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有三种椅子,一种是比较老旧的实木椅,腿和扶手都比较细,翻毛皮的坐垫又硬又薄,有一些已经被坐的裂纹了,还有一些扶手或腿上被打了铁片固定。第二种是比较新的实木椅,扶手和腿都很是粗壮结实,皮坐垫也厚实柔软。第三种大概是不锈钢(或者镀铬铁?)办公椅,皮坐垫也是厚实柔软。第一种椅子占绝大多数,第二种和第三种就星星落落。这三种椅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重。
大部分来自习区的人都是选好一个位子坐下,椅子是什么样的不太在乎。还有一部分人不仅挑位子,还要挑椅子,如果相中的位子上不是自己喜欢的椅子,就会提着那把自己不喜欢的椅子,满场溜达着寻找自己喜欢的而且正好空着的椅子,然后换回来。
如果当时人少,有幸在溜达了几排桌子之后就能找到心仪的椅子,那可真是走运。如果不幸当时人多,提着一把几十斤的椅子走了一圈,发现没有一把自己喜欢的椅子是空着的,那就呜呼哀哉,只能权当是负重行走锻炼身体了。
图书馆就像一个生活区。来的次数多了,发现有好多人,男女老少皆有,不论工作日还是周末,都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图书馆的自习区。
来这里的人也不都是读书,有的人带了笔墨纸砚来练习书法,家伙什儿铺开占满了大半张桌子;有的人带着笔记本电脑来打游戏,打累了就追剧;有的人盯着手机一看就是半天;有孕妇带着不知名的药水、棉棒、抽纸和平板电脑,找张椅子坐下,看会儿剧,睡会儿觉;当然,也有人在这里办公、写作……
周末和寒暑假会有很多大中小学生来学习、写作业;天热的时候,有很多宝妈带着小孩儿来蹭空调休闲。虽然一楼有儿童阅览区,但有的宝妈还是喜欢带着并不看书的孩子来自习区,大概也是喜欢这里的学习氛围吧。
一楼大厅的生活气息就更浓了。夏天的午后,有人带着瑜伽垫在这里睡觉;有人则是在垫子上摆满吃的喝的,一面追剧一面吃零食;小孩子跑跳欢闹,妈妈坐在旁边的沙发上专心刷短视频或者追剧;老年男人把这里当成健身中心,脱掉拖鞋在瓷砖地面上慢跑,一面不时发出“嘿”、“哈”的声音,或者将图书馆里的可移动脚手架当成体育器材,用来做拉伸运动。
虽然其他楼层的自习区都有“禁止饮食”的警示,但是如果真的有人在这里吃东西,也不会被管理员制止。于是自习区里除了咖啡的香气以外,经常也会闻到小蛋糕或者水果香甜的味道。
中午12点以后,自习区的人就会陆续起身,去旁边的商场吃午餐。吃完午餐,有的会在商场里或者外面的广场上散步消食,有的会去逛超市买下午吃的水果或者点心,有的则是回到位子上睡会儿午觉。有的会去瑜伽馆跟一节瑜伽或者普拉提课,还有的占下一个位子之后,便不知所踪,闭馆之前才匆匆赶回来。
经常出现在图书馆的人里面有一个中年女子,她个子娇小,气质沉静、衣着素雅精致,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上。她也不看书,大多时候是支起笔记本电脑,然后看手机,有时候我怀疑她的笔记本电脑大概是做屏风用的。
有几次我坐在她的斜对面,发现我们有一些小小的共同点,比如领地意识都很强,都喜欢用包、水杯、抽纸、眼镜盒之类的物品在自己周围摆一个半圆,圈出一片自己的空间。
其次我们都很安静,我们这张桌子上除了翻书和偶尔喝水的声音外几乎没有其他声响。我一般就是一直看书,做笔记,用手机处理一些工作;而她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看手机,有时候甚至安静到让我觉得对面没有人。
再就是我们午饭后都会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但她比我能睡,有一次睡了大概一个半小时。她睡觉的样子也很可爱,像一只小猫一样趴在桌沿,脸枕在自己手上。
笔记本电脑占据了她面前很大一片空间,导致她只能不断寻找舒适的睡姿。其实她完全可以把电脑往前推一推,好让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可以舒服地趴着,但是她不。她大概是不愿占用更多的空间吧,就只在自己圈出来的这一小片半圆里活动。
这真是一个理想的“桌友”,我巴不得以后每天都跟她共用这一张桌子。只可惜我住的比较远,去图书馆要一个多小时路程,每天到那里的时候就已经接近中午了。如果她的对面或者斜对面已经有人了,我就不想再去凑热闹了。
不能和小猫女士同桌的日子里,我经常在一天内转战几张桌子,因为同桌里面总会有不停转笔的、鼠标很响的、小声聊天的、频繁按动笔头的、一直踮腿的、咳痰的老烟嗓,以及其他不停发出各种噪音的人。我是一个特别怕吵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默默地收拾东西换一张桌子。
周六是最难过的,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会来自习区,有的会安静地学习,有的则是一面投入地玩手机游戏,一面兴高采烈地交流心得。小朋友们在桌子之间的过道上跑跳打闹,发出欢快的笑声。管理员大哥坐在办公桌后面,看着电脑屏幕,入定老僧一般岿然不动。
这种时候,就没必要再去换桌子了,一是早已人满为患,二是所有的桌子都避免不了此类的吵闹。最好的方法就是躲进那一排排书架之间,找个有大柱子的地方坐在地上,倒也能相对安静地看一下午书。
有一次我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居无定所”,想去跟小猫女士商量一下,让她来了以后帮我占下斜对面那个位置。然而小猫女士看起来冷若冰霜,脸上仿佛写着“请保持十米距离”的样子,我坐在她斜对面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一些压力,就更没胆量提出这种请求了。
后来有一天,小猫女士的老公也来了,坐在她的对面看手机、睡觉。于是,斜对面的位子我便放弃了,留作夫妻之间的互相陪伴空间吧。
后来我终于在自习区找到一张理想的桌子,它静静地待在一个角落里,因为离门口太远又没有电源而不受他人青睐。其实我之前也不曾注意过它,我总是匆匆地选择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座位赶紧坐下,免得一会儿没找到更好的位置,连这个位子也被人占用了。
坐在这里无比的舒适,在这里待了一个下午之后,我开始谋划如何将这张桌子占为己有。最稳妥的方法是每天赶在开馆的时候就进馆,直接跑到这张桌子前。但这个方法对喜欢睡懒觉的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二个方法是每天临走时在桌上摆上几本书占位子,但是图书管理员八成会将书收走。这个方法我试了一下,第二天,书虽然没有被收走,但是桌子上多了一个“文明自习 请勿占座”的警示牌,只好作罢。
第三个方法是留下字条拜托其他人不要占用这张桌子。但这桌子有四个位子,总不能因为我要用其中一个,便不允许别人使用另外三个。于是决定随缘。
债务崩盘之后,卖完了房子车子之后,我在一个半废弃的城郊融合类村子里租了一个小院,然后在里面半隐居了大半年。除了去附近的小超市买菜和生活必须品、拿快递,以及万不得已必须要去公司处理一些事情之外,不出门,几乎不跟任何人联系。我感觉自己到了一个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在找到正确的方向之前,只能停在那里。
然后,就开始馋人。在人群中的时候总想逃避,离开人群一段时间,又会怀念。有一篇文章《享受独处》将独处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独处得到充实和提升,更加明白你对其他人的爱,应对独处时更少感到恐惧和愤怒,那就说明独处是你社交平衡的一个健康部分。” 另一类是“如果你发现自己将独处当作一种长期逃避他人的习惯,而且如果在你看来,其他人通常都很可怕、自私、残酷,或过于肮脏,那就表明你已退缩到独处的壳中。” 同时,“针对他人的长期防御性退缩可能导致不幸,酒精或药物滥用,表现很差,以及对疾病没有抵抗力等问题。”
我想,这两类我可能都占一点吧。
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事业婚姻双失败,是个典型的失败者,人生掉入了谷底,而且没有半点儿触底反弹的劲头。亲人在这段时间的表现让我彻底寒了心,虽然我并不指望他们能帮我什么,虽然他们也只是安照惯性对待我,或许可以理解为我在这个特殊时期突然爆发的对亲人情感支持的需求和现实层面上我的亲人所能提供的存在巨大落差。人有时候的确会因为自己的某种强烈需求而忘记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然后我一时不察将他们的形象投射到了所有人身上,在一张张面孔上看到的全是冷漠、敷衍和嘲讽。于是产生了防御性退缩。
另一方面,从内心层面来说,独处并不会让我恐惧或愤怒,反而让我感到平静与舒适。即使是“上海某老妇独自死在家中一年半才被发现,遗体已经化为白骨”的新闻也不能带给我半点儿对独处的恐惧或排斥。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对自己的前半生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给一些之前纠结难安的事情找到了新的视角与解释,并妥善地安置到我的人生叙事里,使其不再躁动、作妖。
确定了余生的行事准则——以自己开心舒服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这要多谢一本书《清醒地活》。这对有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对我而言却是需要冲破重重阻碍才能认识、理解并领悟的道理。
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以后要走的路。不是在原赛道上打什么翻身仗,也不是另选一条赛道去冲锋陷阵,而是,以玩为中心安排其他一切工作和生活。会玩的人死而无憾,我想死而无憾,哈哈。
(这段儿不符合主流思想导向,不适合年轻人看。)
我经常想起小时候,在我居住的那个校园里,和其他教师家的孩子一起玩的情景。那个沙坑、那片树林,晴时尘土飞扬,雨后泥泞不堪的操场。从学校的大门到我住的院子有三条路,哪条路上有我常去的小卖部,哪条路穿过一片树林,小伙伴们的家都在哪里,无数次,我梦回那所学校,走在儿时我走过的路上,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和脸庞,跑过来对我说:“你回来了。”
玩,是我那不堪回首的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支撑我走过惨淡的儿时。然而长大以后,总要面对生存、责任、自我实现,之类的。于是玩就成了一种不被允许,会让人有愧疚感的行为。工作之余,忙里偷闲地玩上一会儿,也不能尽情尽兴,心里总是惦记着工作,或者别的什么事情。好不容易放了假,也不能到处去玩,而是要随老王回老家去陪伴他的父母。记得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这种完全不玩乐的生活,打电话对老王大发脾气,才争取到一次独自出去旅行的十一假期。现在想来真是荒唐。如果从一开始就向他申明:除了春节以外的每一个假期我是必须要出去旅行玩乐的,那么我们可能也就不会在一起了。然而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那时候一心只想突破圈层,拔高求认可。
如今,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也没有了那些羁绊,假装暂时忘掉那些债务,我就像个退休老太太,生命中剩下的这或长或短的时光,除了玩,拿来干嘛都是浪费。