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日记|香港回来了吗?
香港时常被各类国际排名和调查数据所定义,无论是官方认同的QS世界大学排名、菲沙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还是中英智库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都为香港贴上了耀眼的标签。这样的成绩,固然令人自豪。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同列于高位的负面榜单,例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峻的贫富差距、困扰市民的住房问题、宜居城市排名的下降以及新闻自由度的争议。
显然,排名和数据能展现香港的一部分现实,却难以捕捉市民的精神面貌、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对施政的真实满意度乃至社会氛围的自信、凝聚和国际开放程度。这些软性指标,才真正决定城市的未来活力与吸引力。
客观而言,排名和数据是有参考价值的,但永远无法代替实地经历和与本地人交谈的直观感受。深入人群,与不同持份者对话,兼听则明,数字或报道不可尽信。本周,香港在立法领域两宗颇具代表性的案件,是印证香港“是否回来”的生动缩影。
其一,网约车立法正式进入程序,政府向立法会提交了框架建议,直面的士业庞大利益群体的阻力。这是十一年来,特区首次正视现实需求,的士业历来是选举和统战重要力量的背景下,最终突破困局的背后,是中央明确表态“要站在人民一边”的支持。此案不仅关系经济创新、便利出行,也考验着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
另一宗案件则是同性伴侣关系登记条例草案的出台。在终审法院岑子杰案判决下,港府有责任提出具备替代性的法律安排,为海外注册的同性伴侣在香港提供基本权益保障,譬如医院探访、医疗决策、器官移植、遗体辨认等。然而不少议员因宗教信仰、选民观感或维护传统婚姻理由欲反对或弃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支持与否,立法机关及相关人员均须执行法庭裁决。政府也再次面临如何在维护传统婚姻制度与回应平权诉求间,找到法律和社会伦理的微妙平衡。这一过程,既考验技术理性,也考验管治艺术。
香港不可动摇的核心是法治。无论政策争议和社会风波如何反复,最终的争议都离不开法律的增减与法庭的独立判断。回归以来,不论是庄丰源案还是岑子杰案,政府皆遵从法院判决,彰显香港法治的独立和权威。而法治底线,正是保障多元持份者权益、推动社会公正与凝聚民心的根本。
今天评判“香港是否回来”,不应只是看房价有没有再登高峰,股市或盛事是不是如常,更关键的是要看法治是否持续获尊重并不断完善,社会多元群体的权益能否真正获得平等保障,新的立法是否联通国际,又不失本地特色,法律程序能否做到透明开放、与民为本。香港特殊的社会氛围和法治土壤,是长久以来孕育世界级人才的关键,历史上无数享誉全球的人物,皆得益于这种鼓励拼搏、回报与公正并存的城市特质。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略,经济格局转型与全球竞争加剧,令一部分青年在阶层固化、就业和升学压力下感到前路迷茫,成为”躺平“族、“老鼠人”。虽说整体上香港并未如内地部分城市般普遍陷入低欲望文化,但青少年焦虑和无力感正逐渐成为社会的新焦点。香港必须不断健全社会支持体系,鼓励多元就业,加强心理健康和公共资源投入,提升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才能让年轻一代焕发信心,持续为香港社会注入活力。
香港的社会撕裂已经过去,在法治不断完善和治理日益成熟的今天,香港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依靠法治和多元,让每一代人都能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拼搏自强。继续坚守法治,守护多元包容与公正,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注和耐心,香港必能再创辉煌,把香港故事带向世界更多地方。
总第206篇,2025年第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