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服务客户,难得有时间,分享个触动我的认知吧:《奇葩说》是怎么做出来的?不断出爆款的内容能力是如何建成的?
这几个月,认识了好几个参与过《奇葩说》的小伙伴。
当年,《奇葩说》毋庸置疑是现象级的综艺,在奇葩说之后,米未又搞出了好几个爆款:《乐队的夏天》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当一个企业,能做出一款爆款内容时,可能是偶然。
但是,当一个企业能持续不断做出爆款内容,一定是能力。
什么决定了米未有这样的能力呢?
1、
我也知道米未的老板是马东。
一般一个企业某个能力很强,大概率来自老板的能力。
这些综艺,正常都应该来自老板的创意。
但是,我问过的每个米未的小伙伴都说:
马东在内容上,基本不参与决策。
甚至于连一票否决权都没有。
所有节目都来自团队的创意,也是团队觉得有意思,就能尝试立项。
像《奇葩说》的诞生,在他们的回顾中,是这么个过程:
有一天马东和高晓松聊天,说起曾经有大专辩论赛,现在辩论都没地方看了。
马东就给团队提了个建议:要不要搞搞辩论。
团队对此没啥兴趣。
正常谁看辩论呀,又不好看。
直到有一天,团队一位小伙伴,在一场讨论会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对中年人们失去了耐心,在会议室里大跑大叫起来。
这个drama的瞬间,忽然一下子让辩论有了综艺的灵魂。
是的,在奇葩说几位小伙伴眼中,他们都觉得drama就是综艺的灵魂。
团队有了感觉,才愿意做辩论,才有了后面的《奇葩说》。
决定奇葩说能成为一个好看节目的,还有两个因素:
一是辩手的选择——要选择drama的人。
二是辩题的选择——要让辩题创造一个更有利于表现的舞台。
这些选择,同样由团队完成、团队决策。
后面米未的几个综艺:乐队、喜剧,也都来自团队的爱好。
2、
如果说,米未的内容能力,来自于团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有不断做出爆款内容的能力呢?
与大多数企业选人时,更追求均衡不同:
在大多数企业,选一个人不只看专业,还要看协作,要看心态、要看价值观。
米未选人,不怎么追求均衡,比起均衡,每个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长板。
比如:
可以是资深二次元,对二次元重度沉迷。
可以是资深乐队爱好者,超级爱玩音乐。
一个人再均衡,只要长板不够,就不会被选择。
反过来,一个人不均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长板足够长,都可能得到机会。
为啥会这么选呢?
因为做内容,短板容易解决,摄像、剪辑、音乐,很容易找到为你补位的人。
但是,决定了你的内容好不好,能不能吸引人的,不是你没有短板。
而是长板。
有足够长板的内容,只会来自有足够长板的人。
选择长板,拒绝平庸,接受不均衡,是米未的选人原则。
在米未的这些人,常常也会像他们做的综艺一样drama。
经常一个平常烟酒不离手的小姐姐,忽然有一天说:自己再几个月要生孩子了。
不过,选人的道理说起来简单。
但是,实际上真把这么一帮人聚集到一起,需要容忍的问题也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最直观的一个难题是:所有长板异常突出的人,常常是带刺的。
为啥呢?
因为长板的形成,常常既意味着他在这个长板领域的超常投入、也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的更少投入。
就像大众看到一个资深二次元。
他讲的梗,大众听不明白,只会觉得奇怪。
他的不修边幅,同样也会让大众觉得奇怪。
投向他的,难免是带刺的眼神。
传到他耳朵里的,也常常是各种看不起的评论。
当一个人“超常”时,不被理解,就是几乎必然的代价。
而大众面对不理解的对象,常常会觉得“我是优越的”、“你是奇葩”。
这时,这个人只有两个选择——
大多数人选择了躲起来,变成了“宅”。
少数人拒绝藏起来,面对大众刺向自己的尖刺,选择了刺回去。
他们就像《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
常人看来的“刻薄”是保护自己的铠甲。
《奇葩说》也是为这些人创造的舞台。
这么一帮带刺的人聚集在一起,好处是很容易drama。
他们的交流本身就像综艺。
坏处也是,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看起来实在是很容易发生争吵和冲突。
甚至于,米未的很多管理者,在米未的早些年也是带刺的。
只有包容这些刺,和容忍争吵的发生,这些人才能生存下去。
3、
米未给了所有小伙伴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
不仅仅包容了他们的刺。
也给了他们更自由的时间。
米未决定一个节目核心创意的是导演组。
只要节目排期没定,在米未的大多数时间,导演组的人是没有时间压力的。
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看演出、看电影、与有趣的人聊天。
然后,提出自己的创意。
和米未的小伙伴聊天时,听他们描述这样的工作状态,我感觉简直像在“大学”。
大学还有日常打卡,期中、期末考试。
而米未的工作,连考试都没有,在没有节目排期时,比大学还轻松。
只保留了大学的社团、爱情、游戏和电影。
实话说,
人人带刺的状态,也像是大学宿舍。
如果一个人今天被刺痛了,也像大学宿舍一样,回家晚上会反思“我今天吵架咋没发挥好”。
第二天争取刺回去。
这样宽松、自由的环境,与对生活某个方面极度擅长和敏锐的人,帮助米未不断找到了好选题。
“人类要不要发明时光机”、“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她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吗”这些选题,都来自于在自由环境下,这些人的生活和脑洞。
4、
宽松、自由的氛围,设想上是很好。
实话说,如果有得选,没有几个老板希望自己的团队变成强监管、强监工的团队的。
谁不想宽松、自由呢?
为啥最后还是不得不走向强监管呢。
因为正常人都有惰性,大多数人你不强监管,他们真就摸鱼去了。
在米未,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有长板沉迷的人,难道就不摸鱼了吗?
该摸,还是会摸。
关键是要从大多数人中,找到真的无比渴望做成这件事,用爱发电的少数人。
在这一点上,做内容天然有优势。
你的内容只要火了,世界看到了你的影响,就会吸引到很多渴望一起做的人。
不过这些人里,除了真想做好、为爱发电的人。
难免也会混入一些只是有兴趣,没那么大野心的人。
甚至混入一些纯粹为了镀金来的人。
面试时,你想靠问对方“你是不是为爱发电?”是问不出来的,谁都会说“我是”。
怎么办呢?
话说起来虽然不好听。
不过,把为爱发电的人筛出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其实就是“低工资”。
只要你给的工资足够低,对为爱发电的人还够活,但是对其他人一看就不划算,就能把为爱发电的人筛出来。
虽然这也未必是个主动的选择,也因为没那么多钱。
米未在很长时间工资都很低。
导演组的人也只有几千块钱的工资,一年一期节目,节目成功能有项目奖,不过也几万块。
加在一起,这只是一份月薪一万出头的工作。
外卖行情好的时候,还不如送外卖收入稳定、赚得多。
这样的收入,最终的确筛出来了一帮很纯粹的就是想把节目做好、让自己的内容影响到更多人的人。
在录制节目时,很多时候能感知到这些人的纯粹。
有些时候,在一个综艺录制的现场,会出现极具冲突的一个瞬间,当看到这个瞬间时,大家会明确感知到“这期节目成了、一定好看”。
这样的瞬间,被叫做“综艺之神降临”的瞬间。
比如:
一个瞬间,是某位导师和另一位导师吵了起来,愤而离席。
另一个瞬间,是某个选手,隐瞒了很久很久之后,决定向家人坦白自己的选择,周围的人都纷纷给他鼓励和支持。
在这些“综艺之神降临”的瞬间。
米未的小伙伴们,常常在后台,看着导播的屏幕,很多人会控制不住的流下泪来。
他们会轻轻的鼓掌。
掌声与观众的掌声会混在一起。
眼泪是热情的奖励。
5、
当将这么一帮“为爱发电”、极度渴望做出好内容的人聚集到一起后,管理也变得简单了。
大家会自然卷起来。
在选题会上,每个人都会看到其他人提出了什么样的创意。
当看到他人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创意。
这些人自然会被驱动起来——他的创意那么牛逼,我为啥找不到嘛。
这个时候,会有两种不同的人。
一种人更纯粹的只是希望做出好创意,他在看到他人的创意后,激发的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力。
会从中吸取经验和触动,回到自己的生活、交流中寻找灵感。
这样的人,会在创意工作中越做越好。
另一种人则在看到后开始不自觉的比较、形成压力,渐渐焦虑。
被焦虑控制的状态,会伤害他创造的敏感与热情。
这样的人,只能渐渐远离节目前期的创意岗位,逐渐转向不那么需要创意的后期。
最终,米未找到的这样一帮纯粹、渴望做好内容、为爱发电、且对生活有着特长与热情的人,在一个允许他们比大学更自由的看电影、聊天的环境下,贡献了内容源源不断的创造。
在我看来,这是米未内容能力背后的模式。
很可能也是所有与体验相关的,能发挥创造力的共同模式。
6、
也因为有着这样的能力,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你会发现米未的综艺与芒果台、浙江卫视的综艺不是同一种综艺。
《爸爸去哪儿》、《跑男》这样的综艺,先不用说创意主要来自其他国家,其背后的模式,更多时给明星一个任务,我们吃瓜、看明星。
但是,米未所有的综艺——
辩论、喜剧、乐队,依赖的都不是明星。
都是对一种新的表达者的发掘,帮助这一种本来只有少数人喜爱的体裁,变成一种更大众的体裁。
米未做的,不是明星综艺,而是表达者综艺。
实话说,这样的综艺更难,对制作团队的创造力要求也更高。
反过来,这样的综艺也更容易赢得观众的热爱,靠传播破圈。
而在制作这些综艺的过程中,虽然主要的决策大多数都不来自马东。
但是,最关键的,可能恰恰是马东“不管”的态度。
他为米未解决了所有启动阶段的资源。
同时,他也知道综艺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自己已经不年轻了。
既然自己不再是观众、也很可能不懂,那不如交给懂的人。
敬畏观众,知道自己不懂,愿意给出授权,才让前面的一切拥有了可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