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
爱始于愈来愈多的共鸣,终于渐行渐远的不同。
他们频频在搭建的文艺世界里共舞,却在现实世界里失声。
工作异化了小麦对喜爱事物的热忱,再也无法理解小绢的“学生气”。捧着新书想与伴侣交流心得的小绢在屡次经历伴侣的懈怠与忽视后黯然神伤。
瞥见小麦正注视着成功学相关书籍,她停下雀跃的脚步,将小麦以往感兴趣的书籍放回书架,她独自看展独自玩耍,彼此默契地戴上耳机互不干扰,他们的相处愈发“客气”。
小绢惯用和悦的脸庞避免冲突,但彼此缺少真正的袒露心声无疑是不良的诱因,小绢的擅自离职,先斩后奏的行为,成了小麦积蓄已久的愤懑的宣泄口。
处于情感的关键节点之时,他用“同居”“结婚”,试图弥补裂痕,就像给枯萎的花朵缠上不透气的绷带。
镜头暗示关系的走向,永远不同框的两个人,于繁杂喧嚣的室内色彩里,在疏离感极强的纵深构图中,演奏着错位节拍,演绎着貌合神离。
感情的储蓄罐早已空空如也,却不见投入的身影,待到支取之时,只剩苦闷。
面对社长的示好,小绢的态度,导演给了留白空间,留白叙事魅力在于我们可以自行选择如何结局。
往日的他能察觉她电话里的哭声,如今的他也能发觉她落单的身影,四年的光阴里,不曾知晓他未乘坐过摩天轮,在一同乘上摩天轮之时,彼此对于普世的浪漫不再憧憬,脱口而出的是对初遇时的揶揄,“你觉得木乃伊好看”“天然气罐挺无聊的”最后坦然、释怀地相顾一笑。
诚然,即使相处一辈子,也会有不为对方所熟知的事物,而这些本应该成为伴侣之间新的探索与际遇,在分别的此时却稍显遗憾。
从浪漫到制度的跨越,成了未竟的心愿。当生存压力盖过绵长的爱意,濒死的爱情倒在了他们曾艳羡的婚姻跟前。
第五年,默契再次萌发,左右声道终于同步:“我准备分手。”“不过,正是因为最后(最后这段时间)我想笑着,对他说再见(对她说,你要幸福)。”
“爱情不是一劳永逸的,但它是永续的,是在一个又一个站点的确认以后,才能抵达永恒的终点,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我们不会“一不小心”就谈恋爱了,也不会“一不小心”就分手了。”
彼此仅凭单一的文艺世界的浅层共鸣,极力避免不同,缺乏对差异的包容,靠着二手经验维系感情,直到价值信念出现分歧,现实带来的重量将难以承受。
缕缕花香,散落在他们别离的那天
与红绿灯前拥吻的那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