AI工具,就像在沙滩上盖楼
潮水一来,楼就被冲垮了
今天学的工具,明天可能就过时了
-
我把想法告诉他后,他直接说:
"那你就等着被淘汰吧!"
-
我也怼回去:
"你离开AI后,是不是啥都不会了?"
-
🤔 回家后我想了很久,发现大家分两派:
-
一派观点是“梭哈”,抓紧去学。
为啥呢?见效快,能搞钱,还能做各种各样好玩的视频、好看的图片,写简历的时候也能加分。
但是有个缺点,就是工具更新太快。
白天上班已经很累了,下班之后没太多时间学习,而且 AI 更新这么快,根本学不过来。
这个月学的东西,下个月可能就被模型的迭代淘汰了。
就像之前学某种软件流程或者工作流的人,新的工具产品出来之后,之前学的可能就没用了。
-
还有一派人想着,不去学 AI,去学一些 AI 学不会的东西。
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到底哪些是 AI 不会的呢?怎么去判断呢?
体力活吗?过几年机器人可能也能做。从翻译、设计师到程序员,大部分都被 AI 碾压过去。
所谓的软实力也比较难学,需要实战经验和教育才能获得,不是看一两本书就能学会的。
-
我突然想到第三种可能...
很多人担心的不只是AI抢工作
而是AI让"执行层"的人力变得太便宜了
这时候最怕的是:
工具再多,方向错了
走得越快,死得越快...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