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于冬琪
187关注16k被关注40夸夸
新浪数科COO
新能力咨询创始人
新浪数科前COO,从0做到1600人
小红书官方书籍《种草》作者
为企业提供小红书种草、爆款产品开发、战略、组织等咨询服务
置顶
于冬琪
3年前
不知不觉已经到六群了。
社群的定位主要是和大家一起聊商业、创业、业务增长等话题,群里有各大厂的业务负责人和各种阶段的创业者(从刚启动到已上市都有)
不水,是很少见的、可以认真讨论问题的免费社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扫图片上的微信二维码加入。
188
于冬琪
21天前
最近在为一个客户寻找适合他的情绪价值,卡了两周。
昨晚又卡住的时候,看了一下小米发布会。
没想到,小米真是在设计和创造情绪价值上,交出了一份很完美的答卷。
小米发布会的设计,很像是一个大型爽文现场。

1、
情绪价值,是离不开产品的。
要讲情绪价值,还是得先讲产品。

在昨晚之前,我既没看过小米发布会,也不懂车——实话说,关于YU7很多听到的东西,当时听了也没记住,现在也想不起来。

不过,此刻我还能记住的几点,我觉得就是这场发布会成功的地方。
包括:
第一,二三十万的价格,百万豪车的配置。
第二,纽北赛道量产车第一。
第三,送A、送B、送一堆。

送各种东西,加量不加价传递诚意,是小米的老套路。

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前两点。
在发布会上,雷军讲了很多参数,百公里多少秒等等,作为不懂车的人,我是既不能听懂、也不能记住这些参数。
要让我这样不懂的人理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我知道的事物中找个参照”。

常规做法只有两种:
一个是直观化的呈现,比如“后排座椅放倒,就是1米5双人床”。
双人床我知道,我自然就能想象放倒后多平。

另一个是对比,最好还是多次对比。
就像讲性能的时候,雷军先讲纽北是多么牛逼的赛道,历史上最厉害的100辆车都跑过。
再讲我们的成绩是多么牛逼,拿了量产车第一。

这个套路,直接让我想起古龙的小说。
因为对于武功,我就像对车一样不行。
那要让我理解一个人物多厉害,最好的套路,还是多次对比。

具体到古龙,他常常会先写:
某某人物多少年天下无敌,多少挑战者,他连受伤都没有过。
他最擅长的是刀。
有一天,忽然被人发现倒在地上死了,拿着刀,脖子上的致命伤是刀伤,而且只有一道伤口,一击毙命。
用刀最厉害的人毫无反抗之力的死在了刀下。

先塑造一个人,对比中赢了大众。
再在决斗中赢了他,一个厉害的人就变得可以想象了。

找参照、不断对比,拉高手垫背。
这是我觉得,雷军的发布会很成功的一点,让我这个汽车小白也能在听不懂的情况下知道了这车很厉害。

2、
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直观化呈现的方式,都是要通过对比来实现的。
你也可以说:开我们的车会有开《极品飞车》一样,加速毫不费力的感觉。
这种是类比。
就像描述后排座椅放倒就是双人床,也是类比而不是对比。
同样描述性能,也未必非要用对比。

但是,在整场发布会中,雷军花了时间最多的,其实是讲纽北赛道。
会用更长时间描述的,几户都是对比。
这个不断对比的过程,背后其实是“竞争思维”的体现。

在“类比”的表达下,可以是“你好、我也好、我们都很好”。
在“对比”的思维下,只能是“我比你更厉害、更好”,“如果我不是世界最好,我也要限定一个范围,比如百万元以下拿一个最好。”

这种竞争思维,贯穿了小米的发布会。
而且,从每次发布成绩后,全场的掌声,我能感知到小米的粉丝们是买账的。
我猜测,是因为小米想命中的,就是有更多竞争思维的人群。

小米最早的用户是发烧友。

啥是发烧友呢?
一个新品发布了,别人还没拿到,我肯定是最先拿到的。
一个东西性能好,甭管用不用得上,只要最好,我就要尽量拥有。

“发烧”是一种多少忽视了实际体验需求,追求在尝鲜、性能指标上领先他人的状态。
其实就是一种强竞争导向的状态。

赢得竞争,为竞争敏感的人实现了优越感——是的,对于重竞争导向的人,优越感就是他们最敏感的情绪价值之一。

当选择了服务发烧友时,营造一场场竞争,让发烧友们跟着自己体验胜利,获得优越感。
就成为了小米在发布会和产品中,为他的用户们实现的情绪价值。

因此,
昨晚雷军的微博,才会说YU7“是为那些无法容忍平庸的人、为那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设计的。
无法容忍平庸,是一种隐形的对比——我不平庸,其他人平庸。
走在时代前列,仍然是一种隐形的对比——我在前列,你们后面跟着就得了。
在这样的表达下,优越感被无比具体的呈现了出来。

通过对比,制造竞争场景,赢得竞争。
并用这样的语言,为自己的消费者创造优越感。
小米的产品中,那些实际在道路上根本没机会用到的性能,变成了某种优越感的来源,极大的取悦了自己的消费者。

3、
而这个过程,我相信是经过小米的设计的。
要不然为啥那么早就开始跑赛道呢?

雷军的很多形象,也适配于这个设计:
他的口音很重,演讲时也会嗑吧,反而显得真实——这样的形象显示着他不是天赋异禀,他有肉眼可见的缺点。
因此,小米在竞争中的胜出,变得更像一个外卖骑手变成绝世高手的爽文故事,有了更强的情绪价值。

在讲到成绩时,一定先说努力和不容易——只有这样,爽文中才有了情节和过程,更强的代入感、更强的真实。

而努力之后的成绩,在他自己看来也是“意外”的——你看,爽文里面的男主,很多时候都会有一个设定“不知道自己多强”。

而且,雷军还一定会故意说一些自己产品的问题,比如碳纤维方向盘不建议大家选择。
爽文男主角,常常也是整个爽文中唯一正常的人,正常的标志之一就是客观、诚实——在爽文的世界中,正常,也可以是一种优越感的来源。

这样的表达,不只增强了爽文的代入感。
还在消费者决策时,隐藏起了产品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
正常一个车型的第一代产品,一般不太可能没问题,特别是小米时间赶得这么紧。
但是,当雷军选择多次、主动讲出自己的某些缺陷时,起到了一个效果。
在消费者印象中:这是个不会隐藏问题,会主动说出自己问题的人。
这样的人,给人的印象会更可信。
同时,他没说到的地方,我们就会更容易觉得没有问题。

4、
对发烧友追求“优越感”的理解。
提前跑赛道等竞争点设计。
通过制造对比、赢得竞争,带领自己的用户体验竞争胜出的爽感。
再通过“无法容忍平庸”、“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赢得竞争的结果,转化成直接命中优越感的表达。

这套完整的设计,让小米的发布会成为了大型爽文现场。
我想,也是YU7销量背后的一大原因。
613
于冬琪
22天前
第二次来美团分享,也是第二次看到一个饿了么骑手走进美团大厦
80
于冬琪
28天前
最近有个强烈的感觉,在商业世界,最重要的只有三个基本能力:

1、用户视角。
知道用户要啥、咋想、怎么决策。
靠共情能力,或者一秒变小白,都可以拥有用户视角。
用户视角也是说服他人的万能视角。

2、生意视角。
知道你需要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基于此,可以设计出共赢的模式。
能够与必要的人达成合作。
生意视角的背后,要靠算账与拆解。

3、内容能力,或者说沟通能力。
影响对方,不管是合作伙伴还是消费者——最终达成交易的能力。
625
于冬琪
1月前
和投资人老范一起,边喝茶,边聊了聊怎么做小红书

73.人人都能上手的小红书指南丨对话小红书种草专家于冬琪

投资人老范

01
于冬琪
1月前
一直不能理解Molly、Labubu为什么能火。
此刻看到了一种解答:背后的动机是负面情绪的缓解,购买这些IP会让焦虑指数下降19%。

Molly的形象,状态是“丧”。
Labubu的形象是小恶魔,状态是“黑暗”。
而当我们产生这些负面情绪时,很容易焦虑。

当泡泡玛特,将处于负面情绪中的形象审美化时,用户一面会感知到——原来丧、黑暗的状态,也可以是美和有趣的。
同时,也会感知到——原来不仅仅我自己会丧,大家都会丧。

自我接纳,于是焦虑缓解。

而缓解负面情绪,蕴含着可能比正面情绪更大的消费欲望。

独托邦: 极好的一期。 以下是基于播客原文逐句整理、严格遵循原始表述的深度解析文章,完整保留对话逻辑与核心观点: 泡泡玛特:一场关于情绪消费的商业实验(基于播客原文整理) 一、消费时代的暗涌:当高密度社交消亡 ​​00:00:52-00:01:29​​ "现在大家花钱的方式真的变了。像KTV、密室逃脱、夜店这些需要扎堆花钱的地方,三年里客流量掉了超过50%。反而是逛公园、Citywalk、瑜伽这些一个人就能搞定的活动,在翻倍增长。" ​​00:01:41-00:02:35​​ "北大的消费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支出曲线在2020年前经历'左移再右移'。45岁收入最高、35岁消费最高,现在年轻人收入高峰提前到30岁,但消费高峰反而推迟——因为他们不敢花钱了。" ​​00:04:00-00:04:55​​ "现在的年轻人太难了。一边是父母给的底线很高(饿不死),一边是天花板肉眼可见的低。就像我那个闺蜜说的:'过去买奢侈品是交智商税,现在挂几个布布在包上才花几个钱?'" 二、潮玩的本质:现代艺术的亚文化突围 ​​00:03:01-00:04:00​​ "现代艺术早就没标准了。你在蓬皮杜看装置艺术,可能觉得就是堆破铜烂铁,但有人就愿意买单。潮玩就是这种逻辑——Molly不笑、Labubu凶巴巴,但年轻人就爱这种'残缺美'。" ​​00:05:54-00:06:34​​ "你看《头脑特工队》就知道,人脑里住着各种情绪怪兽。泡泡玛特的IP就像情绪镜子:Molly的丧、Dimoo的孤独、Pucky的叛逆,每个形象都在填补某种心理缺口。" ​​00:07:22-00:08:13​​ "IP衍生品市场有多大?2024年中国人均才花120元,美国3000元,日本500元。这中间的差值,足够养出十家泡泡玛特。" 三、泡泡玛特的生死转折:被拒绝的艺术 ​​00:09:51-00:10:33​​ "2015年是个转折点。当时日本Dreams公司拒绝泡泡玛特扩大Sonny Angel授权,逼得王宁在微博发问:'你们最想要什么?'结果评论区炸出Molly——这个没有表情的撅嘴女孩,后来成了百亿IP。" ​​00:10:34-00:11:27​​ "泡泡玛特创造的语言体系有多可怕?'抽盒''摇盒''端盒'这些词,现在年轻人张嘴就来。更绝的是'改娃'文化:有人把布布改造成卡戴珊同款翘臀,这种UGC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00:14:02-00:14:44​​ "疫情三年反而是机遇。线下门店倒闭潮清理了80%的竞争对手,泡泡玛特趁机抢占优质点位。现在北上广的Shopping Mall,不放几个Molly雕像都不好意思自称潮流地标。" 四、IP孵化:玄学与科学的诡异平衡 ​​00:18:28-00:19:38​​ "Labubu的爆火至今是个谜。这个长着鲨鱼牙的北欧精灵,原型是艺术家Lang设计的小恶魔。但泡泡玛特硬是把'邪恶'揉进萌系外壳,结果女性用户疯狂下单——原来黑暗面也需要可爱包装。" ​​00:20:30-00:21:11​​ "IP孵化就像调鸡尾酒。泡泡玛特有90个签约艺术家,但只有4-5个能'出圈'。秘诀在于参数调节:瞳孔直径要占脸型的1/3.6,身体倾斜角17度最讨喜,连包装盒的磁吸力度都要测试23次。" ​​00:23:51-00:24:30​​ "艺术家永远是灵魂。像Catyo的设计师坚持保留'无表情'设定,哪怕泡泡玛特想改得更甜美。最后妥协的结果是:这个'情绪镜子'IP年销售额破10亿。" 五、商业密码:从零售公司到情绪平台 ​​00:28:34-00:29:15​​ "泡泡玛特创造的情绪价值有多强?用户复购周期从72天缩短到28天。有个广州女生晒单:2023年买了236个盲盒,平均每天0.65个——这哪是消费,简直是信仰。" ​​00:33:52-00:34:30​​ "渠道即媒介。泡泡玛特的机器人商店就像情绪ATM:每次扫码付款都是仪式,开箱动作自带多巴胺分泌。数据显示,优化后的门店动线使客单价提升65%。" ​​00:35:21-00:36:02​​ "负面情绪才是印钞机。Molly的丧、Dimoo的孤独、Pucky的叛逆,每个IP都在安全距离内释放压力。心理学实验证明:购买这些IP能让焦虑指数下降19%,持续时长2-3小时。" 六、文化战争:当中国制造征服全球审美 ​​00:44:18-00:45:00​​ "LVMH在华销售额连跌六季度时,泡泡玛特海外收入暴涨39%。曼谷首家店开业首日千人排队,韩国代购溢价50%仍脱销——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00:47:47-00:48:30​​ "语言体系就是护城河。'端盒''退坑价''隐藏款'这些黑话,构成Z世代的社交货币。就像当年QQ空间的火星文,当新世代用专属话语体系沟通时,商业壁垒自然形成。"

44
于冬琪
1月前
作为咨询从业者,分享一下: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咨询不靠谱?正确的废话是怎么诞生的?

最近在服务客户时,遇到了好几个不同的咨询公司。
有一个客户,签了一家全球前三大的咨询公司。
他有两个强烈的感受:
第一,真贵。
第二,看那个咨询公司给的方案,直觉觉得不对,但是又实在挑不出毛病。

用他的原话说“他的建议,我是真不知道该不该信。”

他就给我看了那个咨询公司交付的方案。
那是个定义品牌的方案。
给了品牌需要传递的几个关键词、和相关的行动建议。

实话说:我的感觉也是,看了一番正确的废话。
真按照这个建议干,大概率生意不会更好、但是也不至于更差。

当时客户也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1、
我当时能想到的原因是:这种全球都前三的咨询公司肯定有方法论,但是方法论能保证结果逻辑自洽,却不能保证结果考虑全面。
结果就出现了很多挑不出毛病、但又没啥用的交付。

举个例子:
“画增长飞轮”是咨询公司常见的交付工具之一。
一般,对飞轮的要求是:上一个环节的结果(输出)、是下一个环节的资源(输入),最终一个个环节首尾相连,连成一个圈。

这么画业务模式的好处是:你知道这个业务每转一圈,都会让业务发展更好。

大多数咨询公司,给自己画的飞轮,一般都是这样:
我服务好一个客户,客户成功了,会有更多客户找过来。
更多客户找过来,会让我有更多成功客户。
飞轮就转了起来。

这个飞轮的核心就是“成功案例”。
这个飞轮的确首尾相连,逻辑上挑不出毛病。

但是,这个飞轮忽视了一个问题:
你凭啥有能力服务更多的客户呢?
你就几个人,客户一多,是不是就忙不过来?

忙不过来怎么办呢?
只能招人。
还不能招一般人,必须是能独当一面服务客户的合伙人。

可是,这个模式是极度不稳定的。
合伙人自己就有能力服务客户,只要有了成功案例,为啥不出走单干?干嘛要让你中间抽一道钱?
而且,合伙人出走,不仅会带走你的客户。
还会破坏你的价格——合伙人大概率会做一个你的平替,同样的服务,直接报更低的价格。

因为不能解决这样的供给问题,这就导致了原先那个飞轮逻辑成立、但是实际不能运转。
正确的废话就诞生了。

所以,像华与华这样实现规模增长的咨询公司,飞轮中一定会增加一个环节,把供给问题解决掉。
常常这个环节是“标准化”。
让自己减少对合伙人的依赖。

2、
而这样的正确的废话,是那些牌子更大、市场占有率更大的咨询公司,经常交付的产出。

他们常常在交付方案时,会因为考虑不全面,导致方案实际没有落地价值:
比如,只考虑市场,不考虑供给。
比如,只考虑方案合理,不考虑企业能不能落地、容不容易落地。

而这些咨询公司,占据了咨询行业最多的知名度、最大比例的预算。
就导致了企业形成一个印象:咨询公司不靠谱。

以至于,我刚决定做咨询时,一位咨询行业的老前辈直接和我说:
你不要想着自己的方案有用。
客户其实也不要你的方案,只是要你帮他做个背书——你就搞清楚,他们自己想做啥,你只要帮他们提供证据、证明他是对的,帮老板能说服团队,就行。

3、
我是不想干成一个只说正确废话的咨询公司的。
怎么办呢?

咨询公司提供的,还是知识服务。
既然给出的知识,因为考虑不全面,不具备落地性。
那么,如果能找到方法、提升全面性,就很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咋提升考虑全面性呢?
我最近发现的关键是:心态上要为结果负责,从结果出发,思考问题。

对这个点的认识,来自于在同一个客户那儿遇到的另一家本土小咨询公司。

我当时只能看出那家大公司的方案“不对劲”,但是看不出“到底为什么不对劲”。

那家小咨询公司看过后,直接告诉我:
他们是在定义品牌时,没区分开老客户、潜在客户、目标客户。

什么意思呢?
先想想,定义品牌这个事儿,会实现什么业务价值?怎样实现?

对已经持续购买你的产品的老客户,品牌大概率是没太大额外价值的。
我们要做品牌,肯定是希望能靠品牌,更容易转化一批原先不容易转化的新客户。

所以,好的品牌定义应该这么找到:
第一,先搞清楚,有哪些值得争取的潜在客户。
第二,其中哪个人群足够大、我们又更容易服务好,就是我们的新一批目标客户。
第三,这些目标客户选购你这个品类的产品中,主要在意哪几个点?
所谓品牌,核心的价值,就是让这些目标客户,更容易感知到你做好了这几个点。
所以,目标用户在意的、适合通过品牌方式传递的,就是定义品牌的那几个关键词。
第四,这些关键词,还不能和你的老客户选择你的原因打架。
不然,会失去老客户。

你看,想清楚你的工作要实现什么结果。
从结果出发,倒推交付、再倒推怎么获取信息,做法马上不一样了。

4、
这也是我自己感知到的,很多本土咨询公司快速崛起背后的逻辑。

如果愿意“从结果出发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咨询公司不落地的问题,没那么难解决——
不落地,很多时候是因为企业没有足够资源。
那能不能在做方案时,把资源需求算一遍,甚至帮客户设计一个获取资源的路径。

不落地,很多时候是因为老板不喜欢这个做法、做起来费劲、没成就感。
那能不能提前了解一下老板的成就感来源。
像我们有一个客户,老板是“直觉型”的人,不喜欢按照标准流程工作。
那适合他的落地方案,就不是科学的复盘、建立SOP。
而是找个人帮他减少日常事务。
让他有50%以上的时间,能和用户直接接触,让直觉充分运作。

商业世界,说到最后还是为“结果”买单的。
当老牌咨询公司常常说“我们只出方案,能否实现结果是你的事儿”。
而更多本土咨询公司,会在心态上“为结果负责”,从结果出发,倒推解决方案。

我想,这是很多本土咨询公司崛起背后的逻辑。
58
于冬琪
2月前
上周与一位朋友聊起“微信当年为什么能胜出”。
他是微信创始阶段的成员。
我本来以为,微信的胜出来自“可以接收QQ消息”等资源导入。和他聊完,才知道,在他们内部视角下,微信胜出的真正原因。

1、
作为有着所有互联网业务中最强网络效应的移动通信,微信所处的行业,先发者拥有着巨大的优势。

而当时,米聊是先行者。
微信团队本来就已经比米聊晚了几个月。
而且,在2011年时,本来微信的团队是没想道要做微信的,他们本来在做手机QQ邮箱,临时改做了微信。
各种准备并不充分,做起来,团队也会觉得有点匆忙。

当时,微信不仅仅支持QQ号注册,也一度允许导入QQ好友关系、接收QQ消息。
我本来以为,以QQ的体量,这么大量的用户灌入,应该是胜负手。
但是,实际在做了这几个动作后,也只是帮助微信缩小了与米聊的差距。
用户规模上,米聊仍然大幅度领先微信。

现在想来,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我在微信上的好友与当年在QQ上的好友,还是两拨人。
QQ好友最大的特点是,我只要不在电脑前,就不希望收到他们的消息。
这样的好友,我是不太愿意放到永远在线的微信里的。

2、
最终决定了微信能胜出的最关键点,其实是发语音。
只有这个功能,足够核心,而且微信做好之后,米聊在很长时间上无法跟上。

这么简单的功能,为什么米聊无法跟上呢?
不就是发个语音文件的功能吗?
常规的语音解决方案,的确是这样的:
发的人先录制,录制完整个文件传给对方。
这样的方案,也是容易实现的。

但是,问题是:体验不够好,时间延迟太久。
接收的人,要等发的人录完、上传完、这边接收完,才能听到。
要是俩人正一句一句语音聊事儿,这样的延迟,会让讨论更容易混乱,也会更消耗双方的耐心。

微信的希望实现的语音体验是:我这边刚开始录,对面就能看到我在录制了。我录制完一松手,对面就能收到,不用等待上传和下载语音文件的时间。
语音是最低门槛的交流方式。
这个状态,让语音交流的延迟降低到了极限。
而作为一个IM,特别是手机这样的随身设备,通讯的延迟感降低,就是产品的最核心体验。

当时微信是这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要让发送方一松手,接收方就能收到,关键在于别等语音录完,就要把语音包提前传过去。

就要在录制过程中,将语音分成小段,提前传输。
最后发送方松手的一瞬间,并不是语音包生成,只是发送动作的确认。

这个技术,今天看起来不难。
但是,在当时,如何分包、如何提前传输、保证大量用户并发下的实时性,都是新技术。
这其实已经是“直播”的前置技术了。
直播要在几年之后,解决方案才彻底成熟。

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早期大家流量都不多、网速也有限。
还要尽可能在保真的前提下、降低语音包大小。
大多数人听到自己的声音,都是陌生的,还要让人听到的声音,比自己的声音更好,符合自我想象、甚至高于对声音的自我想象。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难题。
微信花了大量时间,才将其变为稳定的体验。

但是,米聊的心态,更多是看到机会就大干快上,在没遇到技术难题之前,还可以唯快不破。
但是当遇到这样的通讯难题,加上大量用户的高并发,就发现不仅问题很难解决,还经常会服务器宕机。

语音功能的体验差距,再加上后来的附近的人、摇一摇,微信才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反超。
到上线一年多,日活用户破了1亿,微信团队才觉得稳了,大概率赢下来了。

3、
我想,本质上,微信做的是通讯。
腾讯在QQ时代,就积累了更强的通讯行业的技术和经验。
我在2011年时,测试过不同IM的稳定性,只有QQ的消息丢失率最低、网络不稳定时表现也最好——
这些成了能支撑微信快速迭代的能力和资源基础。
但是,光有资源灌入也不够,还需要有人用好资源。
张小龙做的,是对关键体验的定义和坚持。
他的定义,决定了资源投入的方向。

当语音这样的关键体验上,有足够坚持的张小龙,加上腾讯的资源,最终,关键体验的突破,决定了微信的成功。

在关键体验上的突破,也是每个技术革新时代,胜出者的主要特点。
就像特斯拉的领先,也来自于最先解决了电池续航问题。
对操盘手的要求,就是是否能清晰定义什么是核心体验,以及,能否得到足够的资源,将核心体验更好的实现。
155106
于冬琪
2月前
面试到一个男生,聊到伴侣是什么样的人:
“她特别单纯。”
什么是单纯?
“我买给她的东西,她都不收,说我挣钱也不容易,她说她只想要爱情。”

我都以为,我面到了刘强东……
273
于冬琪
2月前
最近几年,在饮料行业,只有元气森林做到了不断出爆款、靠爆款产品驱动增长。
凭啥别人做不到、就他能做到呢?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他的很多选择,与其他公司截然不同:
1、产品经理的人选上,不要同行、几乎全员是跨界来的。

2、人人可以提创意,所有创意直达老板唐彬森。而唐彬森很少说“不行”。
比起大多数管理者,默认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他默认认为“用户很复杂,我很可能不了解”。
创意判断,不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尽量交给客观。

3、怎么客观判断呢?就要设置更多、更密的测试节点。
饮料销售主要在线下,其他饮料企业都不怎么做线上。
只有元气,坚持做线上,不为挣钱,只为产品可以低成本测试。

4、最触动我的差别是:
喝饮料的主要是年轻人,大多数饮料企业的高管,开会端着的都是咖啡。
只有元气森林的高管,开会人手一瓶饮料。

这些选择,造就了元气森林的爆品能力,而且是其他饮料企业难以模仿的。
详细内容,可以看下面的全文。

微信文章

33
于冬琪
2月前
分享个上周很有启发的事儿:都说洞察力重要?那些总能洞察用户的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在所有的商业能力中,选一个价值最大的,我觉得“洞察力”肯定排在前三。
关键是,
咋能拥有洞察力呢?
实话说,我一直觉得洞察力是天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直到上周,旁观了一个消费品创业者的洞察过程,我才意识到:洞察也是有套路的,可练习、可学习,而且套路说起来还真不复杂。

怎么做呢?
1、
当时,我们在一起访谈一个用户。
这位妈妈就描述了自己最近在喂奶,她试了大量的奶瓶,可是没有任何一款让她满意。
她想要的好奶瓶,主要是要解决喂奶时的排气问题。
不能让宝宝连奶带空气一起喝进去,会胀气。

奶瓶A,有个带排气孔的奶瓶。
但是,大小只有60毫升——新生儿第一周,一次喝30毫升,第二周开始就要一顿喝60毫升,也就意味着这个奶瓶只能用两周。
不划算。

另一个奶瓶B,排气孔在瓶盖的侧面,半夜喂奶时,必须摸黑把排气孔转到上方。
只要不开灯,很难成功。
开灯又会影响其他家人的睡眠。

一个奶瓶C,瓶盖是方形的,四角对齐才能扣上。
有一天半夜喂奶,自己困得迷迷糊糊,以为扣上了结果没扣上,奶瓶倒过来准备喂,就哗啦扣了。
于是一瞬间,左手是宝宝在哭,面前是一地等待自己清理的奶。

一个奶瓶D,排气孔在瓶底,装了奶放在冰箱里时,必须有东西塞住排气孔,不然很容易坏。

2、
这个时候,那位消费品的创业者忽然说:
“你对奶瓶体验的感知,是不是主要发生在半夜这样的极端情况?”
“你心目中,一款好奶瓶,是不是希望它能尽量帮你减少一个操作、或者减少一个意外。?”

这一瞬间,用户肉眼可见的激动了。
连说“对对对。”

那位消费品创业者又说:“所以你希望奶瓶绝对可靠。如果你觉得一个奶瓶足够可靠,你就会买它。”
当听到可靠这个词时,所有人都有感觉了。
很容易想象产品怎么做:排气孔不能在底部,容易坏。排气孔要在黑夜里也能方向正确,可以做个不对称的造型,让排气孔的方向能被摸出来。盖子要在看不见的时候也能轻松盖好。
产品广告怎么打,也很容易想象出来:展示极端情况,黑夜、手忙脚乱时、不需要看着也能操作。要用各种各样的元素传递可靠。

这是找到洞察的力量。

3、
我回顾她的工作过程,其实很有意思。
用户在描述的,其实是自己对一个个奶瓶不满意的“现象”。
但是,现象本身,肯定不是洞察。
洞察是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我们找到的某种“做了就会有效”的东西。

所以,她在听现象时,一直在寻找现象背后共同的原因。
现象是复杂的。
但是,原因是少的。
原因背后的原因可以是更少的。

当她找到一个简短的原因,可以解释所有现象时,一个有可能的洞察就被发现了。
不过,这个时候,也有可能这个洞察有可能是错的。
所以还需要验证。
怎么验证呢?
把找到的原因讲给用户,如果得到了用户“对对对”的认可,就完成了验证,自己也找到了洞察。

简单说来,这个过程就是三个步骤:
第一,听用户描述,搜集现象。
第二,尝试寻找原因,用更简单的原因,解释现象。
第三,把找到的原因讲给用户,让用户反应验证。
一旦验证完成,你就走完了一个搜集、归因、验证的循环。
好的洞察就可能因此而发现。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