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不太爱跟热点,不过,西贝回应罗永浩这件事,正好命中了最近在思考的课题,就聊聊这个热点:
其实面对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指责,西贝从决定回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输了。
说实话,如果时间倒回半年前,以我对公关的理解,自己大概率也会做出和西贝一样的回应。
有人说你是预制菜,或者说你的食品不安全,怎么办?
有人指责你,如果不回应,不就等于认了吗?
这是常规思路,我以前也这么认为。
但在两个月前,我读了一本书,叫《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这类公关事件的看法。
1、为什么说,西贝一回应,就输了?
在这本书里,分享了麦当劳面临与西贝类似指责的案例,而且麦当劳遇到的指责,远比西贝面对的指责更“黑”也更严重。
直接指向了食品安全。
当时,美国社交媒体上有一组关于麦当劳的视频,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
视频里说,麦当劳的工厂会往制作炸鸡的生产线里添加一种“粉色的不明物质”。
你一看那个颜色,就知道是非自然的、工业制品一样的东西,被加到了麦当劳的食品里。
这内容肯定是无稽之谈,正常的食品企业,没有必要添加这种东西。
但是你架不住,它“黑”得很有效。
那种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就像我们曾经听过的“肯德基的鸡,都有6条腿、4个翅膀”一样。
甭管真假,一旦看到,对消费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我们很容易对这个品牌失去信任。
更麻烦的是,这种内容就像很多谣言一样,天然就具备病毒传播的能力。
就像“一只鸡长出6条腿”,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抓眼球,它会唤起所有人对自己到底在吃什么的恐惧。
于是,关于麦当劳添加“粉色不明物质”的内容,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网,极大地破坏了麦当劳的品牌形象。
直接影响到了麦当劳的销量。
按常规思路,别人黑你,你就得正面回应、解释清楚、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别人说你添加了粉色物质,你就应该证明自己没添加。
就像别人说你是预制菜,你就应该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
但这个思路,常常会让伤害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想想,这类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真讲道理的消费者,难道不知道粉色不明物质没必要添加、人类的科技还养不出六条腿的鸡吗?
他们不用你辟谣,也能知道。
但是,最大的影响,并不发生在道理层。
而是当你看到麦当劳的生产线和粉色工业物质时,只要这两者被联系起来,你就对麦当劳产生了一种负面的感受,购买欲和信任就会不自觉的开始降低。
就像,甭管西贝是不是预制菜,当大众将预制菜与不健康、不好吃早已联系起来后,只要再将预制菜与西贝联系起来,对西贝的食欲和信任就会开始下降。
消费者们会怎么联系起来呢?
看到两者同时出现的人越多、次数越多,大众的联系越牢固。
我们想象一个情境:
你看到这么一系列内容——
“罗永浩说西贝是预制菜。”
“西贝说自己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邀请西贝直播,订立预制菜规范。”
“西贝拒绝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直播邀请。”
从此后,哪怕道理上西贝论证清楚了自己不是预制菜,只要我们再看到“西贝”,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预制菜”。
联系就在建立,对品牌的伤害就在发生。
在这次事件中,扩大伤害的关键推手,就是西贝的正面回应。
就像我。
罗永浩刚说西贝是预制菜的时候,我其实没看到。
但是西贝正面一回应,
我才在微博热搜上,看到“西贝回应将起诉罗永浩”。
事儿闹大了,我才好奇,反过去看罗永浩到底骂了西贝什么。
“西贝”与“预制菜”的联系,才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脑海。
所以,正面回应,从对品牌的伤害来说,常常是火上浇油。
2、不正面回应,还能怎么应对呢?
麦当劳后来是这么做的——
它没有反复去澄清“我没有放粉色的东西!”也没有天天喊着要找出造谣者、起诉造谣者。
因为你越是这么做,造谣的内容就越会再次引发大众的关注。
麦当劳做了什么?
它没有去擦除脏水,而是选择注入一股更强大的清水。
既然大众此刻将我与“不健康”建立了联系,那我就要做一些动作,去更强力的建立大众对我的“健康”联想。
它开始大规模地展示自己的农场:绿色的田野,天然的工艺,散养的鸡,快乐的工人…
当所有这些正面、阳光的内容被传播开之后,负面影响很快就被冲刷掉了。
当大众看到,原来麦当劳的鸡生活在蓝天草原上,“健康”的联想就自然而然地被建立了起来。
原有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再那么容易影响到消费者了。
这个思路,其实完全适合这一次的西贝。
3、回到西贝,应该怎么做呢?
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我觉得更好的做法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绝不能和罗永浩进入互相攻击的吵架状态。
你们越吵,他想传播的东西,只会在争吵中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不要去辩驳自己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在大众认知中,你有中央厨房,有标准化的部分,就很难摆脱这个标签。
你辩得越多,大家对“原来西贝就是做预制菜”的印象就越牢固。
在西贝的所有内容中,都不应该出现“预制菜”或“罗永浩”。
至少不应该进一步强化与“预制菜”的联系。
那怎么回应呢?
这就是我要建议西贝做的第三点:
不要“回应”,而是像麦当劳一样主动建立“正向联想”。
你应该去讲:你用的羊,是什么样的羊?你用的牛,是什么样的牛?
一只羊、一头牛,经过怎样的过程、多长的时间,进入到消费者的餐桌?
你们为了保障食材新鲜、足够好、没有激素、足够健康,做了哪些努力?
其实这个思路,西贝以前在营销时,也成功应用过。
比如我个人很爱吃“张爷爷酸汤手工挂面”和“张爷爷的黄馍馍”。
(不过,我觉得“张爷爷羊汤挂面”更好吃,西贝居然下架了!作为消费者,我强烈要求西贝上架!)
张爷爷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形象。
借助“张爷爷”这个形象,帮西贝建立起了关于手工制作、老手艺、用料实在、健康美味的积极联想。
西贝历史上也拍过很多类似的照片:老人穿着整洁的衣服,捧起大鱼,或者丰收的莜面。
这些建立正面联想的思路,完全适用于西贝本次的事件。
当你不去力证自己“不是预制菜”,而是正面去讲自己的食品安全、讲自己的健康,唤起积极联想时,负面联想的影响会快速褪去。
4、
《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这本书教给我的,其实不仅是公关,也是做品牌、为产品添加情绪价值的一个方法:
它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顾客做购买决策时,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要赢得他们的信任,既要和他们的“理性”对话,也要和他们的“感性”对话。
讲道理、讲功能、呈现工艺,这是在和用户的理性对话。
那怎么和用户感性的部分对话?
方法就是,去构建一个“品牌连接组”。
我们让消费者看到,我们的产品与谁出现在一起,在讲什么样的故事。
当我们重复呈现时,用户就会将我们与他们心目中某些积极的印象建立起来。
这种积极的印象,会帮助用户更容易信任和选择我们。
这个方法,不止能应用到公关事件上,也能应用在品牌上、应用在为产品增加情绪价值上。
最近,被我用在了送礼物上。
今年我送给我太太的生日礼物,是一个声纹戒指。
声纹戒指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它是一种定制的戒指,我可以上传一段语音,会有人把声音转化成声波的形状,按照这个形状做成戒指。
正常来说,送给太太,可能会录一句情话:“我爱你”、或者“一生一世”等等。
但是这么直白的话,实在是太做作了,我实在是下不去手。
后来,我录的是《哈利·波特》里的一句咒语,“Expecto Patronum”,中文叫做“呼神护卫”。
为什么选它?
因为对于一个哈迷来说,这句咒语连接着太多情感。
它连接着斯内普在最后的那句台词,面对邓布利多提问:“过了这么多年(你仍然爱着莉莉吗)?”,他回答的那句“Always”,之后召唤出了与莉莉同样的守护神。
它连接着哈利在湖边,第一次像一个成年巫师一样,释放出巨大的魔力召唤守护神,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的那个瞬间。
这个咒语的施法过程,也连接着一种关于快乐的力量:你需要在念咒语时,回想自己最快乐的记忆,它能帮助你摆脱代表着恐惧、抑郁的摄魂怪。你的快乐,会帮助你战胜那些不快乐的力量。
这些联系,不是我建立起来的。
而是我们在阅读《哈利·波特》、或者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我只是用这句咒语,唤起了对这个瞬间的联想。
这句咒语,让斯内普的Always、哈利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成为了这枚戒指的“连接组”
于是,这枚戒指,就成为了情绪价值的载体。
当我带着这本书的方法,去拆解一个个品牌时,我会更容易理解那些影响了情绪的品牌们是如何成功的。
比如:
有个新消费的皮革品牌山下有松。
它的包通过品牌实现了新消费品牌中难得的溢价。
这些溢价来自于消费者看到它的包时,感知到的松弛与接纳。
山下有松是怎么做到的呢?
只要看看它的内容,不难整理出它的品牌连接组——
选择“文淇”、“韦唯”,这样不是精致人设,而是更有天然风的代言人。
照片总是更暖的、发黄的色调。
在照片中,总是出现土壤、岩石、树木、皮革,这样的自然元素。
讲到制作团队时,出镜的总是“姥姥团”。
这些元素,不断将山下有松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而我们对自然的印象是松弛和接纳的。
5、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扭转负面印象,建立正面印象,如果你希望为自己的产品增加情绪价值,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找到你的目标用户心中,那些能唤起积极情绪的瞬间。
从这些瞬间中,提取出某些符号(可以是词语、故事、画面、图案)。
让这些符号,在你的内容或者产品上反复出现。
于是,积极情绪就会通过这个符号,与你的产品连接在一起。
你的产品,就会在用户心中建立某种正面的联想。而正面的联想和印象,早晚会冲淡负面的联想,让你的产品摆脱信任危机。
如果你并不面对负面危机,这样的做法,也会让用户看到你的产品时,更容易感知到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