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于冬琪
186关注16k被关注40夸夸
新浪数科COO
新能力咨询创始人
新浪数科前COO,从0做到1600人
小红书官方书籍《种草》作者
为企业提供小红书种草、爆款产品开发、战略、组织等咨询服务
置顶
于冬琪
3年前
不知不觉已经到六群了。
社群的定位主要是和大家一起聊商业、创业、业务增长等话题,群里有各大厂的业务负责人和各种阶段的创业者(从刚启动到已上市都有)
不水,是很少见的、可以认真讨论问题的免费社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扫图片上的微信二维码加入。
187
于冬琪
2天前
最近一直在服务客户,难得有时间,分享个触动我的认知吧:《奇葩说》是怎么做出来的?不断出爆款的内容能力是如何建成的?

这几个月,认识了好几个参与过《奇葩说》的小伙伴。
当年,《奇葩说》毋庸置疑是现象级的综艺,在奇葩说之后,米未又搞出了好几个爆款:《乐队的夏天》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当一个企业,能做出一款爆款内容时,可能是偶然。
但是,当一个企业能持续不断做出爆款内容,一定是能力。

什么决定了米未有这样的能力呢?

1、
我也知道米未的老板是马东。
一般一个企业某个能力很强,大概率来自老板的能力。
这些综艺,正常都应该来自老板的创意。

但是,我问过的每个米未的小伙伴都说:
马东在内容上,基本不参与决策。
甚至于连一票否决权都没有。

所有节目都来自团队的创意,也是团队觉得有意思,就能尝试立项。
像《奇葩说》的诞生,在他们的回顾中,是这么个过程:
有一天马东和高晓松聊天,说起曾经有大专辩论赛,现在辩论都没地方看了。
马东就给团队提了个建议:要不要搞搞辩论。
团队对此没啥兴趣。
正常谁看辩论呀,又不好看。
直到有一天,团队一位小伙伴,在一场讨论会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对中年人们失去了耐心,在会议室里大跑大叫起来。
这个drama的瞬间,忽然一下子让辩论有了综艺的灵魂。

是的,在奇葩说几位小伙伴眼中,他们都觉得drama就是综艺的灵魂。
团队有了感觉,才愿意做辩论,才有了后面的《奇葩说》。

决定奇葩说能成为一个好看节目的,还有两个因素:
一是辩手的选择——要选择drama的人。
二是辩题的选择——要让辩题创造一个更有利于表现的舞台。
这些选择,同样由团队完成、团队决策。

后面米未的几个综艺:乐队、喜剧,也都来自团队的爱好。

2、
如果说,米未的内容能力,来自于团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有不断做出爆款内容的能力呢?

与大多数企业选人时,更追求均衡不同:
在大多数企业,选一个人不只看专业,还要看协作,要看心态、要看价值观。

米未选人,不怎么追求均衡,比起均衡,每个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长板。
比如:
可以是资深二次元,对二次元重度沉迷。
可以是资深乐队爱好者,超级爱玩音乐。

一个人再均衡,只要长板不够,就不会被选择。
反过来,一个人不均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长板足够长,都可能得到机会。

为啥会这么选呢?
因为做内容,短板容易解决,摄像、剪辑、音乐,很容易找到为你补位的人。
但是,决定了你的内容好不好,能不能吸引人的,不是你没有短板。
而是长板。
有足够长板的内容,只会来自有足够长板的人。

选择长板,拒绝平庸,接受不均衡,是米未的选人原则。
在米未的这些人,常常也会像他们做的综艺一样drama。
经常一个平常烟酒不离手的小姐姐,忽然有一天说:自己再几个月要生孩子了。

不过,选人的道理说起来简单。
但是,实际上真把这么一帮人聚集到一起,需要容忍的问题也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最直观的一个难题是:所有长板异常突出的人,常常是带刺的。

为啥呢?
因为长板的形成,常常既意味着他在这个长板领域的超常投入、也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的更少投入。
就像大众看到一个资深二次元。
他讲的梗,大众听不明白,只会觉得奇怪。
他的不修边幅,同样也会让大众觉得奇怪。
投向他的,难免是带刺的眼神。
传到他耳朵里的,也常常是各种看不起的评论。

当一个人“超常”时,不被理解,就是几乎必然的代价。
而大众面对不理解的对象,常常会觉得“我是优越的”、“你是奇葩”。

这时,这个人只有两个选择——
大多数人选择了躲起来,变成了“宅”。
少数人拒绝藏起来,面对大众刺向自己的尖刺,选择了刺回去。

他们就像《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
常人看来的“刻薄”是保护自己的铠甲。
《奇葩说》也是为这些人创造的舞台。

这么一帮带刺的人聚集在一起,好处是很容易drama。
他们的交流本身就像综艺。

坏处也是,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看起来实在是很容易发生争吵和冲突。
甚至于,米未的很多管理者,在米未的早些年也是带刺的。
只有包容这些刺,和容忍争吵的发生,这些人才能生存下去。

3、
米未给了所有小伙伴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
不仅仅包容了他们的刺。
也给了他们更自由的时间。

米未决定一个节目核心创意的是导演组。
只要节目排期没定,在米未的大多数时间,导演组的人是没有时间压力的。
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看演出、看电影、与有趣的人聊天。
然后,提出自己的创意。

和米未的小伙伴聊天时,听他们描述这样的工作状态,我感觉简直像在“大学”。
大学还有日常打卡,期中、期末考试。
而米未的工作,连考试都没有,在没有节目排期时,比大学还轻松。
只保留了大学的社团、爱情、游戏和电影。

实话说,
人人带刺的状态,也像是大学宿舍。
如果一个人今天被刺痛了,也像大学宿舍一样,回家晚上会反思“我今天吵架咋没发挥好”。
第二天争取刺回去。

这样宽松、自由的环境,与对生活某个方面极度擅长和敏锐的人,帮助米未不断找到了好选题。
“人类要不要发明时光机”、“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她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吗”这些选题,都来自于在自由环境下,这些人的生活和脑洞。

4、
宽松、自由的氛围,设想上是很好。
实话说,如果有得选,没有几个老板希望自己的团队变成强监管、强监工的团队的。
谁不想宽松、自由呢?
为啥最后还是不得不走向强监管呢。

因为正常人都有惰性,大多数人你不强监管,他们真就摸鱼去了。

在米未,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有长板沉迷的人,难道就不摸鱼了吗?
该摸,还是会摸。

关键是要从大多数人中,找到真的无比渴望做成这件事,用爱发电的少数人。
在这一点上,做内容天然有优势。
你的内容只要火了,世界看到了你的影响,就会吸引到很多渴望一起做的人。

不过这些人里,除了真想做好、为爱发电的人。
难免也会混入一些只是有兴趣,没那么大野心的人。
甚至混入一些纯粹为了镀金来的人。
面试时,你想靠问对方“你是不是为爱发电?”是问不出来的,谁都会说“我是”。

怎么办呢?
话说起来虽然不好听。
不过,把为爱发电的人筛出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其实就是“低工资”。
只要你给的工资足够低,对为爱发电的人还够活,但是对其他人一看就不划算,就能把为爱发电的人筛出来。

虽然这也未必是个主动的选择,也因为没那么多钱。

米未在很长时间工资都很低。
导演组的人也只有几千块钱的工资,一年一期节目,节目成功能有项目奖,不过也几万块。
加在一起,这只是一份月薪一万出头的工作。
外卖行情好的时候,还不如送外卖收入稳定、赚得多。

这样的收入,最终的确筛出来了一帮很纯粹的就是想把节目做好、让自己的内容影响到更多人的人。

在录制节目时,很多时候能感知到这些人的纯粹。
有些时候,在一个综艺录制的现场,会出现极具冲突的一个瞬间,当看到这个瞬间时,大家会明确感知到“这期节目成了、一定好看”。
这样的瞬间,被叫做“综艺之神降临”的瞬间。
比如:
一个瞬间,是某位导师和另一位导师吵了起来,愤而离席。
另一个瞬间,是某个选手,隐瞒了很久很久之后,决定向家人坦白自己的选择,周围的人都纷纷给他鼓励和支持。
在这些“综艺之神降临”的瞬间。
米未的小伙伴们,常常在后台,看着导播的屏幕,很多人会控制不住的流下泪来。
他们会轻轻的鼓掌。
掌声与观众的掌声会混在一起。

眼泪是热情的奖励。

5、
当将这么一帮“为爱发电”、极度渴望做出好内容的人聚集到一起后,管理也变得简单了。
大家会自然卷起来。

在选题会上,每个人都会看到其他人提出了什么样的创意。
当看到他人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创意。
这些人自然会被驱动起来——他的创意那么牛逼,我为啥找不到嘛。

这个时候,会有两种不同的人。
一种人更纯粹的只是希望做出好创意,他在看到他人的创意后,激发的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力。
会从中吸取经验和触动,回到自己的生活、交流中寻找灵感。
这样的人,会在创意工作中越做越好。

另一种人则在看到后开始不自觉的比较、形成压力,渐渐焦虑。
被焦虑控制的状态,会伤害他创造的敏感与热情。
这样的人,只能渐渐远离节目前期的创意岗位,逐渐转向不那么需要创意的后期。

最终,米未找到的这样一帮纯粹、渴望做好内容、为爱发电、且对生活有着特长与热情的人,在一个允许他们比大学更自由的看电影、聊天的环境下,贡献了内容源源不断的创造。
在我看来,这是米未内容能力背后的模式。
很可能也是所有与体验相关的,能发挥创造力的共同模式。

6、
也因为有着这样的能力,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你会发现米未的综艺与芒果台、浙江卫视的综艺不是同一种综艺。
《爸爸去哪儿》、《跑男》这样的综艺,先不用说创意主要来自其他国家,其背后的模式,更多时给明星一个任务,我们吃瓜、看明星。

但是,米未所有的综艺——
辩论、喜剧、乐队,依赖的都不是明星。
都是对一种新的表达者的发掘,帮助这一种本来只有少数人喜爱的体裁,变成一种更大众的体裁。
米未做的,不是明星综艺,而是表达者综艺。

实话说,这样的综艺更难,对制作团队的创造力要求也更高。
反过来,这样的综艺也更容易赢得观众的热爱,靠传播破圈。

而在制作这些综艺的过程中,虽然主要的决策大多数都不来自马东。
但是,最关键的,可能恰恰是马东“不管”的态度。
他为米未解决了所有启动阶段的资源。
同时,他也知道综艺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自己已经不年轻了。
既然自己不再是观众、也很可能不懂,那不如交给懂的人。

敬畏观众,知道自己不懂,愿意给出授权,才让前面的一切拥有了可行的前提。
1223
于冬琪
23天前
最近被问得比较多关于京东和美团的外卖之战,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1、
目前为止,京东是美团外卖曾经遇到过的策略最清晰的竞争对手。
当年美团防御饿了么的进攻,是防御战的典范。而京东在策略上已经避免了饿了么当年掉过的坑。

2、
但是,即便如此,京东最好的成绩也只会是行业第二。
一方面,外卖配送是有网络效应的,后发者本就很难。
另一方面,美团的组织能力,京东几年之内不可能追上。

3、
行业第一都不怎么挣钱,行业第二更难挣钱。
纯看投资,京东必然收不回外卖之战的投入。
那京东为什么要做呢?
我猜测,刘强东的目标不在外卖。
而是用外卖的订单,养活即时配送团队,守住“快”的心智。

深度解读:京东打不赢美团外卖,为什么还要打?

104
于冬琪
1月前
第二次参加小红书的Redcase评审。
最强烈的感觉,是每个成功案例的操作逻辑都高度一致,越来越成熟和稳定:

效果不好,一定是人群、产品、买点、内容等要素,有几个环节不适配。
那么,
第一步,先对标一下行业平均数据,看看是不是效率不行、不行在哪里。
第二步,回传人群包,看人群的搜索、兴趣等行为特点。
人群行为,意味着怎样一群人、在哪一点会需要你的产品或品牌。
里面有从不适配到调整适配的机会。
第三步,完成对不适配环节的调整。
只要做完,几乎一定会有显著的效果。

其实大多数时候,影响效果的都是适配问题。
因为“交易”,本身就是用户们在寻找适配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20
于冬琪
1月前
如何处理感受型需求2:审美不行的人,怎么做好审美设计?

分享个此前困扰了我很多年,最近刚刚找到答案的问题:我自己一直是个审美不咋地的人,去年开始学习穿搭,至今还没找到自己的穿搭套路。
在两三年前,开始做咨询时,我就看到有个越来越明显的消费趋势——用户更愿意为审美花钱了。
但是,咋能做出用户喜欢的审美设计呢?

我自己做产品做了十几年,主要做的都是功能设计。
你说我设计的产品功能好不好用呢?我有信心肯定是好用的。
但是你要说我做得产品好不好看?大多数时候,我只能说:至少简洁,哪怕有点丑,也还可以接受。

最近半年,才渐渐找到了我这个审美不咋地的人也能执行的办法。
简单说:就是找到一个可以作为审美参照的“坐标轴”。

1、
以医美行业为例吧。
最近参加一场医美行业的大会,会上看到一位从业者分享医美行业的审美变化。
对于打玻尿酸、打水光,这样的注射类项目。
在国内刚刚普及时,最早用户的需求,首先是“立体”——打一下鼻子,更挺拔。
之后开始追求“饱满”——能不能打出更年轻的、胶原蛋白没流失的饱满状态。

而到了24-25年,用户开始追求“灵动”、“精致”。
这俩词乍一看有点抽象。
不过解释一下倒不难理解。

啥是灵动呢?
玻尿酸打多了,整个脸会僵,肿得像馒头,俗称“馒化”。
要灵动,说白了就是得精雕细琢。
更精细的打,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才能既饱满又灵动。

啥又是精致呢?
精致主要的体现是锁骨、脖子、手指。
我能不能有一个更纤细的锁骨线条。
很多女生不喜欢脖子粗,能不能用肉毒等方式,减少颈部肌肉用力,让脖子更纤细、瘦长。
这是精致。

听到她的分享,我忽然意识到,除了改善皮肤状态,这种改变造型的医美,很像对胸部以上的雕刻。
她说对。
如果要给医美的审美找个坐标轴,其实就是素描和雕塑。
毕竟医美不解决改变颜色的问题。
但是,那些人像雕塑上,让人能显得更好看的方式,就是能触动用户的、医美上审美设计的原则。
那些公认更美的雕塑、比起不那么美的差别在哪里,就会是指引医美设计的关键点。

而且,在这个坐标轴上的,并不仅仅只有医美。
在这个坐标轴上,还有彩妆。
彩妆在同样的坐标轴上走得更远。
比如:对锁骨视觉造型的改变,是用户们先在化妆上流行,医美才跟进。对脖子、鼻子、泪沟等线条的处理也同样。

所以,在为一个用户做审美设计时,如果有能力从雕塑的角度做设计,最好。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用户之间最近流行的彩妆上,基本可以找到方向直接抄答案。

2、
对于注射医美来说,“雕刻”就是它的审美设计“坐标轴”。
找到坐标轴的结果,就是在设计上可以找到参照——直白点说,就是直接抄作业的方向。
审美设计,就从一个高度开放、看天赋的创意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抄作业的执行问题。

所以一位快消行业的朋友说:只要找到坐标轴,审美设计就不难了。

3、
那问题就来了,怎么找到坐标轴呢?
我目前找到的至少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回顾这个行业的审美变化。
大概率,一个行业的审美变化,是一直沿着坐标轴前进的。
就像医美,从追求大轮廓,到精雕细琢,从只追求局部,到追求可能在穿衣服时暴露出来的所有区域。
这个方向,就是雕塑的发展方向。
回顾过去的变化,可以找到坐标轴的方向。

第二个方法,是看看用户会把你的品类和什么场景、什么品类一起看。
就像登山鞋、冲锋衣,用户其实不是孤立的看的。
用户在选购时,会同时考虑我要爬哪座山,那座山上是森林还是岩石,我穿这身拍照好不好看。
热门山峰的变化,审美风格适配这个山峰。
就是审美设计的坐标轴。
你可以去看用户之间最近更流行哪座山,在晒图时,用户在这座山上更多晒出什么样的照片。

扫地机器人,用户也不是孤立的看的。
很多用户会把扫地机器人看作家庭软装的一部分。
所以,流行的家装风格,就是扫地机审美设计的坐标轴。
扫地机器人的审美,关键是要融入家装。
找到这个坐标轴后,提取这个风格的审美要素,复制到产品上,就能有不错的审美设计结果。

如果设计完,再找有审美意识的用户给一下反馈,做几轮筛选。
基本能保证审美设计让用户喜欢。

4、
通常,找到坐标轴后,你可以像医美行业学美妆一样,在坐标轴上找一个总是领先几步的参照。
这个参照,可以成为抄作业的固定参考。

如果想把审美设计做得更好,可以针对坐标轴的审美风格专门学习。
咱们国家的医美,长期以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们普遍审美不行——不怪医生,历史上大多数我的同龄人们接受的美学教育本就不足。
有不少医美机构,开始尝试这样的解决方案:
医生只提供专业技能,负责操作。
医美顾问要在销售的同时,完成审美设计,产出整个审美方案。

这些医美顾问怎么来呢?
肯定得找一些有审美天赋的人。
同时,很多机构会让医美顾问们学习雕塑,补上对雕塑这个审美坐标轴的学习。

5、
实话说,在找到这个解决方案之前,我一直认为审美设计只能是玄学。
但是最近越发感觉:所有的决策和设计工作,产出的都是信息。
只要输出的产出物是信息,那么,总能找到更有效的输入信息,让玄学的事儿不再那么玄学。
27
于冬琪
2月前
一篇干货:美团一直是发挥特别稳定的公司。不仅执行稳定、连决策都很稳定。
可是,美团同时并行着那么多的业务,大量的决策依赖团队完成,怎么还能保持决策质量的稳定呢?
核心的机制之一,就是商分。
别的部门不说,美团是商分的黄埔军校,商分也承担起了美团大脑的职能。

美团的大脑,是如何组建起来的呢?

https://mp.weixin.qq.com/s/zFdMiCV6yEghrrcpXRS82A

34
于冬琪
2月前
最近正好在研究小米,在了解了小米如何做产品后,越发坚定了:我会买小米的双肩包、但是不会买小米的任何电子产品。

背后,其实是小米的模式选择。

实话说,几年前我对小米的第一印象很不好。
因为我的第二台智能机是小米1S青春版,那会儿为啥选小米呢?
因为看到了MiUI的各种体验设计,比此前的HTC手机看起来真是改善了不少。
但是真用上之后,基本瞬间脱粉。
因为一拍照就死机。

此后我就记住了一个教训:便宜没好货,还是要挣钱买苹果。
有段时间,看到段子:某30岁男突然痛哭,说我都30了还在用小米。当时,我是很能理解这个心态的。

但是,有一个矛盾的现象,也让我一直无法理解:
既然便宜没好货,小米的便宜,肯定少不了牺牲性能、牺牲体验呀,那为啥还有那么多米粉,为小米疯狂?
正常谁会为一个廉价商品疯狂呢?

因为小米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居然还实现了对很多用户很有触动的好体验。

我就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
小米到底是如何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实现触动用户的体验的?

1、
了解了小米的产品开发原则后,发现其实不难。
简单来说:
就是,边际成本必须不断降低,为了体验、固定成本可以增加。

怎么讲呢?
其实有几个策略,支撑了小米的低价:
第一,当价格下降、体验还能找到亮点后,小米会有更大的销量。
只要销量大,固定成本能被摊薄、采购成本也能大幅度降低。
这是小米所有低价、性价比策略的最核心模式。

第二,因此,影响产品边际成本的:比如配件成本,必须不断降低,越低越好。
怎么降低配件成本呢?
除了模式选择之外,还有几个动作。
一是有选择的减配。
在取舍保留什么、减少什么时,小米的原则是:
大多数用户都在意的基本体验上,不能减配,必须过硬。
但是,有些体验只影响了可能20%的用户,但是带来了50%的成本增加,这些都要减掉。
比如:对标苹果时,很多交互、动画,开发成本又高、又对芯片有更高要求,这些都要减掉。
二是整个公司不断的压低成本。
财务负责算成本、而公司会给能影响成本的几乎所有人——采购、设计等,不断降低成本的压力。
如果你的成本降不下来,会面临财务的挑战。
反过来,如果能做一个动作,不管是找到更便宜的配件、还是改设计,带来边际成本的降低,也会成为很值得一提的业绩,在晋升、奖金上得到激励。

第三,那这么干,成本是能不断降低,能吸引用户的体验怎么来呢?
通常,小米会选择那些不提升边际成本、而是提升固定成本,能实现的关键体验。
啥体验主要靠固定成本呢?
简单说来,就是设计和软件。
一个设计师,做一遍,哪怕多花了半个月,薪资成本均摊在更大的销量上,也会变得不起眼。

2、
这些选择,构成了小米的爆款要素:
在基本体验上,必须过硬。
减掉非必要功能,降低边际成本,以实现绝对的性价比。
同时,在软件、设计上,保证1-2个明显的亮点。

3、
但是,这个选择,也对小米的品质带来了几乎不可能解决的挑战。

在整个团队追求降低边际成本时,最常见的做法是什么呢?
一是,换个设计思路,看能不能降低对零部件的要求。
二是,再找找新的厂家,看能不能找到比行业主流更便宜的配件。

这两个选择,当我们只看成本时,没问题。
干得漂亮。

但是,与此同时,也必然带来方案成熟度上的更大风险:
行业常规设计、常规配件,是无数厂商,打磨了一代又一代的选择。
这个打磨的过程,来自于一个个坑被发现、被解决。

而当小米要挑战行业成熟方案时,很多坑,注定要重新踩一遍。

如果手机一开机就死机,这样的问题还容易发现。
但是,注定也有很多新问题,是超出经验和想象的,必须重踩才能发现。
比如:
小米某款手机,很容易发热后开不了机,是因为某个胶水被替换成了更便宜、但是不够耐热的胶水。
疫情期间租房,房东是米粉,那个房子里所有电器都是小米,有一天IP冲突,断网。结果断网后,热水器不出热水了、净水器也不工作了。
我年会得到的阳光普照奖——小米大黄鸭洗手液机,放到洗手池子后,第二天就坏,一查,才知道作为一个卫浴产品,居然防水有问题。

这些问题,靠比行业更大量、长时间测试也能解决。
偏偏小米还需要产品尽快上市,要抢性能、核心配件最先应用的先机。
既然要尽快上市,必然压缩测试时间。
再稍微压缩一下测试成本。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小问题,适配问题、IP冲突问题等,会在小米的产品上不断出现。
单看每个问题都不大、可能发生概率也不高。
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
结果就是,我用过的小米一半的产品,都有问题。

4、
这些问题,会发生在哪里呢?
基本上不会发生在使用产品,每天都会用到的最核心体验上。
但是,高频发生在消费者不容易感知到的边缘体验上。

比如:
环境变化后的可用性。
安全性。
适配性。

5、
所以,我过去几年,基本不敢买小米的任何电子产品。
小米汽车这次的事故,我不确定是驾驶者责任更大、还是小米汽车的安全性有问题。

反正我自己几年内是不敢选择小米汽车的。
我知道安全性是一个不容易感知到、因此在小米的体系下,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

不过,我最近买了小米的背包。
因为背包没啥边缘体验,小米会在核心体验上做得够好。

这个心态,有点像在拼多多上,不敢买食品,只敢买垃圾袋。

6、
虽然我自己不会选择小米,反过来,我反而觉得,小米让我不会选择,是好模式的体现。
什么是好的模式呢?
要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服务谁、只服务谁。
一个完美的产品,也许有100个功能,但是在知道自己只服务谁后,能清晰的定义出我的用户只想为其中的哪50个功能付钱。
只做这50个,对剩下的50个果断放弃。
让自己的消费者既对体验足够满意,又不花冤枉钱。

因此,成为目标人群的最优解。
但是放弃成为非目标人群的选择。

取舍越果断,模式越有力量。
而当小米将自己消费者的偏好,转变成取舍的原则和标准时,只要这套标准在组织内充分共识,就能支撑小米不断扩张。
从一条品线到下一条品线。

所以,我也同时很能理解很多用户为什么热爱小米——“更好的体验、一半的价格”,是一句哪怕今天看来,仍然很有感染力的口号。
毕竟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不咬牙的购买苹果手机的。

当小米能将手机、电视、充电宝、手环、甚至于电车,做到更低价格、更高性价比时,的确很多本来用不起这些电子产品的消费者,都能用得上了。
何况,小米在设计、软件上,真的重视消费者的反馈,给了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这些用户体验了这样的产品,很难不热爱。

这样的一个企业,很了不起。

小米是更低购买能力人群的苹果。
他的消费者热爱他,就像我会喜欢苹果是一样的。

只不过,
小米所放弃的——大量由边缘体验集合而成的品质,是我愿意为此花钱的。
所以,大多数时候小米不是我的选择。
11361
于冬琪
2月前
新一期播客邀请到了老朋友,也是阿芙精油的联席CEO小乙。
和小乙聊过很多次了。
这次我没想到的是:作为消费品品牌,阿芙为自己找到的第二曲线居然是线下开店。
在线下纷纷关店的时期,快速开出了100家店,还家家盈利。

这次,她和我深入聊了聊做阿芙做线下门店的核心决策逻辑和落地经验,也和我聊到了这个决策的信心来源——如何让整个组织都能理解好用户。

欢迎收听!

线下最难时,一年逆势开出100家盈利店|对话阿芙CEO小乙

消费新时代

00
于冬琪
2月前
分享个最近收获很大的话题:那些创业者们告诉我的育儿经验。
最近开始关注育儿话题后,发现创业者们不仅在事业上更有想法,在育儿上也常常能给我更多的启发。
这些启发不仅关于孩子,也关于如何让自己成为更幸福的人。

在几年之前,我们这个家庭还是坚定的丁克,因为觉得孩子是一个巨大的责任,担心自己做不好、对不起孩子——毕竟我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咋能教育好孩子呢。
最近几年,不那么坚定的非丁不可了。

为啥从丁克到不丁呢?
实话说,是因为对衰老的恐惧,在给老人看病的过程中,感知到了老人的无助。
我们俩就会想,如果我们老了,真的搞不清楚医院的流程了怎么办?
如果我和我爱人,我们俩都在世,还有个伴。
但是总会有一方先去世,留下来的那个人连牵挂都不复存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能怎么办呢?

虽然开始考虑生孩子了,但是对自己做不好父母的恐惧还在。
很担心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或者说出错误的话,伤害了孩子,或者意外的为他的人生留下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无形中,我们在过去几个月,开始了为想清楚“如何做好父母”的调研。
时间允许时,我们会尝试还原身边人成长、教育的过程。
我们俩也开始和越来越多遇到的,在养育孩子的人,聊他们的育儿经验。
尝试找到那些决定孩子幸福与否的X。

工作性质决定了,我遇到的大多数是创业者。
很残酷的性别分工决定了,能聊明白育儿的,大多数还是妈妈。

好几个创业者妈妈的分享,让我印象很深刻。
1、
一个创业者妈妈,本来是约了上午10点录制视频。
9点多的时候,忽然收到她的消息,孩子在幼儿园从台阶上掉了下来,下巴出血,要缝针。
她只好赶快带孩子去医院。
下午2点,见到她的时候,我问:孩子是不是哭惨了?
没想到,她说:孩子是下巴被石头刺穿了,里外各缝了5针,但是完全没哭。

我就很奇怪,我上幼儿园时小朋友们打疫苗都要哭成一片,这么严重的伤,怎么可能不哭。
她说:几个月前,她和她老公,开始有意对孩子进行“勇敢”相关的教育。
他们定义了哪些是勇敢的行为。
夫妻各有一个小本子,看到孩子勇敢的行为,马上记下来及时鼓励。

不过,现实生活中,能够勇敢一下的情况,对于小朋友们没那么多。
也是围绕着勇敢教育的目的,他给小朋友选择的运动是跑酷。
跑酷的训练过程中,勇敢必不可少,磕磕绊绊时常发生。

2、
我问她,在他们家的理解中,像“勇敢”这样被定点教育的品质还有什么?
她说还有一个,是“善良”。

我此刻觉得,这两个品质,很可能也是我能给我的孩子找到的最关键的两个品质。
勇敢会让ta有追求的能力。
善良会让ta看到世界和他人,善良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使命。
像迪士尼给公主们的主题曲中,总是出现的歌词“meant to be”。

3、
规则与溺爱。
那天我也问了她一个我自己一直没想清楚的问题:
我们总是要让孩子理解现实世界的规则。

但是,在教育中,如果我们总是说:“必须考90分才能买游戏机。”
孩子会形成一个印象:父母的爱总是有条件的。
反过来,如果凡事儿ta想要啥就能得到啥,又会是溺爱。

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要有规则,但是规则不是大人定的,是孩子和大人一起定的。
孩子可以自己商量规则,但是规则一旦确立,要自己努力达成目标。
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要努力、又会遵循规则,而且只要规则是可商议的,孩子不会被死规则压抑创造力。

她说:其实,就是给孩子用OKR、而不是KPI。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在创业的妈妈的分享。
她也是,中午睡不睡觉,孩子不一定要遵循幼儿园的死规定,而是可以自己和妈妈商量规则。

4、
另一位创业者妈妈,和我讲:她在接触所有创业者时,都会带上自己的女儿。
虽然女儿刚四岁,听妈妈的讨论肯定是听不懂的。

但是,她相信:孩子从小接触什么、看到什么,决定了她会认为什么是正常的。
她如果生在国企大院里,看着周围每个人朝九晚五,一辈子只干一个工作,就会更容易觉得只有这样的生活是正常的。
哪怕有一天她决定反叛自己的家庭,进入到了市场中,她也很容易因为童年的经验而比同龄人更保守。

而她希望孩子从小见到创业者,在一次次接触中形成这样的经验:
有梦想是正常的,谁都可以有梦想。
别人说你的梦想不靠谱,没关系,有那么多人把一个别人认为不靠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只不过你要努力。
你要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没有什么人能让你放弃梦想。

我此前本来以为:仅仅是“认识”并没有什么意义,当你对对方没有价值时,你们之间的交易也不会发生。
但是,此刻我意识到认识的意义是“参照”,看到大量的人都在这么做,会让你拥有行动的勇气和信心。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创业者朋友。
他们家族人人创业,做餐饮的、做服装的,什么都有。
做得还都普遍不错,各个挣钱。
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外婆就是创业发家的。
外婆的示范,让外婆家的孩子们人人创业。
身边人的经验告诉他们:打工不行,只有创业才能挣大钱,而且创业成功没那么难,身边都是创业成功的人。

我问她:你觉得你们家庭给你的创业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她说:只要你足够努力,至少能解决98%的问题。

5、
第三个给我启发很大的创业者妈妈,做了个培训机构。
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他们定义了几十个思考模式,通过阅读、讨论的方式,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

我就问:什么是思考模式呢?比如呢?
她说:比如,区分事实与观点。
这是她们能为孩子穿上的第一个保护伤害的盔甲。

孩子在学校,很容易遇到来自其他小朋友这样的攻击:
比如一次考试,数学考砸了,其他小朋友们就说“你数学成绩这么差,干什么都不行”。
这个小朋友就能说:你说的“干什么都不行”只是你的观点,不是事实。
区分事实和观点,让ta有了对抗攻击的盔甲。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思考模式,是看一件事时,同时看这件事的好处和坏处。
这件事让小朋友面对争执时,有了达成一致的工具。
也是理性的萌芽。

5、
虽然对于我,关于自己做不好父母的担心并未完全消失。
不过,我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下一代在这样的教育下,会比我们这一代更幸福、也更强大。
2167
于冬琪
2月前
如何处理感受型需求1:
最近在工作时,觉得最有意思的事儿是“给不同的产品加上情绪价值”。
都说情绪价值是风口,满足情绪价值的产品,能做出溢价。但是什么是情绪价值?咋加到产品上?一直是难题。

我做得多了后,反而感觉似乎找到了方法,连充电宝这样的直男产品,也能找到加得上去的情绪价值。
其实,蜜雪冰城的雪人也是用同样方法设计出来的。

1、
月初和安克交流时,安克负责充电宝的小伙伴提了个问题:
充电宝这样的产品,已经比较标准化,又是典型的拼参数的直男型硬件,怎么加情绪价值?

在讨论时,我就讲了我想要的充电宝:
其实我买的充电宝,大多数是有图案的,就像我也买过一个钢铁侠头像的红色手机壳。
漫威的电影这几年是越来越烂了。
但是,我很怀念《复仇者联盟4》之前的漫威。
在这些电影中,有一个东西,如果你给我印到充电宝上,我肯定买,而且愿意至少加100块钱买。
就是《钢铁侠2》中,钢铁侠换掉的胸口的反应堆。
后来他的女友小辣椒,把废弃的反应堆做成了一个礼物,上面写着:To prove that Tony Stark have a heart。
这既是一个外表玩世不恭的超级英雄内心的证明,也是复仇者联盟4,漫威黄金时代结束之前的倒数第二个镜头。

几乎在讲出这个画面的同时,我就能确定这个充电宝能卖得掉。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现场一共10个男生、10个女生,一个女生直接很激动的表示要买,两个男生激动得开始飙英文:一个直接说胸口那个是Arc Reactor,另一个开始念To prove that……

说白了,在20个人中,有三个人立刻被触发了情绪反应。
这就是情绪价值实现的瞬间。

2、
这个过程中,其实在我头脑中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联系。

我在回想在我的生活、我所了解的他人的生活中,那些情绪价值被实现的瞬间。
咱们给产品增加情绪价值时,不用自己去发明。
完全可以用这样的工作过程:
第一步,
找找生活中你观察自己的情绪价值被满足的瞬间。
如果有目标人群,在线上观察一下这个人群分享的内容、B站上的弹幕什么时候集中出现,这些是这个人群情绪价值被满足的瞬间。
把这些瞬间都罗列下来。
第二步,
看看这些瞬间中,有哪些可以与你的产品建立联系。
只要能联系上,变成产品的图像、声音或名字。
都具备基本的可行性。
第三步,
做之前,总归要验证一下。
情绪价值的满足,常常不容易通过数据来验证,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看统计数据找到证据。
要验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目标用户呈现一下。
看到目标用户中有一定比例的人被击中了,激动了,基本上就能确定,这个情绪价值加对了。

最终产品做出来,还要敢于叫高价。
我想了想,为了这个充电宝,多花100-200,我是不用咬牙的。

3、
按照这个思路,一个充电宝能增加的情绪价值还可以有很多:
海格送给哈利波特的蛋糕。
哈利波特中的“呼神护卫”咒语、第六部邓布利多去世后的“荧光闪烁”咒语。
在大理对岸的苍山洱海,梅里雪山的金顶凌月等等。

4、
其实,这个思路也不是我的发明。
它参考了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工作方法。
今天,华与华把品牌设计也给标准化了,用华与华的话说:只要是认识字的人,经过训练,都能做到。

在华与华看来,一切咨询的交付,都是信息服务。
只要是信息服务,就是可以用输入和输出管理起来的问题。

比如:
要给蜜雪冰城设计一个logo——也就是后来的雪王形象。
咋让一个没有那么强品牌天赋的人也能完成设计呢?
我们只要想:好logo需要达到什么效果?
无非是让看到的人不用解释,一眼就能产生某种感受,让我有购买冲动嘛。

这就是一个好logo的输出标准。
那好,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从信息输入上想办法。
其实,只要标准明确了,信息输入就不难设计。

无非几个问题:
第一,我要传递的是啥感受?
从哪里找呢?可以问老用户为什么买、问老员工怎么看、问竞争对手怎么感知。
对于蜜雪冰城,很容易找到的购买理由就是:凉、甜、便宜。
第二,怎么把凉和甜传递出去呢?
logo毕竟是图像,需要创意。
不过,咱们别自己发明,可以从用户已经有认知的符号中寻找线索。
有哪些现存的形象,用户一看,就能感知到凉:比如,雪人。
有哪些现存的形象,用户一看,就能感知到甜:比如,冰淇淋。
第三,组合一下。
组合的时候,不用太在意审美,审美是个次要问题、感觉快速传递到是主要矛盾。
组合的时候,也不用太在意逻辑:唐老鸭平常也不穿裤子,到游泳时反而穿上了泳裤,因为这个时候对于画面,用户首先感知到的不是逻辑,而是穿上泳裤是要去游泳。
最终,雪人举着冰淇淋,就变成了蜜雪冰城的logo。
这个形象也就是华与华为蜜雪冰城设计的超级符号。

5、
这个超级符号的工作方法,换到情绪价值领域,就是能给大多数产品加上情绪价值的工作方法。

明确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在信息输入上,采用观察+罗列+联系,这三个工作过程,也是常常能帮忙找到好创意的万能方法。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