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日记|恒生银行
汇丰和恒生银行是我每日搭乘小巴回家时一定会有乘客喊的两个站点,即使今年汇丰不续租原址,乘客依然会喊“旧汇丰”有落,足以证明汇丰与恒生在香港的地位。近日汇丰控股宣布有意私有化恒生银行,如果最后成事,汇丰管理的220家分行和恒生的250家分行将极大可能整合。
我对恒生银行的印象不错,恒生在香港各大高校都有分行网点,是许多大学生的第一张香港银行卡。随着学生步入社会,恒生作为工资户口,使用其信用卡也是顺理成章,而恒生提供的信贷额度也颇为慷慨。恒生便利的分行网点与地铁柜员机,是多少个深夜缺少现金打车的救星。
恒生在香港最初是以找换店形式开业的,由四位华人创办,很快便将业务做到内地,在日军侵华期间,内地富商纷纷南下,将银元兑换为港币,恒生名声大燥。五十年代时,恒生转型为银行,决心服务俗称山寨厂的中小企业和大众阶层。创办人之一的何善衡曾说,无论草根还是劳苦大众,只要一踏进恒生,便是座上客。
大众化的定位,为恒生积累了大量客户,也为日后成为大集团奠定基础。1965年有华资银行因为过度放贷,引发流动性危机,波及到恒生银行也遭到挤提,存款额度迅速下跌,为了寻求业务稳定,恒生主动向汇丰银行出售51%股权,最终事件平息,而恒生也成为汇丰集团成员。
六十年代恒生在时任董事长利国伟建议下,推出恒生指数,有意打造为港版道琼斯指数,原意为内部测量股市,在1969年向公众发布。恒指以100点为基数,对比1964年7月31日的价格为比较指标,07年10月底恒指升穿3万点,见证了香港多次产业升级转型和社会事件。若恒生私有化完成,恒生撤销上市地位,恒生指数将不再有恒生,令人唏嘘。
为何恒生运营会出现问题,以至需要私有化?外界传闻有相当大原因和香港商业地产市场恶化,导致恒生坏账率高企,不过汇丰官方就表示和坏账无关,纯粹为了协同效应,也是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合并之后相信汇丰更能大刀阔斧改革和处理坏账,精简人手与合并优化分行网络,几乎是箭在弦上。
从恒生创立的1933年3月3日,以生生不息为意命名,自汇控入股至今过去60年一个甲子,汇丰再次出手,不知是否宿命。恒生承载着香港最早一代银行人的情怀,更是香港战后首间上市银行,见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和汇丰一样是市民钟情的高息蓝筹股。
恒生品牌早已根植于香港不会消失,但恒生的故事要不厌其烦地讲,不是说蛇年地运不顺的风水八卦,而是60年前地产贷款引起的挤提风暴,60年后的商业地产坏账,警示地产始终是香港银行生存的命脉,也是香港经济的风向标,银行人要引以为戒。
总第219篇,2025年第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