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柠檬糖月球
42关注15被关注0夸夸
Cyber Science Ph.D在读
研究方向:大模型安全,软件伦理
想要用AI做出一些有趣的东西
柠檬糖月球
14天前

歸藏: 最近真是捅了 MCP 窝了 上周火山开了一次开发者见面会,发布了挺多东西的 - 豆包深度思考模型和全新的视觉理解模型 - 方舟 × RTC 硬件自动唤醒与大模型语音能力一次打包 - DeepSearch:深度搜索复合应用服务集成多个 MCP 主要这次测试了一下他们的 DeepSearch 服务,还有如何使用和技术细节👇 先来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和测试旅游规划。 用户其实需要的是实时性比较强的信息,比如交通怎么安排,怎么样可以顺路,一些危险的项目需要准备哪些东西等。 搜索的网页都非常精准,而且会在每次涉及到对应信息的时候专门搜索对应信息,它开始研究雨崩村行程的时候就只搜雨崩村的信息,可以避免一次搜完之后模型上下文记不住遗落信息。 它的行程安排非常合理。而且没有又臭又长的废话和景区介绍,全是行程时间、你需要关注的景点和信息信息(门票、车程)。 最后在涉及到比较危险的徒步行程的时候给了很详细的注意事项介绍,徒步装备这里很强,介绍的都是必须而且实用的。 第二个问题是调研性质的 其中我加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上险量的数据查询来考察幻觉问题 可以看到他非常诚实的说没有搜到 17-24 号的上险量数据,但是给出了 13-20 号的部分数据,我点开来源的链接检查了一下没问题,依托今日头条的内容在搜索一些热点资讯的时候火山还是很强的。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怎么用火山的 DeepSearch 能力。 首先登录火山方舟平台,然后在应用广场找到深度推理应用。 进去以后点击体验应用就能进行测试和体验。 测试的时候可以调整问题的最大拆解层数,基本对应了模型规划的任务步数,最多可以到 10 步 然后你可以在MCP 服务设置的部分看到调用的所有 MCP 服务的详细信息,还可以选择是否启动。 如果你觉得不错想要使用的话可以点击应用详情页面的复制应用,全部开通之后就可以在我的应用部分看到了。 从这次火山的发布来看国内大厂基本都跑步拥抱 MCP 了,而且从开发者服务到产品都开始整合自身生态并且将 MCP 的使用门槛拉下来。 以往 AI 模型添加能力基本上以月为单位,头部模型厂商上了之后大家才会跟,MCP 让探索和实验的门槛下降了非常多,加上火山这种聚合服务,今年确实是 Agents 年,哈哈。

00
柠檬糖月球
1月前
春天适合压马路和弹钢琴🎹

和Harmon老师一起探索新技术!@Harmonlllll
00
柠檬糖月球
4月前

常高伟_长山: 简单说下Anthropic最新发布的MCP协议。我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通信协议打交道,现在也在开发一个智能体通信协议的开源项目,站在我角度简单的说下MCP。 1、先说结论:“MCP”是典型的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的技术。这里的“MCP”指的的是模型或智能体通过协议与外界通信的技术。MCP是否能够成为最终的标准,我判断不了,但是未来肯定有这样的一个标准协议,能够让智能体相互通信,连接成一个智能体网络。 2、短期来看,很难达到很多自媒体所说的革命性的改变,因为制定一个协议让各方都遵循这个协议去通信,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很多时候面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问题。比如openai会接入吗,苹果会接入吗,他们都有自己的考虑。 3、但是长期来看,MCP的技术路线是没有问题的,我一直认为,之前Anthropic提出的Computer Use技术是一个临时的、过渡的技术路线,因为这是让AI去模仿人和互联网数字世界交互,而不是用AI擅长的方式去和互联网交互。MCP才是AI更擅长的方式。如果未来MCP之类的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智能体之间都能够通过协议连接成网络,并且由于AI的加持,他们可以自己组网、自己协商通信协议、自己编写协议处理代码,那这个网络肯定是和现在的互联网是大不相同的。 4、类似MCP的技术,现在开源社区、标准化组织也都有探索。比如我们提出的开源协议AgentNetworkProtocol(https://github.com/chgaowei/AgentNetworkProtocol),剑桥一个研究团队提出的agora Protocol(元协议方向),AutoGpt相关团队开源的agent-Protocol,还有标准化组织比如W3C的webagents工作组,IEEE下面也有一个工作组也在做类似的研究。大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MCP偏应用层,我们目前重点在身份验证和加密通信,未来会做成一个协议栈。总之,这块的研究和探索慢慢的多了起来。 5、协议的开放性最重要的,封闭的协议没有未来。在github上讨论MCP身份认证方案的时候,MCP技术同学提到过,他们希望MCP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他们更希望避免使用中央信任机构,更希望客户端和服务器能够根据用户同意来确定它们是否相互信任。在这一点上,MCP做的比较彻底,我们也非常的认同。 6、回到MCP本身,从名字上看,MCP的全称是Model Context Protocol,它解决的是模型上下文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他们怎么定位MCP,也许他们是将整个互联网都看出模型的上下文,这样也讲得通。我们更关注的是智能体之间的协作。 7、从MCP协议的结构上看,考虑的是比较全面的,像能力协商、能力发现、订阅/通知这些基本都是具备的。另外也建议看看他们的核心设计原则,里面有他们对MCP整体的思考。在数据格式上,他们使用了jsonrpc 2.0,这块可选的技术也非常多,后面准备单独整理下各自的优缺点。我认为选择使用什么格式传输数据,是可以根据场景,让AI决定的。 8、MCP还不支持远程调用,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他们还没有想好身份认证怎么做。在github也和他们做了交流,目前他们更加倾向于Oauth的方案,但是整体的过程有些拧巴,他们也没有想好最终方案。我给他们建议的方案是DID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也有缺点:标准比较新,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过,DID是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适合智能体之间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案。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也欢迎和我交流。 (这是是我们提出的方案细节:https://mp.weixin.qq.com/s/r6k1zSHnC8sKA819x8O91Q)

00
柠檬糖月球
5月前
最近发现了一种get things done的新思路:极致分解

具体来说,就是把每件事分解到一个你被中途打断了也能随时着手接着做的程度,比如把画图这件事,分解成一系列琐碎的子任务:找到对标图,确定图例 确定颜色,导入数据...等等

这样做的坏处基本只有一个,就是写这些计划的时候可能多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好处很多:避免被打断以后回来茫然的时间;避免脑内构思出的最优效率路径被遗忘需要重新构思反复构思;省下了脑内记忆如何做这些事的空间。

经过实践,感觉这种方法很适合我们intp,尤其是看到一排任务都被completed的成就感😎
20
柠檬糖月球
6月前
一款开源AI Logo生成器:LogoCreator,几秒钟生成专业图标,支持自定义样式

github:github.com
在线体验:www.logo-creator.io

Logo-creator.io – Generate a logo

00
柠檬糖月球
8月前

耗子学长: 最近在参与一个活动,其中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同: 不再用title去武装自己,或者蹭外界可能性的影响力,而是表达处世态度、行思坐想。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场上有人急迫地表达自己的“身份”,你却对他的背后一无所知。 曾经也经历过两年前者的状态,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个个功利拉满的数值匹配(并不否定功利在某些场合的重要意义)。 一个个“高端”的社群中,满屏的自我介绍,仿佛置身巨大的赛博名利场: 名校是基本前提、各种专业名词拉满、一个人可以在一两年内做出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等你因为好奇,去加好友多问两句(本意是好奇or想要项目合作),就可能出现和介绍里不匹配的细节(比如小卡拉米却自称项目负责人、大数字背后巨大的水分与表达诱导性等等) 我也开始盲从,摸索这套游戏规则。但后来越来越无力,也很难从中获取真正有效的价值,反倒是另一条路让自己刮目相看:那便是先看一个人的内容(背后的思想),而后接触认识了解,再决定后续的链接深度。 这些人,未必是各大排行榜的明星人物,但确实我心中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家” 有的从家庭美满,到一夜丢入谷底,而后破茧重生。虽然现在的状态未必称得上是有大成就的,但这背后的毅力如果换做自己,真的很难想象要如何坚持。 有的完全违背社会时钟,也没有过得像自媒体般那样假装轻松。但他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难是真的难,而其中也有一些吸引自己的乐趣。 有的曾经一路光环,最终决定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思考清楚所有代价决定开始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 这些,是生命的张力,是真正吸引人的部分。 用title交换,换到的是title背后的工具价值,也是很多人在社会上行走的面具。 用故事、思考与真实交换,换到的可能是一个无比交心的朋友,或者一个足以振奋人心的生活影片。 我开始享受隐匿在光环之外的故事角落,那些民间艺术家更让人欣喜与好奇。 为自己的这种转变感到由衷的开心。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