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参加小红书种草大赏,在评选案例时,有一个强烈的感觉——
大多数在小红书上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有同一套方法。
理解起来也不难。
正好可以被几个我印象深刻的案例串起来。
1、怎么找到机会?
关键是找到用户实际需要,而对手又没做得那么好的地方。
海信做高端电视时,遇到的困难是:大多数电视就两个购买场景,要么是装修时买、要么是为了刷剧买。
这两个大场景,早有竞品牢牢占了位。
硬杀入别人的优势人群,除非你有巨强的体验优势,否则基本不可能成功。
怎么办呢?
还是要找到对手没那么注意到的人群需求。
正好24年《黑神话悟空》大火,海信忽然看到,很多用户在为了玩黑悟空升级电视。
那游戏人群会不会是个机会人群呢?
扫了一下数据。
发现,虽然不像两个主流场景那么大,但是人也挺多,而且人群数量还在上升。
关键,竞品们都没去覆盖这个人群。
用户需要、对手没做好,那就有机会。
海信就决定了重点打游戏人群。
再细分下去,又会发现:
有的游戏用户,主要玩儿3A大作,特别在意画质,就要对用户们讲:“猴子毛发抖动0马赛克”、“赛博霓虹100%还原度”。
有的游戏用户,更在意自己在游戏中的操作表现,就要对他们讲:“FPS爆头率+30%外挂”、“零延迟”。
这些也都是竞品们没有认真对用户讲过的角度。
你看,
只要找到一个用户实际需要、对手没做好的地方,营销就会更容易成功。
暂时躲开了竞争,自然能事半功倍。
但是,也会有问题。
通常对手们总是先占领了那些更大的机会,留给我们的机会常常更小。
这也没办法,新品牌崛起时,常常靠更进一步的细分。
可能抢占一个机会,我们需要完成的选达人、做内容等动作是一样的。
同样的投入,占个大机会容易挣钱。
要是只能占个小机会,常常可能发现,机会占住了,可是覆盖不了投入的成本、挣不回钱,怎么办呢?
2、怎么低成本占领小机会?
户外品牌伯希和做得很好。
伯希和的主打产品线之一是冲锋衣。
大多数的冲锋衣品牌,都在打一个场景,就是登山。
登山场景下实在竞争太激烈了。
作为行业后来者,伯希和如果一头扎进登山的大场景里去,大概率品牌知名度、营销预算上,都很难与先发品牌竞争。
怎么办呢?
伯希和也做出了和海信一样的选择,找用户有需求、对手没满足的地方。
比如:
城市露营、公园20分钟、钓鱼、通勤、旅游。
但是,与海信不同的是,伯希和找到的场景和人群,比海信更小。
小到什么程度呢?
会发现,很多时候找到的完全与场景匹配的达人,粉丝都不多。
原先做登山场景,团队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找大达人。
一个达人可能就能影响几十万人。
但是,
场景小了,达人也小了,现在要影响几十万人,可能要找几十个达人。
而且场景多了之后,每个场景需要选择的达人、要对用户讲的内容都不一样。
怎么办呢?
有些成本是省不掉的:比如联系达人、沟通内容的成本。
要做小场景,这些工作的总量就是会增加。
但是,有些此前的工作量是可以降低下来的。
比如——
此前每条内容会过更多人的评审,现在达人选择、具体内容,更多放权给一线直接判断。
管理成本就降低了。
那此前之所以要评审,是因为执行小伙伴常常能力没那么优秀稳定,不看勤一点,常常会掉坑。
怎么办呢?
就要把规范定下来。
告诉小伙伴,在某个场景下:
要命中什么样的用户、卖哪个品、沟通哪些买点。
更进一步,
找达人的选号标准是怎样的?
内容有哪些注意事项?
当这些标准能清晰传递给团队时,团队执行质量才会被抬升。
还有一个成本,此前评审,很多时候是为了管控效果。
现在人看不过来了。
那也可以把评审更多交给数据。
先看笔记发出去的流量和赞藏、再看后续搜索、最后看成交。
每个环节跑出来优秀的笔记,才会拿到进入下一阶段的机会。
反正找的都是小达人,几个达人效果不好的损失,对公司来说,也没那么承担不起了。
所以,
要想大批量的占领小机会,关键是降低占领每个小机会过程的成本。
减少会议、评审。
但是,把更准确的标准定出来,传递下去。
找到更简单的看动作效果的方式——常常是看数据。
3、要是机会更小怎么办呢?
动作指导需要更具体:选号标准、内容标准、笔记发布的指导、拍图的指导等,越具体,执行的确定性越高。
可以用AI时,让AI替代人工。
有品牌已经把投流的很多工作,交给了AI。
4、
这是我看到的,在小红书上取得成功的案例们最普遍的做法。
简单来说:
就是从发现一个没被对手占领的机会开始。
之后,让自己拥有占领这个机会的能力。
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用户需求不断细分的时代。
能够大批量占领细分市场的能力,也会是未来对任何一个想要做好小红书的品牌,都越来越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