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雷斯洛
13关注48被关注0夸夸
雷斯洛
11:08

西里森森: 塔勒布在《反脆弱》提过一种思维方式,叫否定法。 有个关于米开朗琪罗的故事可以很简单地解释这种方法。教皇问米开朗琪罗是怎么雕刻出大卫雕像的,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只是把所有不属于大卫的部分去掉了。 创造的过程,往往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同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可以是这样,与其试图准确描述某个东西是什么,不如先搞清楚它不是什么。 这个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正教的神学家,他们认为上帝太过伟大,无法用人类的语言直接描述,所以只能通过排除法,说上帝不是什么,来逐步接近真相。 换句话说,我们对错误的认识,往往比对正确的认识更可靠。 哲学家卡尔·波普有个著名的观点:看到一只黑天鹅,就能推翻所有天鹅都是白色这个论断。 但即使你看了一万只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就是证伪比证实更有力的原因。 具体来说,我们今天认为正确的知识,明天就有可能被推翻;但我们今天确认是错误的东西,基本不太可能突然变成正确的。 所以通过排除错误获得的知识,比通过确认正确获得的知识更稳固。 举一个投资界的例子。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过,他们的成功秘诀不是找到赚钱的方法,而是避免亏钱的方法。 所以他们有个清单,专门记录什么样的公司不能投。 这种减法思维延伸出另一个重要概念:少即是多。 研究决策的学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简单的预测方法往往比复杂的更准确。心理学家盖格瑞泽提出了快而俭的启发法,帮助人们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更好的决定。 你应该听说过二八法则吧?20%的原因导致80%的结果。 但现在这个比例可能变得更极端了,比如很多领域已经变成99/1。 这意味着只要找到并解决那关键的1%,就能改变99%的结果。 塔勒布自己有个决策原则,如果愈多做某件事的理由超过一个(比如要跟某个人结婚或者去哪里旅游),那就不要做。 他的依据是,当你需要很努力地找理由说服自己时,通常说明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 真正该做的事,一个理由就够了。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规律,叫林迪效应,是数学家曼德布罗特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东西,比如一项技术或一个想法,它存在的时间越长,预期还能存在的时间就越长。 比如,一本书已经流传了100年,那它大概率还能再流传100年。一项技术用了50年,它可能还会再用50年。 我们吃饭还是用几千年前发明的餐具,喝的酒这种饮料至少有6000年历史,坐的椅子这种家具有3000年历史。 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能存活下来的东西,一定满足了某些根本需求,即使我们不一定能说清楚这些需求是什么。 乔布斯说,创新就是对1000个想法说不。 真正伟大的技术创新,往往不是增加什么新功能,而是去掉不必要的东西。最好的技术是看不见的技术,它融入生活,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比如现在的制鞋业,在花了几十年时间给鞋子加各种支撑、减震功能后,又开始流行极简跑鞋,模拟赤脚的感觉。结果发现,脚本身的结构已经够完美了,鞋子只需要提供基本保护就好。 iPad让我们回到了在平板上书写的方式,这其实是巴比伦人几千年前就在做的事。好的技术不是让生活变得更复杂,而是让它回归简单。 所以,与其列出想要实现的目标,不如先列出绝对要避免的事情。 查理·芒格有句话:告诉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与其纠结什么工作最好,不如先排除那些会让你痛苦的。不喜欢应酬就避开销售岗,受不了朝九晚五就别进大公司。 通过排除法,选择范围自然会缩小。 然后,找出那些造成大部分问题的少数因素。 比如你觉人际关系紧张?可能往往就是那一两个让你心累的人。 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上,效果立竿见影。 查理·芒格说他这辈子的成功秘诀就是:理性。 而理性的核心,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 下次当你面临选择时:不要问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问自己不想要什么。 我们对错误的认识,可能比正确更可靠。

00
雷斯洛
2月前

阿旦夕: 活了36年才发现,那些生活和事业顺利的人,都在研究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如果你能听懂并且做到,那么你就离幸福不远了。 1、家庭的第一性原理是经济,不是感情。婚姻从来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现实合伙共赢。感情浓度再高,扛不住贫穷的拉扯。经济,是家庭的底盘,不是可选项。 2、职场的第一性原理是价值,不是努力。努力是感动自己的内耗,价值才是别人愿意为你买单的理由。努力不转化为结果,一文不值。 3、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能力,不是分数。分数只能決定你能进哪个门,能力决定你能走多远。真正的教育,是让人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成为考试机器。 4、健康的第一性原理是自律,不是医疗。平常多养身养神养心,别有事去医院躺… 5、创业的第一性原理是需求,不是竞争。99%的创业死在卷里,而不是错在努力。真正能活下来的,是发现了别人没看到的真实需求,并用心满足它。只要你的产品好:马云马斯克马化腾都抢着跟你合作。 6、养老的第一性原理是规划,不是依赖。现代社会,养儿防老已是伪命题。你若不早做准备,晚年就只能受限于他人的善意与耐心。自己给自己准备底牌,是对未来最大的尊重。 7、成长的第一性原理是反思,不是经历。经历多,不代表成熟;走过千山万水,不如静下心来回头看自己一步一个坑。反思,是让经历为自己镀上金身的。别除了年纪上涨了,什么都没长。 8、感情的第一性原理是自我丰盈,不是彼此索取。好的关系不是你缺什么我来补,而是我们各自发光、彼此欣赏。你若完整,感情是锦上添花你若空洞,感情成了慢性消耗。我爱你,你是自由的,你爱我,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9、社交的第一性原理是利益互换而不是单纯的友谊。忘掉“人脉”二字,你没本事没资源跟人换,人脉就是个笑话。人生的贵人,从来都是自己。当你的能力、资源、地位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都是无效的社交。 10、学习的第一性原理是实践应用而不是积累知识。如果你的执行力跟不上你的认知,那所有的认知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内耗。王阳明讲究知行合一,共产主义讲究理论联系实践,需要你行动起来,才有未来。

00
雷斯洛
2月前
上帝对孩童永远是极尽仁慈,仿佛是对他们生而为人的悲悯
00
雷斯洛
3月前

韩叙HanXu: 心力+体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 这是我最近的感受,不管是看客户还是看自己,都是一样的。 尤其是规模还不大的创业公司,主要靠着创始人顶着,对心力和体力的要求很高。 那些投资人们不都说么,企业死掉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为竞争,而是瞎折腾和创业者没心力,放弃了。 前两天在线下上了两天一晚的课,有个创业者给我印象很深。 我们的课程强度很大,从早上9点到晚上23点,中间有讨论但没有休息时间,基本上每个人到晚上就精疲力尽了。 这位创业者也喊累,但我们从会场出来,又在酒店大堂聊了一个小时,精神状态仍然很好。 我回到房间准备睡觉,在微信群里又收到她发的思维导图和内容模型的表格,这是白天留的作业。这还不算完,早上6点又起来更新了一版。 这就是创业者的日常,不只是这一位,我接触过的大多数都是这样。 心力和体力是练出来的。 当你持续处在一个亢奋的状态,有斗志有目标有压力有责任感,可能也会是这样。 我们见客户多了,真的很多时候还没说话,大概就知道对方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比如有个客户,就处于低迷状态。 听他说话感觉就没什么力气,每次开会都会迟到,表达观点也不坚定,总是模棱两可...给我的感觉,就是对自己没信心,状态很差。 创始人的这个状态,也会影响到团队。 团队也是没什么力气,甚至每次开会也迟到...可以想象这就是整个公司的状态。 感觉被一层层迷雾笼罩着,昏昏欲睡,执行力就能想到有多差了。 可能有人说,这就是人家的性格嘛,非要对你大喊大叫才是有心力有体力吗? 人的状态,不是靠外在行为来体现的。 还是前两天,我在成都举办狮途会的线下沙龙,我刚到会场,就有一位伙伴说:叙哥感觉状态好了很多,瘦了吗? 我就开玩笑的回答:赚钱赚得多了,状态就更好了! 我没瘦,体重基本没变。 只是最近一年公司发展顺利,整个人都在正向的状态,给人感觉更精神、更自信。 再看狮途会的其他伙伴,有好几位也都有很大的变化。 伙伴A,以前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十几年时间,从北京回到成都。去年和她见面的时候,感觉虽然是性格活泼的人,可还是有点丧。 当时沙龙是一下午的时间,她居然提出中间能不能多休息几次。 这次再见到她,已经从职场出来自己创业了,开了三家店。虽然也在面临各种破事,跟我们讲和物业、装修、什么管吵架。 但她真的嗨了很多,输出欲爆棚,几次都要靠我打断才能停下来。 聊起她上班时候的状态,就是不开心又无能为力的事太多了,感觉头上一直有片云彩在下雨。 伙伴B,是非常有经验的IP操盘手。 去年见到他的时候,满脸愁云,因为当时创业遇到了难解的问题,卡了很久不好做决策。 现在问题解决,也更顺了,给我们分享了很多感受和案例。 语气特别坚定和自信,大家听得也很入神,这就是正向反馈给人的力量,同样也会吸引更多有价值、正能量的朋友的关注和尾随。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心力和体力,是要自己爱护和修炼的。 1、远离负能量,以及会给我们带来负能量的人 我做IP,感受太深了。即使是能力再强的人,自己做IP的时候也很难看清自己。 优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别人会喜欢我,到底喜欢哪一点,要坚持什么避免什么。往往亮点和优势,自己是看不到的。 需要身边有发现你闪光点的人,甚至就是无脑鼓励你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电商主播的操盘手,一定要无脑鼓励主播,线下直播间的氛围不只是给粉丝的,也是给主播的。 否则天天直播,高强度输出,心力就会耗尽。 反之,你身边不仅没有鼓励你的人,还有人给你带来负能量,就是灾难性的。 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到处都是缺点,甚至还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在这样的环境里,心力很快就耗尽。 在这种状态下做IP,没人愿意接近你的。 2、要打胜仗,也要分享这个过程和感受 提升心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打胜仗。 比如搞定一个客户、发出一条爆款视频、获得客户的赞赏等等。不管大小,都是很有价值的。 可能有朋友说,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打不赢呀。 这里的胜仗,要看你怎么定义。 你在非常艰难的时候,可以为自己设定比较简单的“胜仗”。 比如,与客户一次顺畅的沟通,按时发布一篇公众号,甚至读完一本对自己有帮助的书...这些都可以。 然后要不断强化这个感受。 去在朋友圈分享,读完这本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自己的愉快心情。 强化这个感受,会让自己体会更深,也是给自己的鼓励。 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忽视掉这些信息,还把自己丢在很沮丧、压力很大的情绪里,就真的很难改变这个感受。 3、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要健身。 除了心力,体力也很重要。 看到体力这两个字,可能直接想到的就是去健身房撸铁和跑步。这当然是很好的习惯,但大部分人坚持不下去。 如果不能坚持健身,就放弃保护自己的体力,就有点可惜。 我想把这个门槛降一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护和提升体力的方法。 主要是饮食和熬夜,做好这两件事就行。 以前我在这两点做的很差,但前段时间我胃疼导致只能少吃多餐,晚上基本不能吃饭,突然发现有不同的感受。 因为没吃晚饭,所以很早就困了。 每晚12点就睡觉,比我之前2点睡真的是好很多。醒来之后也是一身轻松,睡得很好。 晚上吃的少,导致胃的压力更小,对睡眠效果有提升。 以前晚上会吃外卖,压力大还会吃零食,导致在睡前反而吃得很饱。把压力变成食欲,影响睡眠,以至于影响第二天的状态,恶性循环。 好了,就说这么多。 行业内卷,大家都在拼自己,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心力和体力。

00
雷斯洛
3月前
1. 我现在明白了,但两年前还不明白的事情。
2. 我现在感到困惑,但希望在两年后能搞懂的事情

冰瑞Brui: 新手做个人内容,找不到方向? 很简单,写两个内容: 1. 我现在明白了,但两年前还不明白的事 2. 我现在困惑,但希望在两年后能搞懂的事 最近有朋友问我,刚开始做内容、想建立个人影响力,到底应该分享什么?既怕自己懂的太少没人看,又怕讲的都是大道理,显得不真诚。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踩过很多坑。后来我发现,其实根本不需要去想那些复杂的内容策略。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分享框架,只分享两件事: 1. 我现在明白了,但两年前还不明白的事情。 2. 我现在感到困惑,但希望在两年后能搞懂的事情。 就这两件。 为什么是这个框架?因为它完美地解决了新手创作者所有的核心难题。 第一件事:分享你“最近搞懂”的事,是为了建立信任。 当你能清晰地复盘,你过去某个具体的困惑(比如“为什么我存不下钱”、“为什么我总是无法专注”)是如何被你一步步解决的,你分享的就不再是空洞的知识,而是你亲身走过的路。 这自带“故事性”。 有了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你的分享就有了成长弧光。 这自带“价值”。 你正在帮助两年前的“你”解决问题,而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正处在你两年前的位置上。你的经验,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宝贵的“捷径”。 这让你显得“可靠”。 因为你讲的是你已经做到的事,你的话语权是自己挣来的。 第二件事:分享你“现在困惑”的事,是为了建立连接。 这可能是最反直觉,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我们总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无所不知。但真相是,一个从不暴露困惑的人,是没有“活人感”的。 当你大方地承认:“关于如何管理一个小型团队,我还在摸索”、“对于AI会如何改变内容创作,我既兴奋又迷茫”,你做的其实是几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你在筛选真正的同路人。 那些被你的困惑所吸引的人,才是能和你一起走得更远的人。 你在展示你的成长性。 这表明你的认知边界还在不断扩张,你是一个“进行时”的人,而不是一个“完成时”的“成品”。 你在给予别人帮助你的机会。 你的困惑,可能会成为评论区里一场高质量讨论的起点。 这个框架的本质,就是 Build in Public(公开构建)。 你不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在输出,而是作为一个真诚的“探索者”,在邀请大家围观你的成长过程。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今天的互联网上,边学习、边成长,同时建立起自己影响力的,最简单,也最真实的路径。

00
雷斯洛
3月前
啊啊啊啊期待值拉满了,期待🥚乙醇老师大杀四方🤩
为什么没有讨论组的功能啊这个app
豆瓣的群组太吓人了哈哈哈😂
00
雷斯洛
3月前
不要害怕生命会脱离轨道

相比于面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宁愿选择持续忍受眼下的痛苦
因为在既定的轨道上,会获得一种安全感

就好比对打工人来说,上班是一种非常消耗自己的行为
但好在,加入一家公司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相对稳妥的选择
有系统托底,哪怕作为职场流水线上的人 整日会觉得心力憔悴
但这种稳定性确实会给人一种安全感

因此才总会有人担心失业 焦虑着财源 害怕中年35岁的到来
我之前听过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
“人生真生开始于35岁”

什么意思呢?
对很多人来说,从一出生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
18岁跨过千军万马的高考,
22岁读完大学
走向社会,参与工作,
30岁左右结婚,生子。
仿佛人生像是被设定好了某种程序一样,严格按照预设的轨道前进

直到所谓的35岁来临
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离开了既定的轨道
会恐慌吗?会焦虑吗?
一定会的,脱离的既定的轨道即意味着要面对完全的未知

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生呢
想起我父母那一辈,经历过国企改制,下岗的下岗,下海的下海
印象里,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没再上过班
虽然我自己还没经历过那种
“人一旦不上班就再也上不了班”了的体验
以及我自己也还没到35岁这个所谓的分水岭
如今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在一个看似比较稳定的大厂里当螺丝钉

偶尔也会焦虑担忧或许有一天眼下的轨道会消失
我不知道“过来人”会怎么想
毕竟我身边还真没有“一直没上班”的那种人

但秉着“体验人生”的原则,我想
与其担心有一天火车会驶离既定的轨道
或者说有一天轨道不再存在了
我们也得想方设法 在旷野之上存活下去



—— 这里是阿奇的复盘,在AI时代,坚持纯手写纯原创,不掺杂任何AI添加剂的思想复盘。
期待在评论区和你碰撞出灵感交流的火化。

#拒绝被定义的人生 #35岁重启人生计划 #职场人转型日记 #年龄焦虑不如重启 #人生不设限挑战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